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慕家白子等,剽屬羌為亂,張守約讨平之,馀遁入夏國。
守約駐師境上,檄取不置,夏人震恐,居數日,械以來,斬于市。
(《宋史·張守約傳》) 侵宋當川堡。
宋六宅使高永能以千騎來逆,度不能支,依險設疑兵,且鬥且卻,而令後騎揚塵,若援兵至者,奮而前,圍遂解。
(《宋史·高永能傳》)秋七月,宋備夏人蹂綏德田。
鄜延路偵夏人欲選騎兵蹂綏德田,宋帝诏令經略司精審觇候,如得實,令所屬将副選漢蕃兵擇要地設伏,伺其侵入,痛掩殺之。
(《長編》三百六) 夏人将築城于河州界,宋诏禁止之。
西界首領禹臧結逋藥、蕃部巴鞠等,以譯書入告于宋,言夏國集兵,将築撒逋達宗城于河州界:黃河之南,洮河之西。
熙河路經略司以聞,帝曰:“若如所報,乃屬河州之境,豈可聽其修築?深慮經略司不詳上件所指地分,都為無備驅逐約闌次第,可速下本司多備兵馬禁止之。
”(《長編》三百六) 九月,宋來賜生日禮物及仲冬時服。
宋帝诏令使人将來到夏國,許比附三路沿邊臣僚,并令聽樂,以太皇太後服未滿期故也。
(《長編》三百八)冬十一月,返宋環州田。
夏境與環州犬牙相錯,每獲,夏人必侵掠其田,多棄弗理。
知慶州俞充檄所部以時耕植,募家族山夷及叛戶入西者三百為衛,又遣将張守約耀兵塞上,夏人乃反其田。
(《宋史·俞充傳》) 是歲,攻宋劉溝堡。
宋将劉昌祚領騎二千出援,夏人伏萬騎于黑山而僞遁,卒遇之,戰不解。
薄暮,大酋突而前,昌祚抽矢一發,殪之,馀衆悉遁。
帥李師中上其功曰:“西事以來,以寡抗衆,未有如昌祚者。
”昌祚善騎射,箭出百步之外,夏人得箭以為神,持歸事之。
(《宋史·劉昌祚傳》) 西夏稱大安七年 夏四月,将軍李清謀以河南地附宋,梁氏殺之。
秉常以愛行漢禮,為梁氏所惡,梁乙埋等皆不悅。
将軍秦人李清說秉常以河南地歸宋。
梁氏知之,遂置酒誘清,執而殺之。
(《宋史·夏國傳》及《長編》三百十二。
按《東都事略》雲:“有李将軍者為秉常誘漢娼婦、樂人,梁氏執殺之。
”與《宋史·夏國傳》異。
) 梁氏囚其主秉常。
梁氏既殺李清,幽秉常于興州之木寨,距故宮五裡許。
令乙埋與罔萌訛等聚集人馬,斬斷河梁,不通音耗。
于是,秉常舊時親黨及近上用事諸酋各擁兵自固,乙埋數出銀牌招谕,不從,國内大亂。
(《長編》三百十二) 五月,統軍禹臧花麻移文熙州,請讨梁氏。
花麻素不悅梁氏,見秉常失位,移文熙州,稱夏國母子不協,殺其重臣,上下洶洶,若發兵來讨,請舉族以應。
宋帝诏知州苗授密谕使人雲:“自三月以來,諸路探報,夏國變亂,所說不一。
今河津南北阻隔,人情去就,次第可寫一文字為信。
”因厚赍遣還。
(《長編》三百十二) 六月,宋保安軍移牒宋诘。
曰:“夏國世世稱蕃,朝廷歲時賜與。
比年以來,遵奉誓诏,謹修貢職,恩義甚至。
今聞國主為強臣所制,不能專命國事,亦未能懸測存亡。
今朝廷将差降賜生日及仲冬國信使入界,未審至時何人承受?及本國見今何入主領?請速具報,以須聞達。
”蓋以嘗夏國應答之辭也,梁氏不報。
(《長編》三百十三) 秋七月,宋命李憲等分道來讨。
時宋諜者言秉常死,宋臣俞充言:“秉常為母梁氏所戕。
或曰:雖存而囚,不得與國政。
其母宣淫兇恣,國人怨嗟。
