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索九思遁,谔因入城,發官私窖谷,未幾去。
(《長編》三百十八至十九。
按《宋史·神宗本紀》作戊寅種谔入貢州。
《長編》于入夏州條注雲,夏州或作貢州,蓋字誤。
又于己卯種谔言收複夏州條注雲,戊寅乃二十五日,據密院《時政記》,谔奏十月十五日入夏州,其奏以二十六日到,則十五日戊辰,二十六日己卯也。
《宋史》本紀既誤戊辰為戊寅,又訛夏州為貢州,不考甚矣。
) 遣使結吐蕃董氈來歸,不從。
董氈承宋帝诏,遣酋長抹征等率三萬人赴黨龍耳江及隴朱诃諾,又集六部兵十二萬,約以八月分三路與宋軍會。
夏人欲間其好,遣使許割賂斫龍以西地,雲如歸我,即官爵恩好一如所欲。
董氈拒絕之。
(《宋史·吐蕃傳》) 梁永能遣兵攻德靖寨。
永能從米脂敗後,知德靖弓箭手盡随種谔自東路出界,乃潛遣兵從西路入犯德靖,知延州沈括以兵拒卻之。
(《長編》二百十七)十一月丁亥,種谔敗夏人于黑水。
(《宋史·神宗本紀》) 己醜,李憲敗夏人于啰逋川。
(《宋史·神宗本紀》) 辛卯,種谔降橫河平人戶,破石堡城,斬獲甚衆。
(《宋史·神宗本紀》)高遵裕攻靈州,大敗。
諜言宋師五路會興、靈,夏人乃清野以待,悉其精銳渡河保興、靈。
泾原副總管劉昌祚、總管姚麟率蕃、漢兵五萬,受高遵裕節制,令兩路合軍以出,既入境,而慶兵不至。
昌祚出胡盧川,次磨齊隘,與統軍國母弟梁大王遇,大王厄險,不可前。
昌祚挾兩盾先登,夏人小卻,師乘之,遂奪其隘,追奔二十裡,斬其首領沒啰卧沙、監軍使梁格嵬等十五級,獲統軍侄訖多埋等二十二人,斬首千七百級。
進次鳴沙川,取其窖粟,遂薄靈州。
城未及閹,先鋒奪門幾入,遵裕疾昌祚成功,馳遣使止之,昌祚曰:“城不足下,脫朝廷謂我争功,奈何?”令按甲勿攻。
是日,慶兵距城三十裡而軍,遇敵接戰,昌祚遣數千騎赴之。
未至而敵已退。
先是,昌祚言軍事不稱旨,帝賜遵裕手劄雲:“昌祚所言迂闊,必若不堪其任者,宜擇人代之。
”遵裕由是輕昌祚。
既而昌祚先至靈州城下,或傳昌祚已克靈州。
遵裕未至靈州百裡聞之,亟具表稱臣遣昌祚進攻,拔靈州城。
尋知所傳皆虛,乃斬諜者以徇。
于是昌祚詣遵裕,遵裕訝應援之緩,有誅昌祚意。
既見,問下城如何,昌祚曰:“比欲攻城,以幕府在後未敢,前日磨齊之戰,夏衆退保東關,若乘銳破之,城必自下。
”遵裕弗内,曰:“吾夜以萬人負土囊傅壘,至旦入矣。
”怒未解,欲奪其兵付姚麟,麟不敢受,乃已。
明日,遣昌祚巡營,凡所得馬糧,悉為慶兵所取,泾師忿噪。
遵裕圍城十八日,不能下,夏人決七級渠以灌營,複抄絕饷道,士卒凍溺死,馀兵才萬三千人,遂歸。
昌祚手劍水上,待衆濟然後行,夏人追及,戰退之,惟将官俞平為夏人所斬。
(《宋史·神宗本紀》、《劉昌祚傳》及《長編》三百十九。
按孔平仲《談苑》:遵裕圍靈州,州城甚堅,莫有守者。
吾師營漠中,治攻具。
西人約降,遵裕信之,駐軍五日不進,故敵得為備。
與《長編》異。
) 宋師還。
李憲既敗夏人于屈吳山,遂軍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館庫,追襲其統軍仁多丁,敗之,擒百人,遂班師。
