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主。
假夏國公主書請援,幹順遣兵五千馀人攻南宗堡,王贍以熙河蕃兵擊之,乃退。
(《長編》五十四) 九月,遣使如宋謝罪。
見于崇政殿,其表辭曰:“伏念臣國起禍之基,由祖母之世。
蓋大臣專僭竊之事,故中朝興吊伐之師。
因曠日以尋戈,緻彌年而造隙。
尋當沖幼,繼襲弓裘,未任國政之繁難,又恐慈親之裁制。
始則兇舅擅其命,頓生釁端;繼複奸臣固其權,妄行兵戰。
緻贻上怒,更用窮征。
久絕歲币之常儀,增削祖先之故地。
咎歸有所,理尚可伸。
今又母氏薨殂,奸人誅竄,故得因馳哀使,附上謝章。
矧惟前咎之所由,蒙睿聰之已察;亦或孤臣之是累,冀寶慈之垂矜。
特納赤誠,許修前約。
念赦西陲之弊國,得反政之初;願追烈祖之前猷,賜曲全之造。
俾通常貢,獲紹先盟,則質之神靈,更無于背德,而竭乎忠荩,永用于尊王。
”宋帝旋賜诏曰:“省所上表,具悉。
爾國亂常,曆年于此。
迨爾母氏,複聽奸謀,屢興甲兵,擾我疆埸。
天讨有罪,義何可容。
今兇黨殲除,爾既親事,而能抗章引慝,冀得自新。
朕喜爾改圖,姑從矜貸。
已指揮諸路經略司,各據巡綽所至處,明立界至,并約束城寨兵将官:如西人不來侵犯,即不得出兵過界。
爾亦當嚴戒緣邊首領,毋得侵犯邊境。
候施行訖,遣使進納誓表,當議許令收接。
”帝謂曾布曰:“西人未嘗如此遜順。
”布曰:“誠如聖谕。
元祐中固不論,元豐中表章極不遜,未嘗如今日屈服也。
”(《長編》五百十五。
按《長編》:七月,鄜延奏:“已收接宥州公牒,遣來使赍白劄子谕其主,令遣使赴阙。
”戊申,鄜延奏:“已回牒宥州。
”呂惠卿初但以白劄子遣西人還,令遣使赴阙,有旨令回牒故也。
癸醜,鄜延奏:“繳宥州牒,已遣告哀謝罪人使十二人赴延州,七月十日過界。
”又奏:“西使過界,乞發遣赴閥。
”從之。
令以二十三日行下。
八月甲戌,呂惠卿奏:“西人欲于舊界首約回人馬,遂以新定巡綽處,鼐旺并谕之。
尋即聽命。
”己醜,鄜延奏:“繳宥州牒本,雲人使未見赴阙,已是疑阻。
又諸路修築城寨,虜掠人口未已,請止絕。
答以諸路進築系西夏作過已來,先得朝旨,本路難議移文止絕。
人使已于二日赴阙,候到朝廷,必有處分。
”辛卯,呂惠卿奏:“乞許西人依例遣使遺進及行吊祭。
”令奏聽朝旨。
乙未,鄜延奏:“宥州牒,西夏欲以國母亡遣使遺進。
”呂惠卿言:“西人恭順不虛,乞與收接表狀及行吊祭之禮。
”诏令受宥州牒,谕以候奏,得朝旨牒報。
九月,呂惠卿繳奏:“宥州牒遣遺進使副。
”诏以夏國自知梁氐系有罪之人,難議收受遺進及行吊祭之禮,以國主能悔過謝罪,已降诏候遣使進納誓表,特與收接。
令牒報宥州照會。
惠卿又乞以回诏先報宥州,從之。
) 以二千騎出浮圖岔,與宋師戰,敗之,殺其供奉官陳告差使李戭。
時謝罪之使甫還,宋帝以侵犯漢界、有違誓表,诏鄜延路經略司,令保安軍移牒宥州聞知本國主,令遵依已降诏書施行。
(《長編》五百十五)閏九月,統軍仁多保忠率兵助西蕃圍湟州,不克。
王贍擊降攏拶,以邈川為湟州,青唐為鄯州。
二城距興、靈止二百裡。
南有講珠、羅啰二城,與湟州北阿訛城相接。
羌酋心牟欽氈、{錢}羅結聚數千人圍湟州,遣使數輩乞師。
