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以解急難。
”上曰:“又恐彼不思算,妄舉動。
”安石曰:“如此即取亂侮亡,何所不可?我所懼者,彼有謀而已,無謀而妄動,非所懼也。
”) 宋使來賜國主生辰。
宋以供備庫使任懷政為生辰使,既知為任福侄,以皇城使田湮代之。
(《長編》二百三十七)宋诏陝西、河東諸路,毋侵掠夏境。
時夏人已進誓表,故有是命。
沼曰:“诏夏國主,省所上表:‘臣依準制命,将綏德城下界至打量二十裡,明立封堠,交付了當訖者。
臣幼叨世緒,遵奉皇猷,宿兵累年,空阻瞻雲之望;通盟此日,遐陳獻土之歡。
上奉高明,更無渝變,虔遵聖訓,分定式疆,踐土約詞,昭著先朝之誓;推忠納款,堅持歸信之誠。
載圖方嶽之勤,庶答乾坤之施。
’具悉。
世膺爵寵,為我翰藩,來陳封章,率服诏令,載惟忠順,良所歎嘉。
弭兵息民,子育萬國,終始惟一,時乃朕心。
爾不有渝,朕無過舉,已戒邊吏,各守封疆。
所宜顯谕國人,永遵先誓。
其馀約束事節,一依慶曆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誓诏施行。
自今以後,恩禮歲賜,并如舊例。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複賜立夏國主冊文曰:“惟某年月日,皇帝若曰:古先哲王,奄有區夏,選賢維世,以立諸侯。
外則撫鎮畛封,内則屏毗中國。
肆朕纂服,遹追令猷,敷考貢圖,誕頒顯冊。
咨爾某性資沉勇,世載忠良,夙懷來極之誠,深明事大之節。
底綏種落,式遏寇虞,奉承前修,嗣守舊約。
是用策勳而懋賞,備物以嚴師,??茷旃旌,苴矛分土,涓辰令吉,長于西陲。
今差某官持節,冊命爾為夏國主。
於戲!世為宋藩,惟忠實可以保位;疆以戎索,非信順無以義民。
允懷于茲,罔墜厥緒。
欽哉!迪予一人之休命,可不慎欤。
”(《長編》二百三十七及《西夏紀事本末》) 冬十月,宋置熙河路,以王韶為經略安撫使。
夏欲侵宋熙河,先遣人觇虛實。
宋邏者得之,索其衣,緣中獲一書,乃是盡記人馬、刍糧之數。
官屬皆欲支解以徇,韶判杖背二十,刺面“蕃賊決訖放歸”六字,縱之。
是時,适有戍兵,步騎甚衆,刍糧亦富。
夏人得諜書,知有備,其謀遂止。
(沈括《補筆談》) 宋命王韶用間。
宋諸路屢探西人點集,欲襲鎮洮策傘丕勒。
王安石曰:“此多是探人反為西人所誤,此所謂因間也。
度西人必不敢來襲。
”又言:“王韶得禹臧花麻蕃字,知西人無他,必得實。
”因白帝:“王韶獨能因花麻以間西人動靜,絕勝諸路令人探事,謂宜委韶,令因花麻輩厚結納西人要近為間。
”帝曰:“花麻亦必要财物,待令王韶與之,仍須與韶财物,委之結納。
”安石曰:“雄州有官庫,專給用間。
今通遠如雄州置庫,委韶以财物,必能辦此。
此經略夏國之要務。
且夷狄嗜利不知義。
”引漢高祖啖秦将及陳豨将事。
帝以為然。
(《長編》二百三十七) 宥州移牒于宋,索武勝城。
武勝守将瞎藥由河州附宋,授内殿崇班,賜姓名“包約”。
梁乙埋令宥州牒延州,言王韶築城堡,侵奪舊屬夏國蕃部。
帝曰:“西人何敢如此?”令作牒報之。
及樞密院呈牒本,帝令稍回互數字。
王安石曰:“甚善。
然夏國一婦人、一兒子、一困敝小國,乃敢先自違越,加不直于我,所以報之不當遜屈。
”帝曰:“彼或來作過。
”安石曰:“若作過,即全無計算,何足慮?”馮京曰:“恐助瞎征以兵,必不敢公然入寇。
”安石曰:“方事未集之時,不能早助瞎征,今瞎征已敗散,洮西人争附我,乃始助瞎征,其無謀可知。
”帝曰:“彼不能舉國來,若舉國來,即鎮洮未易當。
”安石曰:“舉國來亦不妨。
彼新納誓,國人皆喜于息肩,我自于西蕃築城堡,無預夏國事。
若舉國來,則國人必不自直,且不樂行,此苻堅所以不能取勝也。
縱彼能破我通遠,我亦未足為憂。
況如通遠未易可破,彼舉國來欲何求?若我自開邊,無預夏國事,而夏國辄來按據,我便畏之,即何以保守中國疆界乎?”(《長編》二百三十八及《宋史·神宗本紀》。
按瞎征,《長編》原作木征,從《宋史》改) 十二月,遣使如宋進馬,贖《大藏經》。
