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毅宗諒祚長子也,母曰恭肅章憲皇後梁氏,治平四年冬即位,時年七歲,改元乾道,尊母梁氏為太後。
是歲,宋将林廣破華陽寨。
(《宋史·夏國傳》及《範忠宣集·林廣墓志銘》) 西夏稱乾道元年 春正月,梁太後攝政。
(《宋史·夏國傳》)以乙埋為國相。
梁氏悉以國政委乙埋,乙埋擢其子弟并居近要,于是諸梁權日甚。
(《西夏書事》)二月,遣使如遼報哀。
(《遼史·道宗本紀》)三月,遼使來吊祭。
(《遼史·道宗本紀》) 遣使獻遺物于遼。
(《遼史·道宗本紀》)遣新河北轉運使、刑部郎中薛宗道等如宋告哀。
宗道等多所要請,執禮不遜,且欲服<毛求>文金帶入見,押伴使劉航皆折正之。
宋帝問殺楊定事,宗道言:“殺人者,先已執送之矣。
”乃賜诏曰:“惟爾先父,保有西陲,忽覽訃書,良深轸念。
眷言荼毒,情何可任,勉勵孝忠,用副存撫。
逮諸親信之列,亦同慰谕之懷。
”馀令薛宗道等宣谕,并谕令上大首領數人姓名,當爵祿之。
俟崇貴至,即行冊禮。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事略》、《西夏紀事本未》。
按《文潞公集》:熙甯元年,論夏國冊命雲,薛宗道至,若所赍表祇是告哀,别無陳訴,及宗道于押伴官處别無傳達言語,欲令孫構因聚會款曲間,隻作己意問之,雲:“先國主薨謝,今來何人繼嗣焉?”他若雲某人繼嗣,即卻問:“是先國主之何親?”是子,即更問雲:“是嫡子否?”若雲是嫡,即與更問曰:“先國主盛年棄世,今來嗣子必是幼小。
”他若有對,便随機答之。
少間,即更說與:“自古外國必須中國冊命者,方可取重于諸蕃。
今者西夏以累世貢奉,故當冊命嗣子。
然朝廷以夏國自嘉祐以來,于麟州界上掩殺郭恩,及于泾原侵掠固家堡子,後又于大順城作過,有違誓表,如此非一。
以至先帝上仙,不時來祭,今上登極,亦不入賀。
然朝廷曲示含容,尚存事體,而夏國終不省過。
又于去年十一月中,甯順寨界上殺害卻知保安軍楊定等三人。
如此不道,今來朝廷未必便行封冊之禮,須與夏國重别商議,再具誓表,信納丁甯,務成久遠,方可商議封冊。
若依前,卻有侵犯邊境,貢奉不時,豈恭順和好之理?”若宗道别為分疏,即随其言以理折難。
若雲:“某祇是赍表來告哀,不敢與聞他議。
”即且說與:“今來使還,須是子細說與本國知委,候議定,别具誓表來,朝廷須有商量,亦是使人了事之功效也。
”又《韓魏公家傳》:初,夏國乞遣使詣厥,告諒祚之哀。
公奏曰:“西夏自誘害楊定以來,與朝廷相絕。
今遽遣使來告,即見其國内饑喪,乘此危迫,故急來赴訴。
此時若不直以彼國前後違犯誓诏之事先行诘責,及令縛送害定等人李崇貴、白供奉等歸朝廷行遣,以雪數家之冤,以正國體,俟其一一順服,然後開納。
苟便如元昊身死之初,亟行小童冊命之禮,且要無事,即恐一失機會,轉難控制。
”) 遣使如宋求封冊。
宋方責夏人不修職貢,欲擇人诘其使。
河北轉運使韓缜适陛辭,宋帝命之往。
缜至驿問罪,使者引服,自後累遣人赴宋。
宋臣範純仁曰:“外貌雖若恭順,而西人頓買漢物過多,似不為頻來之計。
”(《宋史·韓缜傳》及《範忠宣奏議》) 锢送殺楊定者李崇貴等于宋,且請和。
崇貴至,雲:“定奉使諒祚,嘗拜稱臣,且許以歸沿邊熟戶,諒祚遺之寶劍、寶鑒及金、銀物。
”初,定之歸,上其劍、鑒,而匿其金、銀,言諒祚可刺,帝喜,遂擢知保安。
既而夏人失綏州,以為定賣己,故殺之。
