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的建國

關燈
這樣做,他的政權就不能鞏固。

    但是建都在南京,對于在北方進行防禦戰争就比較困難了。

    當然,北邊有一道萬裡長城,可是長城也要有人守才能發揮作用。

    因此,必須在北方駐重兵防守。

    可是把軍隊交給誰呢?交給将軍行不行?不行,他不放心。

    如果他把十多萬軍隊交給某個将軍,一旦這個将軍叛變,他就沒有辦法了。

    因此,他采取了分封政策,把自己的兒子封到沿邊地區。

    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封在北京,其餘的,甯王封在熱河,晉王封在山西,秦王封在陝西,遼王封在遼東,代王封在大同,肅王封在甘肅。

    這些都叫作塞王。

    每一個王府都配有軍隊。

    親王除了指揮自己的軍隊之外,在接到皇帝的命令以後,還可以指揮當地的軍隊。

    在有軍事行動時,地方軍隊都要接受當地親王的指揮。

    這樣,就把每一個邊防地區的軍隊都直接控制在中央的指揮之下了。

     明太祖一方面建都南京,這樣來解決糧食問題、服裝問題;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兒子到沿邊地區去鎮守,防止蒙古族南下;而且每年派親信将領到北京來練兵,視察各個地方的軍事情況,指揮軍隊,過一兩年回去,然後又派人來,這樣來鞏固北方的邊防。

    他自己認為這個辦法是比較穩妥的。

    但是在他死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他的大兒子早死了,孫子建文帝繼位。

    當時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在北京,軍事力量很強大,結果就發生了皇室内部的鬥争。

    建文帝依靠的是一些知識分子,這些人認為親王的軍權太大,中央指揮不動,可能發生叛變,像漢朝時候的“七國之亂”一樣。

    因此他們勸建文帝削藩,削減親王的權力,把違法亂紀的親王關起來或者殺掉。

    這樣就引起了各個藩王的恐慌,最後燕王起兵打到南京。

    南京政權内部發生了變化,有的将軍和親王投降了燕王,建文帝自殺(關于建文帝的問題,我們以後還可以講講)。

    建文帝被推翻以後,燕王在南京做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可是北方的軍事指揮權交給誰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成祖決定把都城遷到北京。

     我們講了明太祖建國的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對當前正在争論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

    現在就農民起義、農民戰争到底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權的問題進一步提供一點意見。

     農民戰争、農民起義到底能不能建立政權呢?答複是肯定的。

    既然農民戰争是要推翻舊的政權,它必然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權。

    這個政權有大有小,有地區性,名稱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但是,這個政權是不是農民自己的政權呢?是不是跟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相對立的政權呢?從所有曆史上的農民戰争來看,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農民戰争在建立政權以前,它是要摧毀、沖擊或者削弱舊的地主階級的政權的;但是,等到它自己建立了政權之後,它不可能不根據舊的地主階級政權的樣子來辦事,它不可能離開當時為人們所熟悉的、行之多年的一套政治機構。

    要知道,摧毀舊的國家機器這樣的理論在《共産黨宣言》裡還沒有提到,是在巴黎公社之後才總結出來的。

    無産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國家機器,是隻有在有了科學的共産主義理論,有了巴黎公社的經驗之後才能得出的結論。

    既然是這樣,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争怎麼可能先知先覺,在還沒有巴黎公社的經驗的情況下,就能摧毀舊的國家政權,建立起農民自己的政權呢?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農民戰争取得勝利之後,它所建立的政權必然變質。

    這也是一個曆史規律,無論對誰都是一樣的。

    漢高祖劉邦還不是變質了?朱元璋還不是變質了?明朝末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做了皇帝,他還不是變質了?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以前,能取得廣大農民支持的原因之一,就是過去明朝政府收租很重,人民負擔很重,他現在不收租了,叫作“迎闖王,不納糧”,以不納糧為号召。

    可是能不能持久呢?老百姓都不交糧了,他的軍隊吃什麼?他的政權的經濟基礎、财政基礎放到哪裡?他難道能夠喝空氣過日子?不行,維持不下去。

    因此,他進北京後沒有待多久就失敗了。

    即使當時清軍不入關,他的政權也不能延續多長時間,也不能鞏固。

    因為他沒有生産作基礎,沒有經濟基礎。

    農民種地不納糧了,對農民來說很好;可是那時候沒有大工業,一旦農民不納糧,不但他的軍隊沒有吃的,連政府的經費也沒有來源了。

    這樣,那個政權是不能維持下去的。

    它要維持下去,也非采取明朝的辦法不可,就是向農民收租。

     上面講的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争有沒有皇權主義。

    有不少人說俄國的農民有皇權主義,中國的農民沒有,好像中國的農民是另外一種農民。

    中國的農民沒有皇權主義,那麼他們有什麼主義呢?任何一次農民戰争,它要建立一個政權,不可能不根據現存的政權來辦事,它不能離開現實。

    農民起義的領袖們隻能夠把當時為他們所熟悉、所理解的政權形式作為自己的政權形式。

    可是有些人硬要把中國的農民戰争區别于其他國家的農民戰争。

    當然,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的農民戰争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

