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的建國
關燈
小
中
大
強阻擊而受到損失之後,元朝政府就承認這些地主武裝,封給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張良弼、張良臣及其部隊以官位和名号。
一方面是紅軍,他們要改變“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的局面;另一方面,頑強抵抗紅軍的主要是地主階級的武裝力量,其中主要的數量最多的是漢人地主的武裝力量。
這就是從1348年到1368年二十年戰争中的第一個基本情況。
第二,在二十年的鬥争中,盡管起義的面很廣,戰争區域很大,軍事力量發展得很快,但是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
不管是劉福通這個系統,還是徐壽輝這個系統,都是各自為政,互不配合。
盡管在戰争的過程中,東邊的勝利可以支持西邊,西邊的勝利可以支持東邊,可是戰略上沒有統一的部署,缺乏統一的領導。
不隻是東邊這一支和西邊這一支二者之間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在劉福通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也是這樣。
軍隊從幾路分兵出發,不能采取通盤的步驟,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盡管他們也有根據地(劉福通建都今開封,陳友諒建都今武漢),但是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前方和後方的聯系很差,這支軍隊和那支軍隊之間的情況互不了解。
盡管他們的軍事力量都很強大,一打起仗來往往是幾百裡、幾千裡的遠征,所到的地方都能把敵人打敗,所消滅的敵人也很多,可是并不能把所占領的地方安定下來,沒能建立起各個地方的政權。
因此紅軍走了之後,原來的蒙古人和漢人地主的聯合政權又恢複了。
最後,這幾支軍隊都由于得不到後方的接濟,得不到友軍的配合而逐個被消滅了。
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在曆史記載上很少發現有投降元朝的,絕大多數都是戰鬥到最後。
相反,不屬于紅軍系統的那些反元力量,像浙江東部的方國珍(佃戶出身)、以蘇州為中心的張士誠(販私鹽的江湖好漢出身),他們也是反抗元朝的,也都有自己的政權,建号稱王,可是在頂不住元朝軍事壓迫的時候,就投降元朝,接受元朝的指揮。
過一個時期看到元朝軍事力量不行了,又起來反對元朝。
方國珍也罷,張士誠也罷,都這樣經常反複。
他們雖然反對元朝,但并沒有像紅軍那樣提出政治的、宗教的階級鬥争口号。
在二十年戰争中,最後取得勝利的不是這些人,而是在韓林兒的旗幟下成長起來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于紅軍。
他家裡很窮苦,沒有土地。
從他祖父起,就經常搬家,替地主幹活。
最後,他父親在安徽鳳陽(當時的濠州)的一個小村子裡落了戶。
朱元璋小的時候給人家放牛羊,以後因為遇到荒年,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哥哥都死了,他自己沒有辦法生活,便在廟裡當了和尚。
廟裡是依靠地租過活的(過去寺院裡都有大量的土地),遇到荒年,寺院裡也收不到租,當和尚也還是沒有飯吃。
朱元璋隻好出去化緣、要飯。
他在淮水流域要了三年飯。
這三年要飯的生活與朱元璋一生的事業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我們上面講到的彭瑩玉就是在這一帶活動,通過宗教宣傳、組織反元鬥争的。
這樣,朱元璋就不能不受到他的影響。
同時,這三年的流浪生活也使朱元璋熟悉了這一帶的地理、山川形勢和風俗民情。
三年後,朱元璋重新回到廟裡。
這時,濠州的郭子興已經起兵,成為紅軍的将領之一。
因為朱元璋和紅軍有來往,元朝政府就很注意他。
他的處境很危險。
但這時朱元璋還很彷徨,兩條道路擺在面前:是革命呢,還是反革命呢?經過一番考慮,他最後還是投奔了紅軍,在郭子興的部下當了一名親兵。
朱元璋自己後來寫文章回憶,說他當時參加這個鬥争并不很堅決,而是顧慮很多的。
參加了郭子興的部隊以後,他很勇敢,也能夠出主意,能夠團結一些人。
後來成了郭子興的親信,郭子興就把自己的養女馬氏許配給他,這樣他就成了郭子興的女婿,軍隊裡稱他為朱公子。
朱元璋在反元鬥争中用計謀襲擊了一些地主武裝,把這些地主武裝拉了過來。
同時他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吸收了一批人,當時有二十四個人跟他參加了紅軍,以後都成了有名的将領,開國名将徐達就是其中之一。
郭子興死了之後,朱元璋代替了郭子興,成為韓林兒旗幟下的一支軍事力量的将領。
這時,他的力量還并不強大。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赢得戰争的勝利,取得全國的政權呢?有這麼幾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正當朱元璋開始組織軍事力量時,劉福通部下的紅軍正在跟元朝的軍隊作戰,元朝軍隊顧不上來打朱元璋。
朱元璋占領區的北面都是紅軍,這樣,就把他的軍隊和元朝的軍隊隔開了。
所以,當紅軍和元朝軍隊作戰時,朱元璋可以趁此機會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占領許多城市。
