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鹹通中宰臣韋保衡與蔣伸、皇甫燠撰武宗、宣宗兩朝實錄,又光化初,宰臣裴贽撰僖宗、懿宗兩朝實錄,皆遇國朝多事,或值銮輿播越,雖聞撰述,未見流傳。
其韋保衡、裴贽合有子孫,見居職任,或門生故吏,會托纂修,聞此撰論,諒多欣惬。
請下三京諸道及中外臣寮,凡有将此數朝實錄詣阙進納,請量其文武才能,不拘資地,除授一官。
如卷帙不足,據數進納,亦請不次獎酬,以勸來者。
自會昌至天祐,垂六十年,其初李德裕平上黨,著武宗伐叛之書;其後康承訓定徐方,有武甯本末之傳,如此事類,記述頗多。
請下中外臣寮及名儒宿學,有于此六十年内撰述得傳記,及中書、銀台、史館日曆、制敕冊書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許詣阙進納。
如年月稍多,記錄詳備,請特行簡拔,不限資序。
臣與張昭等所撰唐史,祇叙本紀以綱帝業,列傳以述功臣,十志以書刑政。
本紀以綱帝業者:本紀之法,始于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刑政無遺,綱條必舉,須憑長曆,以編甲子,請下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至天祐元年甲子,為轉年長曆一道,以憑編述本紀。
列傳以述功臣者:古者衣冠之家,書于圖籍,中正清議,以定品流,故有家史家傳、族譜族圖。
江左百家,軒裳綴軌;山東四姓,簪組盈朝。
隋、唐以來,勲書王府,故士族子弟,多自紀世功,貴載簡編,以光祖考。
請下文武兩班及藩侯郡牧,各叙兩代官婚名諱、行業功勲狀一本。
如有家譜家牒,亦仰送官,以憑纂序列傳。
” 十志以書刑政者:五禮之書,代有沿革,至開元刊定,方始備儀,洎寶應以來,典章漸缺。
其谒款郊廟,冊拜王公,攝事相儀之文,車辂服章之數,請下太常禮院,自天寶以後,至明宗朝以來,五禮儀注,朝廷行事,或異舊章,出處增損,節文一一備錄,以憑撰述禮志。
四縣之樂,不異前文,八佾之容,或殊往代。
隋、唐以來,樂無夷夏,乃有文舞、武舞之制,立部、坐部之名。
天寶之初,雲韶大備,天寶之後,音律漸衰,郊廟殿庭,舊章斯缺。
及鹹秦蕩覆,锺石淪亡,龍紀反正之年,有司特鑄懸樂,旋宮之義,徒有其文。
請下太常寺,其四懸二舞,增損始自何朝,及諸廟樂章舞名,開元十部興廢本末,一一按錄,以憑撰集樂志。
刑名之制,代有輕重,隋、唐以來,疏為律令,累朝繼有制敕,相次增益,舊條格律之文,未能畫一。
請下大理寺,自著律令以來,後敕入格條者,及會昌以來,所斷疑獄,一一關報,以憑撰述刑法志。
律曆五行,天文災異,史書實錄,前代具書。
自唐季亂離,簡編淪落,太史所奏,不載冊書。
請下司天台,自會昌以來,天文變異,五行休咎,曆法更改,更據朝代年月,一一條錄,以憑撰集天文、律曆、五行等志。
唐初定官品令,三公、三師為第一品,尚書令、仆射為第二品,兩省、禦史、台、寺、監長官,六尚書為第三品。
自定令以後,官品繼升,比諸令文,前後同異。
又有兼、攝、撿校之例,資授、冊拜之文,軍容或盛于朝儀,使務漸侵于省局,以此官無定令,位以賞功,台府之權,随時輕重,求諸官志,前代無聞。
請下禦史台,自定令以後,文武兩班品秩升降,及府名使額,寺署廢置,官名更改,一一具析,以憑撰述職官志。
唐初守邊則有都督、總管之号,開元命将,則有節度、按察之名,故四塞之内,刺史多沒于戎夷;九牧之中,乘寵遂邀于旄钺。
山河異制,名額實繁。
請下兵部職方,自開元以來,山河地裡、使名軍額、州縣之廢置,一一條列,以憑撰述郡國志。
唐初以降,迄于開元,圖書大備,曆朝纂述,卷帙實繁,若不統而論之,何彰文雅之盛。
請下秘書省,自唐以來,古今典籍,經史子集,元撰人名氏,四部大數報館,以憑撰述經籍志。
右所陳條例如前,請下所司。
從之。
其月,起居郎賈緯奏曰:“伏以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紀傳,德宗亦存實錄,武宗至濟陰廢帝凡六代,惟有武宗實錄一卷,馀皆缺略。
臣今捜訪遺文及耆舊傳說,編成六十五卷,目為唐朝補遺錄,以備将來史官條述。
”至開運二年六月,史館上新修前朝李氏書,紀、志、列傳共二百二十卷,并目錄一卷,都計二十帙。
賜監修宰臣劉昫、修史官張昭遠、直館王伸等缯彩銀器各有差。
後唐天成三年十二月,史館奏:“據左補阙張昭狀:‘嘗讀國書,伏見懿祖昭烈皇帝自元和之初,獻祖文皇帝于太和之際,立功王室,陳力國朝。
太祖武皇自鹹通後來,勤王戮力,翦平多難,頻立大功,三換節旄,再安京國。
莊宗皇帝親平大憝,奄有中原。
傥阙編修,遂成湮墜。
伏請與當館修撰,參序條綱,撰太祖、莊宗實錄者。
