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四十二) 三月,駐兵天都山,謀伐宋。

     梁乙埋聞王韶攻瞎征于河州,知沿邊寡備,點集蕃衆渡河,駐天都山及蘆子川側,約馬銜山、龛谷諸族為援。

    已,聞韶破河州,擊走瞎征,乃撤兵退。

    (《長編》二百四十三。

    按《長編》:上既閱河州奏,曰:“聞外間紛纭,以為王韶全軍覆沒,此必高遵裕唱之。

    ”王安石曰:“造作如此語言者衆,恐非因遵裕唱之也。

    遵裕但不能料夏國不敢來爾,如王韶即從初便料知夏國不敢來。

    ”上曰:“若不能料,即不敢往河州矣。

    ”又《長編》:上曰:“河州與蘭州相鄰,此可虞也。

    ”安石曰:“秉常必無能為,但不侵迫彼國,必不敢妄作。

    ”上因言:“夏人善戰。

    ”安石曰:“夏國安能用兵?但中國未修紀律故爾。

    如昨者,慶州即可見老弱至多,都無部分。

    ”上曰:“此非其精兵,如魏太武驅老弱當敵,非其所惜。

    ”安石曰:“秉常豈魏太武之比?夏國來寇,恃衆而已。

    若能潰其老弱,精兵豈能獨留。

    ”上曰:“夏國屢敗契丹。

    ”安石曰:“契丹雖大而無能,以當元昊,宜其敗。

    ”上曰:“諒祚亦能敗契丹。

    諒祚為國主,能以身先士衆犯矢石,所以能率其衆勝契丹。

    ”) 夏四月,宋诏鄜延路經略司:自今毋得以路分都監以上引伴西人赴阙。

    (《長編》二百四十四)修涼州城。

     梁氏以中國城武勝,又複河州洮西地,恐兵從西蕃入,修涼州城及旁近諸寨為守計。

    宋帝聞,謂執政曰:“向因五路出兵,西人潛築城邑,為伏藏之所。

    今涼州去河州不遠,如諸路将帥得人,表裡相應,則西人自此多竄歸者。

    ”帝又疑彼首領未可知。

    王安石曰:“陛下欲詳知,則須用間諜,若其大情則不待間諜而可知。

    彼區區夏國,果有豪傑之主,盡一國之材,使材大者在上,材小者在下,則立為不可敵之國。

    今其主幼,婦人為政,所任要重皆其親昵,雖有豪傑無由自進,則其大情已可知矣。

    ”帝曰:“事欲及時,但患難得将帥與陝西财用缺乏而已。

    ”安石曰:“将帥随時搜擇,亦不乏人。

    經制财用備西事,不必專在陝西。

    今天下财用足,則轉給陝西無難者,但以米谷難于運緻,故惟陝西農事欲經制爾。

    ”帝又曰:“财用亦須素為計。

    ”安石曰:“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缪牖戶,事豫則立,亦誠不可出于臨時。

    ”帝曰:“作事固自有次第,且當并力經營西事也。

    ”(《長編》二百四十四) 六月,遣兵犯宋麟府,以三千騎大掠人畜而還。

    (《長編》二百四十五) 十二月,遣使貢于遼。

    (《遼史·道宗本紀》) 西夏稱天賜禮盛國慶五年 夏四月,王韶破西蕃結河族,斷夏國通路。

     西蕃瞎征既敗宋将景思立于踏白城,恃夏國為援,約同攻河州。

    王韶在熙州議所向,諸将欲趨河州。

    韶曰:“賊所以圍城者,恃有外援也。

    今知救至,必設伏待我,且新勝氣銳未可與争。

    當出其不意,以攻其所恃,此所謂‘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者也。

    ”乃直叩定羌城,破結河族,斷夏國通路,進臨甯河,分命偏将入南山。

    瞎征知夏國援絕,拔栅去。

    瞎征旋降于宋。

    (《宋史·王韶傳》。

    按《長編》:是年二月,王安石又白上:“今陛下欲讨滅夏國,夏國誠為衰弱,可以蕩除,然如前日資政計議,即恐平夏國未得。

    王韶乃欲用蔡延慶為帥,陛下又欲用李承之為帥,韶既論奏延慶為帥,退又與臣言欲得張穆之為帥。

    韶意苟取可制,不為異議,殊不思邊面相去闊遠,緩急韶既不能躬親臨履,若令蔡延慶輩出師照應,緩急如何不敗邊事!昨熙河羌人皆無部分,烏合之衆,易以斬獲取功賞,又利于擄掠,故士卒樂奮。

    此但比舊日沮怯之兵粗為有氣,若遇堅敵,節制既素不為人所信,而士卒不見擄掠、斬獲、取功賞之利,即必渙然離潰,尚安能如取熙、河、洮、岷之易耶?”上曰:“若不試之于堅,即兵何時可用?”安石曰:“須于脆敵試兵,因示之節制,使知所憚,然後可用于堅敵。

    安有試之脆敵曾不能立節制,乃用于堅敵而勝者?若王韶能正景思立違節制之罪斬之,則士衆自是肅然知法,臣敢保王韶五分可以平夏;若河州城下複能盡斬所獲殺降之卒,臣敢保王韶七分可以平夏。

    景思立違節制不能治,故士卒無忌憚,而有河州殺降之事。

    河州殺降之事又不能行法,乃送于思立,思立遂大半放卻,思立自是罪人,如何更将罪人送與?為将如此,臣實憂其士卒不知節制而為亂,安敢保其平夏!李憲昨盛言河州人攻城兩日無功,故殺降,情可恕,不宜不賞。

    臣以謂用兵若即恃賞賜望其緻死,非所以用兵也。

    人利賞賜即惡死,事大敵堅,進即有死,當此時如何能以賞賜使人緻死?臣以謂士卒素見蓄養,一旦令攻城,若不進而退,即有必死之刑,如此然後人肯緻死。

    若令士卒都無畏節制之心,而但有利賞賜之意,即恐賞賜未能盡得人之死力。

    今夏國雖衰弱,然緩急豈無宿将,蒐擢勁兵數萬,亦豈難得?臣恐素無節制之驕兵,卒然遇之,必誤國事。

    陛下必欲經營夏國,直須令王韶以計内間其腹心,非深得其要領,未可輕動。

    假設能破夏國之半,彼以其半國求合契丹,契丹以唇齒之故,豈肯遽已?以契丹之衆加夏國之半,臣不知王韶能辦此否。

    ”上極以為然。

    ) 六月,大旱。

     草木枯死,羊馬無所食,監軍司令于中國緣邊放牧。

    宋帝诏六路經略司:嚴察漢、蕃,無緻侵竊。

    (《長編》二百五十四)秋七月,誘宋環慶諸邊熟戶。

     中國陝西諸路旱,緣邊蕃、漢乏食。

    夏人乘此薦饑,遣人以财物招誘熟戶,于是歸者甚衆。

    (《長編》二百五十六)九月,犯麟州,敗于長城阪。

    (《宋史·王文郁傳》) 攻宋天聖寨,不克。

     宋渭帥檄諸将會兵,約曰:“過某日,敵不至即去。

    ”泾原将劉仲武諜得的期,乞緩分屯。

    帥不許,強之,但留一将與仲武軍。

    如期而夏人至,仲武力戰卻之。

    (《宋史·劉仲武傳》) 冬十二月,故都統軍嵬名浪遇卒。

     浪遇廢居下治,坐卧一室,日訓子孫以忠義,口不言兵。

    至是卒,遺表以擢用忠良,勿犯中國為言。

    諸梁惡之,不以聞。

    (《西夏書事》)是歲,回鹘來侵。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