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使谕回鹘,發兵深入夏境。
(《宋史·回鹘傳》) 西夏稱大安元年 春三月,遣使如宋奉慰。
宋以夏人進奉山陵後期,令使者先至永厚陵設祭,後至阙奉慰。
(《宋史·夏國傳》)夏五月,誘蕃僧李芭氈降,不果。
芭氈居黃河北,領部族甚衆,地接西夏,梁氏使人誘脅之。
洮西安撫司以聞,宋帝诏授三班差使、本族巡檢。
芭氈受職,遂不果降。
(《長編》二百六十四) 秋七月,請通和市。
國中自絕市販,财用日乏。
梁氏由麟州申請,宋帝令鬻銅、錫以市馬,其纖缟與急須之物仍禁。
(《西夏書事》)八月,宋禁慶州荔原堡蕃部入西界劫略。
初,德靖寨蕃官李德平劫略西界财、畜,已差官根究,還夏國首領。
至是,慶州荔原堡蕃部擅入西界劫略,西人時于界首出沒,理索人、畜。
鄜延經略司恐彼此仇報,言于宋帝,乞嚴戒荔原堡蕃部,免緻生事。
從之。
(《長編》二百六十七) 冬十月,保泰軍統軍禹臧花麻以兵事入告于宋。
王韶城武勝,常恐夏兵來争,軍中一日數驚。
花麻密以蕃字文報無他,韶因遺以金帛,使伺國中動靜。
是時,遣弟諾爾入告:乙埋點集人馬,謀掠沿邊熟戶丁家等族。
宋帝诏熙河經略使高遵裕密優賜之。
(《長編》二百三十七及二百六十九) 十一月,毀麟、府界堠。
麟、府沿邊界堠,累年不加墁飾,中國邊臣不牒會宥州,遽興修治。
監軍司心疑,遣人推毀之,戍兵不能禁。
(《長編》二百七十)十二月,遣騎劫歸漢蕃族于沿邊。
初,宋帝以夏國納款,谕邊臣不得招納西界蕃族,而歸漢日衆。
梁氏遣騎沿路燒劫,治平寨蕃官訛節探得以聞。
(《長編》二百七十一) 是年,宋置備西夏邊防兵凡四十二将:鄜延九将,泾原十一将,環慶八将,秦鳳五将,熙河九将。
(《九朝編年備要》) 西夏稱大安二年 春正月,屬蕃溫溪心請附于宋,不果。
溪心,溫讷之弟,同居邈川,為蕃部都巡檢,向受夏國俸給,遣使熙河,請舉族内附。
經略使高遵裕言:“溫溪心現欲來降,諜知夏人已在貌川之北。
若溫溪心畏其迫逐而來,拒之則非平日懷撫之意;納之則夏人必有辭,不敢專決。
”宋帝以溫溪心乃受夏國俸給之人,不許招納。
已而右廂首領耀沒楚美以下三十馀人乞納土歸順,亦不受。
(《長編》二百七十二至七十三) 秉常始親政,以兵犯麟、府。
秉常時年十六,懼中國兵入界,用梁乙埋言,點集人騎,出入麟、府二州間,以示兵威。
(《長編》二百九十)三月,索盜于宋,請邊帥會議,不許。
夏人以索蕃、漢部盜人畜投南界者,牒熙河經略司,請高太尉赴三岔堡會議。
牒稱大安二年。
乃诏鄜延經略司:令牒宥州,問妄稱年号,且牒非其地分邊臣會議,皆違越生事,是必夏主不知,請問之。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七年十月壬申,泾原路經略司言:“乞自今漢、蕃戶盜西界牛馬,聽逐路依收接條例,于沿邊處界首說谕給還。
”從之。
又八年七月壬申,上批:“訪聞通遠軍三岔堡地,近累有西人叫呼,理索逃背人口及失去牛羊、地分,官多不與應報,或稱并無,緻西人不絕辭說,久之恐生邊事。
可令經略司選官一員體量根究,如有盜牛羊投來者,盡送本界還之。
”) 是月,遼太後崩,使來報哀,并緻遺物。
(《遼史·道宗本紀》)夏四月,梁乙埋使民耕綏德城生地。
自綏德城立封堠、分疆至,外有兩不耕生地,永為隔界。
梁乙埋使民漸侵占之。
鄜延經略司牒宥州問故,不報?(《長編》二百七十四至七十五)六月,遣使如遼吊祭。
(《遼史·道宗本紀》) 謀取熙河,兵不果出。
宋帝為王安石言:“熙河探報:夏國欲用十二萬人取熙河,六萬拒漢兵來路,六萬攻取。
果如此,奈何?”安石曰:“熙河城必非一日可拔,夏國縱無後顧,不知十二萬人守熙河幾日?自來夏國大舉,罕能及二十日,熙河雖乏糧,亦皆有半年以來枝梧,恐無足憂者。