泾原總兵、侍禁魯福、彭孫護饋饷至鳴沙川,與夏人三戰,敗績。
種谔至索家平,會大校劉歸仁以衆潰,而軍食又乏,複值大雪,乃引還,死者不可勝計,入塞者僅三萬人。
王中正至宥州,行至奈王井,糧盡,士卒死亡者已二萬,亦引還。
皆未至興、靈。
高遵裕、劉昌祚至渭州糧盡,士卒無複行伍,亦敗歸。
雖至興、靈,無功。
李憲師既不至靈州,董氈亦失期無功。
憲欲以開蘭、會邀功弭責,孫固請誅之,宋帝不聽。
初,夏人聞宋大舉,梁太後問策于廷,諸将少者盡請戰,一老将獨曰:“不須拒之,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于靈、夏,而遣輕騎抄絕其饋運,大兵無食,可不戰而困也。
”梁後從之,宋師卒無功。
(《宋史·夏國傳》及種谔、劉昌祚、孫固等傳并《長編》三百十八) 宋下浮圖城。
時河東兵十二将東還,道鄜延之鄙,沈括使騎将焦思耀兵于綏德城,聲言括兼護河東十二将西讨。
夏人觇知軍勢盛,夜遁去,不失一镞而下浮圖城。
由是吳堡、義合勢孤,皆空壁去,得三壘辟土,東屬銀、夏。
(《長編》三百十九) 宋增修清遠軍城壘。
高遵裕言:“清遠軍正當隘險,可以屯聚兵糧,合依舊置軍,增修城壘。
其韋州在橫山之北,西人恃此為險厄,故立監軍司,屯聚兵馬,防拓興、靈等州。
臣今相視地形,亦合因舊聚落置堡寨,以為控守通活道路。
”诏高遵裕相度如何以照管通接糧道,即依所奏修葺。
(《長編》三百十九) 遣諜間宋将劉紹能,不得。
紹能世為邊将,為敵所忌,每設疑以間之。
宋帝獨明其不然,手诏雲:“紹能戰功最多,忠勇第一,此必夏人畏忌,為間害之計耳。
”紹能捧诏感泣。
(《宋史·劉紹能傳》)
(《長編》三百十八至十九。
按《宋史·神宗本紀》作戊寅種谔入貢州。
《長編》于入夏州條注雲,夏州或作貢州,蓋字誤。
又于己卯種谔言收複夏州條注雲,戊寅乃二十五日,據密院《時政記》,谔奏十月十五日入夏州,其奏以二十六日到,則十五日戊辰,二十六日己卯也。
《宋史》本紀既誤戊辰為戊寅,又訛夏州為貢州,不考甚矣。
) 遣使結吐蕃董氈來歸,不從。
董氈承宋帝诏,遣酋長抹征等率三萬人赴黨龍耳江及隴朱诃諾,又集六部兵十二萬,約以八月分三路與宋軍會。
夏人欲間其好,遣使許割賂斫龍以西地,雲如歸我,即官爵恩好一如所欲。
董氈拒絕之。
(《宋史·吐蕃傳》) 梁永能遣兵攻德靖寨。
永能從米脂敗後,知德靖弓箭手盡随種谔自東路出界,乃潛遣兵從西路入犯德靖,知延州沈括以兵拒卻之。
(《長編》二百十七)十一月丁亥,種谔敗夏人于黑水。
(《宋史·神宗本紀》) 己醜,李憲敗夏人于啰逋川。
(《宋史·神宗本紀》) 辛卯,種谔降橫河平人戶,破石堡城,斬獲甚衆。
(《宋史·神宗本紀》)高遵裕攻靈州,大敗。
諜言宋師五路會興、靈,夏人乃清野以待,悉其精銳渡河保興、靈。
泾原副總管劉昌祚、總管姚麟率蕃、漢兵五萬,受高遵裕節制,令兩路合軍以出,既入境,而慶兵不至。
昌祚出胡盧川,次磨齊隘,與統軍國母弟梁大王遇,大王厄險,不可前。
昌祚挾兩盾先登,夏人小卻,師乘之,遂奪其隘,追奔二十裡,斬其首領沒啰卧沙、監軍使梁格嵬等十五級,獲統軍侄訖多埋等二十二人,斬首千七百級。
進次鳴沙川,取其窖粟,遂薄靈州。
城未及閹,先鋒奪門幾入,遵裕疾昌祚成功,馳遣使止之,昌祚曰:“城不足下,脫朝廷謂我争功,奈何?”令按甲勿攻。
