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丹(《長編》作日布結)二族戕潘羅支。
繼遷既死,二族亡歸者龍族,欲陰圖羅支。
是月,會遷黨攻者龍,羅支率百馀騎赴援,将議合擊,遂為二族戕于帳。
者龍凡十三族,而六族附迷般囑及日逋吉羅丹。
西涼府既聞羅支遇害,乃率龛谷(《長編》作康古)、蘭州、宗歌(《長編》作總噶爾)、覓諾(《長編》作覓諾爾)諸族攻者龍六族,六族悉竄山谷中。
六谷諸豪,乃議立羅支弟厮铎督(《長編》作斯多特)為首領。
宋帝以遷黨未平,藉其腹背攻制,遂加铎督朔方軍節度、押蕃落等使、西涼府六谷大首領。
(《宋史·吐蕃傳》) 西延家妙俄、熟魏數大族,叛附于宋。
宋諸将猶豫不敢應,曹玮曰:“德明野心,不急折其翮,後必飏去。
”即日将兵薄天都山,受降者内徙,德明不敢拒。
(《宋史·曹玮傳》)是月,趙保忠卒于宋。
保忠狀貌雄毅,居環列,奉朝請,常怏怏不自得。
鹹平中,丁内艱,以本官起複,遷金吾衛上将軍,判嶽州,移複州。
至是病劇,上言有子永哥不肖,乞配春州。
宋帝以其病語,乃授水州别駕。
尋卒。
天禧四年,錄其孫從吉為三班奉職。
(《宋史·夏國傳》) 契丹贈繼遷尚書令,遣西上閣門使丁振來吊慰。
(《遼史·西夏外紀》) 八月,遣使如契丹,謝吊贈。
(《遼史·西夏外紀》。
按《外紀》此條與上條均系統和二十一年。
考《宋史·夏國傳》:繼遷死在景德元年正月二日,景德元年,即遼統和二十二年也,《遼史》先一年,殊誤,故特移系于此。
) 十二月,德明孔目官何憲叛歸于宋。
憲,靈州人,繼遷破州城時得之,愛其才,使掌兵數事。
德明立,授孔目官。
嘗勸德明勿殺潘羅支,以為後日納款計,不聽,乃挈家乘間走邠州請降,部署以聞,宋诏令乘傳赴阙。
(《長編》五十八及《西夏書事》) 是歲,夏人圍麟州。
宋都巡檢李繼周擊敗之,又攻永甯,為藥令族合蘇所敗,死者百馀人。
(《宋史》李繼周及吐蕃傳) 春正月,德明遣趙保甯如契丹請封。
德明嗣職期年,未膺封冊,蕃族多懷觀望。
行軍司馬趙保甯言:“國家疆宇雖廓,自西涼擾亂、先王被害,蕃衆驚疑,若不假北朝威令懾之,恐人心未易靖也。
”德明遂遣保甯獻方物契丹,以請封冊。
契丹主曰:“此吾甥也,封冊當時至。
”待保甯加禮遣回。
(《西夏書事》) 二月,遣使如契丹,告下宋青城。
契丹自澶州之敗,雖與中國講和,其戎心未嘗一日忘,故許德明封冊,以為臂使之需。
德明欲臣中國,慮其見疑,乃以兵下青城告。
(《遼史·聖宗本紀》) 西涼府六谷首領厮铎督遣其甥嗬昔(《長編》作格布錫)入貢于宋,上與趙德明戰鬥功狀。
(《宋史·吐蕃傳》。
按《長編》載此事于是年二月。
其戰在何時,《真宗紀》及《夏國傳》皆不書。
) 夏四月,出兵攻宋環州,擊敗之,執其酋慶移。
(《長編》作慶結。
《宋史·真宗紀》)與宋熟戶旺家族戰,敗績。
旺家族擒軍主一人,以獻于宋。
(《宋史·黨項傳》) 張崇貴複以書來議和。
宋帝召崇貴赴阙,面授方略。