且夏國非急迫,安肯出此?出此則絕歲賜,緻諸路攻擾,有何所利?”已,諜者從邈川回,言中國不納溫溪心等降,兵不出。
(《長編》二百七十六) 秋八月,環州慕家族請降。
初,環州蕃官慕恩、慕化,數立邊功,中國賜赍優渥。
恩等沒後,族衆益繁,向背不一。
時有數族欲投夏國,請發人馬接應。
緣邊首領密申衙頭以聞。
(《長編》二百七十七) 西夏稱大安三年 使人入宋賣馬,觇軍實。
宋蔡延慶知渭州,夏人禹臧花麻疑邊境有謀,使人入宋賣馬(《長編》作使來賣馬蕃部薩沁等十四人)觇之。
吏執以告,延慶曰:“彼疑,故來觇。
執之,是成其疑。
”約馬值授之,使去。
他日,疆吏入夏境攘羊馬,延慶得而戮諸境上,且告之曰:“兩境不相侵,則相保以安,故戮以告若。
有之,亦當爾也。
”夏人悅服。
(《宋史·蔡延慶傳》) 春二月,築講宗城。
秉常愚暗,未悉誓诏明文。
梁乙埋勸于講宗嶺廣聚材木,創築城堡,地與環慶路相逼。
經略司恐緻邊患,請保安軍移牒诘問。
(《長編》二百八十。
按講宗,今本作嘉木永宗。
) 夏五月,梁兀乙(今作梁額葉)執環慶誘降人且烏,柔遠守将孫貴發兵來攻,六月遣使入告。
兀乙,乙埋族子,部落最盛。
環慶經略使高遵裕遣蕃部且烏、兵馬監押王顧潛至帳下偵事,乘間誘兀乙降。
兀乙執且烏。
顧走還,告柔遠寨主孫貴,貴同巡檢胡永德發兵臨界索且烏,縱火焚新和市。
秉常遣使入告,宋帝責降遵裕等有差。
(《長編》二百九十八) 秋八月,慶州熟戶來侵。
慶州西谷寨與夏國連界,其熟戶乘蕃族無備,入界殺奪人馬。
環慶經略司隐其事,反以夏人侵入漢界、射傷熟戶為辭,移牒宥州诘問。
(《長編》二百八十四。
按順甯寨主田璟言:“邊事之作,未有不由熟戶者。
平時入西界盜孳畜人戶,及夏人理索,卻反稱西人入漢為盜。
邊臣或未悉彼情,或妄希功賞,增飾事端,更緻誅殺無辜,以挑邊釁。
”與此相發。
)
(《宋史·回鹘傳》) 西夏稱大安元年 春三月,遣使如宋奉慰。
宋以夏人進奉山陵後期,令使者先至永厚陵設祭,後至阙奉慰。
(《宋史·夏國傳》)夏五月,誘蕃僧李芭氈降,不果。
芭氈居黃河北,領部族甚衆,地接西夏,梁氏使人誘脅之。
洮西安撫司以聞,宋帝诏授三班差使、本族巡檢。
芭氈受職,遂不果降。
(《長編》二百六十四) 秋七月,請通和市。
國中自絕市販,财用日乏。
梁氏由麟州申請,宋帝令鬻銅、錫以市馬,其纖缟與急須之物仍禁。
(《西夏書事》)八月,宋禁慶州荔原堡蕃部入西界劫略。
初,德靖寨蕃官李德平劫略西界财、畜,已差官根究,還夏國首領。
至是,慶州荔原堡蕃部擅入西界劫略,西人時于界首出沒,理索人、畜。
鄜延經略司恐彼此仇報,言于宋帝,乞嚴戒荔原堡蕃部,免緻生事。
從之。
(《長編》二百六十七) 冬十月,保泰軍統軍禹臧花麻以兵事入告于宋。
王韶城武勝,常恐夏兵來争,軍中一日數驚。
花麻密以蕃字文報無他,韶因遺以金帛,使伺國中動靜。
是時,遣弟諾爾入告:乙埋點集人馬,謀掠沿邊熟戶丁家等族。
宋帝诏熙河經略使高遵裕密優賜之。
(《長編》二百三十七及二百六十九) 十一月,毀麟、府界堠。
麟、府沿邊界堠,累年不加墁飾,中國邊臣不牒會宥州,遽興修治。
監軍司心疑,遣人推毀之,戍兵不能禁。
(《長編》二百七十)十二月,遣騎劫歸漢蕃族于沿邊。
初,宋帝以夏國納款,谕邊臣不得招納西界蕃族,而歸漢日衆。
梁氏遣騎沿路燒劫,治平寨蕃官訛節探得以聞。
(《長編》二百七十一) 是年,宋置備西夏邊防兵凡四十二将:鄜延九将,泾原十一将,環慶八将,秦鳳五将,熙河九将。
(《九朝編年備要》) 西夏稱大安二年 春正月,屬蕃溫溪心請附于宋,不果。
溪心,溫讷之弟,同居邈川,為蕃部都巡檢,向受夏國俸給,遣使熙河,請舉族内附。
經略使高遵裕言:“溫溪心現欲來降,諜知夏人已在貌川之北。
