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帝诏雄州回牒涿州,具夏國犯邊事狀聞達照會。
(《遼史·道宗本紀》及《長編》四百七十六) 宋欲以質孤、勝如二堡與夏,不果,遂築城李諾平(一作李内彭),并進修汝遮(一作努紮)諸城。
質孤、勝如二堡,延帥欲以與夏人。
宋臣種誼、穆衍等言:“蘭與通遠皆絕塞,中間堡障不相接,腴田多棄不耕。
請于質孤、勝如二堡之間,城李諾平以控要害。
”二堡不果棄。
遂城李諾平,賜名“定遠”。
兼從提點刑獄遊師雄言,于定西、通渭之間,建汝遮、納迷、結珠龍(《長編》作納克密、聚蔔結隆,此從《宋史·夏國傳》)三寨,及置護耕七堡。
自是宋蘭會、熙河諸邊境藩籬益固。
(《長編》四百七十) 宋臣章楶謀取橫山,請築洪德寨西北白馬川、灰家嘴等寨,不果。
章楶奏:“檢會西人去秋無故辄舉大衆侵犯麟州,驅擄人民,劫掠孳畜,河外籬落為之蕭條。
朝廷所重人命,所惜民力,未即讨罪。
但絕朝貢,犬羊猘狠,不知創艾。
今春以來,屢寇綏德,複以重兵壓泾原之境五十馀日,肆其毒螫,無所顧憚。
又于沒煙峽口築壘自固,将為家計于此。
而數令勁騎窺伺邊隙,貪噬之勢未有已時。
蓋乙逋專國,利其有事以為資籍,包藏禍心,陰謀竊據。
雖朝廷仁民愛物,不忍生靈肝腦塗地,而敵情變詐,乘吾不意辄來侵擾,是朝廷專以不殺為務,而其實未能止殺也。
向者朝廷令諸路講淺攻牽制之法,然如昨來舉數十萬衆與泾原對壘,而近邊部族皆先起遣,深入平夏,蓋出師牽制,亦有不可用之時。
然術固有不殺而能扼敵之咽,不戰而能伐敵之謀者,惟擇地築壘,迫近橫山以漸困之,乃今上策也。
大率敵人平日辄敢跳梁叛援,少屈而複振,暫服而愈驕者,無他,得橫山之利以為資,恃橫山之險以為固而已。
今若因其寇犯,築壘兩界之間,以示必取橫山。
彼如震恐,所憂者,疆土日蹙也。
彼既憂恐,則休兵有期。
且敵之長技,便于野戰。
中國之利,所恃者城守。
因吾所利,以奪其資;用吾所恃,以披其固。
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不殺止殺,帝王之師盡于此也。
”遂乞進築洪德寨西北白馬川,地名灰家咀,及修複大順城廢安疆寨。
皆不從。
(《長編》四百七十四) 宋诏諸路牽制。
(《長編》四百七十四。
按是月辛酉,诏:“夏賊犯河東五萬以上兵,難以枝梧,合消諸路牽制者,麟府路令府州軍馬司,岚石路令石州都巡檢司,舉橫烽入鄜延路報;以次路分,仍各别舉橫烽至太原府帥司納火。
麟府路仍聽軍馬司徑報諸路出兵牽制。
其河東路得諸路橫烽,除報帥府外,亦别以一路橫烽轉報府州軍馬司納火。
仍令諸路遇賊入寇,合要牽制策應。
除移牒逐路經略司外,更徑報麟府路軍馬司照會。
其諸路得河東橫烽,若麟府軍馬司得諸路橫烽,并簡習軍馬,便為牽制之備,速赴順便堡寨駐紮,未得出界,各候被賊路分報到,審驗得實,可以牽制,即依累诏,從長取利進兵。
”先是,河東經略司言,橫烽之法,本路與陝西路難以一律,故有是诏。
) 秋七月,宋将折可适破尾丁(一作尾丁嘊。
