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color:#996666">〈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卻隸宋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複割隸開封府。

    〉 曹州戴邑縣。

    〈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複為考城縣。

    〉 許州扶溝縣,鄢陵縣。

    〈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鄢陵縣卻隸許州。

    天成元年九月,扶溝縣卻隸許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并割屬開封府。

    〉 陳州太康縣。

    〈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複隸陳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卻屬開封府。

    〉 單州楚丘縣,〈梁開平四年四月,割隸宋州。

    〉砀山縣。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砀山縣,僞梁創為輝州,并單州後,理所于輝州。

    今宜卻屬單州,其輝州依舊為砀山縣。

    ”〉 汝州葉縣,襄城縣,〈後唐同光二年十二月,租庸使奏:“二縣原屬汝州,今隸許州,伏緣最鄰京畿,戶口全少,伏乞卻割隸汝州。

    ”從之。

    〉臨汝縣。

    〈周顯德三年三月廢。

    〉 密州輔唐縣。

    〈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安丘縣。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複改為輔唐縣。

    晉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膠西縣,避國諱也。

    〉 濟州。

    〈周廣順二年九月,以郓州巨野升為州,其地望為上,割兖州任城、中都,單州金鄉等縣隸之。

    至其年十二月,又割郓州郓城縣隸之。

    中都縣卻隸郓州。

    〉 濱州。

    〈周顯德三年六月,以贍國軍升為州,其地望為上,直屬京。

    割隸州渤海、蒲台兩縣隸之。

    〉 京兆府奉先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同州。

    後唐同光三年二月,卻隸京兆府。

    〉武功縣,好畤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敕:“并臨等四鄉,卻隸京兆府。

    ”〉渭南縣,〈周顯德三年四月,割屬華州。

    〉同官縣,〈梁開平三年三月,割隸同州。

    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

    〉美原縣。

    〈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

    〉 華州洛南縣。

    〈後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奏:“韓城、郃陽、澄城縣,僞梁割屬當府。

    其澄城縣,今請卻屬同州,韓城、郃陽縣且屬當府。

    ”從之。

    天成元年七月敕:“韓城、郃陽二縣,卻割隸同州。

    ”〉 隴州汧陽縣,汧源縣,吳山縣。

    〈後唐長興元年五月,依舊割隸隴州。

    〉 泾州平涼縣,〈後唐清泰三年正月,泾州奏:“平涼縣自吐蕃陷渭州,權于平涼縣為渭州理所,遂罷平涼縣。

    又有安國、耀武兩鎮,兼屬平涼,其賦租節目,并無縣管。

    今請卻置平涼縣,管安國、耀武兩鎮人戶。

    ”從之。

    〉臨泾縣。

    〈後唐清泰三年二月,原州刺史翟建奏:“本府自陷吐蕃,權于臨泾縣為理所,臨泾元屬泾州,刺史隻管捕盜,其人戶即泾州管縣,既無屬縣,刺舉何施?伏乞割臨泾屬當州。

    ”從之。

    〉 鄜州鄜城縣,〈梁開平三年四月,改為昭化縣。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複為鄜城縣。

    〉鹹甯縣。

    〈周顯德三年三月十日廢。

    〉 威州。

    〈晉天福四年五月敕:“靈州方渠鎮宜升為威州,隸靈武,仍割甯州木波、馬嶺二鎮隸之。

    ”周廣順二年三月,改為環州。

    顯德四年九月,降為通遠軍。

    〉 衍州。

    〈周顯德五年六月,廢為定平鎮,隸邠州。

    〉 武州。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