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夏稱永安三年
春正月,遼道宗洪基薨。
孫延禧即位,是為天祚,改是年為乾統元年。
(《遼史·道宗本紀》)夏五月,遣使如宋,進助山陵。
宋葬欽聖憲肅皇太後、欽慈皇太後于永裕陵,幹順遣使獻物助工。
(《西夏書事》)六月,遣使如遼慰奠。
幹順遣禦史中丞蘇愈如遼,時與高麗使并至。
愈禮節娴雅,館伴耶律德倫特重焉。
(《遼史·天祚本紀》及《西夏書事》)十二月,遣使如遼,賀即位。
(《遼史·天祚本紀》) 是歲,始立國學。
自元昊創建蕃學,國中由蕃學進者,諸州多至數百人,而漢學日壞。
士皆尚氣矜,鮮廉恥,甘罹文網。
幹順患之。
禦史中丞薛元禮上言:“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谟,莫重于儒學。
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
無不遵行儒教,崇尚《詩》、《書》,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
景宗以神武建号,制蕃字以為程文,立蕃學以造人士,緣時正需才,故就其所長以收其用。
今承平日久,而士不興行,良由文教不明,漢學不重,則民樂貪頑之習,士無砥砺之心。
董子所謂‘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于是幹順命于蕃學外特建國學,置教授,設第子員三百,立養賢務以廪食之。
(《宋史·夏國傳》。
及《西夏書事》) 恤仁多洗忠家。
洗忠戰沒熙河,子幼未授職。
仁多保忠請之,幹順命先以廪祿賜其家。
(《西夏書事》) 西夏稱貞觀元年 春二月,與河西節度使趙懷德結婚。
懷德即攏拶。
中國以羌人久亂,王贍等不能定,議棄鄯、湟,賜攏拶姓名曰“趙懷德”,授河西軍節度使,其弟邦辟勿丁咓曰“懷義”,同知鄯、湟二州事。
幹順見西蕃恢複故土,重申姻好,以宗室女妻懷德。
(《宋史·吐蕃傳》) 複遣使如遼,請尚公主。
幹順使殿前太尉李至忠、秘書監梁世顯如遼,貢獻請婚。
遼主問幹順為人,至忠對曰:“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
”遼主善其對,命徐議之。
(《西夏書事》) 遣李造福、田若水如遼求援。
時幹順為宋所攻故也。
(《遼史·天祚本紀》)秋八月,築沿邊堡寨。
國中素少城寨,幹順仿中國制,于東北沿邊多樹寨栅。
鄜延路以聞,朝議舉兵牽制。
知秦州何常争之,兵不出。
(《宋史·何常傳》)冬十月,淚丁訛遇自環州還。
初,訛勃啰擒以信号與種樸,令招其家人及其所部,并谕訛遇降。
訛遇不可,囚之土室中三年。
至是賂守者,得脫還。
幹順嘉其不屈,擢為監軍使,使守赤羊川。
(《西夏書事》) 西夏稱貞觀二年 宋築石堡四城。
陶節夫知延安府,築石堡等四城。
石堡以天澗為隍,可趨者唯一路,夏人窖粟其間以千數。
既為宋有,其酋驚曰:“漢家取我金窟埚!”亟發鐵騎來争。
節夫分部将士遮擊之,斬獲統軍以下數十百人。
(《宋史·陶節夫傳》) 春二月,建卧佛寺于甘州。
幹順自母梁氏卒,辄供佛,為母祈福。
甘州僧法淨于故張掖縣西南甘浚山下,夜望有光,掘之,得古佛三,皆卧像也,獻于幹順。
幹順令建寺供之,賜額“卧佛”。
(《西夏書事》。
按《甘肅通志·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雲:“甘州城西南隅有卧佛寺,西夏永安元年建。
李乾順之時,有沙門族姓嵬咩,法名思能,蚤從燕丹國師妙領真乘,深造茭奧,阖境貴賤耆老,敬信無間,号之為國師。
一日,斂神靜居,若聞梵呗之聲,起而求之崇邱之側,其聲彌近,若在潛翳之下者,發地尺馀,有翠瓦罩焉,複下三尺,有金甓覆焉,得古涅槃佛像,乃建斯寺。
”據此,則建寺之年與甘州僧名俱異,寶覺寺即卧佛寺易名。
) 三月,羌人圍鄯州,河西軍節度使趙懷德請援。
