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調發,随處駐紮。
如董氈欲得兵馬過界共力攻賊,選官部分本路蕃弓箭手量所用人數以往。
若夏國母親來,或止遣大兵,即候董氈人馬交鋒,夏人有退敗之勢,見隙可乘,相度機便,與本路諸将出界共力殺逐。
如董氈以夏人方顧内難,别無侵虞,敢渝前請,猶豫不肯如期出兵,緻誤朝廷,虛有調發,即相度機便移兵讨除。
其臨敵利害,事幹機速,中覆不及者,随宜措置施行。
”下略。
) 種谔攻米脂寨。
(《長編》三百十六)八月,攻宋臨川堡。
鄜延路走馬承受楊元言:“西人二萬馀于無定河臨川堡出戰,斬獲首級。
”帝曰:“朝廷于諸城寨未嘗侵犯夏國,未知有何道理辄領大兵入寇?緣所定師期尚遠,宜下鄜延路經略司,令保安軍牒宥州诘問,庶使彼辭愈曲,我師出境其名益直。
”已而李憲率兵來,與遇于西市新城,戰卻之,俘去酋首三人,首領二十馀人。
(《宋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三百十五) 遣使至綏德索降人。
初,中國下诏招納西人,頗多降附。
酋長或下令禁止,或逼之遠徙,使不得近邊。
蕃部訛麥等十馀人,家屬百口,潛從大理河北内投。
梁氏令人數至綏德索之。
種谔帥所部駐綏德城外,遣諸将招接降人。
乙埋盛兵決戰,不勝。
(《長編》三百十五) 複掠豐州。
執弓箭手沈興等數人,河東經略司請移牒理索,宋帝以業已兵讨,更勿行牒。
(《長編》三百十五) 宋诏諸路:應投來首領等,令邊臣密問以夏國變亂及今點集、屯聚處所、動息以聞。
(《長編》三百十五)李憲敗夏人于汝遮谷。
憲既敗夏人于西市新城,複進兵蘭州,遇夏人數萬于汝遮谷。
宋師前澗後山而陣,夏人逆戰,自午至酉,夏人退保大澗,大澗深闊,憲慮有伏兵,不欲迫襲。
夜與夏人對壘交射。
中夜,夏人遁。
(《宋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三百十七) 遣使求救于遼。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是月丙寅,诏王中正:将來大兵出界,慮遼人亦遣兵征讨,或為援助,或于境上自防。
若與諸路兵相遇,即先遣使臣說谕或移文,以夏國内亂,囚制國主,不知存亡;朝廷回賜賀同天節并遣使賜生日等物無人承受;鄜延路累牒問宥州,皆不報;近又累犯邊,朝廷遣兵問罪,與北朝不相幹涉。
如阻隔進兵,或先犯官軍,方得應敵。
令中正密掌之。
) 九月,李憲複蘭州古城。
汝遮之敗,殘卒退保龛谷,龛谷城堅,多窖積,夏人号為“禦莊”。
聞李憲兵至,戍守奔潰。
憲發窖,取谷及弓箭之類,進兵取蘭州。
令新順首領巴令谒三族分所部攻撒逋宗城,破之。
遂上言:“蘭州古城,東西約六百馀步,南北約三百步,距西市城約百五十馀裡。
将至金城,有天澗五六重,僅通人馬。
自夏人敗衄之後,所至部落皆降,今招納已多。
請築城,建帥府,以固羌夏之心。
”宋帝從之。
版築方興,夏人隔河而營,憲令死士絕河斫之,遂引退。
(《長編》三百十六) 遣梁永能帥師援米脂寨,敗績。
種谔始膺安撫使之命,即次境上。
宋帝以谔先期輕出,使聽令于王中正。
敵屯兵夏州,聞漢兵四出,分遣諸監司兵,委大帥梁永能總領拒之。
戒令析作三處:一以當戰;一以旁伏;一以俟漢兵營壘未定,伺隙突擊。