至是事露,帝薄崇貴等罪而削定官,沒其田宅萬計。
宋欲官其任事之酋,因使納塞門、安遠二寨而還綏。
(《宋史·夏國傳》) 五月,出兵筚篥城。
秦州僻在東南,距夏國差遠。
東自儀州南界生戶八王族抵水洛城,是為夏屬黨留族地。
其西路自山外石門峽正南百裡,由筚篥城轉三都谷,至安遠、伏羌寨。
次西為幹川谷,在古渭州西北,約三百裡至甯遠寨,亦合于伏羌。
自夏兵累掠秦鳳,西邊熟戶被擾,宋帝遣宰相韓琦知永興軍,經略陝西。
琦議築筚篥古城,與古渭相犄角,以秦鳳副總管楊文廣董其役。
文廣聲言城噴珠,率衆潛趨筚篥。
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
遲明,夏兵大至,與文廣搏戰,不勝而退。
臨行,遺書文廣曰:“當白國主,以數萬精騎逐汝也。
”(《宋史·楊文廣傳》) 秋七月,攻甘谷城。
筚篥既城,宋帝賜名甘谷。
乙埋惡其控扼要害,潛兵襲之,與秦鳳都監張守約遇,分兩翼夾攻。
守約以五百人逆戰,挺身立陣前,自節金鼓,發強弩注射,殪其酋,遂卻。
(《宋史·張守約傳》) 九月,集兵折姜會。
知原州種古來攻,拒戰,不勝。
折姜會距環州永和寨一百二十裡,本屬中國,自元昊時,據為和市處。
乙埋屢争甘谷城,不克,點集諸監軍司屯其地。
種古自原州帥師來擊,被殺者二千馀人。
(《宋史·種古傳》) 冬十月,遼來冊秉常為夏國王。
(《遼史·道宗本紀》) 十二月,遣使貢于遼。
(《遼史·道宗本紀》) 西夏稱乾道二年 春二月,宋遣河南監牧使劉航等來冊為夏國主。
賜诏曰:“朕肇膺皇曆,奄宅萬邦,凡撫遠人,必推大信。
乃顧西陲之守,實殚累世之忠。
爰自近年,頗隳故矩,以至間令首領,誘害邊臣,浸違憲度之常,自絕貢輸之路。
方行诘問,忽報兇哀,而能懲事以謝愆,瀝哀而請命,念方罹于荼毒,嘗曲示于慰存。
乃複羁送罪酋,載馳使介,願堅誠節,規欲日新。
今又奉表,及奏已禀從聖旨,歸納塞門、安遠二寨,仍乞别進誓文,永遵臣禮。
詳覽來請,朕意嘉之。
夏國既再修職貢,所宜謹守信誓,無或擾犯邊圉,重取悔尤。
至于順漢西蕃,亦毋得辄有侵掠。
候誓表到日,即遣使封冊,并以綏州給還,所有歲賜,自封冊後并依舊例。
朝廷必當誡饬邊吏,約束屬戶,各守疆埸,不得交侵,則阜安邊俗,式臻富庶之期;紹續世封,克保寵榮之福。
” 時秉常初立,宋臣多有勸伐夏者。
知鄧州郭申錫請捐前故,聽其子襲爵。
監察禦吏張舜民上言:“西夏強臣争權,不宜加以爵命,當興師問罪。
”宋帝不聽,故有是役。
航還,夏主遺以寶帶、名馬,航皆卻勿受。
(《宋史·夏國傳》、郭申錫、張舜民等傳、《九朝編年備要》及《西夏紀事本未》) 三月,侵宋秦州,陷劉溝堡,殺守将範願。
(《宋史·夏國傳》)遣都羅重進如宋。
初,宋欲官爵夏之首領,計分其勢。
延帥郭逵以為彼必不受诏,且彼既恭順,宜布以大信,不當誘之以利。
秉常果不奉诏,遣都羅重進來言曰:“上方以孝治天下,奈何反教小國之臣叛其君哉?”于是,前議遂罷。
(《宋史·夏國傳》) 宋使來賜誓诏。
初,諒祚進誓表,乞班誓诏,并請以安遠、塞門二寨易綏州。
至是,宋賜誓诏曰:“诏夏國主,省所進誓表:‘臣聞固基業者,必防于悔吝;質神祇者,宜務于要盟。
考核彜章,讨論典故。
河帶山砺,始漢室以流芳;玉敦珠盤,本周朝之垂範。
庶使君臣之契,邦國之歡,蔚為長久之規,茂著古今之式。
矧茂恩于累世,受賜于有年。
當竭情誠,仰期宸聽。
竊以上聯世緒,累受列封,本宜存信以推忠,豈謂輕盟而易動。
