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從之。

     二年三月敕:“其先減省員官,除已别授官外,左散騎常侍李文矩等三十人,宜卻後舊官;太子詹事石戬等五人,宜以本官緻仕;将作少監岑保嗣等一十四人,候續敕處分。

    ” 其年四月,三铨奏:“準本朝故事,州府官員,府有司錄參軍外,置工曹、倉曹、戶曹、法曹、兵曹、士曹六員;州有錄事參軍外,亦置六曹。

    縣置令、丞、主簿各一員,尉三員,分判公事。

    自後除兩京外,都督府及諸州各置戶曹一員,馀四員并省。

    縣置令、主簿各一員,丞、尉并省。

    除合格選人外,有郊天行事,人數倍多。

    況州縣事簡,掾曹請依舊隻置兩員。

    縣局務繁,請添佐官一員。

    其間有尉無簿者,請添置主簿一員。

    其赤縣、次赤縣、畿縣、次畿縣,并準此。

    除四京外,其判司隻置司戶、司法兩員。

    ”從之。

     四年三月敕:“三川、泾、鳳、秦、隴等州縣官置,數目絕多。

    其上佐官,自少尹以下,依本朝舊制,各具在任員阙申奏。

    其州準近敕置錄事、參軍、司戶參軍各一員。

    縣置縣令、主簿各一員外,錄事官并停。

    其除替選任,一準三铨常式。

    ”〈時初平僞蜀故也。

    〉 周顯德五年十二月敕:“兩京五府少尹、司錄、參軍先各置兩員,今後隻置一員;六曹判司内,隻置戶曹、法曹各一員;其馀曹官及諸州觀察支使、兩蕃判官,并宜省廢。

    ” 周廣順三年十一月敕:“天下縣邑,素有等差,年代既深,增損不一。

    其中有戶口雖衆,地望則卑,地望雖高,戶口至少,每至調集,不便铨衡。

    宜立成規,庶協公共。

    應天下州府及縣,除赤縣、畿縣、次赤、次畿外,其馀三千戶以上為望縣,二千戶以上為緊縣,一千戶以上為上縣,五百戶以上為中縣,不滿五百戶為中下縣。

    選人資叙合入下縣者,許入中下縣。

    宜令所司據今年天下縣戶口數,定望、緊、上、中下次第聞奏。

    ”吏部格式:“據戶部今年諸州府所管縣戶數目,合定為望縣者六十四,緊縣七十,上縣一百二十四,中縣六十五,下縣九十七。

    欲依所定,移報铨曹。

    ”從之。

     京兆府醴泉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敕:“京兆府醴泉縣依舊為次赤縣。

    ”〉雲陽縣,富平縣,三原縣。

    〈後唐天成二年七月敕:“富平等三縣比屬西畿,并是次赤縣,後因置耀州,割元屬邑,降為望縣。

    宜依舊為次赤,且屬耀州。

    〉 河南府新安縣。

    〈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升為次赤縣,以奉莊宗雍陵。

    〉 應州金城縣,雁門縣,混源縣,寰清縣。

    〈後唐天成四年九月敕:“升應州為望州,金城、雁門為望縣,混源為上縣,寰清為次縣。

    ”以明宗潛龍鄉裡故也。

    〉 曹州濟陰縣。

    〈後唐天成四年十一月,升為次赤,以奉景宗陵。

    〉 泾州平涼縣,慶州同川縣,安州吉陽縣。

    〈晉天福二年正月,尚書吏部奏:“自清泰三年創改,以上三縣欲編入十道圖,皆未有地望。

    ”敕:“以吉、陽平涼并為中縣,同川為下縣。

    ”〉 鄭州管城縣,〈周顯德六年十月,升為次赤,以奉世宗陵。

    〉新鄭縣。

    〈周顯德元年八月,升為次赤,以奉太祖嵩陵。

    〉 後唐天成三年十二月敕:“真定府屬縣,準河中、鳳翔例,升為次畿,真定縣升為次赤。

    ” 晉天福二年正月敕:“應京畿及諸州縣舊有唐朝諸帝陵,并真源等縣,并不為次赤,卻以畿甸、緊、望為定。

    其逐縣令,不得以陵台結銜,考滿日,仍依出選門官例處分。

    隔任後,卻據資品準格例施行。

    ” 開運二年六月,吏部奏:“其四輔州:鄭、汝州仍舊為輔州;同、華州準敕既廢雍京,不合為輔州,欲定為望州;滑州、曹州比類近京,欲升為輔州。

    ”從之。

     後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内道為上。

    今宗廟宮阙,皆在洛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内道為第二,河東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劍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八,隴右道第九,嶺南道第十。

    ”從之。

     滑州酸棗縣,長垣縣。

    〈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酸棗縣卻隸滑州,長垣縣卻改為匡城縣。

    晉天福三年十月,酸棗縣卻割屬開封府。

    〉 鄭州中牟縣,陽武縣。

    〈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中牟縣卻隸鄭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中牟縣卻割屬開封府。

    〉 宋州襄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