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仁宗聖德皇帝李仁孝,崇宗幹順長子也,大德五年六月四日,崇宗薨(按《宋史·本紀》:辛亥,夏國主幹順卒。
《夏國傳》作辛亥六月三日也。
畢沅《續通鑒》作丁亥,尤誤。
丁亥乃七月九日,六月無丁亥,見《資治通鑒後編·校勘記》),仁孝即位,時年十六。
(按《文獻通考》注,繼幹順而立者,正史作天祈,《朝野雜記》作仁孝,未知孰是雲雲。
蓋馬氏所見正史,與今異)。
十月,遣使如金告哀。
十一月,遵其母曹氏為國母。
十二月,納後罔氏。
(《宋史·夏國傳》及《金史·熙宗本紀》) 西夏稱大慶元年 春正月,使金賀正旦。
(《金史·交聘表》)使金賀萬壽節。
(《金史·交聘表》) 三月,宋命陝西宣撫使胡世将與夏人議入貢,夏人不報。
幹順臣金後,不複貢中國。
宋帝因金人議和劃界已定,命鄜延、秦鳳、熙河諸路招納陷沒夏國人民,并命世将遣使至國,議入貢禮。
仁孝不應。
(《宋史·高宗本紀》) 夏州統軍李合達,據城叛。
合達本蕭姓,為遼國撻馬,扈成安公主至夏,有口才,骁勇、長騎射,幹順留之,始授文思使,轉右侍禁,嘗從征讨有勞,升副都統,賜國姓。
統安之役,諸将畏劉法勇,莫敢當其鋒;合達奮擊敗之,率死士數百人,追至蓋朱垝,得法首還,以功擢都統,鎮夏州。
繼幹順臣金,上書切谏,不聽;及公主卒,益怏怏不自适。
聞耶律大石在西域,遣間使訪之,不得要領而返。
是時,因仁孝新立,自恃宿将有功,謀作亂。
都押牙劉洪裕不從,削發逃去,合達盡散家财給軍士,據州城叛,遣兵四出俶擾。
(《西夏書事》) 夏五月,金使來赙贈。
(《西夏事略》。
按《金史·熙宗本紀》、《西夏傳》、《交聘表》俱不載。
) 金使來冊仁孝為夏國王,加開府義同三司、上柱國。
(《金史·西夏傳》)六月,合達圍西平府。
合達遣使至陰山,結乙室、耶剌舊部,議立遼後,共約恢複。
于是,河東八館,山金司、南北王府前置北鄙諸契丹蜂起應之。
合衆數萬,圍靈州。
監軍司使罔存禮拒戰,數敗。
(《西夏書事》) 秋七月,合達分兵陷鹽州。
合達分遣契丹諸部襲鹽州,州城低陋,半夜破之。
據鹽池,發倉庫,盡掠諸州所牧地,遊騎直逼賀蘭,興州大震。
(《西夏書事》)八月,靜州統軍任得敬請兵讨夏州。
合達遣使以重币約河南諸州同叛,或拒之不納,或執使以獻。
獨得敬善待使人,探問賊中機事,盡得其實。
乃上表言:“賊素無謀,衆皆烏合,所恃者契丹馀部,以戚裡連謀,然其勢易離也。
陛下城下令安撫,敕其以往,許其自新,約還舊部,給以資糧,當必有響應者。
又賊頓兵靈武,已逾兩月,今新破鹽州,士氣驕甚。
夏州距靈州五百馀裡,定然無備,臣請以州兵合諸将襲之,可獲全勝。
”仁孝遂命得敬出師。
(《西夏書事》) 九月,使金謝赙贈。
(《金史·熙宗紀》)是月,又遣使如金謝封冊。
(《金史·熙宗紀》)冬十月,任得敬複夏州。
得敬聞命,陰為部署,外示閑暇。
一日晨起,選精卒三百往夏州,盡縛其守烽卒,續以骁騎五千疾馳入城,賊衆倉皇接戰,皆潰走,盡獲合達妻孥,撫谕兵民,開倉赈給,夏州遂定。
(《西夏書事》) 進攻鹽州擊蕭合達,大破之,合達走死。
合達聞夏州已失,急解靈州圍回救,部衆散亡者甚夥,諸契丹亦走回本部。
至鹽州與得敬遇。
得敬揮衆擊之,合達兵敗,策馬北奔,至黃河口不得渡,從人斬首來獻。
(《西夏書事》) 十二月,以任得敬為翔慶軍都統軍,封西平公。