蓋此酋戎之畫,助成守土之非,然而始有釁端,已歸傾逝
是歲,宋将林廣破華陽寨。
(《宋史·夏國傳》及《範忠宣集·林廣墓志銘》) 西夏稱乾道元年 春正月,梁太後攝政。
(《宋史·夏國傳》)以乙埋為國相。
梁氏悉以國政委乙埋,乙埋擢其子弟并居近要,于是諸梁權日甚。
(《西夏書事》)二月,遣使如遼報哀。
(《遼史·道宗本紀》)三月,遼使來吊祭。
(《遼史·道宗本紀》) 遣使獻遺物于遼。
(《遼史·道宗本紀》)遣新河北轉運使、刑部郎中薛宗道等如宋告哀。
宗道等多所要請,執禮不遜,且欲服<毛求>文金帶入見,押伴使劉航皆折正之。
宋帝問殺楊定事,宗道言:“殺人者,先已執送之矣。
”乃賜诏曰:“惟爾先父,保有西陲,忽覽訃書,良深轸念。
眷言荼毒,情何可任,勉勵孝忠,用副存撫。
逮諸親信之列,亦同慰谕之懷。
”馀令薛宗道等宣谕,并谕令上大首領數人姓名,當爵祿之。
俟崇貴至,即行冊禮。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事略》、《西夏紀事本未》。
按《文潞公集》:熙甯元年,論夏國冊命雲,薛宗道至,若所赍表祇是告哀,别無陳訴,及宗道于押伴官處别無傳達言語,欲令孫構因聚會款曲間,隻作己意問之,雲:“先國主薨謝,今來何人繼嗣焉?”他若雲某人繼嗣,即卻問:“是先國主之何親?”是子,即更問雲:“是嫡子否?”若雲是嫡,即與更問曰:“先國主盛年棄世,今來嗣子必是幼小。
”他若有對,便随機答之。
少間,即更說與:“自古外國必須中國冊命者,方可取重于諸蕃。
今者西夏以累世貢奉,故當冊命嗣子。
然朝廷以夏國自嘉祐以來,于麟州界上掩殺郭恩,及于泾原侵掠固家堡子,後又于大順城作過,有違誓表,如此非一。
以至先帝上仙,不時來祭,今上登極,亦不入賀。
然朝廷曲示含容,尚存事體,而夏國終不省過。
又于去年十一月中,甯順寨界上殺害卻知保安軍楊定等三人。
如此不道,今來朝廷未必便行封冊之禮,須與夏國重别商議,再具誓表,信納丁甯,務成久遠,方可商議封冊。
若依前,卻有侵犯邊境,貢奉不時,豈恭順和好之理?”若宗道别為分疏,即随其言以理折難。
若雲:“某祇是赍表來告哀,不敢與聞他議。
”即且說與:“今來使還,須是子細說與本國知委,候議定,别具誓表來,朝廷須有商量,亦是使人了事之功效也。
”又《韓魏公家傳》:初,夏國乞遣使詣厥,告諒祚之哀。
公奏曰:“西夏自誘害楊定以來,與朝廷相絕。
今遽遣使來告,即見其國内饑喪,乘此危迫,故急來赴訴。
此時若不直以彼國前後違犯誓诏之事先行诘責,及令縛送害定等人李崇貴、白供奉等歸朝廷行遣,以雪數家之冤,以正國體,俟其一一順服,然後開納。
苟便如元昊身死之初,亟行小童冊命之禮,且要無事,即恐一失機會,轉難控制。
”) 遣使如宋求封冊。
宋方責夏人不修職貢,欲擇人诘其使。
河北轉運使韓缜适陛辭,宋帝命之往。
缜至驿問罪,使者引服,自後累遣人赴宋。
宋臣範純仁曰:“外貌雖若恭順,而西人頓買漢物過多,似不為頻來之計。
”(《宋史·韓缜傳》及《範忠宣奏議》) 锢送殺楊定者李崇貴等于宋,且請和。
崇貴至,雲:“定奉使諒祚,嘗拜稱臣,且許以歸沿邊熟戶,諒祚遺之寶劍、寶鑒及金、銀物。
”初,定之歸,上其劍、鑒,而匿其金、銀,言諒祚可刺,帝喜,遂擢知保安。
既而夏人失綏州,以為定賣己,故殺之。
至是事露,帝薄崇貴等罪而削定官,沒其田宅萬計。
宋欲官其任事之酋,因使納塞門、安遠二寨而還綏。
(《宋史·夏國傳》) 五月,出兵筚篥城。