又于通道塹絕山谷,設為阻險,守備甚謹。
及中國師期屢改,水能屯禦久,不得一戰,使人持嫚書投鄜延境上激之。
種谔遂率本部及畿内七将兵九萬三千,出綏德城,攻米脂。
甫三日,永能兵八萬赴援,營于大川。
宋将高永能時為前鋒,謂弟永亨曰:“彼恃衆集易,吾軍營當大川,宜嚴陣待其至,張左右翼擊之,可破也。
”翌日,夏兵自無定川出,直抵宋軍,将合米脂之衆夾攻。
谔命後軍移陣城下,溝其門隧,使城中人不得出;命前軍及屬羌循兩山,伏山谷中,以左右中軍禦敵于川口。
及兩軍合戰,谔鼓之,諸将齊進,伏兵旁發,斷敵兵為二,首尾不相救,諸将從高前後擊之,敵奔潰。
所斬殺及自相蹂踐颠仆而死者,橫數十裡,銀水為之赤,擒其将都按官麻女吃多革等七人(《長編》,種谔言:“捕獲西界僞樞密院都按官麻女吃多革,熟知興、靈等州道路、糧窖處所及十二監軍司所管兵數,已補借職,軍前驅使)。
獲首五千馀級,獲馬五千,孳畜、铠甲萬計。
城猶未下,密遣諜說降其東壁守将,衣以文錦,導以鼓吹,耀諸城下。
(《長編》三百十六、三百十八及《宋史》種谔、高永能傳。
按宋王允中《郭景修墓志》:元豐四年,從種公谔拓至地米脂,而城峻,勢不可攻。
諜報戎主遣牙頭将總鐵騎三萬以援米脂,觇者報,以為然。
公請間言曰:“今吾軍遠來,利于速戰。
乃頓兵堅城之下,日久未拔,饋饷将不繼,士氣不振。
今強敵在前,若一鼓而破,則米脂可傳檄而下。
萬一王師小卻,前有強敵,後有堅城,或賊以輕騎阻吾糧道,則事可慮矣。
今元帥威望素著,信賞必罰,第宜自重,不可履危陵險。
請分公麾下千人自山背轉而上,假為公以督戰,則諸軍莫敢不用命。
”種公然其計。
公至則坐胡床指麾,諸軍望之,以
如董氈欲得兵馬過界共力攻賊,選官部分本路蕃弓箭手量所用人數以往。
若夏國母親來,或止遣大兵,即候董氈人馬交鋒,夏人有退敗之勢,見隙可乘,相度機便,與本路諸将出界共力殺逐。
如董氈以夏人方顧内難,别無侵虞,敢渝前請,猶豫不肯如期出兵,緻誤朝廷,虛有調發,即相度機便移兵讨除。
其臨敵利害,事幹機速,中覆不及者,随宜措置施行。
”下略。
) 種谔攻米脂寨。
(《長編》三百十六)八月,攻宋臨川堡。
鄜延路走馬承受楊元言:“西人二萬馀于無定河臨川堡出戰,斬獲首級。
”帝曰:“朝廷于諸城寨未嘗侵犯夏國,未知有何道理辄領大兵入寇?緣所定師期尚遠,宜下鄜延路經略司,令保安軍牒宥州诘問,庶使彼辭愈曲,我師出境其名益直。
”已而李憲率兵來,與遇于西市新城,戰卻之,俘去酋首三人,首領二十馀人。
(《宋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三百十五) 遣使至綏德索降人。
初,中國下诏招納西人,頗多降附。
酋長或下令禁止,或逼之遠徙,使不得近邊。
蕃部訛麥等十馀人,家屬百口,潛從大理河北内投。
梁氏令人數至綏德索之。
種谔帥所部駐綏德城外,遣諸将招接降人。
乙埋盛兵決戰,不勝。
(《長編》三百十五) 複掠豐州。
執弓箭手沈興等數人,河東經略司請移牒理索,宋帝以業已兵讨,更勿行牒。
(《長編》三百十五) 宋诏諸路:應投來首領等,令邊臣密問以夏國變亂及今點集、屯聚處所、動息以聞。
(《長編》三百十五)李憲敗夏人于汝遮谷。
憲既敗夏人于西市新城,複進兵蘭州,遇夏人數萬于汝遮谷。
宋師前澗後山而陣,夏人逆戰,自午至酉,夏人退保大澗,大澗深闊,憲慮有伏兵,不欲迫襲。