) 梁乙逋見中國于熙河築定遠城,擇于沿邊對境百裡之外,各作頭領,排布人馬,東西相屬,約地遠近,一二日之内可集兵三、五萬。
待漢兵入界,并力拒戰。
尾丁硙于諸路尤近,以兵五千屯其地。
章卨令折可适将兵六千,潛入境,偵得守鋒卒姓名,詐為首領行視,呼出盡斬之,卷甲疾趨,襲破尾丁硙,獲人、馬、器、甲幹計。
回次柽楊溝,夏兵逐之,戰于高嶺,又敗。
(《宋史·折可适傳》及《長編》四百六十八) 宋诏泾原禦備。
謝麟為泾原路經略使,宋帝诏麟:“本路今春以來,西人築城沒煙,多為出沒,誘緻漢兵。
如聞本路自二月間已遣人戶入城,勾集人馬,緻有失業及孳畜頗多死損。
詳西人蓄謀,乃正以多方欲誤官兵,邊民不得休息,合如何禦備?仔細究心講議,條劃以聞。
”(《長編》四百七十五) 八月,宋诏西邊諸将嚴備,毋輕出兵。
先是,有诏許諸路擇利淺攻。
而邊将頻出兵讨擄,多殺老小,慮諸路貪功緻寇,故因防秋,複加條約。
(《長編》四百七十六)西蕃阿裡骨獻邈川圖,梁乙逋執其使。
邈川,古湟中地,南距河州一百九十馀裡,東至蘭州二百馀裡,東北控甘涼一帶,西接宗哥、青唐二城,部族繁庶,形勢險要。
始阿裡骨以女許梁乙逋子,約攻邈川,殺溫溪心,不果。
及聞乙逋納叛蕃厮那等族,因複入貢中朝,宋帝封其妻溪尊勇丹為安化郡君,子邦彪{錢}為鄯州防禦使,弟南那支為西州刺史。
乙逋數征其兵入寇,不應。
至是,聞溫溪心内投,疊受官爵,懼其離間,複以邈川地圖獻夏國,約将兵來取,而誘溫溪心至青唐拘之。
乙逋惡其反複,羁執使人,兵不發。
(《長編》四百七十六至七十七。
按《長編》:九月癸卯,範育言:“準朝旨,若夏賊累攻邈川,即本路合如何施行?令臣深計熟慮,預為方略。
臣前所陳,乞定河南之策,正為此也。
前日河南之人,密輸誠款,欲因而撫定,非貪土地,蓋河南既定,足以威制外夷,下臨河北若視諸掌,其衆盡為屬國,可以控夏賊腹背,制其死命。
脫使賊攻邈川,本路力不足,則前日所陳邊勢之利,反為夏賊所有矣。
樞密院言:“河南諸羌,懷漢願附。
雖是久遠邊防之利,第以青唐未有失節,而夏賊方謀合縱,故木可輕議。
所以前降指揮不得擅便施行,令撫定河南部族,又豈能制夏賊死命。
”诏範育依詳前降指揮悉心講慮,預為謀劃。
賊果犯邈川,難以出兵,即張大軍聲于要害處,遙為聲援,以解賊勢。
若所探非實,不得張皇。
) 冬十月,國母梁氏自将攻環州。
環州洪德寨西北白馬川灰家嘴,地距清遠軍僅八十裡,依山據險,當青岡峽濟幹、同家二堡大路。
若騎兵自歡樂峰直達漢川,半日可至。
梁氏集兵十萬于奇魯朗,聲言犯泾原。
一夕,趨環州,圍之。
(《長編》四百七十八及四百八十) 攻環州七日,不克,解圍退,敗于洪德寨,易服走還。
環州境外皆沙碛,距城百裡有牛圈潴水。
章楶于兵未至時,夜遣人置毒水中。
夏兵至,人馬飲者辄死。
攻七日,不克,謀解圍退。
楶預料精兵萬人授折可适,銜枚,由大蟲谷趣洪德城;分遣蕃官慕化等别駐肅遠寨,約舉火為識,以邀歸路。
夏兵還過之,烽起,士卒識梁氏旗幟,争鼓噪出。
梁氏縱“鐵鹞子”數萬迎鬥,可适等皆死戰,梁氏見衆敗,急令青幕遮道,盡棄帷帳、首飾,易服走免。
兵士相蹈藉,死者崖澗皆滿。
(《長編》四百七十九。
