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的建國

關燈
則是參加了紅軍的江浙地主。

    兩個地主集團之間存在着矛盾。

    當時有一首詩說:“城中高髻半淮人”。

    衣服穿得漂亮的、有錢的,多是兩淮流域的人。

    兩淮流域的新興的地主階級、官僚貴族,其中絕大多數不但擁有廣大的莊園,而且有大量的奴隸、家丁。

    有些将軍還有假子。

    假子是朱元璋興起的辦法。

    他在起兵時把一些青年收作自己的兒子,像沐英、李文忠都是他的幹兒子,也是他手下最有名的将領。

    他往往在派一個将軍出去作戰時,同時派一個假子去監視。

    在這種作風的影響下,他下面的許多将軍也有很多假子,他們擁有武裝力量,有土地,有很多奴隸。

    這樣,就形成許許多多小的軍事力量。

    他們往往不遵守政府的規定,違法亂紀。

    明太祖要把這些勞動力放在國家的控制下,他們卻要放在自己的莊園裡。

    這是第二個矛盾,兩淮流域新興的地主集團和國家,即和朱元璋的統治之間的矛盾。

    這兩個矛盾從1379年到1381年逐步展開。

    兩淮流域地主集團的代表人物胡惟庸在這個鬥争中被殺了。

    除了上面所說的兩個矛盾之外,還有第三個,胡惟庸個人和朱元璋之間的矛盾,這是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

    皇帝應該管什麼事,宰相應該管什麼事,曆史上沒有明文規定過。

    在設置中書省的情況下,許多事情都由中書省掌握,中書省認為這件事情有必要請示皇帝,就請示;認為沒有必要請示的,就自己辦了。

    胡惟庸這個人有野心,也很有才能,他在中書省多年,排斥了一些人,也提拔了一些人,造成他在中書省的強固地位。

    有許多事情他自己辦了,明太祖根本不知道,以後明太祖發現了,就很生氣。

    這樣,矛盾就發生了,而且日益尖銳。

    洪武十三年(1380),這三個方面的矛盾終于全面爆發。

    按照明朝的規定,軍隊指揮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這樣,明太祖在這個鬥争中取得了勝利,他假借一個罪名把胡惟庸殺了,還牽連殺了不少人。

     胡惟庸被殺以後,明太祖從根本上改變了元朝以來的中書省、行中書省制度,取消了中書省。

    而且立了個法令,規定以後子子孫孫都不設宰相這個官。

    誰來辦事呢?把原來中書省下面的六個部(吏、戶、禮、兵、刑、工)的地位提高,來管理全國的事情,直接對他負責。

    結果他自己代替了過去的宰相,相權和君權合二為一,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地方上則取消了行中書省,把原來行中書省的職權分開,即民政、司法、軍事分别由三個機構管理:布政使司(主管官叫布政使)管民政、财政,按察使司(主管官叫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揮使司(主管官叫都指揮使)管軍事。

    這三司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這種把一切權力都攬在皇帝個人手中的高度集權的狀況,是在明朝以前沒有過的。

    所以,封建專制主義經過一千幾百年的發展,到了朱元璋的時候,形成了一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高度中央集權制的政治系統。

    這樣的政治制度跟當時的土地形态基本上是相适應的。

    過去土地很集中,皇帝權力的支柱是大地主。

    現在土地分散了,朱元璋依靠誰呢?依靠糧長。

    他收糧時,不是采取各地方官收糧的辦法,而是采取糧長制。

    即某一個地方,誰的土地最多、納糧最多的,就讓他當糧長。

    每年收糧萬石的地區就派納糧最多的地主四人當糧長,由糧長負責這個地區的租糧的收運。

    政治制度的這種改變,适應了土地比較分散的情況,也保證了朱元璋的經濟收入。

    因此,他對糧長很重視,每年都把這些人召到南京去,親自接見,和他們談話。

    發現了其中某些有能力的人,就提拔他們。

    他的政權依靠什麼呢?就依靠這些人。

    他的統治基礎就在這裡。

    所以,明朝初年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内,一些官職的任用是來自糧長。

    糧長之外,各地還有很多富戶和耆民,朱元璋也經常把他們找來,發現有才能的,就任用他們為官。

    所以,他的政權是以中小地主作為支柱的。

    政治機構的這種發展變化,是和當時的土地形态、經濟關系相适應的。

     可是,在這樣高度集權的情況下又發生了另一個新問題:皇帝到底是一個人,不是機器,什麼事都要自己管,什麼報告都得看,國家這麼大,事情這麼多,他怎麼管得了呢?他隻有每天看公文,變成文牍主義者。

    我曾給他做過統計,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到二十一日,八天内他收的文件有一千六百六十六件,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情。

