明太祖的建國
關燈
小
中
大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國家的含義。
近幾年來的學術讨論中,有人往往把我們這個時代關于國家的含義等同于曆史上的國家的含義。
這是錯誤的、不科學的。
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權各個方面。
由于政權性質的不同,國家可以分為好幾類,有人民民主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國家,等等。
曆史上國家的含義就跟這不一樣。
簡單地說:曆史上的國家隻能是某一個家族的政權,不能把它等同于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
曹操的兒子曹丕臨死前寫了一篇遺囑,說:“自古無不亡之國。
”這裡所說的“國”是什麼呢?就是指某個家族的政權,是指劉家的、趙家的、李家的或者朱家的政權。
這些政權經常更替,一個滅亡了,另一個起來。
所以曹丕說:“自古無不亡之國。
”但是一個政權滅亡了,當時的國家是不是也滅亡了呢?沒有。
譬如漢朝劉家的政權被推翻了,曹操的兒子做了皇帝,還是有三國,我們的曆史并沒有中斷。
曹家的政權被推翻了,司馬氏做了皇帝,國家也沒有滅亡。
所以,曆史上的所謂亡國,就是指某一個家族的政權被推翻,國家還是存在的,人民還是存在的。
因此我們所說的明太祖建國,也是指他建立的朱家的政權。
這個國跟我們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本質的不同,它隻代表一個家族、一個集團的利益,而不代表整個民族的共同的利益。
把這個含義弄清楚,我們才可以講下面的問題,就是朱元璋的政權依靠的是什麼。
在14世紀中葉,大緻是從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戰争。
規模之大,幾乎遍及全國,從東北到西南,從西北到中南,到處都有農民戰争發生。
不單是有漢族農民參加,各地的少數民族也參加了,如東北的女真族(就是後來的建州族)、西南的回族都參加了鬥争的行列。
時間很久,前後達二十年。
戰争激烈的情況,在整個曆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戰争中,反對元朝的軍事力量大緻可以分為兩個體系:一支是紅軍。
因為參加起義的人都在頭上包一塊紅布作為标志,在當時政府的文書上稱為“紅軍”,也有個别的叫作“紅巾軍”。
這是反對元朝的主要力量。
現在有些曆史學家不大願用“紅軍”這個名稱,大都稱為“紅巾軍”。
大概有這樣一個顧慮:怕把曆史上的紅軍同我們黨建立的紅軍等同起來。
在我的記憶裡有這樣一件事:大約二十年前,國民黨政府的一個什麼館,要我寫明史。
書寫好之後交給他們看,他們什麼意見也提不出來,最後說:你這上面寫的“紅軍”改不改?要改就出版,不改就不出版。
我說:不出版拉倒!(這本書現在沒有出版)他們怕紅軍,不但怕今天的紅軍,也怕曆史上元朝的紅軍,因此他們要我改掉。
我不改,因為根據曆史記載,這支起義軍本來就叫紅軍,不叫白軍。
這不說明什麼政治内容,而隻是說他們頭上包了一塊紅布而已。
紅軍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東邊活動,一部分在西邊活動。
具體說,東邊是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帶,西邊是指江漢流域(長江、漢水流域)。
江漢地區的紅軍很多,包括“北鎖紅軍”和“南鎖紅軍”。
反對元朝的另一支軍事力量是非紅軍系統:在浙江有方國珍,在元末的反元鬥争中,他起兵最早;在江蘇有張士誠;在福建有陳友定。
這幾支軍隊都不屬于紅軍系統。
當時為什麼能爆發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我在講元朝曆史的時候已提到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下面講講紅軍提出了些什麼問題。
紅軍當中的一些領導者,他們在反元鬥争展開之後發布了一個宣言(當時叫檄文),裡面有這麼兩句話:“貧極江南,富誇塞北”。
(文件的全文已看不到了,隻留下這麼兩句)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紅軍反對元朝的統治,要推翻元朝的統治。
這是一個有各族人民參加的階級鬥争。
當時元朝的政治中心:一個在大都(今北京),一個在上都。
元朝政府經常派出很多官吏和軍隊到南方去搜刮物資,把這些物資運到北方去供少數人享受。
元朝的皇帝在剛上台時,為了取得軍事首領、部族酋長的支持,對他們大加賞賜,按照不同的地位給他們金、銀、綢緞一類的物資。
遇到政治上有困難時,為了獲得支持,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也采取這種辦法。
每次賞賜的數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國家财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給了他們。
這些物資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全國人民身上搜刮來的。
