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史·夏國傳》)三月,以數萬衆圍宋麟州神堂堡。

     宋将賈岩以數百騎來援,令其下曰:“國家無事時,不惜厚祿養汝輩,正以待一旦之用耳。

    今力雖不敵,吾誓以死報!”衆感厲。

    即循屈野河行且五裡,據北欄坡嶺上,一矢殪其酋。

    夏衆駭潰,圍遂解。

    (《宋史·哲宗本紀》及《賈岩傳》。

    按《長編》侵神堂堡作閏二月) 宋築胡山寨。

    (《宋史·哲宗本紀》)與宋三班奉職陳淬戰于烏原,敗績。

    夏寨主被擒,死者數十人。

    (《宋史·陳淬傳》) 宋知渭州章楶築城于好水河之陰,出兵争之,敗績。

    城成,名“平夏”。

     楶上言,城葫蘆河川,據形勝以逼夏。

    宋帝許之。

    乃以三月集熙河、秦鳳、環慶四路之師,陽繕理他堡壁數十所,自示其怯。

    或以楶怯,請曰:“此夏人必争之地,夏方營石門峽,去我三十裡,能奪而有之乎?”楶又陽謝之,陰具版築守戰之備,帥四路師出葫蘆河川,築二城于石門峽江口、好水河之陰。

    夏人聞之,帥衆來争。

    楶令姚雄部熙河兵策應,與夏人鏖鬥,流矢注肩,戰冞厲。

    夏師引卻,追蹑大破之,斬首三千級,俘虜數萬。

    先五日,折可适敗于沒煙;峽,士氣方沮,雄賈勇得隽諸道,始得并力。

    二旬有二日,城成,賜名“平夏”。

    既而環慶、鄜延、河東、熙河,皆相繼築城,進拓其境。

    夏人愕視不敢動。

    (《宋史》章楶、姚雄傳及《東都事略》。

    按王允中《郭景修墓志》:紹聖四年,泾原城靈平、平夏二城,公以本道第六将為行營中軍将,帥臣章公楶俾公預議軍事,功未半,會夏國左右廂監軍嵬名阿埋、昧勒都逋等以全軍十馀萬撓築,兵皆六州精銳。

