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配合坤儀,庶幾上協神祗之心,下副臣民之望。
”幹順詢之群臣,鹹謂門第才德,無過任妃。
幹順遂使芭裡祖仁持冊,立為皇後,授得敬靜州都統軍。
(《西夏書事》) 是歲,李顯忠擒青面夜叉(一作野義)。
顯忠之宋奔也,夏人甚喜,遣翰林學士楊某郊勞,禮意良厚。
楊推誠,顯忠亦無隐,自是無彼我之間。
楊因暇日語及金人自得志中原,恃其強盛,每見侵陵,亦有并吞之意,知顯忠雄傑,故深相結納,将倚為用。
适有間自延安來報,自顯忠之西,金人即饬兵分捕顯忠家屬二百口,無長幼悉遇害。
會大雪,顯忠中夜自挈壺酒過楊,楊延之卧内,相與對酌。
顯忠因泣數行下,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齒疾首,恨不即死,願得二十萬人,生擒撒裡曷,取陝西五路歸于夏,顯忠亦得報不共戴天之仇。
楊恻然。
翌日,為顯忠請于幹順。
幹順曰:“爾能立功,則不靳借兵。
”時有酋号青面夜叉者,有射騎數萬,恃勇桀骜,要索無厭,擾邊十馀年矣。
夏主患之,顧國中無能制之者,以是屬顯忠。
顯忠欣然自任。
問須兵幾何,顯忠曰:“當以計取,得精銳五百足矣。
”夏主曰:“此虜未易輕圖,與騎三千。
”命裹糧卷甲,晝夜疾驅。
既逼其境,遇行者,俘以自随。
奄至其穴,乃伏騎于旁岡阜間,噪其三面,虜倉卒惶駭。
夜叉者,金冠鐵面具,畫如鬼物,故号“夜叉”。
未幾,夜叉持大刀,跨馬名赤駝,指呼布陣。
顯忠謂之曰:“汝徒恃犬、羊衆,實不勇。
果勇,能與我挑戰乎?”夜叉問顯忠為準?顯忠曰:“因汝不臣其主,汝主有請大國,命我伐汝。
無多言,速出戰!”夜叉怒,揮刀躍馬而前。
顯忠預戒一騎:“俟我與之交馳,從旁過之。
”及鋒未接,一騎出焉。
夜叉顧視間,顯忠伺隙投槍,手摔其背,夜叉身偃仆,遂挾以歸。
其徒窘迫潰走,伏騎乘之,衆悉降。
幹順大悅,以顯忠為靜難軍承宣使、鄜延歧雍等路經略安撫使,遂許出師。
(《宋史·李顯忠傳》及《名臣碑傳琬琰集》、《名臣言行錄》) 西夏稱大德五年 春正月,使金賀正旦及萬壽節。
時高麗貢使未回,金主賜燕,夏使與高麗三使并會。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事》)是月,太白、熒惑合于井。
司天謂不利兵。
幹順不聽。
(《西夏書事》) 二月,慕洧攻宋環州,宋以隴右都護劉锜來救。
先是,锜與夏人戰屢勝,有威名。
夏人兒啼,辄怖之曰:“劉都護來!”啼遂止。
(《宋史·高宗本紀》及《劉绮傳》)金慕洧請降,複納之,以為山訛首領。
洧入金,仕至熙河經略使。
及金人與中國議和,歸陝西、河南地。
洧以官守随例當留關中。
洧懼誅,謀潛師襲取關陝。
泾原路經略使張中彥與環慶趙彬合兵聲讨,洧兵敗,亡入夏國,幹順納之,授以官。
(《金史·張中彥傳》及《西夏傳》) 三月,攻府州,取之。
建炎中,府州守将折可求以城降金,撒裡曷許廢劉豫立之。
及豫廢,和議成,割河南、陝西歸中國,府州在陝西屬中,撒裡曷恐可求失望生變,假會飲,鸩殺之。
幹順知府州無主,遣兵乘間取其城。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靈芝生于後堂高守忠家,幹順作《靈芝歌》,俾中書相王仁宗和之。
幹順以所作《靈芝歌》刻石學校。
(《宋史·夏國傳》及虞集《斡相公畫像贊》)夏五月,遣李顯忠等伐金。
顯忠既立功,幹順乃許出兵二十萬騎,以文臣王樞、武臣移訛為陝西招撫使,顯忠為延安招撫使,統之伐金。
顯忠所至,無不望風迎降,獨延安閉門拒守。
顯忠謂之曰:“吾之此來,隻求捕害親者。
若得其人,吾于延安之人何憾焉。
”已而兵馬都監薛昭缒城見顯忠曰:“始告捕者蘇常、柳仲二入耳。
”俄有捕二人以獻者,顯忠诘之遂服,因剖心以祭。
(《宋史·李顯忠傳》及《名臣言行錄》) 顯忠自夏歸宋。
顯忠軍至延安,總管趙惟清大呼曰:“鄜延路今複歸宋矣!已有敕書。