許德明以定難節度、西平王;賜金、帛、缗錢各四萬,茶二萬斤;給内地節度俸;聽回圖往來;放青鹽禁,凡五事。
而令德明納靈州土疆,止居平夏;遣子弟入宿衛;送掠去官吏;盡散蕃漢兵及質口;封鏡之上有侵擾者禀朝旨,凡七事。
德明悉如約,惟以子弟入質及納靈州為難。
故亦禁鹽如舊,不許回圖。
(《宋史·張崇貴傳》。
) 六月,遣牙将王旻奉表如宋,求納款。
德明聞石隰部署耿全斌率兵入伏洛關招誘蕃族,諸部内附者數千人,禁之不能止。
謀之張浦曰:“先王遺命,應即表聞,緣降之太易,彼将輕我。
今兵複西涼,國威已振,請之,此其時也。
”乃遣王旻以繼遷遺言奉表入獻,略曰:“同軌同文,王者大車書于一統;至神至聖,遠人瞻天日于無疆。
臣父承阃邊陲,蒙恩優渥,方且心乎王室,拱北極而抒誠;靡意難起同袍,糾西蕃而生事,遂緻鞠躬盡瘁,赍恨莫伸。
然而戀阙深情,平時懇切;作忠遺教,垂沒叮咛。
臣賦性颛蒙,素懷恭順,向居苫塊,欲進表而無由;今屬禫除,敢請臣之或後。
恭維皇帝陛下,德超邃古,道建大中。
海不擇乎細流,朝宗者必納;山豈遺乎土壤;環向者鹹依。
伏望,俯鑒孤忠,得盡小心翼翼;重憐微末,克遵先訓諄諄。
存沒銜恩,子孫感德”雲雲。
宋帝見表,賜旻錦袍、銀帶,遣侍禁夏居厚持诏答之,賞給甚厚。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宋以德明歸款,谕河西諸蕃各守疆界。
(《宋史,真宗本紀》)秋七月,契丹來冊德明為西平王。
契丹主使北院樞密副使蕭承德持節,封德明西平王,複姓李氏,賜車、旗、衣、币等物。
(《西夏書事》) 九月,宋以德明誓約未定,命向敏中自知永興軍府改為鄜延都部署兼知延州,使經略之。
繼遷既死,二族亡歸者龍族,欲陰圖羅支。
是月,會遷黨攻者龍,羅支率百馀騎赴援,将議合擊,遂為二族戕于帳。
者龍凡十三族,而六族附迷般囑及日逋吉羅丹。
西涼府既聞羅支遇害,乃率龛谷(《長編》作康古)、蘭州、宗歌(《長編》作總噶爾)、覓諾(《長編》作覓諾爾)諸族攻者龍六族,六族悉竄山谷中。
六谷諸豪,乃議立羅支弟厮铎督(《長編》作斯多特)為首領。
宋帝以遷黨未平,藉其腹背攻制,遂加铎督朔方軍節度、押蕃落等使、西涼府六谷大首領。
(《宋史·吐蕃傳》) 西延家妙俄、熟魏數大族,叛附于宋。
宋諸将猶豫不敢應,曹玮曰:“德明野心,不急折其翮,後必飏去。
”即日将兵薄天都山,受降者内徙,德明不敢拒。
(《宋史·曹玮傳》)是月,趙保忠卒于宋。
保忠狀貌雄毅,居環列,奉朝請,常怏怏不自得。
鹹平中,丁内艱,以本官起複,遷金吾衛上将軍,判嶽州,移複州。
至是病劇,上言有子永哥不肖,乞配春州。
宋帝以其病語,乃授水州别駕。
尋卒。
天禧四年,錄其孫從吉為三班奉職。
(《宋史·夏國傳》) 契丹贈繼遷尚書令,遣西上閣門使丁振來吊慰。
(《遼史·西夏外紀》) 八月,遣使如契丹,謝吊贈。
(《遼史·西夏外紀》。
按《外紀》此條與上條均系統和二十一年。
