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小字嵬理(《長編》作葉邁,曾氏《隆平集》作崖塊),國語謂惜為“嵬”,富貴為“理”,後更名曩霄。

    太宗德明長子也,母曰惠慈敦愛皇後衛慕氏。

    性雄毅(《長編》作性兇鸷猜忍),多大略,善繪畫,能創制物始。

    圓面高準,身五尺馀。

    少時好衣長袖绯衣,冠黑冠,佩弓矢,從衛步卒張青蓋。

    出乘馬,以二旗引百馀騎自從。

    曉浮圖學,通蕃漢文字。

    案上置法律,常攜《野戰歌》、《太乙金鑒訣》。

    弱冠,獨引兵襲破回鹘夜洛隔可汗王,奪甘州,遂立為皇太子。

    數谏其父毋臣宋,德明辄戒之曰:“吾久用兵,疲矣。

    吾族三十年衣錦绮,此宋恩也,不可負。

    ”元昊曰:“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

    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绮為?”德明卒,乃襲位。

    (《宋史·夏國傳》) 遣使如宋、契丹報哀。

     使臣至宋,宋帝辍朝三日,令司天監定舉哀挂服日辰。

    其日,乘輿至幕殿,服素服。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當禦坐前跪,奏請皇帝為夏王趙德明薨舉哀,又奏請十五舉音,又奏請可止。

    文武百僚進名奉慰。

    告哀使、副以下朝見,首領并從人作兩班見。

    先首領見,兩拜後,班首奏:“聖躬萬福。

    ”又兩拜,随拜萬歲。

    喝“賜例物酒食”,跪受,起,又兩拜,随拜萬歲。

    喝“各祗候”,退。

    從人儀同。

    是日,皇太後至幕殿,釋常服,白羅大袖。

    白羅大帶,舉識如皇帝儀。

    (《宋史·禮志》) 宋贈德明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

    以尚書度支員外郎朱昌符為祭奠使,六宅副使、内侍省内侍押班馮仁俊副之,赙絹七百匹、布三百匹,副以上醞、羊、米、面。

    将葬,賜物稱是,皇太後所賜亦如之。

    (《宋史·夏國傳》) 冬十一月,遣使如契丹賀應聖節。

    (《遼史·興宗本紀》)契丹使來,冊封元昊為夏國王。

    (《遼史·興宗本紀》) 宋使工部郎中楊告為旌節官告使,來授元昊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

     制曰:“胙土受氏,維王所以褒有功;建國承家,非賢不能保厥世。

    乃眷西陲之守,方疇外禦之勞,式涓剛辰,庸告列位。

    故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内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傅、尚書令、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夏王、食邑兩萬一千戶、食實封七千戶趙德明男元昊,器懷英達,義節堅明,孝恭盡于事親,恩信長于禦衆。

    惟乃先正,奉于本朝。

    嘉捍難于邊衡,賜同姓于宗籍。

    象賢繼世,爾實宜之。

    於戲!書盟府之勳,既載山河之誓;瞻元侯之略,豈無弓矢之傳。

    尚體顧懷,勿忘欽率。

    可特授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内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上柱國、西平王,食邑六千戶,食實封一千戶。

    仍賜推忠保順亮節翊戴功臣。

    ”使者至其國中,元昊遷延遙立,屢促之,然後至前受诏。

    及拜起,顧其左右曰:“先王大錯,有國如此,而乃臣屬于人!”設席自尊大,告命徙坐即賓位,不為屈。

    既而飨告于廳事,其東屋後若有千百人鍛聲。

    告陰知其必叛,還朝秘不敢言。

    (《宋史·夏國傳》及《夢溪筆談》、《西夏紀事本末》) 改姓嵬名氏,稱“吾祖”。

     元昊既襲封,衣白窄衫,氈外紅裡,冠頂後垂紅結绶,表異蕃衆。

    複以李、趙賜姓不足重,自号嵬名氏,稱“吾祖”。

    “吾祖”,華言可汗也。

    于是屬族悉改嵬名,蕃部尊榮之,疏族不與焉。

    (《宋史·夏國傳》) 元昊改元顯道。

     元昊招納亡命,申明号令,以兵法勒諸部。

    每舉兵,必率部長與獵,有獲則下馬環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

    因避其父諱,改中國明道元為顯道,稱于國中。

    (《宋史·夏國傳》。

    ) 春正月,貢于契丹。

    (《遼史·興宗來紀》。

    )三月,下秃發令。

     元昊欲革銀、夏舊俗,先自秃其發,然後下令國中,使屬蕃遵此,三日不從,許衆共殺之,于是民争先秃發,耳垂重環以異之。

    (《長編》一百十五) 夏四月,宋使來賜太後遺物。

     章獻皇太後崩,宋帝使供備庫副使李用和持太後遺留物賜元昊。

    (《長編》一百十二)五月,升興州為興慶府,遂立官制。

     元昊自先世并吞西土三十馀年,聚中國所賜資财無算,外倚契丹為援,異謀日甚。

    升興州為府,改名“興慶”,廣宮城,營殿宇,其名号悉仿中國所稱。

    故事,羌俗以帳族盛大者為長官,亦止有蕃落使、防禦使、都押牙、指揮使之職。

    至是,始立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禦史台,曰開封府,曰翊衛司,曰官計司,曰受納司,曰農田司,曰群牧司,曰飛龍苑,曰磨勘司,曰文思院,其制多與宋同。

    自中書、樞密、宰相、禦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漢人分為之。

    而其專授蕃職,有甯令,有谟甯令,有丁盧,有丁弩,有素赍,有祖儒,有呂則,有樞銘,皆以蕃号名之。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别服式。

     文資則幞頭、靴笏、紫衣、绯衣;武職則冠金帖起雲縷冠、銀帖間金縷冠、黑漆冠,衣紫旋襕,金塗銀束帶、垂蹀躞,佩解結錐、短刀、弓矢韣,馬乘鲵皮鞍,垂紅纓,打跨钹拂;便服則紫皂地繡盤毯子花旋襕,束帶;民庶青、綠,以别貴賤。

    (《宋史·夏國傳》) 十二月,契丹禁夏國使沿路私市金鐵。

    (《遼史·興宗本紀》) 春正月,元昊稱制改元。

     元昊雖仍貢奉,然車服、儀衛,悉拟帝制。

    至是,策士楊守素上言:“王者神武立功,德威禦衆,要必建元表歲,以示維新。

    國家累世經營,規模宏遠,猶遵中國舊号,豈足彪炳皇獻,昭示區宇?”元昊乃下谕,改顯道三年為開運元年。

    逾月,或告以石晉敗亡年号也,乃改廣運。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按廣運,《夏國傳》作廣民,此從《長編》) 是月,元昊始攻府州。

    (《長編》一百十四。

    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