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須守信誓。

    既約彼商量地界,遽出不意占據生地,非計也。

    兼我所以待夷狄不在數裡地,此數裡地不計有無。

    ”上曰:“朕亦疑此計未善。

    ”因令卨具析利害以聞。

    卨請築堡寨于界内,乃降是诏。

    安石又曰:“今陝西一路即戶口可敵一夏國,以四夏國之衆當一夏國,又以天下财力助之,其勢欲掃除亦宜甚易,然終不能使夏國畏服,以其君臣強武。

    今其君幼弱,其臣不過親昵阘冗之人,然而終不能兼制彼者,必有以也。

    将帥未肯出智力,為陛下任事,雖欲出智力任事,亦恐未敢得志。

    ”上曰:“有智力人誠少。

    ”安石曰:“有智力人豈在多?但人人竭心以奉朝廷号令。

    所與議出号令者,亦豈在多人?但要好惡是非分曉耳。

    ”又論夏國事勢,樞密院但以為邊面闊,彼能聚兵,我不能,所以無知之何。

    安石曰:“勝負不在此。

    今以陛下聰明齊聖當一稚子,是一勝也。

    朝廷所用人,不擇親疏遠近,惟材是擇,然至謀國事,議邊計,總領一方,尚患乏人;今彼所用謀國者,非梁氏叔伯即兄弟,豈能皆勝其任之人?是二勝也。

    彼雖傾國以十萬衆犯邊,而老幼疲憊不能者皆在其間,我若有一二萬精卒則足勝彼。

    但我将帥今亦非其人,率苟且,兵雖衆而不訓練,朝廷舉動往往不合事機,此所以不能勝彼,非彼無可勝之理也。

    ”) 遣使入貢于宋。

     故事:夏使館于都亭西驿。

    夏人久不朝,故西驿條制重複雜亂,承用者無所适從。

    至是複修貢,宋帝命集賢校理章惇修定之。

    (《長編》二百三十二) 五月,複鬧訛、礓石二堡。

     鬧訛、礓石毗連,自李複圭生事後,中國蕃、漢雜耕其地。

    梁氏屢表乞還,請于見今蕃漢住坐立界。

    中國初牒宥州言,無人拘占此地。

    既知牒誤,宋帝令知慶州王廣淵給還之。

    (《長編》二百三十一) 蕃官浪斡臧嵬來降。

     臧嵬,西蕃部族,向居鬧訛、礓石地,及二堡歸夏,移居近裡熟戶部内。

    梁乙埋使人誘之,遂降。

    (《長編》二百三十二及二百三十四)六月,還宋荔原堡逃背熟戶嵬逋等七十八人。

     先是,夏人未嘗以逃戶來歸,至是欲請和故也。

    其兩戶乃新招到,曾體問不願歸者,其十五戶蓋治平間所招不經體問者。

    王安石言:“訪得王廣淵,既退還西界礓石、鬧訛堡地,給田與熟戶數少故逃去。

    ”馮京曰:“西人或有謀,當是怨彼背叛,故送來令我殺之。

    ”安石曰:“西人不候理索,送來乃得計。

    ”帝問所以措置,文彥博曰:“兩戶新經體問,自合依法。

    十五戶除頭首外,可矜貸配近裡。

    ”安石曰:“兩戶誠合依法,然法皆斬,謂宜貸其女弱。

    若強壯要走,女弱何緣不随?徒行誅戮,有損仁政。

    馀十五戶必廣淵措置乖方,給地不足,緻其逃叛。

    此事但可責廣淵,恐十五戶不須行法。

    ”帝曰:“若釋之,今後逃叛,何可複禁?”安石曰:“但顧我恩信方略如何,不在誅戮此數十口,然後能使人不逃叛。

    ”帝曰:“西人将銀彩來招去,亦未必是廣淵措置乖方。

    ”安石曰:“此事難根問,然付以一路,若能檢禦,何緣緻得人走投外界?但根問必見詣實。