得敬獻捷,仁孝欲擢内職,濮王仁忠言:“得敬兵威震懾河南,今大亂甫平,遽解兵柄,非所以靖反側也。
宜崇其爵秩,以系軍民之望。
”仁孝授以都統軍,封西平公,賞赉甚厚。
(《西夏書事》) 西夏稱大慶二年 春正月,遣使如金賀正旦。
(《金史·交聘表》)遣使如金賀萬壽節。
(《金史·交聘表》) 金許置榷場。
仁孝請之也。
(《金史·熙宗本紀》)使金請上尊号。
(《金史·交聘表》)夏四月,慕洧破新泉寨,進攻會州,為宋将朱勇所敗。
洧忿,将益師入侵川、陝。
宣撫使胡世将遺書勉以忠義,洧愧而止。
(《宋史·高宗本紀》及《西夏書事》)六月,慕洧弟浚謀反,伏誅。
浚仕夏,為樞密使。
時金人渝盟,複取陝西地。
浚思歸金,與洧謀,挈族走。
遣使求金策應,過靈州,邏者獲之。
統軍任得敬以聞,仁孝遣兵殺洧、浚,夷其族。
(《金史·西夏傳》:慕洧奔夏,及撒離喝再定陝西,洧謀歸,夏人知之,遂族洧。
《宋史·夏國傳》十一年夏六月,慕洧與弟浚謀反,伏誅。
二傳不合。
) 秋七月,金使來诘。
仁孝以誅慕洧故表聞于金,金主诘其專擅,仁孝報使謝之。
(《金史·西夏傳》)金始遣賀生日使來。
初,王阿海等以金太宗誓诏來賜,幹順以契丹舊儀見使者,阿海不肯,曰:“契丹與夏國,甥舅也,故國王坐受,使者以禮進。
今大金與夏國,君臣也,見大國使者當如儀。
”争數日不能決,于是始起立受焉,厥後不遣賀生日使,至是始遣使來。
(《金史·夏國傳》。
按《金史·張汝弼傳》:上問:“高麗、夏皆稱臣,使者至高麗與王抗禮,夏王立受使者拜,何也?”左丞相對曰:“故遼與夏為甥舅,夏王以公主故受使者拜。
本朝與夏約和,用遼故禮,所以然耳。
”汝弼曰:“誓書稱一遵遼國舊儀,今行之已四十年,不可改也。
”上曰:“卿等言是也。
”
《夏國傳》作辛亥六月三日也。
畢沅《續通鑒》作丁亥,尤誤。
丁亥乃七月九日,六月無丁亥,見《資治通鑒後編·校勘記》),仁孝即位,時年十六。
(按《文獻通考》注,繼幹順而立者,正史作天祈,《朝野雜記》作仁孝,未知孰是雲雲。
蓋馬氏所見正史,與今異)。
十月,遣使如金告哀。
十一月,遵其母曹氏為國母。
十二月,納後罔氏。
(《宋史·夏國傳》及《金史·熙宗本紀》) 西夏稱大慶元年 春正月,使金賀正旦。
(《金史·交聘表》)使金賀萬壽節。
(《金史·交聘表》) 三月,宋命陝西宣撫使胡世将與夏人議入貢,夏人不報。
幹順臣金後,不複貢中國。
宋帝因金人議和劃界已定,命鄜延、秦鳳、熙河諸路招納陷沒夏國人民,并命世将遣使至國,議入貢禮。
仁孝不應。
(《宋史·高宗本紀》) 夏州統軍李合達,據城叛。
合達本蕭姓,為遼國撻馬,扈成安公主至夏,有口才,骁勇、長騎射,幹順留之,始授文思使,轉右侍禁,嘗從征讨有勞,升副都統,賜國姓。
統安之役,諸将畏劉法勇,莫敢當其鋒;合達奮擊敗之,率死士數百人,追至蓋朱垝,得法首還,以功擢都統,鎮夏州。
繼幹順臣金,上書切谏,不聽;及公主卒,益怏怏不自适。
聞耶律大石在西域,遣間使訪之,不得要領而返。
是時,因仁孝新立,自恃宿将有功,謀作亂。
都押牙劉洪裕不從,削發逃去,合達盡散家财給軍士,據州城叛,遣兵四出俶擾。
(《西夏書事》) 夏五月,金使來赙贈。
(《西夏事略》。
按《金史·熙宗本紀》、《西夏傳》、《交聘表》俱不載。
) 金使來冊仁孝為夏國王,加開府義同三司、上柱國。
(《金史·西夏傳》)六月,合達圍西平府。