按是月丁卯,環慶路經略司言:“西賊入寇,诏令章楶丁甯各城寨,專作守計,但能堅守無虞,即為有功。
密誡諸将,凡事慎重,勿與賊鋒迎鬥。
仍選募死士,夜擊賊寨。
或俟惰歸及分掠之際,擇利邀擊,痛行殺戮。
”并下鄜延、泾原兩路,慮賊馬恃重分兵寇犯,亦仰丁甯過設提備。
又辛未,環慶路經略司言:“賊稍欲引退,本路六将已從間道前去邀擊。
時西賊入寇方數日,今忽引歸,慮别蓄奸謀,複來沖突。
”诏經略司:“候賊退日,丁甯誡谕沿邊将官使臣,過為提備,不得幸賊解去,便為懈情。
兼慮賊知鄰路赴援環慶,辄乘虛入别路作過。
仰審度賊勢,若漸欲引退,即于泾原兩路策應兵馬,量度先次遣回。
”) 西蕃阿敏來投,使守革羅城(一作喀羅城)。
阿敏,溫溪心弟,阿旺格子。
阿裡骨拘溫溪心,邈川大亂。
阿敏聞梁乙逋執青唐使人,乃改名丹卓麻(一作丹卓勒瑪),率屬投入夏國。
梁氏使為衙頭首領,将兵守革羅城,備阿裡骨也。
(《長編》五百六) 十一月,複遣使乞援于遼。
遼主因夏州疊次求援,拟遣樞密使牛溫仁泛使中國,诘問兵端。
己,聞乙逋點集頻數,部族疲于奔命,議者謂其“非中國敵,豈可因之棄吾舊盟”,罷溫仁不遣,止令涿州移牒雄州诘之(《長編》四百八十二小注) 綏州钤轄移浪心訛(一作伊朗僧鄂)叛附于宋。
宋授内殿承制。
其從人綏移曾入夏國偵事,鬥敵被傷,特予副兵馬使。
(《長編》四百七十九) 複遣兵犯麟、環二境。
(《長編》四百七十九) 西夏稱天佑民安三年 春正月,假遼國命,牒保安軍請和。
宥州牒保安軍言:“本國準北朝劄子,備載南朝聖旨,稱夏國如能悔過上表,自當應接,予以自新。
今既北朝解和
(《遼史·道宗本紀》及《長編》四百七十六) 宋欲以質孤、勝如二堡與夏,不果,遂築城李諾平(一作李内彭),并進修汝遮(一作努紮)諸城。
質孤、勝如二堡,延帥欲以與夏人。
宋臣種誼、穆衍等言:“蘭與通遠皆絕塞,中間堡障不相接,腴田多棄不耕。
請于質孤、勝如二堡之間,城李諾平以控要害。
”二堡不果棄。
遂城李諾平,賜名“定遠”。
兼從提點刑獄遊師雄言,于定西、通渭之間,建汝遮、納迷、結珠龍(《長編》作納克密、聚蔔結隆,此從《宋史·夏國傳》)三寨,及置護耕七堡。
自是宋蘭會、熙河諸邊境藩籬益固。
(《長編》四百七十) 宋臣章楶謀取橫山,請築洪德寨西北白馬川、灰家嘴等寨,不果。
章楶奏:“檢會西人去秋無故辄舉大衆侵犯麟州,驅擄人民,劫掠孳畜,河外籬落為之蕭條。
朝廷所重人命,所惜民力,未即讨罪。
但絕朝貢,犬羊猘狠,不知創艾。
今春以來,屢寇綏德,複以重兵壓泾原之境五十馀日,肆其毒螫,無所顧憚。
又于沒煙峽口築壘自固,将為家計于此。
而數令勁騎窺伺邊隙,貪噬之勢未有已時。
蓋乙逋專國,利其有事以為資籍,包藏禍心,陰謀竊據。
雖朝廷仁民愛物,不忍生靈肝腦塗地,而敵情變詐,乘吾不意辄來侵擾,是朝廷專以不殺為務,而其實未能止殺也。
向者朝廷令諸路講淺攻牽制之法,然如昨來舉數十萬衆與泾原對壘,而近邊部族皆先起遣,深入平夏,蓋出師牽制,亦有不可用之時。
然術固有不殺而能扼敵之咽,不戰而能伐敵之謀者,惟擇地築壘,迫近橫山以漸困之,乃今上策也。