宋帝賜經而還其馬,诏曰:“诏夏國主,省表乞收贖釋典一《大藏》并簽帙複帕,前後新舊翻譯經文,惟觊宸慈,特降旨命,令有司點勘,無至脫漏卷目,所有印造裝成紙墨工直,并依例進馬七十匹,聊充資費,早賜近年宣給事具悉。
維是佛乘,著為象數,載覽需章之奏,懇求具譯之編。
已降允俞,特行賜予。
眷言信向,良用歎嘉。
所請贖經文,已指揮印經所,應有經本,并如法印造給賜。
令保安軍移牒宥州,差人于界首交割,至可領也。
所有馬七十匹,更不用進來。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春寒,比平安好否?書指不多及。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紀事本末》) 是月,宋臣王安石因夏人通和,請省麟府兵。
言今内地人習兵,足恃,極邊又有堅城,雖兵少,西人無敢犯之理。
帝恐兵少,西人侵寇,民不安居。
安石曰:“與弱國通和,厚與之财物,乃更不免其侵寇。
又不撤備,即與和何補?但有侵寇,即急切與之理會,彼自不敢。
兵法以為無所不備,即無所不寡;能有所不備者,知敵之情故也。
今不料敵情,即豈免無所不備?今日之事,麟府不須厚為兵備,于無事時省兵以纾民憂,惜财谷以實邊,乃所以待有事也。
臣愚以為西事但應接不失計,即雖元昊複生,尚無能為,何況如今秉常孱弱?”帝曰:“慶曆中,麟府不過萬人,今乃二萬人,誠可省。
但得城寨堅完,即可無虞。
”安石曰:“要城寨堅完,此豈難事,但令沿邊将吏知朝廷诏令,常惕懼不敢苟且,即城寨自然堅完。
”(《長編》二百四十一) 西夏稱天賜禮盛國慶四年 春二月,攻宋秦州。
都巡檢使劉惟吉敗之。
(《宋史·神宗本紀》及《九朝編年備要》)宋戒邊吏,毋與夏人生事。
延州言,順甯寨蕃部逃入西界,蕃官劉紹能以兵襲逐不及,反捕西人為質。
宋帝曰:“自許夏國修貢以來,近邊逃背生口皆送還,意極恭順。
今紹能即以兵出界,人情必須憤激。
可嚴戒邊吏,自今毋或生事。
”(《長編》二百
”上曰:“又恐彼不思算,妄舉動。
”安石曰:“如此即取亂侮亡,何所不可?我所懼者,彼有謀而已,無謀而妄動,非所懼也。
”) 宋使來賜國主生辰。
宋以供備庫使任懷政為生辰使,既知為任福侄,以皇城使田湮代之。
(《長編》二百三十七)宋诏陝西、河東諸路,毋侵掠夏境。
時夏人已進誓表,故有是命。
沼曰:“诏夏國主,省所上表:‘臣依準制命,将綏德城下界至打量二十裡,明立封堠,交付了當訖者。
臣幼叨世緒,遵奉皇猷,宿兵累年,空阻瞻雲之望;通盟此日,遐陳獻土之歡。
上奉高明,更無渝變,虔遵聖訓,分定式疆,踐土約詞,昭著先朝之誓;推忠納款,堅持歸信之誠。
載圖方嶽之勤,庶答乾坤之施。
’具悉。
世膺爵寵,為我翰藩,來陳封章,率服诏令,載惟忠順,良所歎嘉。
弭兵息民,子育萬國,終始惟一,時乃朕心。
爾不有渝,朕無過舉,已戒邊吏,各守封疆。
所宜顯谕國人,永遵先誓。
其馀約束事節,一依慶曆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誓诏施行。
自今以後,恩禮歲賜,并如舊例。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複賜立夏國主冊文曰:“惟某年月日,皇帝若曰:古先哲王,奄有區夏,選賢維世,以立諸侯。
外則撫鎮畛封,内則屏毗中國。
肆朕纂服,遹追令猷,敷考貢圖,誕頒顯冊。
咨爾某性資沉勇,世載忠良,夙懷來極之誠,深明事大之節。
底綏種落,式遏寇虞,奉承前修,嗣守舊約。
是用策勳而懋賞,備物以嚴師,??茷旃旌,苴矛分土,涓辰令吉,長于西陲。
今差某官持節,冊命爾為夏國主。
於戲!世為宋藩,惟忠實可以保位;疆以戎索,非信順無以義民。
允懷于茲,罔墜厥緒。
欽哉!迪予一人之休命,可不慎欤。
”(《長編》二百三十七及《西夏紀事本末》) 冬十月,宋置熙河路,以王韶為經略安撫使。
夏欲侵宋熙河,先遣人觇虛實。
宋邏者得之,索其衣,緣中獲一書,乃是盡記人馬、刍糧之數。
