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西夏稱天授禮法延祚四年 春正月,宋诏鄜延、泾原兩路同進兵來讨果。

     宋帝與兩府大臣共議,陝西帥臣具攻、守二說奏之,宋帝取攻策,诏鄜延、泾原會兵,取正月上旬入讨。

    範仲淹言:“正月塞外大寒,不如俟春深,賊馬瘦人饑,勢易制。

    ”且乞留鄜延一路,以備招納,或擇利進城廢寨,以牽制元昊。

    韓琦奏言:“兩路協力,尚懼未能大挫黠虜。

    若鄜延以牽制為名,則是委泾原孤軍嘗于賊手,非計之得。

    ”乞督令鄜延進兵同入。

    宋帝以奏示仲淹,仲淹言:“臣與琦等皆一心,非有怯弱。

    但戰者危事,一或差失,則平定之期轉延歲月。

    況橫山蕃部散居岩谷,亦多設堡控扼險處,入界兵少則難追,多則難進,未見其利。

    ”琦又令尹洙至延州約進師,仲淹曰:“我師新敗,士氣喪沮,今但見敗形,未睹勝勢,吾不敢任也。

    ”洙太息曰:“公不及韓公矣!韓公雲:‘凡用兵,當置勝負于度外’。

    ”仲淹曰:“大軍一動,萬命所懸,乃置之度外乎?誠仲淹所不及。

    ”洙沮去。

    琦複上奏曰:“仲淹意在招納,使朝廷強之,終非己謀,将佐聞之,必無銳志。

    臣以元昊傾國入寇,不過四五萬,老弱婦女舉族而行。

    吾逐路之兵自守,勢分力弱,故遇敵不支。

    若大軍并出,鼓行而前,乘敵驕惰,破之必矣。

    乞别命近臣,以觀賊隙,如何進讨,斷在不疑。

    ”宋帝終難之。

    時傳聞宋師大舉,謀清野據險以待,一俟宋師諸路入界,并兵以敵。

    既而聞宋師不果出,乃已。

    (《長編》一百二十九、一百三十及《宋史》範仲淹、韓琦等傳并《東軒筆錄》) 歸塞門寨主高延德于延州請和,安撫副使範仲淹答以書。

    (按元昊請和于仲淹,《宋史·夏國傳》叙在好水之戰後,《範仲淹傳》叙在好水之戰前。

    ) 仲淹既見延德,察元昊未肯順事,且無表章,不敢聞于朝廷。

    乃自為書谕以逆順,遣監押韓周同延德還抵元昊。

    其書曰:“正月日,具位某謹修誠意,奉書于夏國大王:伏以先大王歸向朝廷,心如金石。

    我真宗皇帝,命為同姓,待以骨肉之親,封為夏王。

    履此河山之大,旌旗、車服,降天子一等。

    恩信隆厚,始終如一。

    齊桓、晉文之盛,無以過此。

    朝聘之使,往來如家。

    牛、馬、駝、羊之産,金、銀、缯、帛之貨,交受其利,不可勝記。

    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

    禾黍雲合,甲胄塵委,養生葬死,各終天年。

    使蕃、漢之民,同堯舜之俗,此真宗皇帝之至化,亦先大王之大功也。

     “自先大王薨背,今皇震悼,累日嘻籲,遣使行吊赙之禮,以大王嗣守其國,爵命崇重,一如先大王。

    昨者,大王以本國衆多之情,推立大位,誠不獲讓,理有末安,而遣行人告于天子,又遣行人歸其旌節,朝廷中外,莫不驚憤,請收行人,戮于都市。

    皇帝诏曰:非不能以四海之力支其一方,念先帝歲寒之本意,故夏王忠順之大功,豈一朝之失而驟絕之?乃不殺而還。

    假有本國諸蕃之長,抗禮于大王,而能含容之若此乎?省初念終,天子何負于大王哉! “二年以來,疆事紛起,耕者廢耒,織者廢杼,邊界蕭然,豈獨漢民之勞弊耶!使戰守之人,日夜豺虎,競為吞噬,死傷相枕,哭泣相聞,仁人為之流涕,智士為之扼腕。

    天子遣某經度西事,而命之曰:‘有征無戰,不殺非辜,王者之兵也。

    汝往欽哉。

    ’某拜手稽首,敢不夙夜于懷。

    至邊之日,見諸将帥多務小功,不為大略,甚未副天子之意。

    某與大王雖未嘗高會,向者同事朝廷,于天子則父母也,于大王則兄弟也,豈有孝于父母而欲害于兄弟哉?可不為大王一二而陳之! “《傳》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大王世居西土,衣冠、語言皆從本國之俗,何獨名稱與中朝天子侔拟?名豈正而言豈順乎?如衆情莫奪,亦有漢、唐故事:單于、可汗皆本國極尊之稱,具在方冊。

    某料大王,必以契丹為比,故自謂可行。

    且契丹,自石晉朝有援立之功,時已稱帝。

    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國封王之恩,如諸蕃中叛朝廷者,大王當為霸主率諸侯以伐之,則世世有功,王王不絕。

    乃欲拟契丹之稱,究其體勢,昭然不同。

    徒使瘡痍萬民,拒朝廷之禮,傷天地之仁。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是以天地養萬物,故其道不窮;聖人養萬民,故其位不傾。

    又《傳》曰:‘國家以仁:獲之、以仁守之者百世。

    ’昔者,唐末天下恟恟,群雄咆哮,日尋幹戈,血我生靈,腥我天地,滅我禮樂,絕我稼穑,皇天震怒,罰其不仁,五代王侯,覆亡相續。

    老氏曰:‘樂殺人者,不可如志于天下。

    ’誠不誣矣。

    後唐顯宗,祈于上天曰:‘願早生聖人,以救天下。

    ’是年,我太祖皇帝應祈而生,及厲試諸難,中外忭戴,不血一刃,受禅于周。

    廣南、江南、荊湖、西川,有九江萬裡之阻,一舉而下。

    豈非應天順人之至乎!由是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太宗皇帝聖文神武,表正萬邦,吳越納疆,并晉就縛。

    真宗皇帝奉天體道,清淨無為,與契丹通好,受先大王貢禮,自茲四海,熙然同春。

    今皇帝坐朝至晏,從谏如流,有忤雷霆,雖死必赦,故四海之心,望如父母,此所謂以仁獲之,以仁守之,百世之朝也。

    某料大王建議之初,人有離間,妄言邊城無備,士心不齊,長趨而來,所向必下。

    今以強人猛馬,奔沖漢地,二年于茲,漢之兵民,蓋有血戰而死者,無一城一将願歸大王者,此可見聖宋仁及天下,邦本不搖之驗也。

    與夫間者之說,無乃異乎!今天下久平,人人泰然,不習戰鬥,不熟紀律。

    劉平之徒,忠敢而進,不顧衆寡,自取其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