幹順使保忠及達摩等三監軍兵十萬助之,先斷炳靈寺橋,燒星章峽棧道,四面急攻。
分兵破南宗堡,獲守将劉文圭,驅至城壕,謂總管王湣曰:“吾所欲城與地耳,第以城歸我,當舍汝。
”湣謂文圭曰:“為吾語夏人:天子俾吾守城,能殺我,城可得也。
”攻圍十六日,湣守益堅。
保忠令于南城積薪數萬,将焚門。
會諸将苗履、姚雄、李忠傑各率所部赴援,戰于青唐危,煙塵亘天,夏人不知多少,惶遽渡湟水還,钤轄嵬名移遇被獲。
(《長編》五百十六) 冬十月,移牒鄜延,請申約束。
初,宥州牒鄜延,請遣使進誓表。
中國以湟州之役,不肯收接,回牒诘犯塞之故。
至是,複牒鄜延,言已約束首領,不得更犯漢界。
(《長編》五百十七。
) 宋诏保安軍牒宥州,無得犯青唐界。
(《長編》五百十七。
按《長編》:是月丙辰,章惇留身奏事甚久。
曾布再對,上谕布曰:“章惇以夏人犯邀川,欲因此讨伐,遂滅夏國。
”布曰:“不審聖意以為如何?”上笑曰:“何可聽?”布曰:“陛下聖明遠慮,此天下之福。
近歲諸路進築城寨,兵民勞敝,财用、糧食俱缺乏。
幸而西人款塞,遂可休息。
今青唐用兵,士卒困敝日甚。
若更經營誅滅夏國,如此即憂在中國,不在四夷也。
兼臣在熙甯中,見朝廷欲滅交趾,嘗與主将郭逵言:‘交人雖海隅尺寸之地,然有國百年,興衰存亡必自有天數,豈人力所能必?’既而果無功。
況夏國豈交人之比也。
”上深然之。
) 遣使如宋,賀天甯節。
(《九朝編年備要》)十二月,遣令能嵬名濟如宋,進誓表。
表曰:“臣國久不幸,時多遇兇,兩經母黨之擅權,累為奸臣之竊命。
頻生邊患,增怒上心,釁端既深,理訴難達。
幸兇黨伏誅,稚躬反正。
遐馳懇奏,陳前咎之所歸;乞紹先盟,果淵衷之俯納。
故班昭而申谕,獲貢誓以輸誠。
謹當饬疆吏而永絕争端,戒國人而常遵聖化。
違約則兇咎再降,背盟則基緒非延。
約束事條,恭依處分。
”宋帝诏報曰:“爾以兇黨造謀,數幹邊吏,而能悔過請命,祈紹先盟。
念彼種人,均吾赤子,措之安靜,乃副朕心。
嘉爾自新,俯從厥志,爾無爽約,朕不食言,自今以往,歲賜如舊。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十一月己卯,鄜延奏,西夏進誓表官稱,昨一奏便蒙聽許,豈敢不依回诏指揮。
兼别有謝恩表,诏差工部員外郎韓跂押伴。
又诏諸路,未降誓诏以前收接西界投來人戶,候降誓诏,别聽指揮。
又十二月庚子,夏國差使副哩甯威明濟寨等詣阙,進上誓表謝恩及進奉禦馬。
诏依回賜銀器、衣着各五百匹、兩。
又癸醜,诏陝西河東經略司,夏國已進誓表及降誓诏,令不得侵犯及收接投來人口。
) 遣使如宋,乞賀正旦。
先保安軍牒言,誓表内“誡國人而”字下一字犯真宗皇帝廟諱(按《長編》作誡國人而恒遵聖化。
恒為真宗名,故謂犯廟諱。
《宋史·夏國傳》改恒為常)。
幹順遣使謝罪,且乞遵例賀正。
使人并言:“國主效順,皆大首領嵬名濟輔導之力。
今賀正屆期,濟勸國主遣使貢奉,因誓诏未至,不敢遽進。
”(《長編》五百十八至十九) 以宋罷兵,遣使謝于遼。
(《遼史·道宗本紀》) 是歲,宋取講朱城。
(《西夏書事》) 西夏稱永安二年 春正月,宋哲宗崩。
弟端王佶即位,是為徽宗。