幾十年光景,造成了“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的局面。
這樣的統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們就起來鬥争,改變這個局面,所以提出了這種鮮明的口号。
紅軍初期的主要領導人韓山童,是傳布白蓮教起家的(他家裡世世代代都是傳布白蓮教的)。
由于通過宣傳白蓮教,通過宗教迷信活動可以組織一部分力量,于是他就提出“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的口号。
明王是明教的神,也叫“明尊”或“明使”。
明王出世的意思是光明必然到來,光明一到,黑暗就給消滅了,最後人類必然走上光明極樂的世界。
彌勒佛是佛教裡的著名人物。
傳說在釋迦牟尼滅度後,世界就變壞了,種種壞事全部出現,人的生活苦到不能再苦。
幸得釋迦牟尼在滅度前留下一句話,說再過若幹年,會有彌勒佛出世。
這佛爺一出世,世界立刻又變得好起來:自然界變好了;人心也變慈善了,搶着做好事,太太平平過日子;種的五谷,用不着拔草翻土,自己會長大,而且下一次種有七次的收成。
這種宗教宣傳,對當時受盡苦難的農民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希望有人來解救他們。
所以,在廣大農民中間,白蓮教就用“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這樣的口号作為号召來組織鬥争力量。
這種宗教宣傳對農民能夠發生作用,可是對知識分子就不能夠發生作用了,特别是一些念四書五經的儒生不相信這一套。
因此,對他們必須有另外一種口号。
紅軍的領袖們就利用一些知識分子對元朝統治的不滿,對宋朝懷念的心情,提出了“複宋”的口号。
他們假托自己是趙家的子孫。
韓山童是河北人,起兵之後被元朝政府殺害,他的兒子韓林兒跑掉了。
以後劉福通就利用元朝政府治理黃河的機會組織反元鬥争。
當時黃河泛濫成災,元朝政府用很大力量調了很多民夫、軍隊來做黃河改道的工作。
民夫和軍隊都集中在一起,劉福通就乘機組織民工發動反元鬥争。
軍事行動開始之後,他們就假托韓林兒是宋徽宗的第九代子孫,劉福通是南宋大将劉光世的後代。
他們以恢複宋朝的口号來團結一部分知識分子。
所以紅軍有兩套口号:一方面宣傳“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來團結和組織農民;另一方面以恢複宋朝政權來号召,團結社會上有威信的知識分子。
而中心則是階級鬥争,推翻剝削階級。
劉福通起兵之後,聲勢很大,得到了各個地方的響應。
在江蘇蕭縣有芝麻李起兵響應;安徽鳳陽有郭子興起兵響應,一下子就發展到幾十萬軍隊。
他們從山裡把韓林兒找出來,讓他做了皇帝,建立了統治機構。
同時分路出兵攻打元朝:一支由華北打到内蒙,以後東占遼陽,轉入高麗;另一支打到西北;還有一支打到四川。
以上講的是東部紅軍的情況。
西部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叫彭瑩玉,他是一個和尚,原來在江西袁州組織過一次武裝起義,失敗以後,就跑到淮水、漢水流域,秘密傳教,組織力量。
後來他找到徐壽輝,組織武裝力量,進行反元鬥争。
徐壽輝被他的部下陳友諒殺掉以後,西部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就是陳友諒。
此外,徐壽輝的另一個部将明玉珍跑到四川,在那裡也建立了政權。
從二十年的長期戰争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幾種基本情況: 第一,不管是東邊韓林兒這一支,還是西邊陳友諒這一支,他們遇到的最堅強的敵人不是元朝的軍隊。
這時元朝軍隊已經失去了建國初期那種勇敢、剽悍的特征,無論是軍官也罷,還是士兵也罷,都腐化了,不能打仗了,在與紅軍作戰時,往往是一觸即潰。
既然元朝軍隊不能打仗,為什麼戰争還能延續二十年呢?原因就在于堅決抵抗紅軍的是一些地主階級的武裝力量。
這些武裝力量,元朝政府把它稱為“義軍”。
這些力量很強大,最強的有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所領導的這一支;此外,李思齊、張思道、張良弼、張良臣等也都很有實力。
至于小的地主武裝,就舉不勝舉了。
這些地主武裝為什麼這樣堅決地反對農民起義呢?因為紅軍堅決反對階級壓迫。
應該說當時的農民革命領袖并沒有消滅地主階級的思想,若要把現代人的意識強加于古人,那是錯誤的。
那個時代的人不可能有消滅地主階級的思想,但是,他們恨地主階級,因為他們世代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現在他們自己有了武裝力量,就要對這些地主階級進行報複。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的地主階級都組織力量來抵抗紅軍。
其中最強的是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這兩支力量。
所以,紅軍在幾路出兵的千裡轉戰中,所遇到的主要敵人不是元朝的正規軍,而是這些地主階級的武裝。
在紅軍遭到這些地主武裝的頑
