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使,督蕃将趙馀慶讨夏國,期會于金湯川之結明薩莊。

    文諒甫抵金湯,去結明薩莊尚二十裡,見夏兵衆,引歸。

    馀慶至,不見文涼軍,亦退回。

    (《長編》二百二十) 與鄜延都巡檢使白玉戰于新寨,敗績。

     李複圭治慶州之敗,既斬李信等,又欲罪玉,郭逵申救得免。

    已而大捷于新寨,宋帝謂逵曰:“白玉能以功補過,卿之力也。

    ”(《宋史·郭逵傳》) 十二月,侵宋鎮戎軍三川寨,巡檢趙普伏兵邀擊,敗之。

     夏人夜引輕騎過邊壕,抄掠鎮戎軍,普伏兵壕外邀其歸,擊之,獲馬十二匹而還。

    (《宋史·神宗本紀》及《長編》二百十八)綏州監軍呂效忠帥師犯德順軍,敗死。

     陝西諸路閑田數千頃,募人為弓箭手,每人給屋,貸口糧二石,半耕半戰。

    德順軍所募尤勁勇。

    效忠率萬騎侵渭州,攻德順。

    知軍事周永清出兵拒敵,效忠戰敗被獲。

    永清令勇士夜馳百裡,搗其巢,俘斬複數千人。

    (《宋史·周永清傳》) 是歲,宋複絕夏歲賜,斷和市。

    (《長編》二百十五) 西夏稱天賜禮盛國慶二年 春正月,遣使如宋賀正旦。

     夏人犯環慶後,複遣罔萌訛來賀正。

    延帥趙卨請邊吏離其心腹,因以招橫山之衆,此不戰而屈人兵也。

    宋帝不許,诏以來年應賜夏國銀、絹,令宣撫使分貯四路安撫司處,以備犒賜夏屬來歸者。

    于是罔萌訛怏怏而回。

    (《宋史·趙卨傳》及《長編》二百十七。

    又《長編》:诏近指揮陝西、河東諸路:如有夏國投來蕃部,不以多少,并令接納,厚加存撫。

    近日惟鄜延、環慶屢奏投來人戶,而諸路并不知有無,可詢其實封以聞。

    ) 築啰兀城。

     梁乙埋聞中國立更戍法,分置陝西五路四十二将,謀大舉,乃築城于撫甯故縣北之滴水崖。

    崖石峭拔,高十馀丈,下臨無定河,謂之啰兀城,以扼橫山沖要。

    延州左麒骥使折繼世與知青澗城種谔謀曰:“橫山之衆盡欲歸漢,大兵若出界取啰兀,河南地可奄有也。

    ”谔言于宣撫使韓绛,議由綏德進兵攻啰兀,創建六寨,以通麟府,包地數百裡,則鄜延、河東有輔車之勢,足以制夏國。

    令谔以所部兵二萬出無定河,諸将皆受節制。

    谔趣河東兵,先趨銀州。

    乙埋集衆鐵冶溝邀擊之,河東兵大潰。

    甯州團練使劉閴親自殿後,率銳騎搏戰,飛矢蔽體,不少卻,乃解。

    (《長編》二百十六,《宋史·劉閴傳》。

    按《範育奏議》:“昨聞宣撫使發麟府軍馬出界,過鐵冶川盡日行狹隘中,若遇數百人則隻輪不返,幸乘虛驟進,夏不及計,故得完師。

    然既過之後,夏即以嚴師為備,諸将許鹹吉等卻由陝西界回兵,與《宋史·劉閴傳》異。

    ) 都樞密使哆臘戰于馬戶川,敗績,棄啰兀城走。

     哆臘聞種谔将至,率钤轄十三人,引兵三千屯啰兀城北馬戶川。

    谔令前部高永能六千騎迎之,哆臘五戰不利,率衆走保立賞平,堅壁不出。

    谔遺以婦人衣三襲,潛遣呂真率千人蹑其後。

    會大風塵起,哆臘望見,驚曰:“漢兵至矣!”皆潰而走,遂城啰兀。

    呂公弼上言:“谔既城啰兀,又增堡障。

    今大兵殺獲已多,虜方懷忿,日夜聚兵,必為邊患。

    願罷城築,專為持重計。

    ”韓绛又命德順軍判官遊師雄同提舉常平劉閴往鄜延,與主帥措議戰守之策。

    初,琯欲自延州入安定、黑水堡,過綏平塞,地逼敵境。

    師雄疑其有伏,請由他道。

    已而諜者至,言夏人嘗伏精兵數千于黑水旁,伺其過掩之。

    将诘以機事,琯驚曰:“向非公,堕于敵矣。

    ”已而绛言谔入夏之功,破賊馬戶川,斬首千級,乞加旌賞,從之。

    (《長編》二百十九至二十及張舜民《遊師雄墓志》。

    按《宋史·呂公弼傳》:韓绛宣撫秦晉,将取啰兀城,令河東發兵趨神堂新路。

    公弼曰:“夏必設伏待吾。

    永和關雖回遠,可安行無患。

    ”乃由永和。