第二個因素是他取得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支持。
他起兵之後不久,就有一些知識分子投奔他,像李善長、馮國用、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等。
這些人都是浙江、安徽地區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地方上有些威望,而且都有武裝力量。
這些知識分子替朱元璋出主意,勸他搞生産、搞屯田。
在安徽時,朱升勸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就是要他先把根據地搞好,在後方解決糧食問題,一開始不要把目标搞得太大。
李善長、劉基勸他不要亂殺人,不要危害老百姓,要加強軍隊紀律,要鞏固占領的城市,并經常把曆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告訴他。
朱元璋本人也很用功地學習曆史,他在進行軍事鬥争或政治安排時,總是要征求這些人的意見,研究曆史上的經驗教訓。
這裡有一個問題,朱元璋出身于紅軍,他反對地主,而地主階級為什麼要支持他呢?這不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嗎?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從當時的具體曆史情況來看。
朱元璋本人要打擊地主,因為他受過地主階級的壓迫。
可是在進行軍事鬥争的過程中,他感到光像過去那樣打擊地主、消滅地主,不僅很難取得地主階級的支持,而且會遭到地主階級的頑強抵抗。
所以,在他還沒有成為一個軍事統帥的時候,他就改變了紅軍的傳統,開始和地主階級合作,取得他們的支持。
這是問題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地主階級怎麼願意支持他呢?前面不是說過,紅軍在北上的戰争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元朝軍隊,而是地主階級的武裝嗎?原因很簡單,就是安徽、浙江地區的地主階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已經不能維持下去了,他們不能再依賴元朝政府的保護,而他們自己的武裝力量又無論如何也抗拒不了朱元璋的進攻;更重要的是他們了解到朱元璋歡迎他們,采取跟他們合作的方針。
他們與其堅決反抗朱元璋而被朱元璋消滅,還不如依靠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保護,以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
所以,當朱元璋派人去請劉基的時候,劉基開始拒絕,可是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最後終于接受了。
朱元璋的軍隊加入了這樣一批力量之後,它的性質逐漸改變了。
所以在他以後去打張士誠時所發布的一個宣言中,不但不再承認他自己是紅軍,反而罵紅軍,攻擊紅軍,把紅軍所講的一些道理稱為妖言。
盡管這時他在形式上還是接受韓林兒的命令,用韓林兒的年号,他的官爵也是韓林兒封的,但實質上他已經叛變了紅軍。
到了1368年,他已把陳友諒、張士誠消滅,派大将徐達進攻北京,這時又發布了一個宣言。
在這個宣言中,像紅軍所提出的“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的口号都沒有了。
主要提些什麼問題呢?夷夏問題。
就是說少數民族不能當中國的統治者,隻能以夏治夷,不能以夷治夏。
他要建立和恢複漢族的統治。
在這樣的情況下,戰争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軍原來的階級鬥争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與蒙古族的民族戰争。
1368年,朱元璋的軍隊很順利地打下了北京。
元順帝跑到蒙古,曆史上稱為北元。
元順帝雖然放棄了北京而回到蒙古,可是他的軍事力量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還仍然保持着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完整的政治機構。
他并不認為自己統治的王朝已經結束了,他經常派兵來打北京,要收複失地。
所以在明朝初年,明朝和北元還有幾次很激烈的戰争。
到了洪武八年(1375),北元的統帥擴廓帖木兒死了,蒙古對明朝的威脅才減輕了一些,但仍然沒有結束。
這時北元和高麗還保持着密切的關系,高麗的國王還照樣是北元的女婿(每一個高麗國王都要娶蒙古貴族女子做妻子),在政治上仍然依附于北元。
這種關系一直維持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
這一年,高麗内部發生鬥争,大将李成桂為了取王朝而代之,他依靠明朝的支持,在國内發動政變,推翻了舊的王朝,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
從此,高麗臣服于明朝。
同時,李成桂在求得明太祖的同意之後,把國名高麗改為朝鮮。
此後一直叫朝鮮,不再稱高麗了。
朝鮮國内的政治變革,反映了明朝和北元的鬥争關系和勢力的消長。
總結上面所說的曆史情況,得到這樣的結論:經過二十年長期的戰争,一方面是紅軍(包括東、西兩部分)和非紅軍(像方國珍、張士誠);另一方面是元朝軍隊,更重要的是各個地方的漢人地主武裝力量。
在戰争過程中,這些漢人地主武裝大部分被消滅了。
也由于二十年的長期戰争,各地人口大大減少,土地大量地荒廢。
