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多伊克(一作移都)入宋被獲。
策木多伊克本鄜延弓箭手,熙甯中被俘,隸衙頭祗候殿直屈埋部下,遣入鄜延偵事,戍兵執訊之,稱衙頭複集十二監軍司兵欲往鄜延。
經略司以聞,宋帝令究實以報。
(《長編》三百二十八) 秋七月,大舉犯宋鎮戎軍,與三川寨巡檢使王貴戰,敗之。
梁氏憤淮安之敗,集十二監軍司兵及諸州僧道,會于鐵牟(一作鐵毛)、天都二山沒煙峽、葫蘆河諸處,各赍五月糧入犯。
至鎮戎,故逡巡不進。
三川寨巡檢王貴視為怯,率衆過壕索鬥。
夏兵張兩翼擊之,貴大敗走。
(《長編》三百二十八) 分掠熨鬥平。
梁氏分鐵牟山衆五千入入熙河,至熨鬥乎新堡外,殺掠漢、蕃人口,驅掩士馬而回。
(《長編》三百二十九)誘蕃族奔雅(一作巴雅爾)等降。
奔雅乃甘谷城歸順首領悼聚馬移(一作蔔聚瑪伊克)部下軍使,梁氏數使人招誘,奔雅與其屬二十九人、馬二十三匹走回西界。
(《長編》二百三十九) 八月,宋城永樂。
宋師五路既無功,種谔言:“賊巢雖未覆滅,若據有橫山,則興、靈将無恃以食河南之地,可不戰自屈。
”遣子樸上其策,會沈括請城古烏延城(沈括《奏議》:烏延土地膏腴,去鹽池不遠,東望夏州且八十裡,西望宥州不過四十裡,最為沖要)以包橫山,使夏人不得絕沙漠。
遂遣侍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舉往議。
谔又言:“橫山延袤千裡,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
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禦。
今之興功,當白銀州始,其次遷宥州于烏延,又其次修夏州。
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
又其次修鹽州,以據兩池之利。
如此,則橫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
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巢穴。
”徐禧等至鄜延,已定議城永樂,上言:“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不如永樂之形勢險扼,請先城永樂。
”宋帝從禧議,诏禧護諸将往城之。
永樂依山無水泉,種谔極言其不可。
不聽。
築寨堡各六:寨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用工計二十一萬,十四日而成,距銀州五十裡,米脂五十裡,賜名“銀川寨”。
當版築方興,夏數十騎濟無定河觇役,曲珍将追殺之,禧不許。
(《宋史》種谔、徐禧、曲珍等傳) 侵神木堡,殺宋巡檢使高素。
梁氏複于衙頭選募蕃部敢戰者,使為酋領,率兵入麟州,圍新築神木堡。
高素與監押賈默出戰,默衆先潰,素被殺。
(《長編》三百二十九)九月,攻宋永樂,陷之。
永樂接宥州,附橫山,夏人必争之地。
徐禧等既城,去九日,夏兵二十萬屯泾原北,聞城永樂,即來争。
邊人馳告者十數,禧等不之信。
曰:“彼若即來,是吾立功取富貴之秋也。
”禧即挾李舜舉、李稷往援,大将高永亨曰:“城小人寡,又無水,不可守。
”禧以為沮衆,欲斬之,既而械送延州獄。
比至,夏兵傾國而至,号三十萬,禧登城四望,不見其際。
永亨兄永能曰:“羌性輕率,出不意而辄加笞叱,則氣折不能害人。
若遲疑不斷,縱其跳梁,将無所不至。
今先至者皆精兵,急與戰,破之則駭散。
後雖有重兵,亦不敢進,此常勢也。
塵埃漲天,必數十萬之衆,使俱集則衆寡不支,大事去矣。
”禧岸然捋其髯,謂永能曰:“爾何知?王師不鼓不成列。
”禧執刀自率士卒拒戰,夏人至者益衆。
丁亥,夏人漸逼,永能請及其未陣擊之,又不聽。
乃以萬人陣城下,坐谯門,執黃旗令衆曰:“視吾旗進止!”夏人分陣疊攻,抵城下。
曲珍兵陣于水際,軍不利,将士皆有懼色。
遂白禧曰:“今衆心已搖,不可戰,戰必敗。
請收兵入城。
”禧曰:“君為大将,奈何遇賊不戰,先自退耶”乃以七萬人陣于城下。
俄夏人縱鐵騎渡河。
珍曰:“此鐵鹞子軍也,當其半濟擊之,乃可以逞。
得地則其鋒不可當也。
”禧不從。
鐵騎既濟,震蕩沖突,大軍繼之。
時鄜延選鋒軍最為骁銳,皆一當百,銀槍錦襖,光彩耀日,先接戰,敗奔入城,蹂後陣,夏人乘之,師大潰。