是日,慶兵距城三十裡而軍,遇敵接戰,昌祚遣數千騎赴之。
未至而敵已退。
先是,昌祚言軍事不稱旨,帝賜遵裕手劄雲:“昌祚所言迂闊,必若不堪其任者,宜擇人代之。
”遵裕由是輕昌祚。
既而昌祚先至靈州城下,或傳昌祚已克靈州。
遵裕未至靈州百裡聞之,亟具表稱臣遣昌祚進攻,拔靈州城。
尋知所傳皆虛,乃斬諜者以徇。
于是昌祚詣遵裕,遵裕訝應援之緩,有誅昌祚意。
既見,問下城如何,昌祚曰:“比欲攻城,以幕府在後未敢,前日磨齊之戰,夏衆退保東關,若乘銳破之,城必自下。
”遵裕弗内,曰:“吾夜以萬人負土囊傅壘,至旦入矣。
”怒未解,欲奪其兵付姚麟,麟不敢受,乃已。
明日,遣昌祚巡營,凡所得馬糧,悉為慶兵所取,泾師忿噪。
遵裕圍城十八日,不能下,夏人決七級渠以灌營,複抄絕饷道,士卒凍溺死,馀兵才萬三千人,遂歸。
昌祚手劍水上,待衆濟然後行,夏人追及,戰退之,惟将官俞平為夏人所斬。
(《宋史·神宗本紀》、《劉昌祚傳》及《長編》三百十九。
按孔平仲《談苑》:遵裕圍靈州,州城甚堅,莫有守者。
吾師營漠中,治攻具。
西人約降,遵裕信之,駐軍五日不進,故敵得為備。
與《長編》異。
) 宋師還。
李憲既敗夏人于屈吳山,遂軍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館庫,追襲其統軍仁多丁,敗之,擒百人,遂班師。
泾原總兵、侍禁魯福、彭孫護饋饷至鳴沙川,與夏人三戰,敗績。
種谔至索家平,會大校劉歸仁以衆潰,而軍食又乏,複值大雪,乃引還,死者不可勝計,入塞者僅三萬人。
王中正至宥州,行至奈王井,糧盡,士卒死亡者已二萬,亦引還。
皆未至興、靈。
高遵裕、劉昌祚至渭州糧盡,士卒無複行伍,亦敗歸。
雖至興、靈,無功。
李憲師既不至靈州,董氈亦失期無功。
憲欲以開蘭、會邀功弭責,孫固請誅之,宋帝不聽。
初,夏人聞宋大舉,梁太後問策于廷,諸将少者盡請戰,一老将獨曰:“不須拒之,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于靈、夏,而遣輕騎抄絕其饋運,大兵無食,可不戰而困也。
”梁後從之,宋師卒無功。
(《宋史·夏國傳》及種谔、劉昌祚、孫固等傳并《長編》三百十八) 宋下浮圖城。
時河東兵十二将東還,道鄜延之鄙,沈括使騎将焦思耀兵于綏德城,聲言括兼護河東十二将西讨。
夏人觇知軍勢盛,夜遁去,不失一镞而下浮圖城。
由是吳堡、義合勢孤,皆空壁去,得三壘辟土,東屬銀、夏。
(《長編》三百十九) 宋增修清遠軍城壘。
高遵裕言:“清遠軍正當隘險,可以屯聚兵糧,合依舊置軍,增修城壘。
其韋州在橫山之北,西人恃此為險厄,故立監軍司,屯聚兵馬,防拓興、靈等州。
臣今相視地形,亦合因舊聚落置堡寨,以為控守通活道路。
”诏高遵裕相度如何以照管通接糧道,即依所奏修葺。
(《長編》三百十九) 遣諜間宋将劉紹能,不得。
紹能世為邊将,為敵所忌,每設疑以間之。
宋帝獨明其不然,手诏雲:“紹能戰功最多,忠勇第一,此必夏人畏忌,為間害之計耳。
”紹能捧诏感泣。
(《宋史·劉紹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