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未制蕃書以前,有蕃學、漢學,及制國書,命野利仁榮主蕃學,則屏漢文不用。
故其後幹順病善學,又複立漢學也。
命國人以紀事之文用蕃書,當是元昊以後之制,《宋史》稍誤矣。
今敦煌石室有西夏《國史》數卷,皆蕃書,為西儒伯希和所得。
”) 冬十二月,複舉兵攻回鹘,取瓜、沙、肅三州。
瓜、沙、肅諸州,本唐歸義軍,向陷于回鹘。
建隆中,節度使曹元忠以州附宋,子孫世主軍事。
元昊引兵攻之,求援于回鹘不應,三州相繼沒。
于是,元昊盡有河南故地。
(《宋史·夏國傳》) 升州、郡,益邊防。
元昊既據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諸州立國,而以石堡、洪門諸鎮,升為洪、威、龍、定四州,又以肅州為蕃和郡,甘州為鎮夷郡,置宣化府。
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馀裡。
倚賀蘭山為固,料兵設險:以七萬人護衛興慶,五萬人鎮守西平,五萬人駐賀蘭山。
左廂宥州路,以五萬人備鄜、延(有克胡山、升平塔、那娘山諸路。
以烏延口、藏底河界台為界堠。
内包杏子河、白洛嘴、啰兀嶺等險要)、麟(有屈野川、大河谷、麻也娘諸路。
以饒咩、浪松、本晉堆為界堠。
内包神堆、澤荒堆、三泉等險要)、府(有端正平、榆木川、升啰嶺諸路。
以槅柞嶺、青沒怒川、浪骨堆為界堠。
旁約吳龐烽、女萌烽、立于谷、龍移川等險要)。
右廂甘州路,以三萬人備西蕃(有撲丁原、莊浪族、喬家族諸路。
以麻宗山、乳酪河為界堠。
内包斫龍川、采牟嶺等地)、回纥(有合黎山、浚稽山、居延塞諸路。
以牛頭、朝那山為界堠。
内包張掖、敦煌等地)。
自河南洪州、白豹、安、鹽州,至羅洛、天都、惟精山等處,以五萬人備環(有陷道口、打米谷、蕤毛嘴、烏丁原諸路。
以牛圈裡、羅節硯為界堠。
内包蝦蟆、折姜諸和市)、慶(有西蔡移、駱駝巷、萌門、三岔諸路。
以勒崖原、為卓望、王尚原、裡幹谷為界堠。
旁約蒼雞、七逋、多移塔、通祖、盧門城等地)、鎮戎軍(有吃啰岔、立馬城、殺獐川諸路。
以劈通流、枅柂嶺為界堠。
旁約肖關、寺子盆、沒煙前、後等峽)。
自河北至午臘{艸弱}山(《長編》作卧啰娘山。
吳興祚《方輿紀要》:元昊河南曰鹽州路,河北曰安北路。
與《宋史·夏國傳》異),以七萬人備契丹(有金肅、河清諸路。
并黃河為界堠。
内包唐隆鎮、沒兒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
而禦邊善戰尤倚山訛,山訛者橫山羌,平夏兵不及也。
定兵制。
西夏風氣強梗,民多耐寒暑,忍饑渴,而性惡雨雪。
其部族一家号一帳,小族數百帳,大者千馀帳。
故制:年登十五為丁,每有戰鬥,随族之大小出丁助陣。
元昊立制: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擔一人為一抄。
負擔者,随軍雜役也。
四丁為兩抄,馀号空丁。
願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擔,無則許射正軍之疲弱者為之,故壯者得正軍為多。
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
團練使以上,帳一、弓一、箭五百、馬一、橐駝五,旗、鼓、槍、劍、棍、棒、少袋、披氈、渾脫、背索、鍬镢、斤斧、箭牌、鐵爪籬各一(曾氏《隆平集》雲,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胄而行,與《宋史·夏國傳》異)。
刺史以下,無帳無旗鼓,人各橐駝一、箭三百、幕梁一。
兵三人同一幕梁。
幕梁,織毛為幕,而以木架。
有炮手二百人,号“潑喜”,陡立旋風炮于橐駝鞍,縱石如拳。
得漢人勇者為前軍,号“撞令郎”。
若脆怯無他技者,令往守肅州,或遷河外耕作。
合國内諸州計之,總兵五十馀萬(《隆平集》雲,趙德明時兵十萬而已,元昊遂逾十五萬,自以地廣兵勁,敢行叛逆。
今以《宋史·夏國傳》考之,曾說尚略)。
别立擒生軍十萬。
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别副以兵七萬為資贍,号禦圍内六班,分三番宿衛。
每有事于西,則自東點集而西;于東,則自西點集而東;中路則東西皆集。