因此1368年明太祖建國之後,他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改
一方面是紅軍,他們要改變“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的局面;另一方面,頑強抵抗紅軍的主要是地主階級的武裝力量,其中主要的數量最多的是漢人地主的武裝力量。
這就是從1348年到1368年二十年戰争中的第一個基本情況。
第二,在二十年的鬥争中,盡管起義的面很廣,戰争區域很大,軍事力量發展得很快,但是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
不管是劉福通這個系統,還是徐壽輝這個系統,都是各自為政,互不配合。
盡管在戰争的過程中,東邊的勝利可以支持西邊,西邊的勝利可以支持東邊,可是戰略上沒有統一的部署,缺乏統一的領導。
不隻是東邊這一支和西邊這一支二者之間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在劉福通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也是這樣。
軍隊從幾路分兵出發,不能采取通盤的步驟,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盡管他們也有根據地(劉福通建都今開封,陳友諒建都今武漢),但是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前方和後方的聯系很差,這支軍隊和那支軍隊之間的情況互不了解。
盡管他們的軍事力量都很強大,一打起仗來往往是幾百裡、幾千裡的遠征,所到的地方都能把敵人打敗,所消滅的敵人也很多,可是并不能把所占領的地方安定下來,沒能建立起各個地方的政權。
因此紅軍走了之後,原來的蒙古人和漢人地主的聯合政權又恢複了。
最後,這幾支軍隊都由于得不到後方的接濟,得不到友軍的配合而逐個被消滅了。
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在曆史記載上很少發現有投降元朝的,絕大多數都是戰鬥到最後。
相反,不屬于紅軍系統的那些反元力量,像浙江東部的方國珍(佃戶出身)、以蘇州為中心的張士誠(販私鹽的江湖好漢出身),他們也是反抗元朝的,也都有自己的政權,建号稱王,可是在頂不住元朝軍事壓迫的時候,就投降元朝,接受元朝的指揮。
過一個時期看到元朝軍事力量不行了,又起來反對元朝。
方國珍也罷,張士誠也罷,都這樣經常反複。
他們雖然反對元朝,但并沒有像紅軍那樣提出政治的、宗教的階級鬥争口号。
在二十年戰争中,最後取得勝利的不是這些人,而是在韓林兒的旗幟下成長起來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于紅軍。
他家裡很窮苦,沒有土地。
從他祖父起,就經常搬家,替地主幹活。
最後,他父親在安徽鳳陽(當時的濠州)的一個小村子裡落了戶。
朱元璋小的時候給人家放牛羊,以後因為遇到荒年,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哥哥都死了,他自己沒有辦法生活,便在廟裡當了和尚。
廟裡是依靠地租過活的(過去寺院裡都有大量的土地),遇到荒年,寺院裡也收不到租,當和尚也還是沒有飯吃。
朱元璋隻好出去化緣、要飯。
他在淮水流域要了三年飯。
這三年要飯的生活與朱元璋一生的事業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我們上面講到的彭瑩玉就是在這一帶活動,通過宗教宣傳、組織反元鬥争的。
這樣,朱元璋就不能不受到他的影響。
同時,這三年的流浪生活也使朱元璋熟悉了這一帶的地理、山川形勢和風俗民情。
三年後,朱元璋重新回到廟裡。
這時,濠州的郭子興已經起兵,成為紅軍的将領之一。
因為朱元璋和紅軍有來往,元朝政府就很注意他。
他的處境很危險。
但這時朱元璋還很彷徨,兩條道路擺在面前:是革命呢,還是反革命呢?經過一番考慮,他最後還是投奔了紅軍,在郭子興的部下當了一名親兵。
朱元璋自己後來寫文章回憶,說他當時參加這個鬥争并不很堅決,而是顧慮很多的。
參加了郭子興的部隊以後,他很勇敢,也能夠出主意,能夠團結一些人。
後來成了郭子興的親信,郭子興就把自己的養女馬氏許配給他,這樣他就成了郭子興的女婿,軍隊裡稱他為朱公子。
朱元璋在反元鬥争中用計謀襲擊了一些地主武裝,把這些地主武裝拉了過來。
同時他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吸收了一批人,當時有二十四個人跟他參加了紅軍,以後都成了有名的将領,開國名将徐達就是其中之一。
郭子興死了之後,朱元璋代替了郭子興,成為韓林兒旗幟下的一支軍事力量的将領。
這時,他的力量還并不強大。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赢得戰争的勝利,取得全國的政權呢?有這麼幾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正當朱元璋開始組織軍事力量時,劉福通部下的紅軍正在跟元朝的軍隊作戰,元朝軍隊顧不上來打朱元璋。
朱元璋占領區的北面都是紅軍,這樣,就把他的軍隊和元朝的軍隊隔開了。
所以,當紅軍和元朝軍隊作戰時,朱元璋可以趁此機會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占領許多城市。
第二個因素是他取得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支持。
他起兵之後不久,就有一些知識分子投奔他,像李善長、馮國用、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等。