官屬皆欲支解以徇,韶判杖背二十,刺面“蕃賊決訖放歸”六字,縱之。
是時,适有戍兵,步騎甚衆,刍糧亦富。
夏人得諜書,知有備,其謀遂止。
(沈括《補筆談》) 宋命王韶用間。
宋諸路屢探西人點集,欲襲鎮洮策傘丕勒。
王安石曰:“此多是探人反為西人所誤,此所謂因間也。
度西人必不敢來襲。
”又言:“王韶得禹臧花麻蕃字,知西人無他,必得實。
”因白帝:“王韶獨能因花麻以間西人動靜,絕勝諸路令人探事,謂宜委韶,令因花麻輩厚結納西人要近為間。
”帝曰:“花麻亦必要财物,待令王韶與之,仍須與韶财物,委之結納。
”安石曰:“雄州有官庫,專給用間。
今通遠如雄州置庫,委韶以财物,必能辦此。
此經略夏國之要務。
且夷狄嗜利不知義。
”引漢高祖啖秦将及陳豨将事。
帝以為然。
(《長編》二百三十七) 宥州移牒于宋,索武勝城。
武勝守将瞎藥由河州附宋,授内殿崇班,賜姓名“包約”。
梁乙埋令宥州牒延州,言王韶築城堡,侵奪舊屬夏國蕃部。
帝曰:“西人何敢如此?”令作牒報之。
及樞密院呈牒本,帝令稍回互數字。
王安石曰:“甚善。
然夏國一婦人、一兒子、一困敝小國,乃敢先自違越,加不直于我,所以報之不當遜屈。
”帝曰:“彼或來作過。
”安石曰:“若作過,即全無計算,何足慮?”馮京曰:“恐助瞎征以兵,必不敢公然入寇。
”安石曰:“方事未集之時,不能早助瞎征,今瞎征已敗散,洮西人争附我,乃始助瞎征,其無謀可知。
”帝曰:“彼不能舉國來,若舉國來,即鎮洮未易當。
”安石曰:“舉國來亦不妨。
彼新納誓,國人皆喜于息肩,我自于西蕃築城堡,無預夏國事。
若舉國來,則國人必不自直,且不樂行,此苻堅所以不能取勝也。
縱彼能破我通遠,我亦未足為憂。
況如通遠未易可破,彼舉國來欲何求?若我自開邊,無預夏國事,而夏國辄來按據,我便畏之,即何以保守中國疆界乎?”(《長編》二百三十八及《宋史·神宗本紀》。
按瞎征,《長編》原作木征,從《宋史》改) 十二月,遣使如宋進馬,贖《大藏經》。
宋帝賜經而還其馬,诏曰:“诏夏國主,省表乞收贖釋典一《大藏》并簽帙複帕,前後新舊翻譯經文,惟觊宸慈,特降旨命,令有司點勘,無至脫漏卷目,所有印造裝成紙墨工直,并依例進馬七十匹,聊充資費,早賜近年宣給事具悉。
維是佛乘,著為象數,載覽需章之奏,懇求具譯之編。
已降允俞,特行賜予。
眷言信向,良用歎嘉。
所請贖經文,已指揮印經所,應有經本,并如法印造給賜。
令保安軍移牒宥州,差人于界首交割,至可領也。
所有馬七十匹,更不用進來。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春寒,比平安好否?書指不多及。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紀事本末》) 是月,宋臣王安石因夏人通和,請省麟府兵。
言今内地人習兵,足恃,極邊又有堅城,雖兵少,西人無敢犯之理。
帝恐兵少,西人侵寇,民不安居。
安石曰:“與弱國通和,厚與之财物,乃更不免其侵寇。
又不撤備,即與和何補?但有侵寇,即急切與之理會,彼自不敢。
兵法以為無所不備,即無所不寡;能有所不備者,知敵之情故也。
今不料敵情,即豈免無所不備?今日之事,麟府不須厚為兵備,于無事時省兵以纾民憂,惜财谷以實邊,乃所以待有事也。
臣愚以為西事但應接不失計,即雖元昊複生,尚無能為,何況如今秉常孱弱?”帝曰:“慶曆中,麟府不過萬人,今乃二萬人,誠可省。
但得城寨堅完,即可無虞。
”安石曰:“要城寨堅完,此豈難事,但令沿邊将吏知朝廷诏令,常惕懼不敢苟且,即城寨自然堅完。
”(《長編》二百四十一) 西夏稱天賜禮盛國慶四年 春二月,攻宋秦州。
都巡檢使劉惟吉敗之。
(《宋史·神宗本紀》及《九朝編年備要》)宋戒邊吏,毋與夏人生事。
延州言,順甯寨蕃部逃入西界,蕃官劉紹能以兵襲逐不及,反捕西人為質。
宋帝曰:“自許夏國修貢以來,近邊逃背生口皆送還,意極恭順。
今紹能即以兵出界,人情必須憤激。
可嚴戒邊吏,自今毋或生事。
”(《長編》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