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為吾患。
今師出有名,天亡其國,度如破竹之易,願得乘傳入觐,面陳攻讨之略。
”鄜延總管種谔亦疏言:“西夏内亂,宜興師問罪,此幹載一時之會。
”且對宋帝大言:“夏國無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來爾。
”宋帝壯其言,始決計用兵矣。
孫固數言:“舉兵易,解禍難。
必不得已,請聲其罪,薄伐之,分裂其地,使其酋長自守焉。
”宋帝笑曰:“此真郦生之說爾!”滕元發亦上言:“繼遷死時,李氏幾不立矣。
當時大臣不能分建諸豪,乃以全地王之,至今為患。
今秉常失位,諸将争權。
天以此遺陛下,若再失此時,悔将何及!請擇立一賢将,假以重權,使經營分裂之,可不勞而定,百年之計也。
”宋帝亦奇其策,而不能用。
乃诏大舉征夏,命李憲出熙河,種谔出鄜延,高遵裕出環慶,劉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東,五路并進,皆會興、靈,而以李憲總師。
(《宋史·夏國傳》及俞充、種谔、孫固、滕元發等傳) 以兵襲西蕃西啰谷。
西啰谷,西蕃斫龍城所屬,在守巴堡南。
梁氏以國中内亂,恐西蕃窺其隙,令三頭項人直抵西啰谷劫制蕃部。
西平節度使董氈使養子阿裡骨率兵擊之,斬三百級,降百二十三人。
(《長編》三百十四。
) 宋诏吐蕃首領董氈集兵會伐。
(《宋史·神宗本紀》。
按《長編》:六月辛巳,手诏:“應熙河路及朝廷所遣四将漢、蕃軍馬并付都大經制、并同經制李憲、苗授依階級法總領照應,董氈出兵,俟得蕃中要約時日,斟酌機會
守約駐師境上,檄取不置,夏人震恐,居數日,械以來,斬于市。
(《宋史·張守約傳》) 侵宋當川堡。
宋六宅使高永能以千騎來逆,度不能支,依險設疑兵,且鬥且卻,而令後騎揚塵,若援兵至者,奮而前,圍遂解。
(《宋史·高永能傳》)秋七月,宋備夏人蹂綏德田。
鄜延路偵夏人欲選騎兵蹂綏德田,宋帝诏令經略司精審觇候,如得實,令所屬将副選漢蕃兵擇要地設伏,伺其侵入,痛掩殺之。
(《長編》三百六) 夏人将築城于河州界,宋诏禁止之。
西界首領禹臧結逋藥、蕃部巴鞠等,以譯書入告于宋,言夏國集兵,将築撒逋達宗城于河州界:黃河之南,洮河之西。
熙河路經略司以聞,帝曰:“若如所報,乃屬河州之境,豈可聽其修築?深慮經略司不詳上件所指地分,都為無備驅逐約闌次第,可速下本司多備兵馬禁止之。
”(《長編》三百六) 九月,宋來賜生日禮物及仲冬時服。
宋帝诏令使人将來到夏國,許比附三路沿邊臣僚,并令聽樂,以太皇太後服未滿期故也。
(《長編》三百八)冬十一月,返宋環州田。
夏境與環州犬牙相錯,每獲,夏人必侵掠其田,多棄弗理。
知慶州俞充檄所部以時耕植,募家族山夷及叛戶入西者三百為衛,又遣将張守約耀兵塞上,夏人乃反其田。
(《宋史·俞充傳》) 是歲,攻宋劉溝堡。
宋将劉昌祚領騎二千出援,夏人伏萬騎于黑山而僞遁,卒遇之,戰不解。
薄暮,大酋突而前,昌祚抽矢一發,殪之,馀衆悉遁。
帥李師中上其功曰:“西事以來,以寡抗衆,未有如昌祚者。
”昌祚善騎射,箭出百步之外,夏人得箭以為神,持歸事之。
(《宋史·劉昌祚傳》) 西夏稱大安七年 夏四月,将軍李清謀以河南地附宋,梁氏殺之。