    ”帝曰:“已令李憲體問,且指揮未得斷遣,候李憲體問到商量。

    ”安石曰:“十五戶必然措置失所,故叛,并合責廣淵。

    若體問見失所之狀,因而撫存此蕃戶,給足田土,隻令在邊居住,彼既為西人執送,必無複叛之理,既自謂必死,蒙恩更生,則必有如報秦穆公食駿馬之志。

    兼其馀蕃戶見朝廷待之如此,豈不感悅?不然,徒誅戮此輩,有傷仁政,于邊防大計實無所補。

    ”帝悅。

    (《長編》二百三十四) 閏七月,宋王韶擊吐蕃,與夏人遇,敗之,遂置鎮洮軍。

     宋遣步将景思立、王存以泾原兵出南路,王韶由東谷徑趨武勝,未至十馀裡,逢夏人戰,遂至其城。

    瞎藥棄城夜遁,大首領曲撤四王阿南珂出奔,乃城武勝。

    (《宋史·神宗本紀》及《夏國傳》) 免嵬名浪遇都統軍,徙之下治。

     國中擅權者三人:梁乙埋,國戚居長;次都羅馬尾;次罔萌訛。

    萌訛略知書,私侍梁氏,與乙埋居中用事。

    都羅多戰功,常握兵屯塞上。

    浪遇為元昊弟,知兵,熟邊事,諒祚時嘗執國政。

    至是,以不附諸梁罷其官,并其家屬徙之。

    (《夢溪筆談》) 八月,遣使如宋謝歲賜。

     夏國進表不依舊式,但謝恩而不設誓,又不言諸路商量地界事。

    樞密院共以為疑,帝問如何,王安石曰:“中國與夷狄要以宗祀殄滅為誓非得已,今彼如此,但降答诏甚善。

    ”文彥博曰:“如此,即今年防秋如何?”帝曰:“便得誓表,如何便保彼不為變?”安石曰:“誠如此。

    ”彥博曰:“盟誓自古所有,要之天地神祇,尚恐有變。

    若更無此,如何可保?”安石曰:“若盟誓可賴,即夏國引前誓足矣。

    臣恐誓與不誓,皆不可保。

    然彼既得歲賜,必不便敢抗拒。

    ”彥博又以為:“羌人狡猾,包藏不可知,如何便敢撤備?”安石曰:“其勢可見,即其情可知,恐不足過慮,撤備無妨。

    ”彥博又言:“有盟誓,則彼違盟誓,我有辭。

    ”安石曰:“若力足以制夏國,豈患無辭!”馮京曰:“太祖得蜀人與河東蠟書,曰:‘我伐蜀有辭矣。

    ’”安石曰:“太祖偶然有此語。

    若蜀可伐,恐雖無蠟書,太祖不患無辭。

    如太祖伐江南,豈有蠟書?但我欲行王政,爾乃擅命一方,便為可伐之罪。

    如夏國既稱臣,未嘗入觐,以此伐之,亦便有辭。

    臣以為不患無辭,患無力制之而已。

    ”帝以為然。

    又論地界,安石曰:“臣本欲議地界者,為環慶占夏國地,若不與降誓前約定,即誓後必複紛纭。

    今既以環慶地與之,則馀路更無足議,不須複問。

    ”乃降答诏。

    (《長編》二百三十七。

    按《長編》:六月甲寅,王安石白上:“西人雖未降誓诏,然邊備便可弛。

    如已降誓诏,今西人所甚惜者綏州二十裡,彼今已與我。

    我所甚欲者環慶地,我今既已與彼,即馀處更無所争。

    何緣更肯與興兵?”前一日,論西事,佥以為未降誓诏則防秋不可緩。

    安石謂:“彼不能犯境。

    ”上曰:“彼群臣但憂秉常長大追究其罪,誰肯為戎首者。

    ”安石曰:“新送李崇貴、韓道喜來,國中已屢許其和,彼群臣豈不自計,為戎首或不免如韓、李被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