    既而新路援兵果遇伏。

    與《遊志雄墓志》相發。

    ) 二月,遣使求援于遼。

     啰兀之失,國中點兵不集。

    遣使如遼乞援,遼主許發腹裡兵三十萬助之,于是國中氣複振。

    (《長編》二百二十。

    又《長編》:先是,宣撫使奏夏人點集不起,或雲往仇賽西蕃。

    上曰:“此何意也?”王安石曰:“彼或先并力讨西蕃,彈壓已定,乃來與中國争,緣今便與中國争,亦未見其利。

    ”上曰:“能如此,乃是有謀。

    ”安石曰:“前見梁氏委計于諸首領,或恐諸首領計慮及此。

    ”馮京又言:“或聞就契丹借兵士,疑契丹不肯。

    ”安石曰:“夏賊若果借兵于契丹,即不為得計,恐其不至如此。

    ”及是,探報契丹陰發腹裡兵三十萬往西界,不令中國知,上曰:“果有此否?”安石曰:“雖有此,不足怪。

    陛下即位即經營綏州,又取銀州(取銀州當考)破其唇齒之勢,彼以為中國若已服夏國,當觇幽燕。

    若乘中國有事之時,能撓我權,則其庸多矣。

    夏國主幼,婦人用事,忿而無謀,或請師于契丹,則為契丹計,雖許之何為不可,可以撓中國而無損于我。

    契丹優為之,但恐其無遠略,不能出此。

    ”上曰:“果及此,則奈何?”安石曰:“陛下誠以靜重待之,雖加一契丹,于邊事亦不至狼狽。

    若欲進取,非臣所知,且我堅壁清野,積聚刍糧以待敵,則敵未能深為我患,而彼兩國集于境上,其刍糧何以持久?我所患者在于刍糧難繼而已,愛惜刍糧,無傷民力,而以靜重待敵之釁,則外患非所恤也。

    ”) 與宋将李浩戰于賞堡嶺川,敗績。

     韓绛城啰兀,浩領兵戰賞堡嶺川,殺大首領訛革多移,斬首千三百馀級。

    (《宋史·李浩傳》)三月,陷宋撫甯諸城。

     初,種谔進築永樂川、賞捕嶺二寨,分遣都監趙璞、燕達築撫甯故城,及分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四寨與河東路修築,各相去四十馀裡。

    韓绛得空名告身、宣<束力>及錦袍、銀帶,撫納降附。

    至邊,盡召蕃官、蕃部厚犒之,軍士怨望;又奪騎兵馬,曰:“此輩不能戰。

    ”以與蕃部,有抱馬首号泣者。

    绛又嘗遣權管勾機宜文字遊師雄按視啰兀城、撫甯和市,師雄言:“啰兀無井泉,撫甯在平川,皆不可守。

    ”已而夏人來攻順甯寨,遂圍撫甯。

    折繼昌、高永能擁兵駐細浮圖,去撫甯咫隻,啰兀兵勢尚完。

    谔在綏德節制諸軍,聞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書召燕達,戰悸不能下筆,顧運判李南公,涕泗不已。

    由是新築諸堡悉陷,啰兀亦不守,将士沒者千馀人。

    初,宋帝遣戶部副使張景憲等按視,景憲受命即奏曰:“二城不可守,臣固不待到而後知。

    ”行未半道,撫甯已陷。

    至鄜延,條奏所見:百姓憔悴,師旅咨嗟。

    及言入鄜延界,詢啰兀利害,無一人言便者,乞速毀廢。

    會慶州軍叛,诏棄啰兀城。

    (《宋史·夏國傳》及《長編》二百二十至二十一。

    按《聞見近錄》:夏人圍啰兀甚急,得宋禁卒,語之曰:“汝語城中,張大吾軍,使速降,當與汝爵祿。

    ”卒敬諾之。

    緻卒危梯上,下瞰城中,卒辄大乎曰:“西賊人少糧盡,朝夕去矣。

    ”城中堅守之。

    賊怒,醢之。

    又《長編》:上嘗問宣徽南院使郭逵曰:“種谔取啰兀、撫甯二寨,或聞夏人複欲取之,當何如?”逵曰:“願速備撫甯,則啰兀無患。

    ”上曰:“何也?”逵曰:“昔夏人取靈武,先擊清遠,然後靈州失守。

    今撫甯地平而城小,戍兵不多,萬一用前策,則必先取撫甯。

    撫甯破,啰兀随之矣。

    ”上深以為然。

    未及往備,而撫甯已陷,遂棄羅兀。

    按啰兀《長編》作婁城。

    ) 與宋将嵬名山戰于大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