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分掠安定堡。
擄人、畜無數,延州出兵追之,不及。
(《長編》三百三十三)進屯熙河。
聞中國展築定西城,梁氏令諸軍屯聚熙河備之。
(《長編》三百三十三至三十四)宋诏李憲募死士,購夏首領仁多丁。
仁多丁多于宋西南邊出入,永樂之役,領兵攻城最為兇黠(《長編》:永樂之役,初總兵至者乃梁默甯淩,逡巡十馀日,每日支分萬馀人,持鍬
原字符為:,請注意在不同系統中的顯示可能完全不同。
">撅城,為城上官軍擊死者,旋即拽去,或覆以氈,不欲官軍見之。
後丁領兵至,驅率蕃丁蟻附而進,死者列布城下,皆不掩屍,晝夜急攻,故新造之城不守)。
至是,宋帝诏憲:“密結敢死侪類,謀生緻之。
或斬首前來,當以團練、蕃部钤轄及皇城使、蕃兵将官酬之。
”(《長編》三百四十一。
按仁多丁,《鐵圍山叢談》作青唐将,誤。
又仁多丁,《長編》作星多哩鼎。
) 侵宋保安軍順甯寨。
夏兵圍之數重,時寨兵少,人心危懼。
有娼姥李氏,得梁氏陰事甚詳,乃掀衣登埤,抗聲罵之,盡發其私。
夏人皆掩耳,盡力射之,莫能中。
李氏言愈醜,夏人度李氏終不可得,恐且得罪,遂托以他故,中夜解去。
(《夢溪筆談》) 三月,複攻蘭州。
與宋副總管李浩戰,敗走。
(《宋史·神宗來紀》。
按《長編》注雲,三月辛卯,乃賞功解圍,非始入寇也。
)曲珍将兵攻鹽、韋。
俘馘千,驅孳畜五千去。
(《宋史·趙卨傳》)夏将拽厥嵬名與宋人戰于賀羅平,敗,被擒。
拽厥嵬名宿兵于賀蘭原,時出攻宋邊,知慶州趙禹遣将李照甫、蕃官歸仁各将兵三千左右分擊,耿端彥兵四千趨賀蘭原,卨戒端彥曰:“賀蘭險要,過嶺則沙碛也。
使敵入平夏,無由破之。
”又遣三蕃官各将輕兵五百,取間道出敵寨後,邀其歸路。
端彥與戰賀羅平,敵敗,果趨平夏。
千兵伏發,夏人駭潰,斬馘甚衆,生擒嵬名,斬首領六,獲戰馬七百,牛羊、老幼三萬馀。
(《宋史·趙卨傳》。
按司馬光《日記》:環慶路經略司言:“蕃官貝嵬等将兵讨西賊,獲宥州正監軍附馬拽厥嵬名,诏具功狀以聞,拽厥嵬名仍押付閩。
”與此異。
) 宋河東将薛義敗夏人于葭蘆西嶺。
葭蘆、米脂二城,裡外良田不下一二萬頃,國人謂之“歇頭倉”,又名“真珠山”、“七寶山”,言其出禾黍多也。
自為中國收複,梁乙埋日夜圖之,引兵由女萌骨堆駐西嶺,将襲米脂,為河東将薛義所敗。
(《宋史·神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宋麟、府州将郭忠紹等敗夏人于乜離抑部。
(《宋史·神宗本紀》。
按《長編》作密内部) 宋河東将高水翼敗夏人于真卿流部。
(《宋史·神宗本紀》。
按《長編》作勒珍魯部)夏四月,獲鄜延刺事人伊特凱,殺之。
河東六路,鄜延最近興、靈。
經略司遣熟戶蕃官伊特凱入界刺事,監軍司捕得,殺之。
(《長編》三百三十四)宋知蘭州、副使李浩,敗夏人于巴義豁。
夏兵聚巴義谿,将攻蘭州。
李浩偵知屯駐所在,潛師掩擊,夏兵退走。
浩追入界,夏衆自吃啰瓦拱赴援,與浩兵戰,大敗。
(《宋史·神宗本紀》及《李浩傳》。
按巴義豁,《長編》作巴伊克谷。
) 宋泾原軍入水東口,敗之,複圍蘭州,殺右侍禁韋定。
熙甯寨硝坑堡巡檢王世隆領兵入界,至水東口,梁乙埋遣衆拒之,世隆戰死,弓箭手十将王和等中傷走,乙埋縱兵趣臯蘭,破西關堡,殺管勾右侍禁韋定,盡擄所雇于阗運糧人及橐駝等物,相持九日,城下死傷如積。