夜與夏人對壘交射。
中夜,夏人遁。
(《宋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三百十七) 遣使求救于遼。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是月丙寅,诏王中正:将來大兵出界,慮遼人亦遣兵征讨,或為援助,或于境上自防。
若與諸路兵相遇,即先遣使臣說谕或移文,以夏國内亂,囚制國主,不知存亡;朝廷回賜賀同天節并遣使賜生日等物無人承受;鄜延路累牒問宥州,皆不報;近又累犯邊,朝廷遣兵問罪,與北朝不相幹涉。
如阻隔進兵,或先犯官軍,方得應敵。
令中正密掌之。
) 九月,李憲複蘭州古城。
汝遮之敗,殘卒退保龛谷,龛谷城堅,多窖積,夏人号為“禦莊”。
聞李憲兵至,戍守奔潰。
憲發窖,取谷及弓箭之類,進兵取蘭州。
令新順首領巴令谒三族分所部攻撒逋宗城,破之。
遂上言:“蘭州古城,東西約六百馀步,南北約三百步,距西市城約百五十馀裡。
将至金城,有天澗五六重,僅通人馬。
自夏人敗衄之後,所至部落皆降,今招納已多。
請築城,建帥府,以固羌夏之心。
”宋帝從之。
版築方興,夏人隔河而營,憲令死士絕河斫之,遂引退。
(《長編》三百十六) 遣梁永能帥師援米脂寨,敗績。
種谔始膺安撫使之命,即次境上。
宋帝以谔先期輕出,使聽令于王中正。
敵屯兵夏州,聞漢兵四出,分遣諸監司兵,委大帥梁永能總領拒之。
戒令析作三處:一以當戰;一以旁伏;一以俟漢兵營壘未定,伺隙突擊。
又于通道塹絕山谷,設為阻險,守備甚謹。
及中國師期屢改,水能屯禦久,不得一戰,使人持嫚書投鄜延境上激之。
種谔遂率本部及畿内七将兵九萬三千,出綏德城,攻米脂。
甫三日,永能兵八萬赴援,營于大川。
宋将高永能時為前鋒,謂弟永亨曰:“彼恃衆集易,吾軍營當大川,宜嚴陣待其至,張左右翼擊之,可破也。
”翌日,夏兵自無定川出,直抵宋軍,将合米脂之衆夾攻。
谔命後軍移陣城下,溝其門隧,使城中人不得出;命前軍及屬羌循兩山,伏山谷中,以左右中軍禦敵于川口。
及兩軍合戰,谔鼓之,諸将齊進,伏兵旁發,斷敵兵為二,首尾不相救,諸将從高前後擊之,敵奔潰。
所斬殺及自相蹂踐颠仆而死者,橫數十裡,銀水為之赤,擒其将都按官麻女吃多革等七人(《長編》,種谔言:“捕獲西界僞樞密院都按官麻女吃多革,熟知興、靈等州道路、糧窖處所及十二監軍司所管兵數,已補借職,軍前驅使)。
獲首五千馀級,獲馬五千,孳畜、铠甲萬計。
城猶未下,密遣諜說降其東壁守将,衣以文錦,導以鼓吹,耀諸城下。
(《長編》三百十六、三百十八及《宋史》種谔、高永能傳。
按宋王允中《郭景修墓志》:元豐四年,從種公谔拓至地米脂,而城峻,勢不可攻。
諜報戎主遣牙頭将總鐵騎三萬以援米脂,觇者報,以為然。
公請間言曰:“今吾軍遠來,利于速戰。
乃頓兵堅城之下,日久未拔,饋饷将不繼,士氣不振。
今強敵在前,若一鼓而破,則米脂可傳檄而下。
萬一王師小卻,前有強敵,後有堅城,或賊以輕騎阻吾糧道,則事可慮矣。
今元帥威望素著,信賞必罰,第宜自重,不可履危陵險。
請分公麾下千人自山背轉而上,假為公以督戰,則諸軍莫敢不用命。
”種公然其計。
公至則坐胡床指麾,諸軍望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