    但是,從皇權主義這一點來說,不能不是相同的。

    理由是它們都不能夠離開現實政治。

    當時的農民除了他們所熟悉的政權形式之外,不可能創造出當時還不可能有的政權形式來。

    不隻是農民戰争如此,連舊時代的一些神話、傳說也是如此。

    大家都熟悉的《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天上的組織形式,玉皇大帝的那一套機構還不是反映了人間的機構。

    龍宮中龍王老爺的機構同樣不能離開當時的現實,都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

     第三個問題,對明太祖這個曆史人物的評價問題。

    明太祖這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應該肯定還是應該否定?當然應該肯定。

    因為他做了好事,他結束了長達二十年的戰争混亂局面,統一了中國。

    統一這件事,在曆史上是了不起的事情。

    而明太祖的統一中國,在曆史上還有另外一種性質和意義。

    當時以北京和大同為中心,包括河北、山西及内蒙古一部分的這個地區,從唐末以來叫“燕雲十六州”。

    從唐玄宗天寶末年,具體地說,從公元755年起,這個地區發生了“安史之亂”。

    以後雖然用很大的力量把這個戰争結束了,但這個地區還是分裂了,少數民族化了。

    五代十國的時候,這個地區被一個賣國的奴才皇帝石敬瑭割讓給了遼。

    從此,北京就成為遼的南京。

    在遼和北宋對立的時期,北宋從宋太祖起一直到宋神宗,曾經多少次想收複這個地方,幾次出動軍隊,結果都失敗了,沒有能夠統一。

    北宋末年,金滅掉遼,并繼而推翻北宋政權,這樣,便出現了金和南宋對峙的局面。

    後來元朝統一了。

    這時,不但是燕雲十六州少數民族化,而且是整個國家都在蒙古族的統治之下。

    明太祖通過二十年的大規模的農民戰争,把曆史上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解決了,即把從公元755年起,一直到1368年長期在少數民族統治或者影響之下的北方廣大地區統一了。

    過去多少世代沒有能夠完成的任務,到明太祖完成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曆史功績。

    所以,從那個時候起,北京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條件建都北京。

     其次,朱元璋統一中國之後,采取了許多鼓勵生産的措施。

    因而,三十多年以後,人口慢慢增加了,開墾的土地面積也慢慢擴大了。

    到他晚年的時候,全國已開墾的土地有八百多萬頃,合八億多畝。

    今天我們的耕地是多少呢?大概是十六億畝,也就是說,明太祖時期的耕地相當于我們現在的一半。

    人口增加了,耕地擴大了,生産發展了,人民生活也比過去好了,這應該說是他做了好事,在曆史上起了進步作用。

     還有一點,他建立了一個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權的國家。

    這樣一種政治制度,明清兩代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明太祖在曆史上是一個有地位的、了不起的人物,是應該肯定的。

     反過來說,這個人是不是一切都好呢?不是的,他有很多缺點,做了不少壞事。

    不要說别的,我們就舉這樣一條:他定了一些制度,寫成一本書叫《皇明祖訓》。

    定制度是可以的,可是有一點,他不許他的後代改變。

    這個做法就有了問題,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可是老辦法不許改變,用老辦法适應新形勢,這樣,就影響到以後幾百年的發展,把後代的手腳都捆住了。

    蔣介石有一句話,叫作“以不變應萬變”。

    明太祖就是這樣,以不變應萬變。

    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辦法,很不合理。

    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往往不能不改變,可是又不敢改變,原因何在?就是被這個東西捆住了。

    他定了這樣的制度:把他的兒子封為親王,封在那個地方以後,國家給這個親王多少畝土地,每年給多少石糧食。

    這個制度定下來以後,過了一百多年,中央政府就不能負擔了。

    像河南省征收來的糧食,全部給明太祖封在河南的子孫都不夠,成為當時最大的一個負擔。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有十幾萬人,這些人一不能做官,二不能種地,三不能搞手工業,四不許做生意,隻能坐在家裡吃飯,而且要吃好飯。

    這樣,國家就養不起了。

    當然,他在其他方面的缺點還有很多,我們今天不能作全面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