    公說護軍種樸曰:“夏人剽悍,今空國而來,宜持重以待之。

    ”樸乃谔之子,雅知公深沉有謀,用公之說,遂破賊。

    ) 宋取葭蘆寨,夏人以數千衆掩至城下,知石州張構等擊走之。

    (《宋史·哲宗本紀》)宋西上閣門使折克行破夏人于長波川。

    (《長編》作長沙川) 斬首二千馀級,獲牛、馬倍之。

    (《宋史·哲宗本紀》。

    按《長編》:樞密院言:“河東路自去秋及今,折克行等統軍出塞,數奏膚功。

    近出師應援,修築葭蘆,複将兵照應泾原,進築直至長沙川,焚蕩賊衆,不敢并邊耕牧。

    近鄜延路經略司奏,西賊遇夜直至大理河耕種,晝則卻歸賊界。

    蓋是本路軍聲不振,不敢出擊,緻賊界敢爾輕視。

    欲令鄜延、環慶路經略司,多方體探賊馬屯聚,決有萬全可乘之利,即選遣精銳痛行讨蕩。

    況今西人已困,當乘勢攻擾。

    如諸路帥臣能選精銳為疊出之計,使賊知我不測,分兵為備,仍乘伺間便,出其不意,則賊界部落不得安居。

    兼近邊人戶疲困,無以為生,易為招納。

    ”诏令熙河、泾原、河東路經略司:“依已降指揮,若賊界對境委是有利可乘,即不限時月,出兵掩擊。

    ”) 夏四月,争靈平會,敗走。

     知渭州章楶以夏兵猖獗,議守泾原之靈平會,命锺傅與部将苗履統衆城之。

    梁氏遣兵力争,傅将步騎二萬,出不意造河梁濟師作金城關,扼其險要,夏兵遂敗。

    (《宋史·哲宗本紀》及《锺傅傳》。

    按《長編》:是月甲午,泾原路經略司言:“同統制折可适申,有西賊一千馀騎與伏雲路慕化人馬鬥敵,即時将帶前軍救應,追捉到沒煙峽,接戰至午時退。

    續據苗履言,差熙河馬軍照應折可适等,行七八十裡遇西賊接戰間,伏兵起隔斷,擁入溝澗,除漢,蕃兵外,有同總領岷州蕃兵供備庫副使張德等未知存亡。

    ”诏折可适,令泾原路經略司疾速取勘,仍先具的實傷折亡失人馬數目。

    又是日,西賊十馀萬衆寇泾原所築新城,王文振、馬仲良等擊之。

    ) 宋知保安軍李沂帥兵來伐,破洪州。

     沂于本月五日,統制兩将人馬入西界讨蕩,七日到洪州。

    監軍嵬名濟率衆赴援,與沂軍戰,不勝而走,城遂破。

    内外首領、人民、族帳,盡被焚毀。

    (《宋史·哲宗本紀》及《長編》四百八十五) 宋環慶軍破鹽州,尋複之。

     環慶钤轄張存率兵入夏界,至三角川,遣銳卒攻破鹽州,俘戮甚衆。

    及還,夏人追襲之,存上高原平少憩,夏兵縱火四面攻擊,殺蕃官承制趙宗銳等,複取鹽州。

    (《長編》四百八十六) 左廂首領密約(一作沒藥)叛附于宋。

     密約奉順甯寨蕃官,元祐六年投入夏國,官左廂首領。

    順甯寨巡檢劉延慶遣蕃部均淩淩詐投西界,說令反正。

    密約攜所部歸宋,授右侍禁,令依元部住坐。

    (《長編》四百八十七。

    按《長編》:是月,又有西夏右廂一帶首領,遣人通知信息,願舉族歸漢。

    锺傅以聞,宋诏以金帛、官爵招撫。

    ) 宋取細浮圖寨,置克戎城。

    (《宋史·哲宗本紀》)五月,宋取安疆寨,旋城之。

    (《長編》四百八十九)宋诏陝西、河東諸路,具措置方略。

     樞密院言:“去秋西人舉衆寇鄜延,除環慶系鄰路差那兵将前去策應外,其馀路分并曾出兵牽制,内泾原入界破蕩沒煙新寨,廣有斬獲。

    熙河乘此進築安西城畢,稍沮賊氣。

    比累據環慶等路探報,敵界今年秋點集河北諸監軍司人馬,已降朝旨下諸路過為提備。

    竊慮西人兵并寇犯一路,其馀路分觀望不為出兵牽制,被寇路分難以枝梧。

    若西人分兵侵犯,諸路合行策應。

    如此則西人于分兵、并兵,皆無以得志,此最為備邊困敵之要。

    ”宋帝以為然,命陝西、河東諸路,詳具方略以聞。

    (《長編》四百八十八) 六月,以宋人置壁壘于要地,遣使入告于遼。

    (《宋史·西夏外紀》)宋熙河路築青石峽成,名“西平”。

    (《宋史·哲宗本紀》)秋七月,饑。

     國中大困,民鬻子女于遼國、西蕃以為食。

    (《西夏書事》)秋八月,宋鄜延将王湣取宥州。

     自張蘊兵還,梁氏複取宥州。

    鄜延經略使呂惠卿命諸路出兵讨擊,熙河将王湣兵抵宥州,洪、宥、韋三州都統軍賀浪啰(一作賀朗赉)率衆援赴,湣擊敗之。

    追奔二十裡,遂入宥州,焚官署、倉獄、行宮并文籍簿書,屯兵淖河。

    賀浪啰複遣首領移蔔淖(一作伊實諾爾)、結訛遇以千騎邀宋軍後,與湣等轉戰而南,至秦王井,并為神臂弓射卻,死者甚衆,因退據高原不敢追。

    (《長編》四百九十) 宋築威戎城。

    (《宋史·哲宗本紀》)宋诏,罷賜夏國《曆日》。

    (《長編》四百九十)與鄜延都監劉安戰于朗沁沙,敗績。

     宋遣劉安擊夏州,至朗沁沙與敵遇,破其衆,斬首五百馀級,牛、羊千數。

    (《長編》四百九十。

    按《長編》:是月己酉,樞密院言:“西賊點集人馬,待往泾原作過。

    竊慮西賊暗蓄奸謀,掩我不備,長驅入近裡,于隆德、靜邊治平寨以來人煙繁富地分,或閑慢城寨備禦不至之處劫掠攻打。

    ”诏泾原路經略司:“詳上項事理,多方預行講議措置,若遇緩急,賊馬奔沖,深入近裡,合差是何将佐,如何移那兵馬,于是何要害地分控扼,得賊馬來路準備捍禦,不使近裡城寨及人民繁富地分為所抄略攻打,落賊奸便。

    仍不時與大兵首尾照應,會合掩殺賊衆,必取全勝,先具已如何講議措置,選充領兵将官職位、姓名及将帶若幹人馬于甚處駐紮,及應幹準備應敵方略施行,次第聞奏。

    ”) 九月,蕃官妹納僧哥(一作穆納僧格)附宋。

     妹納僧哥為帶牌天使,聞中國敕榜招谕,遂奔宋。

    授禮賓副使,充蘭州部落子巡檢。

    (《長編》四百九十一)冬十月,遼為夏牒宋,請毀廢所築城寨及歸所侵地土。

     三省、樞密院同呈:“涿州牒雄州,稱西夏本當朝建立,兩曾尚主,近累遣使奏告,被南朝侵奪地土,及于當朝側近要害處修城寨,顯有害和好,請追還兵馬、毀廢城寨,盡歸所侵地土。

    如尚稽違,當遣人别有所議。

    ”衆深訝其不遜,章惇笑曰:“元奉中,牒亦如此,一牒便已。

    ”宋帝亦深駭其牒語太峻,遂退檢元豐中牒,首尾語言大約相類,當時回一牒,更不複來。

    其後數因國信往還诘問,然亦不甚力。

    又韓忠彥使虜,接伴韓資睦但雲:“不得已。

    深恐貴朝疑,斷不敢以小國害大國和好。

    ”(《長編》四百九十二) 十一月,宋熙、秦軍破白草原,抵天都山,無所得而回。

     中國屢行讨蕩夏國天都山,屬蕃盡将牛、羊、窖粟預行遠徙。

    時熙、秦兩路兵四萬騎出塞,将至锉子山,監軍司以十萬騎陣白草原拒戰,不勝,撥營西走。

    兩路軍直入天都監軍司所,搜挖無所得,軍士糧竭,饑死者半,乃回。

    (《長編》四百九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