近幾年來的學術讨論中,有人往往把我們這個時代關于國家的含義等同于曆史上的國家的含義。
這是錯誤的、不科學的。
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權各個方面。
由于政權性質的不同,國家可以分為好幾類,有人民民主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國家,等等。
曆史上國家的含義就跟這不一樣。
簡單地說:曆史上的國家隻能是某一個家族的政權,不能把它等同于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
曹操的兒子曹丕臨死前寫了一篇遺囑,說:“自古無不亡之國。
”這裡所說的“國”是什麼呢?就是指某個家族的政權,是指劉家的、趙家的、李家的或者朱家的政權。
這些政權經常更替,一個滅亡了,另一個起來。
所以曹丕說:“自古無不亡之國。
”但是一個政權滅亡了,當時的國家是不是也滅亡了呢?沒有。
譬如漢朝劉家的政權被推翻了,曹操的兒子做了皇帝,還是有三國,我們的曆史并沒有中斷。
曹家的政權被推翻了,司馬氏做了皇帝,國家也沒有滅亡。
所以,曆史上的所謂亡國,就是指某一個家族的政權被推翻,國家還是存在的,人民還是存在的。
因此我們所說的明太祖建國,也是指他建立的朱家的政權。
這個國跟我們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本質的不同,它隻代表一個家族、一個集團的利益,而不代表整個民族的共同的利益。
把這個含義弄清楚,我們才可以講下面的問題,就是朱元璋的政權依靠的是什麼。
1.土地關系問題
要講土地關系問題,不能不概括地講講當時的基本情況。在14世紀中葉,大緻是從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戰争。
規模之大,幾乎遍及全國,從東北到西南,從西北到中南,到處都有農民戰争發生。
不單是有漢族農民參加,各地的少數民族也參加了,如東北的女真族(就是後來的建州族)、西南的回族都參加了鬥争的行列。
時間很久,前後達二十年。
戰争激烈的情況,在整個曆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戰争中,反對元朝的軍事力量大緻可以分為兩個體系:一支是紅軍。
因為參加起義的人都在頭上包一塊紅布作為标志,在當時政府的文書上稱為“紅軍”,也有個别的叫作“紅巾軍”。
這是反對元朝的主要力量。
現在有些曆史學家不大願用“紅軍”這個名稱,大都稱為“紅巾軍”。
大概有這樣一個顧慮:怕把曆史上的紅軍同我們黨建立的紅軍等同起來。
在我的記憶裡有這樣一件事:大約二十年前,國民黨政府的一個什麼館,要我寫明史。
書寫好之後交給他們看,他們什麼意見也提不出來,最後說:你這上面寫的“紅軍”改不改?要改就出版,不改就不出版。
我說:不出版拉倒!(這本書現在沒有出版)他們怕紅軍,不但怕今天的紅軍,也怕曆史上元朝的紅軍,因此他們要我改掉。
我不改,因為根據曆史記載,這支起義軍本來就叫紅軍,不叫白軍。
這不說明什麼政治内容,而隻是說他們頭上包了一塊紅布而已。
紅軍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東邊活動,一部分在西邊活動。
具體說,東邊是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帶,西邊是指江漢流域(長江、漢水流域)。
江漢地區的紅軍很多,包括“北鎖紅軍”和“南鎖紅軍”。
反對元朝的另一支軍事力量是非紅軍系統:在浙江有方國珍,在元末的反元鬥争中,他起兵最早;在江蘇有張士誠;在福建有陳友定。
這幾支軍隊都不屬于紅軍系統。
當時為什麼能爆發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我在講元朝曆史的時候已提到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下面講講紅軍提出了些什麼問題。
紅軍當中的一些領導者,他們在反元鬥争展開之後發布了一個宣言(當時叫檄文),裡面有這麼兩句話:“貧極江南,富誇塞北”。
(文件的全文已看不到了,隻留下這麼兩句)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紅軍反對元朝的統治,要推翻元朝的統治。
這是一個有各族人民參加的階級鬥争。
當時元朝的政治中心:一個在大都(今北京),一個在上都。
元朝政府經常派出很多官吏和軍隊到南方去搜刮物資,把這些物資運到北方去供少數人享受。
元朝的皇帝在剛上台時,為了取得軍事首領、部族酋長的支持,對他們大加賞賜,按照不同的地位給他們金、銀、綢緞一類的物資。
遇到政治上有困難時,為了獲得支持,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也采取這種辦法。
每次賞賜的數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國家财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給了他們。
這些物資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全國人民身上搜刮來的。