秉常以愛行漢禮,為梁氏所惡,梁乙埋等皆不悅。
将軍秦人李清說秉常以河南地歸宋。
梁氏知之,遂置酒誘清,執而殺之。
(《宋史·夏國傳》及《長編》三百十二。
按《東都事略》雲:“有李将軍者為秉常誘漢娼婦、樂人,梁氏執殺之。
”與《宋史·夏國傳》異。
) 梁氏囚其主秉常。
梁氏既殺李清,幽秉常于興州之木寨,距故宮五裡許。
令乙埋與罔萌訛等聚集人馬,斬斷河梁,不通音耗。
于是,秉常舊時親黨及近上用事諸酋各擁兵自固,乙埋數出銀牌招谕,不從,國内大亂。
(《長編》三百十二) 五月,統軍禹臧花麻移文熙州,請讨梁氏。
花麻素不悅梁氏,見秉常失位,移文熙州,稱夏國母子不協,殺其重臣,上下洶洶,若發兵來讨,請舉族以應。
宋帝诏知州苗授密谕使人雲:“自三月以來,諸路探報,夏國變亂,所說不一。
今河津南北阻隔,人情去就,次第可寫一文字為信。
”因厚赍遣還。
(《長編》三百十二) 六月,宋保安軍移牒宋诘。
曰:“夏國世世稱蕃,朝廷歲時賜與。
比年以來,遵奉誓诏,謹修貢職,恩義甚至。
今聞國主為強臣所制,不能專命國事,亦未能懸測存亡。
今朝廷将差降賜生日及仲冬國信使入界,未審至時何人承受?及本國見今何入主領?請速具報,以須聞達。
”蓋以嘗夏國應答之辭也,梁氏不報。
(《長編》三百十三) 秋七月,宋命李憲等分道來讨。
時宋諜者言秉常死,宋臣俞充言:“秉常為母梁氏所戕。
或曰:雖存而囚,不得與國政。
其母宣淫兇恣,國人怨嗟。
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為吾患。
今師出有名,天亡其國,度如破竹之易,願得乘傳入觐,面陳攻讨之略。
”鄜延總管種谔亦疏言:“西夏内亂,宜興師問罪,此幹載一時之會。
”且對宋帝大言:“夏國無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來爾。
”宋帝壯其言,始決計用兵矣。
孫固數言:“舉兵易,解禍難。
必不得已,請聲其罪,薄伐之,分裂其地,使其酋長自守焉。
”宋帝笑曰:“此真郦生之說爾!”滕元發亦上言:“繼遷死時,李氏幾不立矣。
當時大臣不能分建諸豪,乃以全地王之,至今為患。
今秉常失位,諸将争權。
天以此遺陛下,若再失此時,悔将何及!請擇立一賢将,假以重權,使經營分裂之,可不勞而定,百年之計也。
”宋帝亦奇其策,而不能用。
乃诏大舉征夏,命李憲出熙河,種谔出鄜延,高遵裕出環慶,劉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東,五路并進,皆會興、靈,而以李憲總師。
(《宋史·夏國傳》及俞充、種谔、孫固、滕元發等傳) 以兵襲西蕃西啰谷。
西啰谷,西蕃斫龍城所屬,在守巴堡南。
梁氏以國中内亂,恐西蕃窺其隙,令三頭項人直抵西啰谷劫制蕃部。
西平節度使董氈使養子阿裡骨率兵擊之,斬三百級,降百二十三人。
(《長編》三百十四。
) 宋诏吐蕃首領董氈集兵會伐。
(《宋史·神宗本紀》。
按《長編》:六月辛巳,手诏:“應熙河路及朝廷所遣四将漢、蕃軍馬并付都大經制、并同經制李憲、苗授依階級法總領照應,董氈出兵,俟得蕃中要約時日,斟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