大率敵人平日辄敢跳梁叛援,少屈而複振,暫服而愈驕者,無他,得橫山之利以為資,恃橫山之險以為固而已。
今若因其寇犯,築壘兩界之間,以示必取橫山。
彼如震恐,所憂者,疆土日蹙也。
彼既憂恐,則休兵有期。
且敵之長技,便于野戰。
中國之利,所恃者城守。
因吾所利,以奪其資;用吾所恃,以披其固。
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不殺止殺,帝王之師盡于此也。
”遂乞進築洪德寨西北白馬川,地名灰家咀,及修複大順城廢安疆寨。
皆不從。
(《長編》四百七十四) 宋诏諸路牽制。
(《長編》四百七十四。
按是月辛酉,诏:“夏賊犯河東五萬以上兵,難以枝梧,合消諸路牽制者,麟府路令府州軍馬司,岚石路令石州都巡檢司,舉橫烽入鄜延路報;以次路分,仍各别舉橫烽至太原府帥司納火。
麟府路仍聽軍馬司徑報諸路出兵牽制。
其河東路得諸路橫烽,除報帥府外,亦别以一路橫烽轉報府州軍馬司納火。
仍令諸路遇賊入寇,合要牽制策應。
除移牒逐路經略司外,更徑報麟府路軍馬司照會。
其諸路得河東橫烽,若麟府軍馬司得諸路橫烽,并簡習軍馬,便為牽制之備,速赴順便堡寨駐紮,未得出界,各候被賊路分報到,審驗得實,可以牽制,即依累诏,從長取利進兵。
”先是,河東經略司言,橫烽之法,本路與陝西路難以一律,故有是诏。
) 秋七月,宋将折可适破尾丁(一作尾丁嘊。
) 梁乙逋見中國于熙河築定遠城,擇于沿邊對境百裡之外,各作頭領,排布人馬,東西相屬,約地遠近,一二日之内可集兵三、五萬。
待漢兵入界,并力拒戰。
尾丁硙于諸路尤近,以兵五千屯其地。
章卨令折可适将兵六千,潛入境,偵得守鋒卒姓名,詐為首領行視,呼出盡斬之,卷甲疾趨,襲破尾丁硙,獲人、馬、器、甲幹計。
回次柽楊溝,夏兵逐之,戰于高嶺,又敗。
(《宋史·折可适傳》及《長編》四百六十八) 宋诏泾原禦備。
謝麟為泾原路經略使,宋帝诏麟:“本路今春以來,西人築城沒煙,多為出沒,誘緻漢兵。
如聞本路自二月間已遣人戶入城,勾集人馬,緻有失業及孳畜頗多死損。
詳西人蓄謀,乃正以多方欲誤官兵,邊民不得休息,合如何禦備?仔細究心講議,條劃以聞。
”(《長編》四百七十五) 八月,宋诏西邊諸将嚴備,毋輕出兵。
先是,有诏許諸路擇利淺攻。
而邊将頻出兵讨擄,多殺老小,慮諸路貪功緻寇,故因防秋,複加條約。
(《長編》四百七十六)西蕃阿裡骨獻邈川圖,梁乙逋執其使。
邈川,古湟中地,南距河州一百九十馀裡,東至蘭州二百馀裡,東北控甘涼一帶,西接宗哥、青唐二城,部族繁庶,形勢險要。
始阿裡骨以女許梁乙逋子,約攻邈川,殺溫溪心,不果。
及聞乙逋納叛蕃厮那等族,因複入貢中朝,宋帝封其妻溪尊勇丹為安化郡君,子邦彪{錢}為鄯州防禦使,弟南那支為西州刺史。
乙逋數征其兵入寇,不應。
至是,聞溫溪心内投,疊受官爵,懼其離間,複以邈川地圖獻夏國,約将兵來取,而誘溫溪心至青唐拘之。
乙逋惡其反複,羁執使人,兵不發。
(《長編》四百七十六至七十七。
按《長編》:九月癸卯,範育言:“準朝旨,若夏賊累攻邈川,即本路合如何施行?令臣深計熟慮,預為方略。
臣前所陳,乞定河南之策,正為此也。