用兵多立虛寨,設伏兵包敵。
以鐵騎為前軍,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鈎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
其兵凡三千,分十隊,隊各有長:一、妹勒,二、浪遇移訛,三、細賞者埋,四、理奴,五、雜熟屈則鸠,六、隈才浪羅,七、細母屈勿,八、李訛移岩名,九、細母嵬名,十、沒羅埋布。
每出入,前後環擁,設備甚嚴。
戰則先出突陣,陣亂則沖擊之,步兵挾騎以進。
發兵則以銀牌召酋長,面受約束。
晝則舉煙揚塵,夜則篝燈為候,出戰率用隻日,避晦日。
赍糧不過一旬。
戰則大将居後,或據高險。
弓,皮弦,矢,柳{},中之必貫甲(《隆平集》雲,夏兵長于騎射,不善刀槍,而柳弓皮弦,遇雨雪則不能施,又其所短)。
故所向無不破也。
(《宋史·夏國傳》及《儒林公議》) 立軍名。
唐制,節度使下,刺史亦得掌兵。
宋懲五代之弊,特設通判以莅州政,其征調、征伐、進退軍将,仍聽節度使表聞。
德明複自置防禦使職。
元昊地廣兵衆,因分左右廂,立十二監軍司:曰左廂神勇(駐天都山,)曰石州祥祐(《宋史·夏國傳》種谔克米脂、進攻石州,意即其地),曰宥州嘉甯(駐宥州),曰韋州靜塞(駐韋州),曰西壽保泰(駐柔狼山北),曰卓啰和南(駐黃河北岸),曰右廂朝順(駐夏州彌陀洞),曰甘州甘肅(駐唐删丹縣故地),曰瓜州西平(駐瓜州),曰黑水鎮燕(駐兀剌海城),曰白馬強鎮(駐鹽州),曰黑山威福(駐漢居延故城,東北限大澤,西北接沙碛)。
諸軍并設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一員,以貴戚豪右領其職;馀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數十,不分蕃漢,悉任之。
(《宋史·夏國傳》) 元昊落起複。
(《長編》一百十九)攻蘭州。
元昊欲南侵,恐唃厮啰制其後,複舉兵攻蘭州諸羌,侵至馬銜山。
築城瓦蹑、凡川會,留兵鎮守,絕吐蕃與中國相通路。
(《長編》一百十九)誘西蕃叛唃厮啰。
初,唃厮啰娶李立遵女,生二子:曰瞎氈,曰磨氈角。
又娶喬氏,生子曰董氈。
立遵死,
故其後幹順病善學,又複立漢學也。
命國人以紀事之文用蕃書,當是元昊以後之制,《宋史》稍誤矣。
今敦煌石室有西夏《國史》數卷,皆蕃書,為西儒伯希和所得。
”) 冬十二月,複舉兵攻回鹘,取瓜、沙、肅三州。
瓜、沙、肅諸州,本唐歸義軍,向陷于回鹘。
建隆中,節度使曹元忠以州附宋,子孫世主軍事。
元昊引兵攻之,求援于回鹘不應,三州相繼沒。
于是,元昊盡有河南故地。
(《宋史·夏國傳》) 升州、郡,益邊防。
元昊既據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諸州立國,而以石堡、洪門諸鎮,升為洪、威、龍、定四州,又以肅州為蕃和郡,甘州為鎮夷郡,置宣化府。
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馀裡。
倚賀蘭山為固,料兵設險:以七萬人護衛興慶,五萬人鎮守西平,五萬人駐賀蘭山。
左廂宥州路,以五萬人備鄜、延(有克胡山、升平塔、那娘山諸路。
以烏延口、藏底河界台為界堠。
内包杏子河、白洛嘴、啰兀嶺等險要)、麟(有屈野川、大河谷、麻也娘諸路。
以饒咩、浪松、本晉堆為界堠。
内包神堆、澤荒堆、三泉等險要)、府(有端正平、榆木川、升啰嶺諸路。
以槅柞嶺、青沒怒川、浪骨堆為界堠。
旁約吳龐烽、女萌烽、立于谷、龍移川等險要)。
右廂甘州路,以三萬人備西蕃(有撲丁原、莊浪族、喬家族諸路。
以麻宗山、乳酪河為界堠。
内包斫龍川、采牟嶺等地)、回纥(有合黎山、浚稽山、居延塞諸路。
以牛頭、朝那山為界堠。
内包張掖、敦煌等地)。
自河南洪州、白豹、安、鹽州,至羅洛、天都、惟精山等處,以五萬人備環(有陷道口、打米谷、蕤毛嘴、烏丁原諸路。
以牛圈裡、羅節硯為界堠。
内包蝦蟆、折姜諸和市)、慶(有西蔡移、駱駝巷、萌門、三岔諸路。
以勒崖原、為卓望、王尚原、裡幹谷為界堠。
旁約蒼雞、七逋、多移塔、通祖、盧門城等地)、鎮戎軍(有吃啰岔、立馬城、殺獐川諸路。
以劈通流、枅柂嶺為界堠。
旁約肖關、寺子盆、沒煙前、後等峽)。
自河北至午臘{艸弱}山(《長編》作卧啰娘山。
吳興祚《方輿紀要》:元昊河南曰鹽州路,河北曰安北路。