羌人多羅巴奉唃厮啰裔溪賒羅撒,謀殺懷德以複國,舉數萬衆圍鄯州。
懷德遣使至夏國請兵,幹順遣仁多保忠帥兵援之。
兵未至,多羅巴三子皆善戰,懷德力不支,棄州奔河南。
(《宋史·王厚傳》及《西夏書事》) 夏五月,宋議城南宗寨。
王厚與童貫及諸将議曰:“南宗寨在州之北,距夏國卓羅右廂監軍司百裡,而近夏人交構諸羌,易生邊患,今若城之,可以控制夏人。
”(《西夏紀事本末》) 六月,複遣使如遼,請尚公主。
(《遼史·天祚本紀》)秋九月,封弟察哥為晉國王。
察哥,幹順庶弟,雄毅多權略,引弓二石馀,射洞重甲。
嘗偕仁多保忠援{錢}羅結,兵敗,前迫湟水,不得渡。
察哥持弩拒之,一發中苗履副将,宋兵退,乃免。
任都統軍,鎮衙頭。
建議言:“自古行師,步騎并利。
國家用‘鐵鹞子’以馳騁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險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鐵騎難施;若值神臂弓,步奚自潰。
蓋可以守常,不可以禦變也。
夫兵在審機,法貴善變,羌部弓弱矢短,技射不精,今宜選蕃漢壯勇,教以強弩,兼以摽牌,平居則帶弓而鋤,臨戎則分番而進。
以我國之短,易中國之長,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矣。
”幹順是其策,封晉國王,使掌兵政。
(《西夏書事》。
按《宋史·兵志》:政和三年,何常奏:“西賊有山間部落謂之‘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
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鶴子’者,百裡而走,千裡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
每于平原馳騁之外,遇敵則多用‘鐵鴿子’,以為沖冒奔突之兵。
山谷深險之處,遇敵則多用‘步跋子’,以為擊刺掩襲之用,此西人步騎之長也。
”) 冬十月,複遣使如遼求援。
(《遼史·天祚本紀》。
按畢氏《通鑒》雲:“是歲,宋童貫、王厚遣兵複河湟。
”夏蓋聞之而求援耳。
)十二月,遣使如宋,賀正且。
使臣田守義朝賀畢,就館燕。
時中國謀伐夏,館伴呂約試探虛實,守義正色曰:“如君所言,豈使臣分内事耶?”約愧而止。
(《西夏書事》) 西夏稱貞觀三年 幹順執卓羅右廂監軍仁多保忠。
保忠與國有隙,欲叛降宋。
宋蔡京秉政,偵知之,使熙河蘭會路經略使王厚招之。
厚雲:“保忠雖有歸意,而下無附者。
”章數上,不聽。
京愈責厚,厚急,乃遣弟詣保忠。
還為夏之邏者所獲。
幹順遂追保忠赴牙帳而奪其權。
(《宋史·夏國傳》) 春三月壬寅,宋童貫、王厚帥大軍發熙州,遣知通遠軍潘逢權領湟州,知會州姚師闵權領蘭州,控禦夏國邊面。
(《西夏紀事本末》)夏四月,援青唐。
以萬衆陣子臨宗、乳酪河之東,會聞谿賒羅撒敗于宗哥,敵氣沮傷。
王厚即遣張誡率師赴之,夏人望風而退。
(《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六月,遣李造福、田若水如遼求援。
(《遼史·天祚本紀》) 冬十月,攻宋泾原。
幹順既執保忠,蔡京猶責王厚誘緻,厚曰:“雖不為所殺,亦不能複領軍政,使得之,一匹夫耳,何益于事?”京怒,必令金、帛招緻之。
夏人乃點兵,延、渭、慶三路各數千騎出沒,聲言假兵于遼矣,遂入泾原。
(《宋史·夏國傳》。
按《李南公傳》:知延安府,夏人攻泾原,南公出兵搗其虛,夏兵乃退。
) 與宋熙河路钤轄趙隆遇于鐵山,戰,敗績。
時夏人入泾原。
宋帝令熙河兵深入,毋令專向東方。
宋師至鐵山,與夏人遇。
隆先登,士皆殊死戰,夏人乃解去。
(《宋史·趙隆傳》)圍宋平夏城。
宋諸校欲出戰,泾原副都總管王恩曰:“賊傾國遠寇,難以争鋒,宜以全制其敝。
彼野無所掠必攜,攜而遇伏必敗。
”乃先行萬人設伏。
夏既退師,果遇伏,亡失甚衆。
(《宋史·王恩傳》) 攻宋鎮戎軍。