前日河南之人,密輸誠款,欲因而撫定,非貪土地,蓋河南既定,足以威制外夷,下臨河北若視諸掌,其衆盡為屬國,可以控夏賊腹背,制其死命。
脫使賊攻邈川,本路力不足,則前日所陳邊勢之利,反為夏賊所有矣。
樞密院言:“河南諸羌,懷漢願附。
雖是久遠邊防之利,第以青唐未有失節,而夏賊方謀合縱,故木可輕議。
所以前降指揮不得擅便施行,令撫定河南部族,又豈能制夏賊死命。
”诏範育依詳前降指揮悉心講慮,預為謀劃。
賊果犯邈川,難以出兵,即張大軍聲于要害處,遙為聲援,以解賊勢。
若所探非實,不得張皇。
) 冬十月,國母梁氏自将攻環州。
環州洪德寨西北白馬川灰家嘴,地距清遠軍僅八十裡,依山據險,當青岡峽濟幹、同家二堡大路。
若騎兵自歡樂峰直達漢川,半日可至。
梁氏集兵十萬于奇魯朗,聲言犯泾原。
一夕,趨環州,圍之。
(《長編》四百七十八及四百八十) 攻環州七日,不克,解圍退,敗于洪德寨,易服走還。
環州境外皆沙碛,距城百裡有牛圈潴水。
章楶于兵未至時,夜遣人置毒水中。
夏兵至,人馬飲者辄死。
攻七日,不克,謀解圍退。
楶預料精兵萬人授折可适,銜枚,由大蟲谷趣洪德城;分遣蕃官慕化等别駐肅遠寨,約舉火為識,以邀歸路。
夏兵還過之,烽起,士卒識梁氏旗幟,争鼓噪出。
梁氏縱“鐵鹞子”數萬迎鬥,可适等皆死戰,梁氏見衆敗,急令青幕遮道,盡棄帷帳、首飾,易服走免。
兵士相蹈藉,死者崖澗皆滿。
(《長編》四百七十九。
按是月丁卯,環慶路經略司言:“西賊入寇,诏令章楶丁甯各城寨,專作守計,但能堅守無虞,即為有功。
密誡諸将,凡事慎重,勿與賊鋒迎鬥。
仍選募死士,夜擊賊寨。
或俟惰歸及分掠之際,擇利邀擊,痛行殺戮。
”并下鄜延、泾原兩路,慮賊馬恃重分兵寇犯,亦仰丁甯過設提備。
又辛未,環慶路經略司言:“賊稍欲引退,本路六将已從間道前去邀擊。
時西賊入寇方數日,今忽引歸,慮别蓄奸謀,複來沖突。
”诏經略司:“候賊退日,丁甯誡谕沿邊将官使臣,過為提備,不得幸賊解去,便為懈情。
兼慮賊知鄰路赴援環慶,辄乘虛入别路作過。
仰審度賊勢,若漸欲引退,即于泾原兩路策應兵馬,量度先次遣回。
”) 西蕃阿敏來投,使守革羅城(一作喀羅城)。
阿敏,溫溪心弟,阿旺格子。
阿裡骨拘溫溪心,邈川大亂。
阿敏聞梁乙逋執青唐使人,乃改名丹卓麻(一作丹卓勒瑪),率屬投入夏國。
梁氏使為衙頭首領,将兵守革羅城,備阿裡骨也。
(《長編》五百六) 十一月,複遣使乞援于遼。
遼主因夏州疊次求援,拟遣樞密使牛溫仁泛使中國,诘問兵端。
己,聞乙逋點集頻數,部族疲于奔命,議者謂其“非中國敵,豈可因之棄吾舊盟”,罷溫仁不遣,止令涿州移牒雄州诘之(《長編》四百八十二小注) 綏州钤轄移浪心訛(一作伊朗僧鄂)叛附于宋。
宋授内殿承制。
其從人綏移曾入夏國偵事,鬥敵被傷,特予副兵馬使。
(《長編》四百七十九) 複遣兵犯麟、環二境。
(《長編》四百七十九) 西夏稱天佑民安三年 春正月,假遼國命,牒保安軍請和。
宥州牒保安軍言:“本國準北朝劄子,備載南朝聖旨,稱夏國如能悔過上表,自當應接,予以自新。
今既北朝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