    他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多件事情。

    這怎麼可能長久搞下去呢?非變成官僚主義者不可。

    因此就發生了這樣的矛盾:一方面他非看文件不可,怕别人欺騙他;另一方面,愈看愈煩,特别是那些空泛的萬言書,更使他惱火。

    有一次,一個官員上了一份萬言書,他看了好幾千字,還沒有看出什麼問題,生了氣,就把這個官員找來打了一頓屁股。

    打完之後又叫人繼續念這個報告,念到最後五百字才提出一些問題,提出幾條建議,而且還不錯,這才知道打錯了人。

    第二天,他向那個官員承認錯誤,他說:不過你的文章不該寫這麼長,最多寫五百字就夠了,為什麼要寫一萬字呢?所以他就發起了一個反對文牍主義的運動,提出了一個寫文章的格式,要求簡單,講什麼事就寫什麼事,不要東扯西拉,從上古說到今天,沒完沒了。

    他希望通過這個辦法使自己能夠處理實際事務。

    結果還是不行。

    他一個人怎麼能管那麼多的事?以後他又另外想了個辦法,找了一些有文才、能辦事的五六品官到内閣來做機要秘書,幫他做事。

    為了勉勵這些人,就給他們一個稱号,叫作大學士。

    上面加上宮殿名稱,如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等。

    這時,内閣還隻是宮殿的名稱,不是政治機構的名稱。

    因為這些人是在内廷裡辦事,所以就叫殿閣大學士。

    後來,明成祖的時候,把這個辦法制度化了,國家大事都集中在内閣辦。

    内閣大學士在這裡辦事愈久,政治權力就愈大,官位就愈高,有的做到六部的尚書。

    這樣,内閣大學士雖然沒有過去丞相的名稱,但事實上等于宰相。

    入閣也就是拜相。

    内閣大學士中的第一名稱為首輔,就是第一個輔助皇帝的人。

    這時,内閣便正式成為政治機構了。

     這個改變,在曆史上是個很大的改變。

    皇帝的權力高度集中,提高了六部的地位,以後又設立内閣。

    明朝一直繼承着這個制度。

    清朝也實行這個制度。

    所以,在政治制度上清朝是繼承了明朝的。

     随着經濟的發展變化,土地占有形态也發生了變化。

    明朝前期土地比較分散,經過幾十年之後,土地又慢慢集中了。

    到了明朝中葉,土地集中的情況已經很嚴重。

    到了萬曆時,土地集中到這樣的程度,在張居正的信件裡有一份材料,說一個姓郝的地主擁有土地七萬頃。

    明朝建國時的土地不過是八百五十萬頃,現在這一家的土地就等于建國時全國土地的百分之一。

    從明武宗(就是《遊龍戲鳳》中的那個正德皇帝)之後,皇帝大搞皇莊,左占一塊地,右占一塊地。

    北京附近的皇莊就有很多。

    不但是皇帝搞莊園,就是貴族也搞莊園。

    嘉靖的時候,封皇子到各地去做親王,有一個親王就有兩萬頃土地。

    萬曆封福王到河南洛陽,準備給他四萬頃土地。

    這些土地是從哪裡來的呢?都是從老百姓手裡奪來的。

    把原來的自耕農變成了親王的佃戶。

    土地集中愈來愈嚴重,農民的生活愈來愈困難。

    凡是有皇莊的地方,不但皇莊内部的佃農要受管理皇莊的太監的統治,甚至周圍的老百姓也要受皇莊管事人員的壓迫和各種超經濟剝削。

    你要過橋,就要交過橋稅;要擺渡,就要交擺渡稅。

    京戲《打漁殺家》中有一個蕭恩抗魚稅。

    明末有一個大地主錢謙益,做大官,文章寫得很好,卻是一個沒有骨頭的人,後來投降了清朝。

    他占有幾個湖,要湖邊的老百姓向他交稅。

    老百姓氣極了,就把他的房子燒了,他有一個收藏了很多古書的“绛雲樓”也被燒掉了。

    所以《打漁殺家》這樣的事在曆史上是有根據的。

     由于土地形态的變化,一方面使原來的政治機構不能适應,結果造成明朝政治上停滞的狀态。

    明朝後期有這麼兩個皇帝:一個是嘉靖皇帝(明世宗),一個是萬曆皇帝(明神宗)。

    這兩代有共同點:明世宗做了很多年皇帝,但是他經常在宮廷裡,不跟大臣們見面。

    萬曆皇帝也是如此。

    鬧得有一個時期,六部很多長官辭了職,沒人管事,他也不管,使朝廷很多問題不能解決。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高度集中,也促使農民起義以更大的規模開展起來,最後形成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全國規模的大起義。

    

2.明太祖為什麼建都南京

明太祖之所以建都南京,主要是因為江蘇、浙江、安徽這些地方比過去繁榮,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是糧食和棉花的産區。

    他建立了中央政權以後,有很多官員和軍隊,這些人吃什麼呢?這就不能不依靠東南地區的糧食來養活。

    建都别的地方行不行?不行。

    以往的朝代建都洛陽、開封、西安,但這些地方交通不方便,糧食也供應不了。

    為了經濟上的原因,他決定建都南京。

    可是這樣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軍事上的問題怎麼解決?元順帝雖然跑掉了,但是他的軍事實力并沒有受到嚴重損失,他還保存着相當多的軍隊,并且時時刻刻在想辦法反攻。

    因此,加強北邊的防禦,防止蒙古的反攻是非常必要的。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