幾十年光景,造成了“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的局面。
這樣的統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們就起來鬥争,改變這個局面,所以提出了這種鮮明的口号。
紅軍初期的主要領導人韓山童,是傳布白蓮教起家的(他家裡世世代代都是傳布白蓮教的)。
由于通過宣傳白蓮教,通過宗教迷信活動可以組織一部分力量,于是他就提出“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的口号。
明王是明教的神,也叫“明尊”或“明使”。
明王出世的意思是光明必然到來,光明一到,黑暗就給消滅了,最後人類必然走上光明極樂的世界。
彌勒佛是佛教裡的著名人物。
傳說在釋迦牟尼滅度後,世界就變壞了,種種壞事全部出現,人的生活苦到不能再苦。
幸得釋迦牟尼在滅度前留下一句話,說再過若幹年,會有彌勒佛出世。
這佛爺一出世,世界立刻又變得好起來:自然界變好了;人心也變慈善了,搶着做好事,太太平平過日子;種的五谷,用不着拔草翻土,自己會長大,而且下一次種有七次的收成。
這種宗教宣傳,對當時受盡苦難的農民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希望有人來解救他們。
所以,在廣大農民中間,白蓮教就用“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這樣的口号作為号召來組織鬥争力量。
這種宗教宣傳對農民能夠發生作用,可是對知識分子就不能夠發生作用了,特别是一些念四書五經的儒生不相信這一套。
因此,對他們必須有另外一種口号。
紅軍的領袖們就利用一些知識分子對元朝統治的不滿,對宋朝懷念的心情,提出了“複宋”的口号。
他們假托自己是趙家的子孫。
韓山童是河北人,起兵之後被元朝政府殺害,他的兒子韓林兒跑掉了。
以後劉福通就利用元朝政府治理黃河的機會組織反元鬥争。
當時黃河泛濫成災,元朝政府用很大力量調了很多民夫、軍隊來做黃河改道的工作。
民夫和軍隊都集中在一起,劉福通就乘機組織民工發動反元鬥争。
軍事行動開始之後,他們就假托韓林兒是宋徽宗的第九代子孫,劉福通是南宋大将劉光世的後代。
他們以恢複宋朝的口号來團結一部分知識分子。
所以紅軍有兩套口号:一方面宣傳“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來團結和組織農民;另一方面以恢複宋朝政權來号召,團結社會上有威信的知識分子。
而中心則是階級鬥争,推翻剝削階級。
劉福通起兵之後,聲勢很大,得到了各個地方的響應。
在江蘇蕭縣有芝麻李起兵響應;安徽鳳陽有郭子興起兵響應,一下子就發展到幾十萬軍隊。
他們從山裡把韓林兒找出來,讓他做了皇帝,建立了統治機構。
同時分路出兵攻打元朝:一支由華北打到内蒙,以後東占遼陽,轉入高麗;另一支打到西北;還有一支打到四川。
以上講的是東部紅軍的情況。
西部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叫彭瑩玉,他是一個和尚,原來在江西袁州組織過一次武裝起義,失敗以後,就跑到淮水、漢水流域,秘密傳教,組織力量。
後來他找到徐壽輝,組織武裝力量,進行反元鬥争。
徐壽輝被他的部下陳友諒殺掉以後,西部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就是陳友諒。
此外,徐壽輝的另一個部将明玉珍跑到四川,在那裡也建立了政權。
從二十年的長期戰争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幾種基本情況: 第一,不管是東邊韓林兒這一支,還是西邊陳友諒這一支,他們遇到的最堅強的敵人不是元朝的軍隊。
這時元朝軍隊已經失去了建國初期那種勇敢、剽悍的特征,無論是軍官也罷,還是士兵也罷,都腐化了,不能打仗了,在與紅軍作戰時,往往是一觸即潰。
既然元朝軍隊不能打仗,為什麼戰争還能延續二十年呢?原因就在于堅決抵抗紅軍的是一些地主階級的武裝力量。
這些武裝力量,元朝政府把它稱為“義軍”。
這些力量很強大,最強的有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所領導的這一支;此外,李思齊、張思道、張良弼、張良臣等也都很有實力。
至于小的地主武裝,就舉不勝舉了。
這些地主武裝為什麼這樣堅決地反對農民起義呢?因為紅軍堅決反對階級壓迫。
應該說當時的農民革命領袖并沒有消滅地主階級的思想,若要把現代人的意識強加于古人,那是錯誤的。
那個時代的人不可能有消滅地主階級的思想,但是,他們恨地主階級,因為他們世代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現在他們自己有了武裝力量,就要對這些地主階級進行報複。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的地主階級都組織力量來抵抗紅軍。
其中最強的是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這兩支力量。
所以,紅軍在幾路出兵的千裡轉戰中,所遇到的主要敵人不是元朝的正規軍,而是這些地主階級的武裝。
在紅軍遭到這些地主武裝的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