将校寇偉、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馀輩、士卒八百馀人盡沒。
曲珍與殘兵入城,崖峻徑窄,騎緣崖而上,喪馬八千匹,夏人遂圍城。
初,沈括奏:“夏人逼永樂,見官兵整乃還。
”帝曰:“括料敵疏矣!彼來未出戰,豈肯遽退耶?必有大兵在後。
”已而果然。
乙未,诏李憲、張世矩将兵救永樂,又令沈括遣人與夏約退軍,當還永樂地。
夏人圍永樂城厚數裡,遊騎掠米脂,且據其水寨。
珍士卒晝夜血戰,城中乏水已數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絞馬糞汁飲之,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格鬥。
括與李憲援兵及饋饷皆為夏人所隔,不得前。
種谔怨禧,不遣救師。
曲珍度不可支,請禧乘兵氣未竭,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
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将而奔,衆心搖矣。
”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于此,懼辱國耳。
”高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
城中無水,惟禧、舜舉有水兩壺。
一日,忽有于城下呼曰:“漢人何不降?聞無水已三日矣。
”禧以壺水揚于外,以示人曰:“無水?此何物也?”虜笑曰:“止于此矣。
”夏人呼珍來講和,呂整、景思義相繼而行,夏人髡思義(一作誼)囚之(《長編》:賊圍城浃日,遣使呼城上人求和。
禧知勢不敵,乃遣呂文惠應之。
文惠至敵帳,敵帥坐文惠于地曰:“爾小将,不可議約,當令曲太尉來。
”即遣文惠還。
禧以曲珍總軍政不可遣,而景思誼自請行,禧曰:“萬一蹉跌,恐傷國體。
”思誼曰:“今勢已逼,倘能以口舌說之,使緩攻以待外援,不亦可乎?欲活數萬人命,豈顧一身耶。
”敵帥見思誼言:“若還吾蘭會、米脂,即當解去。
”思誼曰:“此系朝廷,非邊臣所得
策木多伊克本鄜延弓箭手,熙甯中被俘,隸衙頭祗候殿直屈埋部下,遣入鄜延偵事,戍兵執訊之,稱衙頭複集十二監軍司兵欲往鄜延。
經略司以聞,宋帝令究實以報。
(《長編》三百二十八) 秋七月,大舉犯宋鎮戎軍,與三川寨巡檢使王貴戰,敗之。
梁氏憤淮安之敗,集十二監軍司兵及諸州僧道,會于鐵牟(一作鐵毛)、天都二山沒煙峽、葫蘆河諸處,各赍五月糧入犯。
至鎮戎,故逡巡不進。
三川寨巡檢王貴視為怯,率衆過壕索鬥。
夏兵張兩翼擊之,貴大敗走。
(《長編》三百二十八) 分掠熨鬥平。
梁氏分鐵牟山衆五千入入熙河,至熨鬥乎新堡外,殺掠漢、蕃人口,驅掩士馬而回。
(《長編》三百二十九)誘蕃族奔雅(一作巴雅爾)等降。
奔雅乃甘谷城歸順首領悼聚馬移(一作蔔聚瑪伊克)部下軍使,梁氏數使人招誘,奔雅與其屬二十九人、馬二十三匹走回西界。
(《長編》二百三十九) 八月,宋城永樂。
宋師五路既無功,種谔言:“賊巢雖未覆滅,若據有橫山,則興、靈将無恃以食河南之地,可不戰自屈。
”遣子樸上其策,會沈括請城古烏延城(沈括《奏議》:烏延土地膏腴,去鹽池不遠,東望夏州且八十裡,西望宥州不過四十裡,最為沖要)以包橫山,使夏人不得絕沙漠。
遂遣侍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舉往議。
谔又言:“橫山延袤千裡,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
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禦。
今之興功,當白銀州始,其次遷宥州于烏延,又其次修夏州。
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
又其次修鹽州,以據兩池之利。
如此,則橫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
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巢穴。