(《宋史·哲宗本紀》)宋賜國主銀絹。
诏曰:“诏夏國主,朕欽承駿命,嗣守丕基。
眷西土之世臣,實本朝之藩衍,宜推慶賜,昭示寵恩。
今差左藏庫副使李昭珙賜登極銀、絹,具如别錄,至可領也。
故茲昭示,想宜知悉。
夏熱,比平安好否?書指不多及。
”(《西夏紀事本末》) 西蕃以南宗堡來附,不受。
南宗,北控夏國,南接星章峽,西連宗哥城,形勢天險。
自{錢}羅結叛,諸堡殘破,及官軍出,羌衆潰散,諸城鹹即歸順。
獨南宗負固不下,姚雄、苗履屢攻不克。
羌人請附夏國,幹順不受,惟假兵數百戍之。
(《長編》五百十九) 秋九月,遣使如宋奠慰及賀即位。
(《宋史·夏國傳》)冬十月,入貢于宋。
(《宋史·徽宗本紀》)使宋賀天甯節。
(《宋史·夏國傳》)宋賜國主《曆日》。
诏曰:“诏夏國主,朕始承天命,恭授人時,眷言西陲,世禀正朔。
乃前嗣歲,誕布新書,俾我遠民,鹹歸一統,尚遵時令,益懋政經。
今賜元符四年《曆日》一卷,至可領也。
故茲昭示,想宜知悉。
冬寒,比平安好否?書指不多及。
”(《西夏紀事本末》) 十一月,表請于遼,請尚公主。
(《遼史·道宗本紀》)十二月,宋賜進登位土物,回诏。
诏曰:“西夏國主,省表具所賀登位,并差人進奉禦馬一十匹、長進馬二百匹、駝一百頭事具悉。
朕丕承七聖,光宅萬邦。
眷西土之世臣,效本朝之貢職。
黃朱布乘,陪隸在廷。
備見悃成,彌嘉恭恪。
其差來人所賜物色,亦具賜目。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冬寒,比平安好否?指書不多及。
”(《西夏紀事本末》)
假夏國公主書請援,幹順遣兵五千馀人攻南宗堡,王贍以熙河蕃兵擊之,乃退。
(《長編》五十四) 九月,遣使如宋謝罪。
見于崇政殿,其表辭曰:“伏念臣國起禍之基,由祖母之世。
蓋大臣專僭竊之事,故中朝興吊伐之師。
因曠日以尋戈,緻彌年而造隙。
尋當沖幼,繼襲弓裘,未任國政之繁難,又恐慈親之裁制。
始則兇舅擅其命,頓生釁端;繼複奸臣固其權,妄行兵戰。
緻贻上怒,更用窮征。
久絕歲币之常儀,增削祖先之故地。
咎歸有所,理尚可伸。
今又母氏薨殂,奸人誅竄,故得因馳哀使,附上謝章。
矧惟前咎之所由,蒙睿聰之已察;亦或孤臣之是累,冀寶慈之垂矜。
特納赤誠,許修前約。
念赦西陲之弊國,得反政之初;願追烈祖之前猷,賜曲全之造。
俾通常貢,獲紹先盟,則質之神靈,更無于背德,而竭乎忠荩,永用于尊王。
”宋帝旋賜诏曰:“省所上表,具悉。
爾國亂常,曆年于此。
迨爾母氏,複聽奸謀,屢興甲兵,擾我疆埸。
天讨有罪,義何可容。
今兇黨殲除,爾既親事,而能抗章引慝,冀得自新。
朕喜爾改圖,姑從矜貸。
已指揮諸路經略司,各據巡綽所至處,明立界至,并約束城寨兵将官:如西人不來侵犯,即不得出兵過界。
爾亦當嚴戒緣邊首領,毋得侵犯邊境。
候施行訖,遣使進納誓表,當議許令收接。
”帝謂曾布曰:“西人未嘗如此遜順。
”布曰:“誠如聖谕。
元祐中固不論,元豐中表章極不遜,未嘗如今日屈服也。
”(《長編》五百十五。
按《長編》:七月,鄜延奏:“已收接宥州公牒,遣來使赍白劄子谕其主,令遣使赴阙。
”戊申,鄜延奏:“已回牒宥州。
”呂惠卿初但以白劄子遣西人還,令遣使赴阙,有旨令回牒故也。