若溫溪心畏其迫逐而來,拒之則非平日懷撫之意;納之則夏人必有辭,不敢專決。
”宋帝以溫溪心乃受夏國俸給之人,不許招納。
已而右廂首領耀沒楚美以下三十馀人乞納土歸順,亦不受。
(《長編》二百七十二至七十三) 秉常始親政,以兵犯麟、府。
秉常時年十六,懼中國兵入界,用梁乙埋言,點集人騎,出入麟、府二州間,以示兵威。
(《長編》二百九十)三月,索盜于宋,請邊帥會議,不許。
夏人以索蕃、漢部盜人畜投南界者,牒熙河經略司,請高太尉赴三岔堡會議。
牒稱大安二年。
乃诏鄜延經略司:令牒宥州,問妄稱年号,且牒非其地分邊臣會議,皆違越生事,是必夏主不知,請問之。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七年十月壬申,泾原路經略司言:“乞自今漢、蕃戶盜西界牛馬,聽逐路依收接條例,于沿邊處界首說谕給還。
”從之。
又八年七月壬申,上批:“訪聞通遠軍三岔堡地,近累有西人叫呼,理索逃背人口及失去牛羊、地分,官多不與應報,或稱并無,緻西人不絕辭說,久之恐生邊事。
可令經略司選官一員體量根究,如有盜牛羊投來者,盡送本界還之。
”) 是月,遼太後崩,使來報哀,并緻遺物。
(《遼史·道宗本紀》)夏四月,梁乙埋使民耕綏德城生地。
自綏德城立封堠、分疆至,外有兩不耕生地,永為隔界。
梁乙埋使民漸侵占之。
鄜延經略司牒宥州問故,不報?(《長編》二百七十四至七十五)六月,遣使如遼吊祭。
(《遼史·道宗本紀》) 謀取熙河,兵不果出。
宋帝為王安石言:“熙河探報:夏國欲用十二萬人取熙河,六萬拒漢兵來路,六萬攻取。
果如此,奈何?”安石曰:“熙河城必非一日可拔,夏國縱無後顧,不知十二萬人守熙河幾日?自來夏國大舉,罕能及二十日,熙河雖乏糧,亦皆有半年以來枝梧,恐無足憂者。
且夏國非急迫,安肯出此?出此則絕歲賜,緻諸路攻擾,有何所利?”已,諜者從邈川回,言中國不納溫溪心等降,兵不出。
(《長編》二百七十六) 秋八月,環州慕家族請降。
初,環州蕃官慕恩、慕化,數立邊功,中國賜赍優渥。
恩等沒後,族衆益繁,向背不一。
時有數族欲投夏國,請發人馬接應。
緣邊首領密申衙頭以聞。
(《長編》二百七十七) 西夏稱大安三年 使人入宋賣馬,觇軍實。
宋蔡延慶知渭州,夏人禹臧花麻疑邊境有謀,使人入宋賣馬(《長編》作使來賣馬蕃部薩沁等十四人)觇之。
吏執以告,延慶曰:“彼疑,故來觇。
執之,是成其疑。
”約馬值授之,使去。
他日,疆吏入夏境攘羊馬,延慶得而戮諸境上,且告之曰:“兩境不相侵,則相保以安,故戮以告若。
有之,亦當爾也。
”夏人悅服。
(《宋史·蔡延慶傳》) 春二月,築講宗城。
秉常愚暗,未悉誓诏明文。
梁乙埋勸于講宗嶺廣聚材木,創築城堡,地與環慶路相逼。
經略司恐緻邊患,請保安軍移牒诘問。
(《長編》二百八十。
按講宗,今本作嘉木永宗。
) 夏五月,梁兀乙(今作梁額葉)執環慶誘降人且烏,柔遠守将孫貴發兵來攻,六月遣使入告。
兀乙,乙埋族子,部落最盛。
環慶經略使高遵裕遣蕃部且烏、兵馬監押王顧潛至帳下偵事,乘間誘兀乙降。
兀乙執且烏。
顧走還,告柔遠寨主孫貴,貴同巡檢胡永德發兵臨界索且烏,縱火焚新和市。
秉常遣使入告,宋帝責降遵裕等有差。
(《長編》二百九十八) 秋八月,慶州熟戶來侵。
慶州西谷寨與夏國連界,其熟戶乘蕃族無備,入界殺奪人馬。
環慶經略司隐其事,反以夏人侵入漢界、射傷熟戶為辭,移牒宥州诘問。
(《長編》二百八十四。
按順甯寨主田璟言:“邊事之作,未有不由熟戶者。
平時入西界盜孳畜人戶,及夏人理索,卻反稱西人入漢為盜。
邊臣或未悉彼情,或妄希功賞,增飾事端,更緻誅殺無辜,以挑邊釁。
”與此相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