圍既解,蘭州人收積屍為京觀。
是役也,有蕃部掄約入告,中國得為備,故不能大入。
(《長編》三百三十五) 攻宋麟州神堂寨,知州訾虎敗之。
宋帝诏虎:自今毋得輕易出入,遇有寇邊,止令裨将出兵掩逐。
(《長編》三百三十五)使钤轄香逋詐降于府州。
夏兵與河東将郭忠紹等戰于乜離抑部、真卿流部,不勝。
梁氏因使香逋至府州偵事,詐降于知州折克行,盡陳國中虛實,請與信實人入夏招谕近上首領。
克行申經略司以聞,宋帝诏以香逋所說兵馬數多與諸處探報不同,慮未可信,令守将密竊防之。
(《長編》三百三十五) 宋诏李憲嚴邊備。
诏曰:“近麟府、鄜延、環慶、泾原路探事人言,西人已點集河南、河北諸監軍司人馬,或稱十分中五,或稱九分,并要于十二月十五日葫蘆河取齊。
雖作過路分,未知其的,然聚兵去處必是委實,不可不廣為枝備。
”(《長編》三百四十一) 六月,犯宋乾興寨。
梁乙埋數犯蘭州不得志,以兵侵鎮戎,攻乾興寨,直過界壕殺掠人畜,守将發兵稽遲,飽掠而還。
(《長編》三百三十五) 宋诏,以河北經略司招降西蕃首領二人瑪克密巴勒為内殿崇班,策多克新為三班奉職。
(《長編》三百三十五) 閏六月,遣使谟個咩迷乞遇(《長編》作摩格蔑密裕)表請于宋,乞修職貢。
西夏之臣宋也,歲賜、和市得利甚溥。
每歲入貢使者至宋,賜與不赀,販易而歸,獲利無算。
軍興以來,既絕歲賜,複禁和市,羌中窮困,一絹之直至十馀千。
橫山一帶,又為宋沿邊諸将攻讨,皆棄而不敢耕。
窮守沙漠,衣食并竭,老幼窮餓,不能自存,故複修貢請和。
秉常表曰:“夏國累得西蕃征王子(《長編》作木征王子)書稱,南朝與夏國交戰歲久,生靈荼毒,欲拟通和。
緣夏國先曾請所侵疆土,不從以來,未便輕許。
西蕃再
擄人、畜無數,延州出兵追之,不及。
(《長編》三百三十三)進屯熙河。
聞中國展築定西城,梁氏令諸軍屯聚熙河備之。
(《長編》三百三十三至三十四)宋诏李憲募死士,購夏首領仁多丁。
仁多丁多于宋西南邊出入,永樂之役,領兵攻城最為兇黠(《長編》:永樂之役,初總兵至者乃梁默甯淩,逡巡十馀日,每日支分萬馀人,持鍬
原字符為:,請注意在不同系統中的顯示可能完全不同。
">撅城,為城上官軍擊死者,旋即拽去,或覆以氈,不欲官軍見之。
後丁領兵至,驅率蕃丁蟻附而進,死者列布城下,皆不掩屍,晝夜急攻,故新造之城不守)。
至是,宋帝诏憲:“密結敢死侪類,謀生緻之。
或斬首前來,當以團練、蕃部钤轄及皇城使、蕃兵将官酬之。
”(《長編》三百四十一。
按仁多丁,《鐵圍山叢談》作青唐将,誤。
又仁多丁,《長編》作星多哩鼎。
) 侵宋保安軍順甯寨。
夏兵圍之數重,時寨兵少,人心危懼。
有娼姥李氏,得梁氏陰事甚詳,乃掀衣登埤,抗聲罵之,盡發其私。
夏人皆掩耳,盡力射之,莫能中。
李氏言愈醜,夏人度李氏終不可得,恐且得罪,遂托以他故,中夜解去。
(《夢溪筆談》) 三月,複攻蘭州。
與宋副總管李浩戰,敗走。
(《宋史·神宗來紀》。
按《長編》注雲,三月辛卯,乃賞功解圍,非始入寇也。
)曲珍将兵攻鹽、韋。
俘馘千,驅孳畜五千去。
(《宋史·趙卨傳》)夏将拽厥嵬名與宋人戰于賀羅平,敗,被擒。
拽厥嵬名宿兵于賀蘭原,時出攻宋邊,知慶州趙禹遣将李照甫、蕃官歸仁各将兵三千左右分擊,耿端彥兵四千趨賀蘭原,卨戒端彥曰:“賀蘭險要,過嶺則沙碛也。
使敵入平夏,無由破之。
”又遣三蕃官各将輕兵五百,取間道出敵寨後,邀其歸路。
端彥與戰賀羅平,敵敗,果趨平夏。