這些人都是浙江、安徽地區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地方上有些威望,而且都有武裝力量。
這些知識分子替朱元璋出主意,勸他搞生産、搞屯田。
在安徽時,朱升勸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就是要他先把根據地搞好,在後方解決糧食問題,一開始不要把目标搞得太大。
李善長、劉基勸他不要亂殺人,不要危害老百姓,要加強軍隊紀律,要鞏固占領的城市,并經常把曆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告訴他。
朱元璋本人也很用功地學習曆史,他在進行軍事鬥争或政治安排時,總是要征求這些人的意見,研究曆史上的經驗教訓。
這裡有一個問題,朱元璋出身于紅軍,他反對地主,而地主階級為什麼要支持他呢?這不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嗎?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從當時的具體曆史情況來看。
朱元璋本人要打擊地主,因為他受過地主階級的壓迫。
可是在進行軍事鬥争的過程中,他感到光像過去那樣打擊地主、消滅地主,不僅很難取得地主階級的支持,而且會遭到地主階級的頑強抵抗。
所以,在他還沒有成為一個軍事統帥的時候,他就改變了紅軍的傳統,開始和地主階級合作,取得他們的支持。
這是問題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地主階級怎麼願意支持他呢?前面不是說過,紅軍在北上的戰争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元朝軍隊,而是地主階級的武裝嗎?原因很簡單,就是安徽、浙江地區的地主階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已經不能維持下去了,他們不能再依賴元朝政府的保護,而他們自己的武裝力量又無論如何也抗拒不了朱元璋的進攻;更重要的是他們了解到朱元璋歡迎他們,采取跟他們合作的方針。
他們與其堅決反抗朱元璋而被朱元璋消滅,還不如依靠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保護,以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
所以,當朱元璋派人去請劉基的時候,劉基開始拒絕,可是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最後終于接受了。
朱元璋的軍隊加入了這樣一批力量之後,它的性質逐漸改變了。
所以在他以後去打張士誠時所發布的一個宣言中,不但不再承認他自己是紅軍,反而罵紅軍,攻擊紅軍,把紅軍所講的一些道理稱為妖言。
盡管這時他在形式上還是接受韓林兒的命令,用韓林兒的年号,他的官爵也是韓林兒封的,但實質上他已經叛變了紅軍。
到了1368年,他已把陳友諒、張士誠消滅,派大将徐達進攻北京,這時又發布了一個宣言。
在這個宣言中,像紅軍所提出的“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的口号都沒有了。
主要提些什麼問題呢?夷夏問題。
就是說少數民族不能當中國的統治者,隻能以夏治夷,不能以夷治夏。
他要建立和恢複漢族的統治。
在這樣的情況下,戰争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軍原來的階級鬥争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與蒙古族的民族戰争。
1368年,朱元璋的軍隊很順利地打下了北京。
元順帝跑到蒙古,曆史上稱為北元。
元順帝雖然放棄了北京而回到蒙古,可是他的軍事力量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還仍然保持着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完整的政治機構。
他并不認為自己統治的王朝已經結束了,他經常派兵來打北京,要收複失地。
所以在明朝初年,明朝和北元還有幾次很激烈的戰争。
到了洪武八年(1375),北元的統帥擴廓帖木兒死了,蒙古對明朝的威脅才減輕了一些,但仍然沒有結束。
這時北元和高麗還保持着密切的關系,高麗的國王還照樣是北元的女婿(每一個高麗國王都要娶蒙古貴族女子做妻子),在政治上仍然依附于北元。
這種關系一直維持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
這一年,高麗内部發生鬥争,大将李成桂為了取王朝而代之,他依靠明朝的支持,在國内發動政變,推翻了舊的王朝,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
從此,高麗臣服于明朝。
同時,李成桂在求得明太祖的同意之後,把國名高麗改為朝鮮。
此後一直叫朝鮮,不再稱高麗了。
朝鮮國内的政治變革,反映了明朝和北元的鬥争關系和勢力的消長。
總結上面所說的曆史情況,得到這樣的結論:經過二十年長期的戰争,一方面是紅軍(包括東、西兩部分)和非紅軍(像方國珍、張士誠);另一方面是元朝軍隊,更重要的是各個地方的漢人地主武裝力量。
在戰争過程中,這些漢人地主武裝大部分被消滅了。
也由于二十年的長期戰争,各地人口大大減少,土地大量地荒廢。
因此1368年明太祖建國之後,他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