癸醜,鄜延奏:“繳宥州牒,已遣告哀謝罪人使十二人赴延州,七月十日過界。
”又奏:“西使過界,乞發遣赴閥。
”從之。
令以二十三日行下。
八月甲戌,呂惠卿奏:“西人欲于舊界首約回人馬,遂以新定巡綽處,鼐旺并谕之。
尋即聽命。
”己醜,鄜延奏:“繳宥州牒本,雲人使未見赴阙,已是疑阻。
又諸路修築城寨,虜掠人口未已,請止絕。
答以諸路進築系西夏作過已來,先得朝旨,本路難議移文止絕。
人使已于二日赴阙,候到朝廷,必有處分。
”辛卯,呂惠卿奏:“乞許西人依例遣使遺進及行吊祭。
”令奏聽朝旨。
乙未,鄜延奏:“宥州牒,西夏欲以國母亡遣使遺進。
”呂惠卿言:“西人恭順不虛,乞與收接表狀及行吊祭之禮。
”诏令受宥州牒,谕以候奏,得朝旨牒報。
九月,呂惠卿繳奏:“宥州牒遣遺進使副。
”诏以夏國自知梁氐系有罪之人,難議收受遺進及行吊祭之禮,以國主能悔過謝罪,已降诏候遣使進納誓表,特與收接。
令牒報宥州照會。
惠卿又乞以回诏先報宥州,從之。
) 以二千騎出浮圖岔,與宋師戰,敗之,殺其供奉官陳告差使李戭。
時謝罪之使甫還,宋帝以侵犯漢界、有違誓表,诏鄜延路經略司,令保安軍移牒宥州聞知本國主,令遵依已降诏書施行。
(《長編》五百十五)閏九月,統軍仁多保忠率兵助西蕃圍湟州,不克。
王贍擊降攏拶,以邈川為湟州,青唐為鄯州。
二城距興、靈止二百裡。
南有講珠、羅啰二城,與湟州北阿訛城相接。
羌酋心牟欽氈、{錢}羅結聚數千人圍湟州,遣使數輩乞師。
幹順使保忠及達摩等三監軍兵十萬助之,先斷炳靈寺橋,燒星章峽棧道,四面急攻。
分兵破南宗堡,獲守将劉文圭,驅至城壕,謂總管王湣曰:“吾所欲城與地耳,第以城歸我,當舍汝。
”湣謂文圭曰:“為吾語夏人:天子俾吾守城,能殺我,城可得也。
”攻圍十六日,湣守益堅。
保忠令于南城積薪數萬,将焚門。
會諸将苗履、姚雄、李忠傑各率所部赴援,戰于青唐危,煙塵亘天,夏人不知多少,惶遽渡湟水還,钤轄嵬名移遇被獲。
(《長編》五百十六) 冬十月,移牒鄜延,請申約束。
初,宥州牒鄜延,請遣使進誓表。
中國以湟州之役,不肯收接,回牒诘犯塞之故。
至是,複牒鄜延,言已約束首領,不得更犯漢界。
(《長編》五百十七。
) 宋诏保安軍牒宥州,無得犯青唐界。
(《長編》五百十七。
按《長編》:是月丙辰,章惇留身奏事甚久。
曾布再對,上谕布曰:“章惇以夏人犯邀川,欲因此讨伐,遂滅夏國。
”布曰:“不審聖意以為如何?”上笑曰:“何可聽?”布曰:“陛下聖明遠慮,此天下之福。
近歲諸路進築城寨,兵民勞敝,财用、糧食俱缺乏。
幸而西人款塞,遂可休息。
今青唐用兵,士卒困敝日甚。
若更經營誅滅夏國,如此即憂在中國,不在四夷也。
兼臣在熙甯中,見朝廷欲滅交趾,嘗與主将郭逵言:‘交人雖海隅尺寸之地,然有國百年,興衰存亡必自有天數,豈人力所能必?’既而果無功。
況夏國豈交人之比也。
”上深然之。
) 遣使如宋,賀天甯節。
(《九朝編年備要》)十二月,遣令能嵬名濟如宋,進誓表。
表曰:“臣國久不幸,時多遇兇,兩經母黨之擅權,累為奸臣之竊命。
頻生邊患,增怒上心,釁端既深,理訴難達。
幸兇黨伏誅,稚躬反正。
遐馳懇奏,陳前咎之所歸;乞紹先盟,果淵衷之俯納。