”顯忠與官吏觀敕書,列拜。
顯忠大哭,衆皆哭,百姓哭聲不絕。
乃以舊部八百馀騎往見王樞、移訛,曰:“顯忠已得延安府,見講和敕書招撫,可以本部軍歸國。
”移訛不從,曰:“初經略乞兵來取陝西,今既到此,乃令我歸耶?”顯忠知勢不可,乃出刀斫移訛,不及,擒王摳縛之。
夏人以鐵鹞子軍來,顯忠以所部拒之,馳揮雙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潰,殺死蹂踐無慮萬人,獲馬四萬匹。
顯忠揭榜招兵,以紹興九年為文書,每得一人予馬一匹,旬日間得萬人,皆骁勇少壯。
行至鄜州,已有馬、步軍四萬馀。
撒裡曷在耀州,聞顯忠來,一夕遁去。
顯忠至宋,宋帝撫勞再三。
(《宋史·李顯忠傳》。
按《宋史全文》六月壬申,簽書樞密院事樓招至長安留十馀日,李世輔因遂說夏人南歸,夏人多懷土,獨與願從者二千人來。
照聞之,因與宣谕使周聿,皆以書招世輔歸朝。
) 六月,夏招撫使王樞赴行在。
宋樞密行府準備差遣王晞韓以夏國招撫使王樞至行在,樓照言:“陝西新複,正與夏國為鄰,此等留之無益,還之可使知恩。
”乃诏閣門引見,令臨安府燕犒,差行在官館伴。
秦桧又召樞至都堂,谕講和意,并還近所獲夏國之俘百九十人歸之,仍命晞韓伴送至境上。
晞韓,興化軍人,宣和六年進士,樓照宣撫關陝,辟為屬,改京秩。
朝廷欲借兵西夏,犄角金人。
至是管押生蕃人口歸夏,道無疏虞。
(《宋史·高宗本紀》及《西夏紀事本末》) 幹順薨,年五十七,在位五十四年,改元天儀治平四年、天佑民安八年、永安三年、貞觀十三年、雍甯五年、元德八年、正德八年、大德五年,谥曰聖文皇帝,廟号崇宗,葬顯陵。
(《宋史·夏國傳》。
按《宋史·夏國傳》作年五十七,考幹順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六月嗣位,時方三歲,是年歲在丙寅,至高宗紹興九年己未,以甲子計之,當年五十六。
《宋史》五十七,蓋史臣以紀元計數,而高宗建炎元年即欽宗靖康二年九月,或誤以一年作二年也。
)
”幹順詢之群臣,鹹謂門第才德,無過任妃。
幹順遂使芭裡祖仁持冊,立為皇後,授得敬靜州都統軍。
(《西夏書事》) 是歲,李顯忠擒青面夜叉(一作野義)。
顯忠之宋奔也,夏人甚喜,遣翰林學士楊某郊勞,禮意良厚。
楊推誠,顯忠亦無隐,自是無彼我之間。
楊因暇日語及金人自得志中原,恃其強盛,每見侵陵,亦有并吞之意,知顯忠雄傑,故深相結納,将倚為用。
适有間自延安來報,自顯忠之西,金人即饬兵分捕顯忠家屬二百口,無長幼悉遇害。
會大雪,顯忠中夜自挈壺酒過楊,楊延之卧内,相與對酌。
顯忠因泣數行下,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齒疾首,恨不即死,願得二十萬人,生擒撒裡曷,取陝西五路歸于夏,顯忠亦得報不共戴天之仇。
楊恻然。
翌日,為顯忠請于幹順。
幹順曰:“爾能立功,則不靳借兵。
”時有酋号青面夜叉者,有射騎數萬,恃勇桀骜,要索無厭,擾邊十馀年矣。
夏主患之,顧國中無能制之者,以是屬顯忠。
顯忠欣然自任。
問須兵幾何,顯忠曰:“當以計取,得精銳五百足矣。
”夏主曰:“此虜未易輕圖,與騎三千。
”命裹糧卷甲,晝夜疾驅。
既逼其境,遇行者,俘以自随。
奄至其穴,乃伏騎于旁岡阜間,噪其三面,虜倉卒惶駭。
夜叉者,金冠鐵面具,畫如鬼物,故号“夜叉”。
未幾,夜叉持大刀,跨馬名赤駝,指呼布陣。
顯忠謂之曰:“汝徒恃犬、羊衆,實不勇。
果勇,能與我挑戰乎?”夜叉問顯忠為準?顯忠曰:“因汝不臣其主,汝主有請大國,命我伐汝。
無多言,速出戰!”夜叉怒,揮刀躍馬而前。
顯忠預戒一騎:“俟我與之交馳,從旁過之。
”及鋒未接,一騎出焉。
夜叉顧視間,顯忠伺隙投槍,手摔其背,夜叉身偃仆,遂挾以歸。
其徒窘迫潰走,伏騎乘之,衆悉降。
幹順大悅,以顯忠為靜難軍承宣使、鄜延歧雍等路經略安撫使,遂許出師。
(《宋史·李顯忠傳》及《名臣碑傳琬琰集》、《名臣言行錄》) 西夏稱大德五年 春正月,使金賀正旦及萬壽節。