’伏見前代史館,歸于著作,國初分撰五代史,方委大臣監修。
其韋保衡、裴贽合有子孫,見居職任,或門生故吏,會托纂修,聞此撰論,諒多欣惬。
請下三京諸道及中外臣寮,凡有将此數朝實錄詣阙進納,請量其文武才能,不拘資地,除授一官。
如卷帙不足,據數進納,亦請不次獎酬,以勸來者。
自會昌至天祐,垂六十年,其初李德裕平上黨,著武宗伐叛之書;其後康承訓定徐方,有武甯本末之傳,如此事類,記述頗多。
請下中外臣寮及名儒宿學,有于此六十年内撰述得傳記,及中書、銀台、史館日曆、制敕冊書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許詣阙進納。
如年月稍多,記錄詳備,請特行簡拔,不限資序。
臣與張昭等所撰唐史,祇叙本紀以綱帝業,列傳以述功臣,十志以書刑政。
本紀以綱帝業者:本紀之法,始于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刑政無遺,綱條必舉,須憑長曆,以編甲子,請下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至天祐元年甲子,為轉年長曆一道,以憑編述本紀。
列傳以述功臣者:古者衣冠之家,書于圖籍,中正清議,以定品流,故有家史家傳、族譜族圖。
江左百家,軒裳綴軌;山東四姓,簪組盈朝。
隋、唐以來,勲書王府,故士族子弟,多自紀世功,貴載簡編,以光祖考。
請下文武兩班及藩侯郡牧,各叙兩代官婚名諱、行業功勲狀一本。
如有家譜家牒,亦仰送官,以憑纂序列傳。
” 十志以書刑政者:五禮之書,代有沿革,至開元刊定,方始備儀,洎寶應以來,典章漸缺。
其谒款郊廟,冊拜王公,攝事相儀之文,車辂服章之數,請下太常禮院,自天寶以後,至明宗朝以來,五禮儀注,朝廷行事,或異舊章,出處增損,節文一一備錄,以憑撰述禮志。
四縣之樂,不異前文,八佾之容,或殊往代。
隋、唐以來,樂無夷夏,乃有文舞、武舞之制,立部、坐部之名。
天寶之初,雲韶大備,天寶之後,音律漸衰,郊廟殿庭,舊章斯缺。
及鹹秦蕩覆,锺石淪亡,龍紀反正之年,有司特鑄懸樂,旋宮之義,徒有其文。
請下太常寺,其四懸二舞,增損始自何朝,及諸廟樂章舞名,開元十部興廢本末,一一按錄,以憑撰集樂志。
刑名之制,代有輕重,隋、唐以來,疏為律令,累朝繼有制敕,相次增益,舊條格律之文,未能畫一。
請下大理寺,自著律令以來,後敕入格條者,及會昌以來,所斷疑獄,一一關報,以憑撰述刑法志。
律曆五行,天文災異,史書實錄,前代具書。
自唐季亂離,簡編淪落,太史所奏,不載冊書。
請下司天台,自會昌以來,天文變異,五行休咎,曆法更改,更據朝代年月,一一條錄,以憑撰集天文、律曆、五行等志。
唐初定官品令,三公、三師為第一品,尚書令、仆射為第二品,兩省、禦史、台、寺、監長官,六尚書為第三品。
自定令以後,官品繼升,比諸令文,前後同異。
又有兼、攝、撿校之例,資授、冊拜之文,軍容或盛于朝儀,使務漸侵于省局,以此官無定令,位以賞功,台府之權,随時輕重,求諸官志,前代無聞。
請下禦史台,自定令以後,文武兩班品秩升降,及府名使額,寺署廢置,官名更改,一一具析,以憑撰述職官志。
唐初守邊則有都督、總管之号,開元命将,則有節度、按察之名,故四塞之内,刺史多沒于戎夷;九牧之中,乘寵遂邀于旄钺。
山河異制,名額實繁。
請下兵部職方,自開元以來,山河地裡、使名軍額、州縣之廢置,一一條列,以憑撰述郡國志。
唐初以降,迄于開元,圖書大備,曆朝纂述,卷帙實繁,若不統而論之,何彰文雅之盛。
請下秘書省,自唐以來,古今典籍,經史子集,元撰人名氏,四部大數報館,以憑撰述經籍志。
右所陳條例如前,請下所司。
從之。
其月,起居郎賈緯奏曰:“伏以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紀傳,德宗亦存實錄,武宗至濟陰廢帝凡六代,惟有武宗實錄一卷,馀皆缺略。
臣今捜訪遺文及耆舊傳說,編成六十五卷,目為唐朝補遺錄,以備将來史官條述。
”至開運二年六月,史館上新修前朝李氏書,紀、志、列傳共二百二十卷,并目錄一卷,都計二十帙。
賜監修宰臣劉昫、修史官張昭遠、直館王伸等缯彩銀器各有差。
後唐天成三年十二月,史館奏:“據左補阙張昭狀:‘嘗讀國書,伏見懿祖昭烈皇帝自元和之初,獻祖文皇帝于太和之際,立功王室,陳力國朝。
太祖武皇自鹹通後來,勤王戮力,翦平多難,頻立大功,三換節旄,再安京國。
莊宗皇帝親平大憝,奄有中原。
傥阙編修,遂成湮墜。
伏請與當館修撰,參序條綱,撰太祖、莊宗實錄者。
’伏見前代史館,歸于著作,國初分撰五代史,方委大臣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