故班昭而申谕,獲貢誓以輸誠。
謹當饬疆吏而永絕争端,戒國人而常遵聖化。
違約則兇咎再降,背盟則基緒非延。
約束事條,恭依處分。
”宋帝诏報曰:“爾以兇黨造謀,數幹邊吏,而能悔過請命,祈紹先盟。
念彼種人,均吾赤子,措之安靜,乃副朕心。
嘉爾自新,俯從厥志,爾無爽約,朕不食言,自今以往,歲賜如舊。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十一月己卯,鄜延奏,西夏進誓表官稱,昨一奏便蒙聽許,豈敢不依回诏指揮。
兼别有謝恩表,诏差工部員外郎韓跂押伴。
又诏諸路,未降誓诏以前收接西界投來人戶,候降誓诏,别聽指揮。
又十二月庚子,夏國差使副哩甯威明濟寨等詣阙,進上誓表謝恩及進奉禦馬。
诏依回賜銀器、衣着各五百匹、兩。
又癸醜,诏陝西河東經略司,夏國已進誓表及降誓诏,令不得侵犯及收接投來人口。
) 遣使如宋,乞賀正旦。
先保安軍牒言,誓表内“誡國人而”字下一字犯真宗皇帝廟諱(按《長編》作誡國人而恒遵聖化。
恒為真宗名,故謂犯廟諱。
《宋史·夏國傳》改恒為常)。
幹順遣使謝罪,且乞遵例賀正。
使人并言:“國主效順,皆大首領嵬名濟輔導之力。
今賀正屆期,濟勸國主遣使貢奉,因誓诏未至,不敢遽進。
”(《長編》五百十八至十九) 以宋罷兵,遣使謝于遼。
(《遼史·道宗本紀》) 是歲,宋取講朱城。
(《西夏書事》) 西夏稱永安二年 春正月,宋哲宗崩。
弟端王佶即位,是為徽宗。
(《宋史·哲宗本紀》)宋賜國主銀絹。
诏曰:“诏夏國主,朕欽承駿命,嗣守丕基。
眷西土之世臣,實本朝之藩衍,宜推慶賜,昭示寵恩。
今差左藏庫副使李昭珙賜登極銀、絹,具如别錄,至可領也。
故茲昭示,想宜知悉。
夏熱,比平安好否?書指不多及。
”(《西夏紀事本末》) 西蕃以南宗堡來附,不受。
南宗,北控夏國,南接星章峽,西連宗哥城,形勢天險。
自{錢}羅結叛,諸堡殘破,及官軍出,羌衆潰散,諸城鹹即歸順。
獨南宗負固不下,姚雄、苗履屢攻不克。
羌人請附夏國,幹順不受,惟假兵數百戍之。
(《長編》五百十九) 秋九月,遣使如宋奠慰及賀即位。
(《宋史·夏國傳》)冬十月,入貢于宋。
(《宋史·徽宗本紀》)使宋賀天甯節。
(《宋史·夏國傳》)宋賜國主《曆日》。
诏曰:“诏夏國主,朕始承天命,恭授人時,眷言西陲,世禀正朔。
乃前嗣歲,誕布新書,俾我遠民,鹹歸一統,尚遵時令,益懋政經。
今賜元符四年《曆日》一卷,至可領也。
故茲昭示,想宜知悉。
冬寒,比平安好否?書指不多及。
”(《西夏紀事本末》) 十一月,表請于遼,請尚公主。
(《遼史·道宗本紀》)十二月,宋賜進登位土物,回诏。
诏曰:“西夏國主,省表具所賀登位,并差人進奉禦馬一十匹、長進馬二百匹、駝一百頭事具悉。
朕丕承七聖,光宅萬邦。
眷西土之世臣,效本朝之貢職。
黃朱布乘,陪隸在廷。
備見悃成,彌嘉恭恪。
其差來人所賜物色,亦具賜目。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冬寒,比平安好否?指書不多及。
”(《西夏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