初,蔡
孫延禧即位,是為天祚,改是年為乾統元年。
(《遼史·道宗本紀》)夏五月,遣使如宋,進助山陵。
宋葬欽聖憲肅皇太後、欽慈皇太後于永裕陵,幹順遣使獻物助工。
(《西夏書事》)六月,遣使如遼慰奠。
幹順遣禦史中丞蘇愈如遼,時與高麗使并至。
愈禮節娴雅,館伴耶律德倫特重焉。
(《遼史·天祚本紀》及《西夏書事》)十二月,遣使如遼,賀即位。
(《遼史·天祚本紀》) 是歲,始立國學。
自元昊創建蕃學,國中由蕃學進者,諸州多至數百人,而漢學日壞。
士皆尚氣矜,鮮廉恥,甘罹文網。
幹順患之。
禦史中丞薛元禮上言:“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谟,莫重于儒學。
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
無不遵行儒教,崇尚《詩》、《書》,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
景宗以神武建号,制蕃字以為程文,立蕃學以造人士,緣時正需才,故就其所長以收其用。
今承平日久,而士不興行,良由文教不明,漢學不重,則民樂貪頑之習,士無砥砺之心。
董子所謂‘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于是幹順命于蕃學外特建國學,置教授,設第子員三百,立養賢務以廪食之。
(《宋史·夏國傳》。
及《西夏書事》) 恤仁多洗忠家。
洗忠戰沒熙河,子幼未授職。
仁多保忠請之,幹順命先以廪祿賜其家。
(《西夏書事》) 西夏稱貞觀元年 春二月,與河西節度使趙懷德結婚。
懷德即攏拶。
中國以羌人久亂,王贍等不能定,議棄鄯、湟,賜攏拶姓名曰“趙懷德”,授河西軍節度使,其弟邦辟勿丁咓曰“懷義”,同知鄯、湟二州事。
幹順見西蕃恢複故土,重申姻好,以宗室女妻懷德。
(《宋史·吐蕃傳》) 複遣使如遼,請尚公主。
幹順使殿前太尉李至忠、秘書監梁世顯如遼,貢獻請婚。
遼主問幹順為人,至忠對曰:“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
”遼主善其對,命徐議之。
(《西夏書事》) 遣李造福、田若水如遼求援。
時幹順為宋所攻故也。
(《遼史·天祚本紀》)秋八月,築沿邊堡寨。
國中素少城寨,幹順仿中國制,于東北沿邊多樹寨栅。
鄜延路以聞,朝議舉兵牽制。
知秦州何常争之,兵不出。
(《宋史·何常傳》)冬十月,淚丁訛遇自環州還。
初,訛勃啰擒以信号與種樸,令招其家人及其所部,并谕訛遇降。
訛遇不可,囚之土室中三年。
至是賂守者,得脫還。
幹順嘉其不屈,擢為監軍使,使守赤羊川。
(《西夏書事》) 西夏稱貞觀二年 宋築石堡四城。
陶節夫知延安府,築石堡等四城。
石堡以天澗為隍,可趨者唯一路,夏人窖粟其間以千數。
既為宋有,其酋驚曰:“漢家取我金窟埚!”亟發鐵騎來争。
節夫分部将士遮擊之,斬獲統軍以下數十百人。
(《宋史·陶節夫傳》) 春二月,建卧佛寺于甘州。
幹順自母梁氏卒,辄供佛,為母祈福。
甘州僧法淨于故張掖縣西南甘浚山下,夜望有光,掘之,得古佛三,皆卧像也,獻于幹順。
幹順令建寺供之,賜額“卧佛”。
(《西夏書事》。
按《甘肅通志·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雲:“甘州城西南隅有卧佛寺,西夏永安元年建。
李乾順之時,有沙門族姓嵬咩,法名思能,蚤從燕丹國師妙領真乘,深造茭奧,阖境貴賤耆老,敬信無間,号之為國師。
一日,斂神靜居,若聞梵呗之聲,起而求之崇邱之側,其聲彌近,若在潛翳之下者,發地尺馀,有翠瓦罩焉,複下三尺,有金甓覆焉,得古涅槃佛像,乃建斯寺。
”據此,則建寺之年與甘州僧名俱異,寶覺寺即卧佛寺易名。
) 三月,羌人圍鄯州,河西軍節度使趙懷德請援。
羌人多羅巴奉唃厮啰裔溪賒羅撒,謀殺懷德以複國,舉數萬衆圍鄯州。
懷德遣使至夏國請兵,幹順遣仁多保忠帥兵援之。
兵未至,多羅巴三子皆善戰,懷德力不支,棄州奔河南。
