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為真種公也,短兵馳擊,無不一以當十者。

    然賊焰方熾,王師自巳至午未利,公曰:“危矣!”即以所領精兵千騎馳下,擊其中堅,公身先士卒,手刃二巨酋,諸将乘之,賊兵大潰,屍相枕籍,無定河水為之赪。

    至晚,諸部獻馘,種宣言曰:“微郭侯,幾敗大事。

    ”米脂僞守知單弱無援,即日乞降。

    種曰:“果若公言。

    ”見山東新出土拓本。

    ) 宋敕榜來招谕。

     曰:“眷茲西夏,保有舊封。

    爰自近世以來,尤謹奉藩之職。

    忽奸臣之擅命,緻弱主之被囚。

    迨移問其端倪,辄自堕于信約。

    暴驅兵衆,直犯塞防,在神理之莫容,因人情之共憤。

    方切拯民之念,宜興問罪之師。

    已遣将臣,諸道并進。

    其先在夏國主左右并嵬名諸部族同心之人,并許軍前拔身自歸,及其馀首領,能相率效順,共誅國仇,随功大小爵祿賞賜,各倍常科,許依舊土地住坐,子孫世世,常享安榮。

    其或違拒天兵,九族并誅無赦。

    蓋天道助順,必緻萬靈之歸;王師有征,更無千裡之敵。

    咨爾士庶,久罹困殘,共堅向化之心,鹹适更生之路。

    敢稽朕命,後悔何追!”(《長編》三百十六。

    又《長編》:九月甲申朔,知鎮戎軍種診言:“興、靈州等處多舊漢人,皆元昊所擄緻者,常有思漢之心。

    乞明降指揮,言梁氏殘害其主,使衆心解離。

    如有首領來歸,特與官爵。

    ”诏送高遵裕,降敕榜二十道付熙河都大經制司,令廣募間人,傳示賊界。

    ) 十月丁巳,米脂酋令介訛遇出降宋,米脂遂陷,種谔留千人守之。

     種谔既下米脂,令入城敢殺人及盜者斬,收城中老小萬四百二十一口,給以衣巾,仍命訛遇等各統所部以禦敵。

    (《宋史·神宗本紀》及《種谔傳》) 庚申,宋熙河兵至汝遮谷,複與夏人遇,戰敗之。

    (《宋史·神宗本紀》) 己巳,種谔入銀州。

    (《長編》三百十八。

    按《宋史·神宗紀》:入銀州,不書其人。

    徐氏《通鑒後編考異》謂,《種谔傳》明雲谔留千人守米脂,進次銀、石、夏州,不見敵。

    《東都事略·種谔傳》同。

    是知入銀州者,必谔也。

    或雲蒙上省文,當屬劉昌祚,考《昌祚傳》并不言及銀州,自當屬谔。

    ) 庚午,宋環慶經略使高遵裕取清遠軍。

    (《續綱目》。

    按《宋史·神宗紀》作通遠軍,薛氏《通鑒》因之,而《續綱目》則書清遠。

    考宋制,地入西夏者,概不列職方,《地理志》:熙甯五年,以秦州古渭寨為通遠軍;《遵裕傳》:熙甯中,命知通遠軍;是通遠未沒西夏者。

    惟清遠在今慶陽府環縣北,遵裕出慶州趨靈武,為必由之道,當以《續綱目》為是。

    《長編》亦作清遠。

    ) 遵裕将步騎八萬七千出慶州,遂攻清遠軍,取之。

    張守約言于遵裕曰:“此去靈州不三百裡,請以前軍先出,直搗其城。

    今夏人以一方之力應五路之師,橫山無人,靈州城中惟僧道數百,若裹十日糧疾馳三日可至,軍無事矣。

    ”不聽。

    (《宋史·夏國傳》及《張守約傳》) 種谔遣曲珍等領兵,通黑水、安定堡路,遇夏人,與戰,破之,斬獲甚衆。

    (《宋史·神宗本紀》) 種谔進攻石州,遂破石堡城,駐軍索家平。

    (《宋史·神宗本紀》。

    按《長編》:石州屬河東,兼岚、隰為一路,又合三州置巡檢使。

    三朝、兩朝史《地理志》皆不載陷賊年月,不知何故,賊棄而去。

    考夏自有石州監軍司,此必非河東之石州也。

    ) 癸西,宋師入韋州。

     高遵裕至韋州及監軍司,令将士勿毀官寺、民居,以示招懷。

    (《長編》三百十八)王中正入宥州。

     中正出麟州祃辭,自言代皇帝親征。

    提兵六萬,才行數裡,即奏已入夏境。

    屯白草平,九日不進。

    後乃渡無定河,循水北行,地皆沙濕,士馬多陷沒。

    暮至橫山下神堆驿,而種谔亦領兵至,兩營相距才數裡。

    初,谔奏,乞不受中正節制,會谔有米脂之功,帝許之。

    翌日,诏書至,谔不複見中正,引兵先趨夏州。

    先是,朝旨禁入夏境抄掠,夏人亦棄城邑皆走河北,士卒無所得,皆憤悒思戰。

    諸将謂中正曰:“鄜延軍先行,獲功甚多,我軍出界近二旬,所獲才三十馀級,何以複命?且食盡矣,請襲取宥州,聊以籍口。

    ”中正從之。

    遂入宥州,屠居民五百馀家,殺所得馬、牛、羊以充食。

    (《宋史·夏國傳》及《長編》三百十八) 乙亥,李憲敗夏人于屈吳山。

     憲既克蘭州,宋帝诏憲領兵直趨興、靈。

    董氈亦稱,欲往宜乘機協力,入掃巢穴,若興、靈道阻,即過河取涼州。

    憲不奉诏,乃總兵東上平夏,入于高川石峽,進至屈吳山,營打啰城,與夏人遇,敗之,降其酋裕藏穎沁薩勒。

    (《宋史·神宗本紀》、《李憲傳》及《長編》三百十八) 丁醜,鄜延路钤轄曲珍與夏人戰于蒲桃山,敗之。

     是日未明,曲珍領步騎先與夏人接戰,分銳兵繞蒲桃山出其後,首尾合擊走之,斬首四百級,獲器甲二千,馬五十,宣敕七,銅印一,降四十馀人。

    (《末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三百十九) 戊辰,種谔入夏州。

     谔以蕃官劉良保、麻乜訛賞為軍向導,抵夏州。

    知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