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專也。

    ”敵囚之。

    ) 戊戌,夜大雨。

    夏人環城急攻,城遂陷。

    高永能之孫昌裔勸永能從間道出,永能歎曰:“吾結發從事西戎,戰未嘗挫。

    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

    願易一卒敝衣,戰而死。

    ”徐禧、李舜舉、李稷皆莫知所為。

    城既陷,舜舉以敗紙半幅,筆摘略數十百字,以燭蠟固之,付有司以上,實遺奏也。

    雲:“臣舜舉死無所恨,但願陛下勿輕此賊。

    ”李稷将死,亦書紙後雲:“臣稷幹苦萬屈。

    ”上得之,不勝悲涕者累日。

    是時,敵人雖入月城而未逼,左右以馬禦舜舉,舜舉以鞭揮擊,不肯上馬。

    少頃僵躏,人猶見之。

    李複上馬,将出門,失辔。

    或雲面上中箭,在甕城内夜黑沸濤中,面上中箭,恐非敵人也。

    獨徐禧不知所終,或雲有還人見之夏國者。

    惟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走免。

    蕃部指揮馬貴,獨持刀殺數十人而死。

    是役也,死者将校數百人,士卒、役夫二十馀萬。

    夏人乃耀兵于米脂城下而還。

    宋自熙甯用兵以來,凡得葭蘆、吳保、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堡;而靈州、永樂之役,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

    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

    帝臨朝痛悼,而夏人亦困敝。

    (《宋史·夏國傳》、徐禧、高永能、曲珍、李稷等傳及《長編》三百二十九。

    按濟南先生《師友談記》載,李??希聲言:“禧經制西事,日與沈括議入居永樂。

    括不欲入,禧以不同其計,自以數萬人守焉。

    禧自守,虜大縱兵圍之,四面不見其際。

    禧節制諸将不許出戰,城中兵相殘殺,禧命曲珍内平之。

    守既久,城中無水,兵皆渴,至有殺人而吮睛飲血者。

    禧命掘井,井數十尺方及泉。

    既汲,禧命以軍額高下次第飲之,衆兵怨怒,凡汲一罂,衆兵皆以衣漬而吮之。

    衆渴不已,請開城飲于壕,雖死不憾。

    城開,外兵遂入,而屠焉。

    ”) 是月,襲綏德。

    沈括援之,夏人引還。

     永樂之始圍也,括僅有卒萬人,不足以戰,方命濟師于延州。

    夏首領淩結阿約勒以八萬人南襲綏德,屬羌三百人欲翻城應之。

    阿約勒之弟興嫩以告括,括集将佐議曰:“永樂之勝敗,未系邊勢之重輕。

    綏德國之門戶。

    失綏德則延州為敵所逼,勝敗未可知,關中必震,此大機會也。

    甯釋永樂而救緩德。

    ”先期之一日,括入綏德,取反者三百戶屍諸城。

    阿約勒以衆退。

    延州之師未至,有诏括退保綏德,無得辄救永樂,以待援兵之集。

    (《長編》三百二十九) 攻宋德順軍靜邊、隆德兩寨。

     夏人過壕,擄掠老幼千人。

    宋帝慮西人自為得計,因此頻入為寇,诏經略司:“嚴切戒約,先觇賊馬屯聚近遠虛實,度兵力可以取勝,乘隙掩殺,務要萬全,不得輕易遠出。

    ”(《長編》三百三十) 冬十月,西蕃首領董氈來攻斫龍城。

     董氈聞夏國兵東出,令其養子阿裡骨、首領鬼章等領兵攻斫龍、龊移等城,破之,盡俘其衆,遣使入熙河獻捷。

    經略司以聞,宋帝令具有功首領姓名,賜銀、絹有差。

    (《長編》三百三十一) 西蕃益麻黨征來降。

     黨征,董氈弟。

    初,梁氏以官爵啖董氈父子,拒不受。

    黨征心慕之。

    乘間走投夏國,梁氏使居于懷德軍。

    (《西夏書事》)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移書宋邊臣劉昌祚請平。

     書曰:“中國者,禮樂之所存,恩信之所出,動止猷為,必适于正。

    若乃聽誣受間,肆詐窮兵,侵入之土疆,殘人之黎庶,是乖中國之體,為外邦之羞。

    昨者朝廷暴興甲兵,大窮侵讨,蓋天子與邊臣之議,為夏國方守先誓,宜出不虞,五路進兵,一舉可定,故去年有靈州之役,今秋有永樂之戰。

    然較其勝負,與前日之議,為如何哉?朝廷于夏國,非不經營之,五路進讨之策,諸邊肆撓之謀,皆嘗用之矣。

    知徼幸之無成,故終于樂天事小之道。

    況夏國提封一萬裡,帶甲數十萬,南有于阗作我歡鄰,北有大燕為我強援,若乘間伺便,角力競鬥,雖十年豈得休哉!即念天民無辜,受此塗炭之苦,國主自見伐之後,夙夜思念:為自祖宗之世,事中國之禮無或虧,貢聘不敢怠,而邊吏幸功,上聰至惑,祖宗之盟既阻,君臣之分不交。

    存亡之機,發不旋踵,朝廷豈不恤哉!至于‘魯國之憂,不在颛臾;隋室之變,生于楊感’,此皆明公得于胸中,不待言而後喻。

    今天下倒垂之望,正在英才。

    何不進谠言、辟邪議,使朝廷與夏國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夏國之幸?乃天下之幸也!”昌祚上其書,帝谕答之。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作遺書盧秉,文全同,惟字句小異。

    ) 盜縛羌酋移名昌獻于宋。

     移名昌将侵宋,詭稱送币慶州。

    知慶州趙卨知蕃主白信可使,信适以罪系獄,破械出之,告以故,約期日。

    使往,果縛取移名昌以獻。

    (《宋史·趙卨傳》。

    ) 西夏稱大安九年 春正月,遣使如鄜延。

     夏人佯遵泾原經略司谕,遣人赍文字于鄜延,請入貢。

    知延州趙卨不敢受。

    (《長編》三百三十二)夏人犯邊,将官楊定死之。

    (《九朝編年備要》) 二月,侵蘭州。

     先是,梁乙埋遣數十騎至蘭州境北,隔河呼曰:“我夏國已勝鄜延路兵,俟河凍即至蘭州。

    ”繼令千人哨探,直抵城下。

    至是,突以數十萬衆趨臯蘭,已奪西關門。

    知蘭州李浩閉城拒守,钤轄王文郁請擊之,浩曰:“城中騎兵不滿數百,安可戰?”文郁曰:“賊衆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衆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全合淝也。

    ”走馬閻仁武曰:“奉诏令守不令戰必欲啟關,當奏劾。

    ”文郁曰:“今披城而出,以一蘭幹,勢有萬死,豈畏劾哉!況守則無必固之勢,戰貝有可乘之機。

    ”堅請不已,浩許之,乃慕死士百另(《宋史·夏國傳》作死士七百)夜缒而下,持短兵突之。

    敵衆驚潰,争渡河,溺死者甚衆,收其所虜,入城中。

    時以文郁仿尉遲敬德雲。

    (《宋史·王文郁傳》及《長編》三百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