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取宋定邊城。

    (《宋史·夏國傳》)冬十月,遣使如金賀天清節。

    (《金史·太宗本紀》)金遣使來求天德八館之地。

     初,夏國因契丹為金人所敗,遂率衆取其天德八館之地。

    八館者,膏腴産稻,夏國得之殊喜。

    至是,金人怙強,遣使求之,謂他日以陝西奉償,夏國懼不敢違,而中懷怨憤。

    又夏國世為知府州折氏所困,時可求已降于金,故金欲因折氏以并夏國。

    (《中興小紀》) 西夏稱正德三年 春正月,遣使如金賀正旦。

     金諸将兵破陝西諸郡,蕃、漢由綏德城逃入夏界者甚衆。

    使人入見,金主谕謹守邊備,勿納流民。

    (《金史·太宗本紀》及《西夏書事》)二月,遣書宋邊臣,索鄜延。

     金帥婁室連陷長安、鳳翔,宋隴右大震。

    夏人諜知關陝無備,遂檄延安府言:“大金割鄜延以隸本國,須當理索,敢違拒者,發兵誅讨之。

    ”帥臣王庶檄報曰:“金人初犯本朝,嘗以金肅、河清畀爾,今誰與守?國家以奸臣貪得,不恤鄰好,遂至于此。

    貪利之臣,何國無之,豈意夏國躬蹈覆轍!比聞金人欲自泾原徑搗興、靈,方切寒心,不圖尚欲乘人之急。

    幕府雖士卒單寡,然類皆節制之師,左支右吾,尚堪一戰。

    果能辦此,何用多言。

    ”因遣諜間其用事臣李遇,夏人竟不出。

    (《宋史·夏國傳》) 七月,宋再使謝亮來。

     宋知樞密院事張浚使川、陝,謀北伐金,欲通夏國為援,奏請國書二封,一如常式,一用敵國禮。

    宋帝诏從之,故有是役。

    (《宋史·高宗本紀》及《系年要錄》) 冬十月,遣使如金賀天清節。

     金蒲察、婁室悉取鄜、坊二州地,與夏境接壤。

    幹順懼其兵威,遣使先期至,金主命仍随高麗使同見。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事》)是歲,取宋保安軍德靜寨。

     時宋鄜延之東皆金人,西北即夏境,其屬宋者唯保安一軍、德靜一寨。

    安撫使郭浩間道之德靜,置司招收散亡,與夏人對壘一年,敵不敢犯。

    浩去,夏人複來,權帥耿友諒戰敗,僅以身免,遂取保安、德靜寨。

    于是,宋陝以西諸路盡失。

    (《宋史·郭浩傳》) 西夏稱正德四年 春正月,遣使如金賀正旦。

     宋兵敗于高橋,宋帝航海,金将阿裡蒲盧渾狀聞,金主出示高麗、夏二國使人,以誇其盛。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事》)宋謝亮還。

     幹順已稱制,不得要領而還。

    (《宋史·高宗本紀》及《夏國傳》)冬十月,宋環慶路統制慕洧叛宋來附。

     張浚富平之敗,斬環慶經略使趙哲。

    哲将統制官慕洧為環州豪族,遂自慶陽叛附夏國,幹順納之。

    (《宋史·高宗本紀》)遣使賀金天清節。

     金人立劉豫為齊帝,豫遣使謝封冊并賀天清節。

    夏使遂班于齊使、高麗使之下。

    (《金史·交聘表》及《太宗本紀》)金遣使來索故遼耶律大石。

     使來言,聞耶律大石在和州之域,常與夏人合謀,請執與之。

    幹順報曰:“小國與和壤州地不相接,且不知大石所住也。

    ”(《西夏書事》) 西夏稱正德五年 春正月,遣使賀金正旦。

    (《金史·交聘表》)二月,宋同州觀察副使劉惟輔棄德順軍求附,不受。

     金人略宋熙河,惟輔不能守,焚積粟去。

    金人追及,所部皆走。

    惟輔與親信數百匿山寺中,遣人輸款于夏國,求附。

    夏人拒不納。

    其親信軍詣金人降,金人殺惟輔。

    (《宋史·夏國傳》。

    按《高宗紀》劉惟輔死節系于建炎四年十二月甲午,與此異。

    ) 秋八月,宋始不頒《曆日》。

     自兵交以來,雖未修職貢,宋猶歲頒《曆日》。

    至是,宋帝始诏,以夏本敵國,毋複頒《曆日》。

    (《宋史·夏國傳》)冬十月,遣使賀金天清節。

     和州回鹘執耶律大石之黨撒瓜迪裡突疊獻于金,金主知夏國不與大石合,使人入見,谕慰之。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事》)慕洧叛降于金。

     金将撤離喝攻慶陽,破之。

    慕洧見金兵強,遣使以城降。

    (《金史·撒離喝傳》)十一月,宋川陝宣撫使吳玠始遣人來通書。

     川陝地,金已十得其四。

    時玠敗金将兀術于和尚原,西路稍通,乃贻書夏國,使背擊金人。

    幹順不應。

    (《宋史·夏國傳》及《吳玠傳》) 西夏稱正德六年 春正月,使金賀正旦。

     時金以陝西地賜劉豫。

    幹順遣使賀正,請環、慶二州,金主不許。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事》)秋九月,遣人答吳玠通書。

     時與金人有隙,屢遣使至宋吳玠、關師古軍中通意。

    (《宋史·夏國傳》)馀睹(《系年要錄》作伊都)叛金來附,不納。

     馀睹謀結燕雲之人圖女真,為遼複仇。

    粘罕偵知,欲誅之。

    馀睹父子微覺,以遊獵為名,逃入夏國。

    幹順問兵幾何,答雲:“親兵二、三百。

    ”幹順以其兵少不納,遂投鞑靼。

    金人乃分捕馀睹叛黨。

    于是,河東八館五百戶、山金司、兀寶王府、南北王府四部族衙諸契丹相溫酋首率衆蜂起,逃入夏國,亦或北奔沙漠。

    契丹赴金者由此一亂,幾成灰燼。

    (《遼史·馀睹傳》、《宋史·夏國傳》及《松漠紀聞》) 冬十月,使金賀天清節。

    (《金史·交聘表》) 西夏稱正德七年 春正月,使金賀正旦。

     金主以納契丹叛人诘責,使人頓首謝罪。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事》)秋八月,攻金懷德城,不克。

     靖康中,夏兵破懷德,設兵戍之。

    及金人以陝西地畀劉豫,命夏國割懷德與之,幹順心怏怏。

    時豫寇伊陽,知其無備,以五萬衆攻之。

    知軍事龐迪開門以待,夏兵疑不敢入。

    迪以數千騎分門突出,夏衆驚潰,失軍資、牛、羊甚夥。

    (《金史·龐迪傳》) 冬十月,使賀金天清節。

     使人與齊使同入,見齊使,以攻懷德告,金主令持诏還谕責之。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事》) 西夏稱天德八年 春正月,使金賀正旦。

     幹順命使人奏告,請于陝西互市,金主不許。

    (《金史·交聘表》及《西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