時高麗貢使未回,金主賜燕,夏使與高麗三使并會。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事》)是月,太白、熒惑合于井。
司天謂不利兵。
幹順不聽。
(《西夏書事》) 二月,慕洧攻宋環州,宋以隴右都護劉锜來救。
先是,锜與夏人戰屢勝,有威名。
夏人兒啼,辄怖之曰:“劉都護來!”啼遂止。
(《宋史·高宗本紀》及《劉绮傳》)金慕洧請降,複納之,以為山訛首領。
洧入金,仕至熙河經略使。
及金人與中國議和,歸陝西、河南地。
洧以官守随例當留關中。
洧懼誅,謀潛師襲取關陝。
泾原路經略使張中彥與環慶趙彬合兵聲讨,洧兵敗,亡入夏國,幹順納之,授以官。
(《金史·張中彥傳》及《西夏傳》) 三月,攻府州,取之。
建炎中,府州守将折可求以城降金,撒裡曷許廢劉豫立之。
及豫廢,和議成,割河南、陝西歸中國,府州在陝西屬中,撒裡曷恐可求失望生變,假會飲,鸩殺之。
幹順知府州無主,遣兵乘間取其城。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靈芝生于後堂高守忠家,幹順作《靈芝歌》,俾中書相王仁宗和之。
幹順以所作《靈芝歌》刻石學校。
(《宋史·夏國傳》及虞集《斡相公畫像贊》)夏五月,遣李顯忠等伐金。
顯忠既立功,幹順乃許出兵二十萬騎,以文臣王樞、武臣移訛為陝西招撫使,顯忠為延安招撫使,統之伐金。
顯忠所至,無不望風迎降,獨延安閉門拒守。
顯忠謂之曰:“吾之此來,隻求捕害親者。
若得其人,吾于延安之人何憾焉。
”已而兵馬都監薛昭缒城見顯忠曰:“始告捕者蘇常、柳仲二入耳。
”俄有捕二人以獻者,顯忠诘之遂服,因剖心以祭。
(《宋史·李顯忠傳》及《名臣言行錄》) 顯忠自夏歸宋。
顯忠軍至延安,總管趙惟清大呼曰:“鄜延路今複歸宋矣!已有敕書。
”顯忠與官吏觀敕書,列拜。
顯忠大哭,衆皆哭,百姓哭聲不絕。
乃以舊部八百馀騎往見王樞、移訛,曰:“顯忠已得延安府,見講和敕書招撫,可以本部軍歸國。
”移訛不從,曰:“初經略乞兵來取陝西,今既到此,乃令我歸耶?”顯忠知勢不可,乃出刀斫移訛,不及,擒王摳縛之。
夏人以鐵鹞子軍來,顯忠以所部拒之,馳揮雙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潰,殺死蹂踐無慮萬人,獲馬四萬匹。
顯忠揭榜招兵,以紹興九年為文書,每得一人予馬一匹,旬日間得萬人,皆骁勇少壯。
行至鄜州,已有馬、步軍四萬馀。
撒裡曷在耀州,聞顯忠來,一夕遁去。
顯忠至宋,宋帝撫勞再三。
(《宋史·李顯忠傳》。
按《宋史全文》六月壬申,簽書樞密院事樓招至長安留十馀日,李世輔因遂說夏人南歸,夏人多懷土,獨與願從者二千人來。
照聞之,因與宣谕使周聿,皆以書招世輔歸朝。
) 六月,夏招撫使王樞赴行在。
宋樞密行府準備差遣王晞韓以夏國招撫使王樞至行在,樓照言:“陝西新複,正與夏國為鄰,此等留之無益,還之可使知恩。
”乃诏閣門引見,令臨安府燕犒,差行在官館伴。
秦桧又召樞至都堂,谕講和意,并還近所獲夏國之俘百九十人歸之,仍命晞韓伴送至境上。
晞韓,興化軍人,宣和六年進士,樓照宣撫關陝,辟為屬,改京秩。
朝廷欲借兵西夏,犄角金人。
至是管押生蕃人口歸夏,道無疏虞。
(《宋史·高宗本紀》及《西夏紀事本末》) 幹順薨,年五十七,在位五十四年,改元天儀治平四年、天佑民安八年、永安三年、貞觀十三年、雍甯五年、元德八年、正德八年、大德五年,谥曰聖文皇帝,廟号崇宗,葬顯陵。
(《宋史·夏國傳》。
按《宋史·夏國傳》作年五十七,考幹順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六月嗣位,時方三歲,是年歲在丙寅,至高宗紹興九年己未,以甲子計之,當年五十六。
《宋史》五十七,蓋史臣以紀元計數,而高宗建炎元年即欽宗靖康二年九月,或誤以一年作二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