千兵伏發,夏人駭潰,斬馘甚衆,生擒嵬名,斬首領六,獲戰馬七百,牛羊、老幼三萬馀。
(《宋史·趙卨傳》。
按司馬光《日記》:環慶路經略司言:“蕃官貝嵬等将兵讨西賊,獲宥州正監軍附馬拽厥嵬名,诏具功狀以聞,拽厥嵬名仍押付閩。
”與此異。
) 宋河東将薛義敗夏人于葭蘆西嶺。
葭蘆、米脂二城,裡外良田不下一二萬頃,國人謂之“歇頭倉”,又名“真珠山”、“七寶山”,言其出禾黍多也。
自為中國收複,梁乙埋日夜圖之,引兵由女萌骨堆駐西嶺,将襲米脂,為河東将薛義所敗。
(《宋史·神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宋麟、府州将郭忠紹等敗夏人于乜離抑部。
(《宋史·神宗本紀》。
按《長編》作密内部) 宋河東将高水翼敗夏人于真卿流部。
(《宋史·神宗本紀》。
按《長編》作勒珍魯部)夏四月,獲鄜延刺事人伊特凱,殺之。
河東六路,鄜延最近興、靈。
經略司遣熟戶蕃官伊特凱入界刺事,監軍司捕得,殺之。
(《長編》三百三十四)宋知蘭州、副使李浩,敗夏人于巴義豁。
夏兵聚巴義谿,将攻蘭州。
李浩偵知屯駐所在,潛師掩擊,夏兵退走。
浩追入界,夏衆自吃啰瓦拱赴援,與浩兵戰,大敗。
(《宋史·神宗本紀》及《李浩傳》。
按巴義豁,《長編》作巴伊克谷。
) 宋泾原軍入水東口,敗之,複圍蘭州,殺右侍禁韋定。
熙甯寨硝坑堡巡檢王世隆領兵入界,至水東口,梁乙埋遣衆拒之,世隆戰死,弓箭手十将王和等中傷走,乙埋縱兵趣臯蘭,破西關堡,殺管勾右侍禁韋定,盡擄所雇于阗運糧人及橐駝等物,相持九日,城下死傷如積。
圍既解,蘭州人收積屍為京觀。
是役也,有蕃部掄約入告,中國得為備,故不能大入。
(《長編》三百三十五) 攻宋麟州神堂寨,知州訾虎敗之。
宋帝诏虎:自今毋得輕易出入,遇有寇邊,止令裨将出兵掩逐。
(《長編》三百三十五)使钤轄香逋詐降于府州。
夏兵與河東将郭忠紹等戰于乜離抑部、真卿流部,不勝。
梁氏因使香逋至府州偵事,詐降于知州折克行,盡陳國中虛實,請與信實人入夏招谕近上首領。
克行申經略司以聞,宋帝诏以香逋所說兵馬數多與諸處探報不同,慮未可信,令守将密竊防之。
(《長編》三百三十五) 宋诏李憲嚴邊備。
诏曰:“近麟府、鄜延、環慶、泾原路探事人言,西人已點集河南、河北諸監軍司人馬,或稱十分中五,或稱九分,并要于十二月十五日葫蘆河取齊。
雖作過路分,未知其的,然聚兵去處必是委實,不可不廣為枝備。
”(《長編》三百四十一) 六月,犯宋乾興寨。
梁乙埋數犯蘭州不得志,以兵侵鎮戎,攻乾興寨,直過界壕殺掠人畜,守将發兵稽遲,飽掠而還。
(《長編》三百三十五) 宋诏,以河北經略司招降西蕃首領二人瑪克密巴勒為内殿崇班,策多克新為三班奉職。
(《長編》三百三十五) 閏六月,遣使谟個咩迷乞遇(《長編》作摩格蔑密裕)表請于宋,乞修職貢。
西夏之臣宋也,歲賜、和市得利甚溥。
每歲入貢使者至宋,賜與不赀,販易而歸,獲利無算。
軍興以來,既絕歲賜,複禁和市,羌中窮困,一絹之直至十馀千。
橫山一帶,又為宋沿邊諸将攻讨,皆棄而不敢耕。
窮守沙漠,衣食并竭,老幼窮餓,不能自存,故複修貢請和。
秉常表曰:“夏國累得西蕃征王子(《長編》作木征王子)書稱,南朝與夏國交戰歲久,生靈荼毒,欲拟通和。
緣夏國先曾請所侵疆土,不從以來,未便輕許。
西蕃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