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使宗祀不永,子孫罹殃。

    ”(《宋史·夏國傳》。

    按李心傳《朝野雜記》歲賜之數作二十五萬。

    ) 六月,遣使如阻蔔乞師,阻蔔執送契丹。

     元昊聞契丹集兵聲讨,遣臣窊邑改請兵于阻蔔。

    阻蔔酋長烏八,執使者送于契丹,且請以兵助。

    契丹主出駐永安山,使延昌宮使高家奴(《東都事略》、《長編》俱作延慶宮使耶律元衡)以伐夏告于宋。

    (《遼史·興宗本紀》) 秋七月,遣使朝于契丹。

    (《遼史·興宗本紀》)八月,使如契丹,契丹執之,以兵窺唐隆鎮。

     夏國唐隆鎮所居嘉舒、克順等七族,舊屬府州,逃入西界。

    元昊入犯時,又掠麟、府人戶,安置其地,生齒日繁,分為十四族。

    是時元昊雖與契丹異,猶遣使朝貢。

    契丹主責以納叛背盟罪,使抗對不屈,羁之弗遣。

    元昊複使人貢,詢以事宜,又不以實對,契丹主執而笞之,發兵屯甯仁、靜寇兩鎮,待河凍即過唐隆,掠取戶口。

    元昊知其謀,遣兵沿河嚴備之。

    (《遼史·興宗本紀》) 九月,宋以契丹主親征夏國,遣馀靖緻赆禮。

     時宋欲加元昊封冊,而契丹以兵臨西境,遣使言為中國讨賊,請止毋和。

    朝議難之,會靖數言契丹挾詐,不可輕許。

    即遣靖往報,而留夏國封策不發。

    其複書略曰:“若以元昊于北朝失事大之禮,則自宜問罪。

    或謂元昊于本朝稽效順之故,則何煩出師。

    矧延州昨奏,元昊已遣楊守素将誓文入界,傥不依初約則猶可沮還;如盡遵承則亦難卻也。

    ”(《遼史·興宗本紀》、《宋史·馀靖傳》及《長編》一百五十一) 遣楊守素如宋求封冊。

     範仲淹奏,乞所有封冊之禮,須候西北收兵舉行,于體稍便,乞朝廷再三詳審。

    吳育亦言:“契丹受恩為日已久,不可納一叛羌,失繼世兄弟之歡。

    今二蕃自鬥,鬥久不解,可觀形勢,乘機立功。

    萬一過計,亟納元昊,臣恐契丹窺邊趙、魏,朝廷不得毫發之助,而太行東西且有煙塵之警矣。

    宜使人谕元昊曰:‘契丹,汝世姻,一旦自絕,力屈而歸我,我所疑也。

    若無他者,當順契丹如故,然後許汝歸款。

    ’告契丹曰:‘已诏元昊,如能投謝轅門,即聽内附。

    若猶堅拒,當為讨之。

    ’如此,則彼皆不能歸罪我矣。

    ”(《宋史·吳育傳》及《範文正公年譜》) 冬十月,契丹來伐,拒戰于賀蘭山,敗績。

     契丹主親将騎兵十萬出金肅城;遣皇太弟、天齊王重元為馬步軍大元帥,将騎兵七千出南路;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惠将兵六萬出北路;東京留守、趙王蕭孝友率師以從。

    夏與契丹僅隔大河,向無城堡可守。

    契丹兵三路濟河,長驅直入四百裡,無人迹。

    又以蕭術哲将衛兵,耶律義先為十二乣都監,據德勝寺南壁以待。

    元昊遣黨項諜者出觇敵,契丹獲之,射鬼箭(《遼史·國語解》:凡主親征,服甲胄,祭諸先帝,取死囚一,置所向之方,亂矢射之,名射鬼箭,以祓不祥。

    及班師,則射所俘)。

    遂以左廂兵潛屯賀蘭山北。

    蕭惠遣殿前副檢點蕭疊裡得、護衛經宿直古疊縱兵搏之,元昊親率兵掩擊,圍之數重。

    疊裡得等奮勇力鬥,左右馳射,躍馬直擊中堅,夏衆不能當,大潰而退。

    (《宋史·夏國傳》及《遼史》蕭術哲、耶律義先、古疊、疊裡得等傳) 元昊請降于契丹,上表謝罪。

     元昊見契丹兵至益衆,大懼,乞降。

    契丹主以元昊前後反複,遣蕭滴冽來觇誠否。

    滴冽因為元昊陳述禍福,元昊請退師十裡,俟收叛黨以獻,且進方物。

    契丹主命北院樞密副使蕭革迓之。

    (《遼史·西夏外紀》、《興宗本紀》及《蕭滴冽傳》) 契丹軍次河曲,元昊親率叛黨三部詣降。

     時兩軍各據山,嚴兵相待。

    契丹主诏蕭革,诘其納叛背盟之故。

    元昊伏罪,賜酒許以自新。

    大合樂,仍折箭為誓,各還營。

    (《遼史·興宗本紀》及《長編》一百五十二) 契丹謀襲夏營,反為夏人所乘,敗還。

    夏人執蕭胡睹。

     契丹主既受元昊降,欲還。

    蕭惠以為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計,車駕親臨,不盡歸所掠。

    天誘其衷,使彼來迎,天與不圖,後悔何及!且大軍既集,宜加讨伐,不可許和。

    契丹主猶豫未決。

    元昊以未得成,言退師三十裡以候。

    凡三退,将百裡,每退必赭其地,契丹馬無所食,因許和。

    元昊乃遷延以老之,度其馬饑士疲,因縱兵急攻惠營。

    诘旦,契丹督數路兵掩襲,夏人列拒馬于河西,蔽盾以立,惠擊敗之。

    元昊走,惠麾先鋒及右翼邀之。

    夏人千馀潰圍出,契丹師逆擊。

    大風忽起,飛沙眯目,軍亂,夏人乘之,蹂踐而死者不可勝計。

    元昊乘勝攻南壁,契丹師大敗,契丹主從數騎走,幾不得免,元昊命勿追。

    初,元昊獲契丹人,辄劓其鼻,有奔北者惟恐追及。

    及契丹主免也,伶官羅衣輕止之曰:“且觀鼻在否?”契丹主怒,以毳索系帳後,将殺之。

    既而元昊入樞密使蕭孝友寨,執附馬蕭胡睹以去。

    (《遼史·蕭惠傳》、《伶官傳》、《西夏外紀》及《宋史·夏國傳》。

    按蕭胡睹,《宋史·夏國傳》作鹘突姑。

    ) 元昊遣使以先被執者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