”徐禧等至鄜延,已定議城永樂,上言:“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不如永樂之形勢險扼,請先城永樂。
”宋帝從禧議,诏禧護諸将往城之。
永樂依山無水泉,種谔極言其不可。
不聽。
築寨堡各六:寨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用工計二十一萬,十四日而成,距銀州五十裡,米脂五十裡,賜名“銀川寨”。
當版築方興,夏數十騎濟無定河觇役,曲珍将追殺之,禧不許。
(《宋史》種谔、徐禧、曲珍等傳) 侵神木堡,殺宋巡檢使高素。
梁氏複于衙頭選募蕃部敢戰者,使為酋領,率兵入麟州,圍新築神木堡。
高素與監押賈默出戰,默衆先潰,素被殺。
(《長編》三百二十九)九月,攻宋永樂,陷之。
永樂接宥州,附橫山,夏人必争之地。
徐禧等既城,去九日,夏兵二十萬屯泾原北,聞城永樂,即來争。
邊人馳告者十數,禧等不之信。
曰:“彼若即來,是吾立功取富貴之秋也。
”禧即挾李舜舉、李稷往援,大将高永亨曰:“城小人寡,又無水,不可守。
”禧以為沮衆,欲斬之,既而械送延州獄。
比至,夏兵傾國而至,号三十萬,禧登城四望,不見其際。
永亨兄永能曰:“羌性輕率,出不意而辄加笞叱,則氣折不能害人。
若遲疑不斷,縱其跳梁,将無所不至。
今先至者皆精兵,急與戰,破之則駭散。
後雖有重兵,亦不敢進,此常勢也。
塵埃漲天,必數十萬之衆,使俱集則衆寡不支,大事去矣。
”禧岸然捋其髯,謂永能曰:“爾何知?王師不鼓不成列。
”禧執刀自率士卒拒戰,夏人至者益衆。
丁亥,夏人漸逼,永能請及其未陣擊之,又不聽。
乃以萬人陣城下,坐谯門,執黃旗令衆曰:“視吾旗進止!”夏人分陣疊攻,抵城下。
曲珍兵陣于水際,軍不利,将士皆有懼色。
遂白禧曰:“今衆心已搖,不可戰,戰必敗。
請收兵入城。
”禧曰:“君為大将,奈何遇賊不戰,先自退耶”乃以七萬人陣于城下。
俄夏人縱鐵騎渡河。
珍曰:“此鐵鹞子軍也,當其半濟擊之,乃可以逞。
得地則其鋒不可當也。
”禧不從。
鐵騎既濟,震蕩沖突,大軍繼之。
時鄜延選鋒軍最為骁銳,皆一當百,銀槍錦襖,光彩耀日,先接戰,敗奔入城,蹂後陣,夏人乘之,師大潰。
将校寇偉、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馀輩、士卒八百馀人盡沒。
曲珍與殘兵入城,崖峻徑窄,騎緣崖而上,喪馬八千匹,夏人遂圍城。
初,沈括奏:“夏人逼永樂,見官兵整乃還。
”帝曰:“括料敵疏矣!彼來未出戰,豈肯遽退耶?必有大兵在後。
”已而果然。
乙未,诏李憲、張世矩将兵救永樂,又令沈括遣人與夏約退軍,當還永樂地。
夏人圍永樂城厚數裡,遊騎掠米脂,且據其水寨。
珍士卒晝夜血戰,城中乏水已數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絞馬糞汁飲之,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格鬥。
括與李憲援兵及饋饷皆為夏人所隔,不得前。
種谔怨禧,不遣救師。
曲珍度不可支,請禧乘兵氣未竭,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
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将而奔,衆心搖矣。
”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于此,懼辱國耳。
”高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
城中無水,惟禧、舜舉有水兩壺。
一日,忽有于城下呼曰:“漢人何不降?聞無水已三日矣。
”禧以壺水揚于外,以示人曰:“無水?此何物也?”虜笑曰:“止于此矣。
”夏人呼珍來講和,呂整、景思義相繼而行,夏人髡思義(一作誼)囚之(《長編》:賊圍城浃日,遣使呼城上人求和。
禧知勢不敵,乃遣呂文惠應之。
文惠至敵帳,敵帥坐文惠于地曰:“爾小将,不可議約,當令曲太尉來。
”即遣文惠還。
禧以曲珍總軍政不可遣,而景思誼自請行,禧曰:“萬一蹉跌,恐傷國體。
”思誼曰:“今勢已逼,倘能以口舌說之,使緩攻以待外援,不亦可乎?欲活數萬人命,豈顧一身耶。
”敵帥見思誼言:“若還吾蘭會、米脂,即當解去。
”思誼曰:“此系朝廷,非邊臣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