合達遣使至陰山,結乙室、耶剌舊部,議立遼後,共約恢複。
于是,河東八館,山金司、南北王府前置北鄙諸契丹蜂起應之。
合衆數萬,圍靈州。
監軍司使罔存禮拒戰,數敗。
(《西夏書事》) 秋七月,合達分兵陷鹽州。
合達分遣契丹諸部襲鹽州,州城低陋,半夜破之。
據鹽池,發倉庫,盡掠諸州所牧地,遊騎直逼賀蘭,興州大震。
(《西夏書事》)八月,靜州統軍任得敬請兵讨夏州。
合達遣使以重币約河南諸州同叛,或拒之不納,或執使以獻。
獨得敬善待使人,探問賊中機事,盡得其實。
乃上表言:“賊素無謀,衆皆烏合,所恃者契丹馀部,以戚裡連謀,然其勢易離也。
陛下城下令安撫,敕其以往,許其自新,約還舊部,給以資糧,當必有響應者。
又賊頓兵靈武,已逾兩月,今新破鹽州,士氣驕甚。
夏州距靈州五百馀裡,定然無備,臣請以州兵合諸将襲之,可獲全勝。
”仁孝遂命得敬出師。
(《西夏書事》) 九月,使金謝赙贈。
(《金史·熙宗紀》)是月,又遣使如金謝封冊。
(《金史·熙宗紀》)冬十月,任得敬複夏州。
得敬聞命,陰為部署,外示閑暇。
一日晨起,選精卒三百往夏州,盡縛其守烽卒,續以骁騎五千疾馳入城,賊衆倉皇接戰,皆潰走,盡獲合達妻孥,撫谕兵民,開倉赈給,夏州遂定。
(《西夏書事》) 進攻鹽州擊蕭合達,大破之,合達走死。
合達聞夏州已失,急解靈州圍回救,部衆散亡者甚夥,諸契丹亦走回本部。
至鹽州與得敬遇。
得敬揮衆擊之,合達兵敗,策馬北奔,至黃河口不得渡,從人斬首來獻。
(《西夏書事》) 十二月,以任得敬為翔慶軍都統軍,封西平公。
得敬獻捷,仁孝欲擢内職,濮王仁忠言:“得敬兵威震懾河南,今大亂甫平,遽解兵柄,非所以靖反側也。
宜崇其爵秩,以系軍民之望。
”仁孝授以都統軍,封西平公,賞赉甚厚。
(《西夏書事》) 西夏稱大慶二年 春正月,遣使如金賀正旦。
(《金史·交聘表》)遣使如金賀萬壽節。
(《金史·交聘表》) 金許置榷場。
仁孝請之也。
(《金史·熙宗本紀》)使金請上尊号。
(《金史·交聘表》)夏四月,慕洧破新泉寨,進攻會州,為宋将朱勇所敗。
洧忿,将益師入侵川、陝。
宣撫使胡世将遺書勉以忠義,洧愧而止。
(《宋史·高宗本紀》及《西夏書事》)六月,慕洧弟浚謀反,伏誅。
浚仕夏,為樞密使。
時金人渝盟,複取陝西地。
浚思歸金,與洧謀,挈族走。
遣使求金策應,過靈州,邏者獲之。
統軍任得敬以聞,仁孝遣兵殺洧、浚,夷其族。
(《金史·西夏傳》:慕洧奔夏,及撒離喝再定陝西,洧謀歸,夏人知之,遂族洧。
《宋史·夏國傳》十一年夏六月,慕洧與弟浚謀反,伏誅。
二傳不合。
) 秋七月,金使來诘。
仁孝以誅慕洧故表聞于金,金主诘其專擅,仁孝報使謝之。
(《金史·西夏傳》)金始遣賀生日使來。
初,王阿海等以金太宗誓诏來賜,幹順以契丹舊儀見使者,阿海不肯,曰:“契丹與夏國,甥舅也,故國王坐受,使者以禮進。
今大金與夏國,君臣也,見大國使者當如儀。
”争數日不能決,于是始起立受焉,厥後不遣賀生日使,至是始遣使來。
(《金史·夏國傳》。
按《金史·張汝弼傳》:上問:“高麗、夏皆稱臣,使者至高麗與王抗禮,夏王立受使者拜,何也?”左丞相對曰:“故遼與夏為甥舅,夏王以公主故受使者拜。
本朝與夏約和,用遼故禮,所以然耳。
”汝弼曰:“誓書稱一遵遼國舊儀,今行之已四十年,不可改也。
”上曰:“卿等言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