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梁乾化二年五月壬戌夜,熒惑犯心大星,去心四度,順行。
〈司天奏:“大星為帝王之星,宜乎修德以答天譴。
”其年六月五日,太祖崩。
〉 貞明四年十二月癸亥,鎮星犯文昌上将。
〈唐天祐十五年也。
是日與唐兵大戰于胡柳坡,唐幽州節度使周德威殁于陣。
〉 後唐同光三年九月己亥,熒惑在江東犯第一星。
〈是年,天下大水。
〉 長興四年八月己未夜,五鼓三籌,熒惑近天高星,歲星近司怪星,太白近軒轅大星。
〈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明宗崩。
〉 清泰三年五月丙申夜,熒惑、歲星相犯于軒轅,又犯大星。
〈其年,降制除晉高祖為郓州節度使,晉祖不受诏。
〉 晉開運元年十月壬戌夜,熒惑犯哭星。
〈司天監趙延義奏:“玄枵鬼方,陰之所治,司命哭位,生乎熒火,猛而代,其征也急,齊地将有覆破象,多伏法而死者。
”其年十二月,青州叛帥楊光遠子承勳斬其同謀逆人邱濤等,以城降。
光遠尋亦被誅。
〉 漢乾祐二年十一月辛亥夜,鎮星始出太微之左掖門。
〈自戊辰歲八月己醜,鎮星入太微垣,犯上将、左右執法、内屏、谒者,句已往來,凡四百四十三日,方出左掖。
〉 周顯德六年六月十八日,熒惑與心大星合度,光芒相射。
〈其月十九日,世宗崩。
先,熒惑句已于房、心間,凡數月,至上臨崩之前一夕,與心大星合度。
是夜順行。
〉 後唐同光二年八月甲申,歲星、熒惑合,在翼十四度。
天成三年九月庚辰,鎮星、歲星合于箕,辛巳,太白、熒惑合于轸。
晉天福三年四月癸巳夜,五鼓三點後,太白與鎮星合。
太白在鎮星北一寸,光芒相接。
鎮星在婁宿二度,順行黃道内一度。
太白在婁宿二度,順行黃道内一度。
〈宿度在徐、魯之分,日辰在荊、楚之分。
〉 漢天福十二年六月,鎮星、太白、歲星、熒惑聚于張宿。
〈占雲:“有帝王興于周者。
”漢高祖起義兵,自平陽趨洛以應之。
及隐帝将嗣位,又封周王。
暨周太祖登位,以姬姓之後,複繼宗周,天人之符,乃有所屬。
〉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甲辰夜,東方有流星如數升器,自畢宿口曳光三丈馀,有聲如雷。
後唐同光三年六月庚寅夜一鼓,西南有流星,約七十馀,皆有尾迹,西南流。
〈其年七月,貞簡皇太後崩。
〉 長興二年九月丙戌夜二鼓初,東北方有小星,流入北鬥魁滅。
至五鼓初,西北方次北有流星,狀如半升器,前小後大,速流入奎滅。
尾迹凝天,屈曲如雲而散,光明燭地。
又東北有流星如大桃,出下台星,向西北速流,至鬥柄第三星旁滅。
五鼓後至明,中天及四方有小流星百馀,流注交橫。
清泰元年九月辛醜夜五鼓初,有大星如五鬥器,西南流,尾迹長數丈,色赤,移時盤屈如龍形,蹙縮如二铧,相鬥而散。
又一星稍小,東流,有尾迹凝成白氣,食頃方散。
晉天福三年三月壬申夜四鼓後,東方有大流星,狀如三升器,其色白,尾迹長二尺馀,屈曲流出河鼓星東三尺,東流丈馀滅。
周顯德三年正月癸亥五鼓後,有大星出南鬥傃,東北流丈馀滅。
後唐長興三年七月,夔州奏,赤甲山崩。
梁開平四年十月,青、宋、冀、亳水,诏令本州以省倉粟、麥等赈貸。
後唐同光二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今年秋,天
”其年六月五日,太祖崩。
〉 貞明四年十二月癸亥,鎮星犯文昌上将。
是日與唐兵大戰于胡柳坡,唐幽州節度使周德威殁于陣。
〉 後唐同光三年九月己亥,熒惑在江東犯第一星。
〉 長興四年八月己未夜,五鼓三籌,熒惑近天高星,歲星近司怪星,太白近軒轅大星。
〉 清泰三年五月丙申夜,熒惑、歲星相犯于軒轅,又犯大星。
〉 晉開運元年十月壬戌夜,熒惑犯哭星。
”其年十二月,青州叛帥楊光遠子承勳斬其同謀逆人邱濤等,以城降。
光遠尋亦被誅。
〉 漢乾祐二年十一月辛亥夜,鎮星始出太微之左掖門。
〉 周顯德六年六月十八日,熒惑與心大星合度,光芒相射。
先,熒惑句已于房、心間,凡數月,至上臨崩之前一夕,與心大星合度。
是夜順行。
〉 後唐同光二年八月甲申,歲星、熒惑合,在翼十四度。
天成三年九月庚辰,鎮星、歲星合于箕,辛巳,太白、熒惑合于轸。
晉天福三年四月癸巳夜,五鼓三點後,太白與鎮星合。
太白在鎮星北一寸,光芒相接。
鎮星在婁宿二度,順行黃道内一度。
太白在婁宿二度,順行黃道内一度。
〉 漢天福十二年六月,鎮星、太白、歲星、熒惑聚于張宿。
”漢高祖起義兵,自平陽趨洛以應之。
及隐帝将嗣位,又封周王。
暨周太祖登位,以姬姓之後,複繼宗周,天人之符,乃有所屬。
〉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甲辰夜,東方有流星如數升器,自畢宿口曳光三丈馀,有聲如雷。
後唐同光三年六月庚寅夜一鼓,西南有流星,約七十馀,皆有尾迹,西南流。
〉 長興二年九月丙戌夜二鼓初,東北方有小星,流入北鬥魁滅。
至五鼓初,西北方次北有流星,狀如半升器,前小後大,速流入奎滅。
尾迹凝天,屈曲如雲而散,光明燭地。
又東北有流星如大桃,出下台星,向西北速流,至鬥柄第三星旁滅。
五鼓後至明,中天及四方有小流星百馀,流注交橫。
清泰元年九月辛醜夜五鼓初,有大星如五鬥器,西南流,尾迹長數丈,色赤,移時盤屈如龍形,蹙縮如二铧,相鬥而散。
又一星稍小,東流,有尾迹凝成白氣,食頃方散。
晉天福三年三月壬申夜四鼓後,東方有大流星,狀如三升器,其色白,尾迹長二尺馀,屈曲流出河鼓星東三尺,東流丈馀滅。
周顯德三年正月癸亥五鼓後,有大星出南鬥傃,東北流丈馀滅。
後唐長興三年七月,夔州奏,赤甲山崩。
梁開平四年十月,青、宋、冀、亳水,诏令本州以省倉粟、麥等赈貸。
後唐同光二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今年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