秦州僻在東南,距夏國差遠。
東自儀州南界生戶八王族抵水洛城,是為夏屬黨留族地。
其西路自山外石門峽正南百裡,由筚篥城轉三都谷,至安遠、伏羌寨。
次西為幹川谷,在古渭州西北,約三百裡至甯遠寨,亦合于伏羌。
自夏兵累掠秦鳳,西邊熟戶被擾,宋帝遣宰相韓琦知永興軍,經略陝西。
琦議築筚篥古城,與古渭相犄角,以秦鳳副總管楊文廣董其役。
文廣聲言城噴珠,率衆潛趨筚篥。
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
遲明,夏兵大至,與文廣搏戰,不勝而退。
臨行,遺書文廣曰:“當白國主,以數萬精騎逐汝也。
”(《宋史·楊文廣傳》) 秋七月,攻甘谷城。
筚篥既城,宋帝賜名甘谷。
乙埋惡其控扼要害,潛兵襲之,與秦鳳都監張守約遇,分兩翼夾攻。
守約以五百人逆戰,挺身立陣前,自節金鼓,發強弩注射,殪其酋,遂卻。
(《宋史·張守約傳》) 九月,集兵折姜會。
知原州種古來攻,拒戰,不勝。
折姜會距環州永和寨一百二十裡,本屬中國,自元昊時,據為和市處。
乙埋屢争甘谷城,不克,點集諸監軍司屯其地。
種古自原州帥師來擊,被殺者二千馀人。
(《宋史·種古傳》) 冬十月,遼來冊秉常為夏國王。
(《遼史·道宗本紀》) 十二月,遣使貢于遼。
(《遼史·道宗本紀》) 西夏稱乾道二年 春二月,宋遣河南監牧使劉航等來冊為夏國主。
賜诏曰:“朕肇膺皇曆,奄宅萬邦,凡撫遠人,必推大信。
乃顧西陲之守,實殚累世之忠。
爰自近年,頗隳故矩,以至間令首領,誘害邊臣,浸違憲度之常,自絕貢輸之路。
方行诘問,忽報兇哀,而能懲事以謝愆,瀝哀而請命,念方罹于荼毒,嘗曲示于慰存。
乃複羁送罪酋,載馳使介,願堅誠節,規欲日新。
今又奉表,及奏已禀從聖旨,歸納塞門、安遠二寨,仍乞别進誓文,永遵臣禮。
詳覽來請,朕意嘉之。
夏國既再修職貢,所宜謹守信誓,無或擾犯邊圉,重取悔尤。
至于順漢西蕃,亦毋得辄有侵掠。
候誓表到日,即遣使封冊,并以綏州給還,所有歲賜,自封冊後并依舊例。
朝廷必當誡饬邊吏,約束屬戶,各守疆埸,不得交侵,則阜安邊俗,式臻富庶之期;紹續世封,克保寵榮之福。
” 時秉常初立,宋臣多有勸伐夏者。
知鄧州郭申錫請捐前故,聽其子襲爵。
監察禦吏張舜民上言:“西夏強臣争權,不宜加以爵命,當興師問罪。
”宋帝不聽,故有是役。
航還,夏主遺以寶帶、名馬,航皆卻勿受。
(《宋史·夏國傳》、郭申錫、張舜民等傳、《九朝編年備要》及《西夏紀事本未》) 三月,侵宋秦州,陷劉溝堡,殺守将範願。
(《宋史·夏國傳》)遣都羅重進如宋。
初,宋欲官爵夏之首領,計分其勢。
延帥郭逵以為彼必不受诏,且彼既恭順,宜布以大信,不當誘之以利。
秉常果不奉诏,遣都羅重進來言曰:“上方以孝治天下,奈何反教小國之臣叛其君哉?”于是,前議遂罷。
(《宋史·夏國傳》) 宋使來賜誓诏。
初,諒祚進誓表,乞班誓诏,并請以安遠、塞門二寨易綏州。
至是,宋賜誓诏曰:“诏夏國主,省所進誓表:‘臣聞固基業者,必防于悔吝;質神祇者,宜務于要盟。
考核彜章,讨論典故。
河帶山砺,始漢室以流芳;玉敦珠盤,本周朝之垂範。
庶使君臣之契,邦國之歡,蔚為長久之規,茂著古今之式。
矧茂恩于累世,受賜于有年。
當竭情誠,仰期宸聽。
竊以上聯世緒,累受列封,本宜存信以推忠,豈謂輕盟而易動。
蓋此酋戎之畫,助成守土之非,然而始有釁端,已歸傾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