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皇朝舊禮,圜丘分祭天地,唯有皇帝親拜,更無皇後助祭之文。

    及時享并禘祫,亦無助祭之事。

    ”今據中宗之代,國子祭酒等舉禘祫之文,稱是皇朝舊禮,又明太宗、高宗之朝皆行禘祫,其證九也。

     疏奏,從之。

     後唐莊宗廟,故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故幽州節度使周德威、故汴州節度使符存審,并長興二年四月敕。

     周廣順元年四月,中書門下奏:“太常禮院申,七月一日,皇帝禦崇元殿,命使奉冊四廟。

    準舊儀,服衮冕即座,太尉引冊案入,皇帝降座,引立于禦座前,南向。

    中書令舉冊案進,皇帝搢瓘推授,冊使跪受轉,轉授舁冊官,其進寶授寶儀如冊案。

    臣等參詳,至時請皇帝降階授冊。

    ”從之。

     三年九月,太常禮院奏:“奉迎太廟神主到京,未審皇帝親出郊外迎奉否?檢讨故事,元無禮例。

    伏請召三省集議。

    ”敕:“宜令尚書省四品已上、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同參議。

    ”司徒窦貞固、司空蘇禹圭等議:“案吳主孫休即帝位,迎其祖父于吳郡,入祔太廟。

    前一日出城野次,明日常服奉迎,此其例也。

    ”遂署狀言以車駕出城奉迎為是,請下禮儀使草定儀注。

    至十月,禮儀使奏:“太廟神主将至前一日,禮儀使出城掌次, 于西禦莊東北設神主行廟幄幕,面南。

    其日放朝,群臣早出西門,皇帝常服出城,詣行宮。

    群臣起居畢,就次。

    神主将至,群臣班定,皇帝立于班前。

    神主至,太常卿請皇帝再拜,群臣俱拜。

    神主就行廟幄幕坐,設常馔,群臣班于神幄前。

    侍中就次,請皇帝谒神主。

    既至,群臣再拜,皇帝進酒畢,再拜,群臣俱拜。

    皇帝還幄,群臣先赴太廟門外立班,俟皇帝至,起居。

    候神主至,群臣班于廟門外,皇帝立于班前。

    太常卿請皇帝再拜,群臣俱拜。

    皇帝還幄,群臣就次。

    宮闱令安神主于本室訖,群臣班于廟庭。

    太常卿請皇帝于四室奠享,逐室皇帝再拜,群臣俱拜。

    四室祔享畢,皇帝還宮。

    前件儀注,望付中書門下宣下。

    ”從之。

     周廣順三年九月,太常禮院奏:“社稷制度,社壇廣五丈,高五尺,五色土築之。

    稷壇制度如社壇之制度。

    社壇石主長五尺,方二尺,剡其上方,其下半根在土中,四垣華飾。

    每神門屋三間,一門,門二十四戟,四隅連飾罘罳,如太廟之制。

    中可樹槐,準禮,左宗廟,右社稷,在國城内。

    請下所司修奉。

    ”從之。

    〈時太祖将行郊禮,故遷社稷于東京脩之。

    〉 梁開平三年八月诏曰:“封嶽告功,前王重事;祭天肆觐,有國常規。

    朕以眇身,恭臨大寶,既功德未敷于天下,而災祥互降于域中,慮于告謝之儀,有缺齋?之禮。

    爰修昭報,用契幽通。

    宜令中書侍郎、平章事于兢往東嶽祭告訖。

    ” 晉天福六年正月敕:“嶽鎮司方,海渎紀地,載于祀典,鹹福蒸民。

    将保豐穰,宜申?敬,其嶽鎮海渎廟宇,宜各令修葺,仍禁樵采。

    ” 開運三年二月,诏令複祭中嶽,宜差河南少尹往彼行禮。

    〈故事,五嶽皆本處觀察使親赍禦降祝文行禮,頃因張全義為河南尹,以年德俱高,遂令賓從攝祭,近日兼差府屬卑官。

    至是因左輔阙盧夏奏,故有是敕。

    〉 周顯德七年十月诏:“今年冬祭海,宜就差登州刺史張順,起今後逐年就差,更不差使。

    ” 漢幹佑三年三月寒食,隐帝奉皇後幸南禦園家祭,樞密使、三司使從之。

    〈人君奉先之道,無寒食野祭,近代莊宗每年寒食出祭,謂之破散,故襲而行之。

    〉 周廣順元年二月寒食,太祖出元化門至蒲池,設禦帳遙拜諸陵,非人君之禮也。

     後唐長興三年五月七日,國子博士蔡同文奏:“伏見武成王廟中每上戊釋奠,漢留侯張良配坐,武安君白起等為十哲。

    當排祭之時,祇于武成王、張良、十哲面前,其範蠡等六十四人,圖形于四壁,面前并無酒醢。

    自今後乞準本朝舊制例,武成王廟四壁諸賢畫像面前,請各設一豆、一爵祀享。

    ”中書帖太常禮院檢讨禮例,分析申者。

    禮院檢郊祀錄釋奠:“武成廟,中祀例祭以少牢,其配座十哲,見今行釋奠之禮。

    伏自喪亂已來,廢四壁英賢之祭。

    今準帖,為國子博士蔡同文奏,武成王廟四壁英賢,請各設一豆一爵祀享者。

    當司今詳郊祀錄,武成王從祀諸英賢,各笾二,實以栗、黃牛脯;豆二,實以菜葅、鹿醢;簠、簋各一,實以黍稷;飯、酒爵一。

    禮文所設,無一豆一爵之儀。

    ”奉敕:“武成王廟四壁英賢,自此每至釋奠,準郊祀錄,各陳脯、醢諸物以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