(《宋史·王厚傳》及《西夏書事》) 夏五月,宋議城南宗寨。
王厚與童貫及諸将議曰:“南宗寨在州之北,距夏國卓羅右廂監軍司百裡,而近夏人交構諸羌,易生邊患,今若城之,可以控制夏人。
”(《西夏紀事本末》) 六月,複遣使如遼,請尚公主。
(《遼史·天祚本紀》)秋九月,封弟察哥為晉國王。
察哥,幹順庶弟,雄毅多權略,引弓二石馀,射洞重甲。
嘗偕仁多保忠援{錢}羅結,兵敗,前迫湟水,不得渡。
察哥持弩拒之,一發中苗履副将,宋兵退,乃免。
任都統軍,鎮衙頭。
建議言:“自古行師,步騎并利。
國家用‘鐵鹞子’以馳騁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險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鐵騎難施;若值神臂弓,步奚自潰。
蓋可以守常,不可以禦變也。
夫兵在審機,法貴善變,羌部弓弱矢短,技射不精,今宜選蕃漢壯勇,教以強弩,兼以摽牌,平居則帶弓而鋤,臨戎則分番而進。
以我國之短,易中國之長,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矣。
”幹順是其策,封晉國王,使掌兵政。
(《西夏書事》。
按《宋史·兵志》:政和三年,何常奏:“西賊有山間部落謂之‘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
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鶴子’者,百裡而走,千裡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
每于平原馳騁之外,遇敵則多用‘鐵鴿子’,以為沖冒奔突之兵。
山谷深險之處,遇敵則多用‘步跋子’,以為擊刺掩襲之用,此西人步騎之長也。
”) 冬十月,複遣使如遼求援。
(《遼史·天祚本紀》。
按畢氏《通鑒》雲:“是歲,宋童貫、王厚遣兵複河湟。
”夏蓋聞之而求援耳。
)十二月,遣使如宋,賀正且。
使臣田守義朝賀畢,就館燕。
時中國謀伐夏,館伴呂約試探虛實,守義正色曰:“如君所言,豈使臣分内事耶?”約愧而止。
(《西夏書事》) 西夏稱貞觀三年 幹順執卓羅右廂監軍仁多保忠。
保忠與國有隙,欲叛降宋。
宋蔡京秉政,偵知之,使熙河蘭會路經略使王厚招之。
厚雲:“保忠雖有歸意,而下無附者。
”章數上,不聽。
京愈責厚,厚急,乃遣弟詣保忠。
還為夏之邏者所獲。
幹順遂追保忠赴牙帳而奪其權。
(《宋史·夏國傳》) 春三月壬寅,宋童貫、王厚帥大軍發熙州,遣知通遠軍潘逢權領湟州,知會州姚師闵權領蘭州,控禦夏國邊面。
(《西夏紀事本末》)夏四月,援青唐。
以萬衆陣子臨宗、乳酪河之東,會聞谿賒羅撒敗于宗哥,敵氣沮傷。
王厚即遣張誡率師赴之,夏人望風而退。
(《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六月,遣李造福、田若水如遼求援。
(《遼史·天祚本紀》) 冬十月,攻宋泾原。
幹順既執保忠,蔡京猶責王厚誘緻,厚曰:“雖不為所殺,亦不能複領軍政,使得之,一匹夫耳,何益于事?”京怒,必令金、帛招緻之。
夏人乃點兵,延、渭、慶三路各數千騎出沒,聲言假兵于遼矣,遂入泾原。
(《宋史·夏國傳》。
按《李南公傳》:知延安府,夏人攻泾原,南公出兵搗其虛,夏兵乃退。
) 與宋熙河路钤轄趙隆遇于鐵山,戰,敗績。
時夏人入泾原。
宋帝令熙河兵深入,毋令專向東方。
宋師至鐵山,與夏人遇。
隆先登,士皆殊死戰,夏人乃解去。
(《宋史·趙隆傳》)圍宋平夏城。
宋諸校欲出戰,泾原副都總管王恩曰:“賊傾國遠寇,難以争鋒,宜以全制其敝。
彼野無所掠必攜,攜而遇伏必敗。
”乃先行萬人設伏。
夏既退師,果遇伏,亡失甚衆。
(《宋史·王恩傳》) 攻宋鎮戎軍。
初,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