與《宋史·夏國傳》異),以七萬人備契丹(有金肅、河清諸路。
并黃河為界堠。
内包唐隆鎮、沒兒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
而禦邊善戰尤倚山訛,山訛者橫山羌,平夏兵不及也。
定兵制。
西夏風氣強梗,民多耐寒暑,忍饑渴,而性惡雨雪。
其部族一家号一帳,小族數百帳,大者千馀帳。
故制:年登十五為丁,每有戰鬥,随族之大小出丁助陣。
元昊立制: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擔一人為一抄。
負擔者,随軍雜役也。
四丁為兩抄,馀号空丁。
願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擔,無則許射正軍之疲弱者為之,故壯者得正軍為多。
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
團練使以上,帳一、弓一、箭五百、馬一、橐駝五,旗、鼓、槍、劍、棍、棒、少袋、披氈、渾脫、背索、鍬镢、斤斧、箭牌、鐵爪籬各一(曾氏《隆平集》雲,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胄而行,與《宋史·夏國傳》異)。
刺史以下,無帳無旗鼓,人各橐駝一、箭三百、幕梁一。
兵三人同一幕梁。
幕梁,織毛為幕,而以木架。
有炮手二百人,号“潑喜”,陡立旋風炮于橐駝鞍,縱石如拳。
得漢人勇者為前軍,号“撞令郎”。
若脆怯無他技者,令往守肅州,或遷河外耕作。
合國内諸州計之,總兵五十馀萬(《隆平集》雲,趙德明時兵十萬而已,元昊遂逾十五萬,自以地廣兵勁,敢行叛逆。
今以《宋史·夏國傳》考之,曾說尚略)。
别立擒生軍十萬。
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别副以兵七萬為資贍,号禦圍内六班,分三番宿衛。
每有事于西,則自東點集而西;于東,則自西點集而東;中路則東西皆集。
用兵多立虛寨,設伏兵包敵。
以鐵騎為前軍,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鈎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
其兵凡三千,分十隊,隊各有長:一、妹勒,二、浪遇移訛,三、細賞者埋,四、理奴,五、雜熟屈則鸠,六、隈才浪羅,七、細母屈勿,八、李訛移岩名,九、細母嵬名,十、沒羅埋布。
每出入,前後環擁,設備甚嚴。
戰則先出突陣,陣亂則沖擊之,步兵挾騎以進。
發兵則以銀牌召酋長,面受約束。
晝則舉煙揚塵,夜則篝燈為候,出戰率用隻日,避晦日。
赍糧不過一旬。
戰則大将居後,或據高險。
弓,皮弦,矢,柳{},中之必貫甲(《隆平集》雲,夏兵長于騎射,不善刀槍,而柳弓皮弦,遇雨雪則不能施,又其所短)。
故所向無不破也。
(《宋史·夏國傳》及《儒林公議》) 立軍名。
唐制,節度使下,刺史亦得掌兵。
宋懲五代之弊,特設通判以莅州政,其征調、征伐、進退軍将,仍聽節度使表聞。
德明複自置防禦使職。
元昊地廣兵衆,因分左右廂,立十二監軍司:曰左廂神勇(駐天都山,)曰石州祥祐(《宋史·夏國傳》種谔克米脂、進攻石州,意即其地),曰宥州嘉甯(駐宥州),曰韋州靜塞(駐韋州),曰西壽保泰(駐柔狼山北),曰卓啰和南(駐黃河北岸),曰右廂朝順(駐夏州彌陀洞),曰甘州甘肅(駐唐删丹縣故地),曰瓜州西平(駐瓜州),曰黑水鎮燕(駐兀剌海城),曰白馬強鎮(駐鹽州),曰黑山威福(駐漢居延故城,東北限大澤,西北接沙碛)。
諸軍并設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一員,以貴戚豪右領其職;馀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數十,不分蕃漢,悉任之。
(《宋史·夏國傳》) 元昊落起複。
(《長編》一百十九)攻蘭州。
元昊欲南侵,恐唃厮啰制其後,複舉兵攻蘭州諸羌,侵至馬銜山。
築城瓦蹑、凡川會,留兵鎮守,絕吐蕃與中國相通路。
(《長編》一百十九)誘西蕃叛唃厮啰。
初,唃厮啰娶李立遵女,生二子:曰瞎氈,曰磨氈角。
又娶喬氏,生子曰董氈。
立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