考《宋史·夏國傳》:繼遷死在景德元年正月二日,景德元年,即遼統和二十二年也,《遼史》先一年,殊誤,故特移系于此。
) 十二月,德明孔目官何憲叛歸于宋。
憲,靈州人,繼遷破州城時得之,愛其才,使掌兵數事。
德明立,授孔目官。
嘗勸德明勿殺潘羅支,以為後日納款計,不聽,乃挈家乘間走邠州請降,部署以聞,宋诏令乘傳赴阙。
(《長編》五十八及《西夏書事》) 是歲,夏人圍麟州。
宋都巡檢李繼周擊敗之,又攻永甯,為藥令族合蘇所敗,死者百馀人。
(《宋史》李繼周及吐蕃傳) 春正月,德明遣趙保甯如契丹請封。
德明嗣職期年,未膺封冊,蕃族多懷觀望。
行軍司馬趙保甯言:“國家疆宇雖廓,自西涼擾亂、先王被害,蕃衆驚疑,若不假北朝威令懾之,恐人心未易靖也。
”德明遂遣保甯獻方物契丹,以請封冊。
契丹主曰:“此吾甥也,封冊當時至。
”待保甯加禮遣回。
(《西夏書事》) 二月,遣使如契丹,告下宋青城。
契丹自澶州之敗,雖與中國講和,其戎心未嘗一日忘,故許德明封冊,以為臂使之需。
德明欲臣中國,慮其見疑,乃以兵下青城告。
(《遼史·聖宗本紀》) 西涼府六谷首領厮铎督遣其甥嗬昔(《長編》作格布錫)入貢于宋,上與趙德明戰鬥功狀。
(《宋史·吐蕃傳》。
按《長編》載此事于是年二月。
其戰在何時,《真宗紀》及《夏國傳》皆不書。
) 夏四月,出兵攻宋環州,擊敗之,執其酋慶移。
(《長編》作慶結。
《宋史·真宗紀》)與宋熟戶旺家族戰,敗績。
旺家族擒軍主一人,以獻于宋。
(《宋史·黨項傳》) 張崇貴複以書來議和。
宋帝召崇貴赴阙,面授方略。
許德明以定難節度、西平王;賜金、帛、缗錢各四萬,茶二萬斤;給内地節度俸;聽回圖往來;放青鹽禁,凡五事。
而令德明納靈州土疆,止居平夏;遣子弟入宿衛;送掠去官吏;盡散蕃漢兵及質口;封鏡之上有侵擾者禀朝旨,凡七事。
德明悉如約,惟以子弟入質及納靈州為難。
故亦禁鹽如舊,不許回圖。
(《宋史·張崇貴傳》。
) 六月,遣牙将王旻奉表如宋,求納款。
德明聞石隰部署耿全斌率兵入伏洛關招誘蕃族,諸部内附者數千人,禁之不能止。
謀之張浦曰:“先王遺命,應即表聞,緣降之太易,彼将輕我。
今兵複西涼,國威已振,請之,此其時也。
”乃遣王旻以繼遷遺言奉表入獻,略曰:“同軌同文,王者大車書于一統;至神至聖,遠人瞻天日于無疆。
臣父承阃邊陲,蒙恩優渥,方且心乎王室,拱北極而抒誠;靡意難起同袍,糾西蕃而生事,遂緻鞠躬盡瘁,赍恨莫伸。
然而戀阙深情,平時懇切;作忠遺教,垂沒叮咛。
臣賦性颛蒙,素懷恭順,向居苫塊,欲進表而無由;今屬禫除,敢請臣之或後。
恭維皇帝陛下,德超邃古,道建大中。
海不擇乎細流,朝宗者必納;山豈遺乎土壤;環向者鹹依。
伏望,俯鑒孤忠,得盡小心翼翼;重憐微末,克遵先訓諄諄。
存沒銜恩,子孫感德”雲雲。
宋帝見表,賜旻錦袍、銀帶,遣侍禁夏居厚持诏答之,賞給甚厚。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宋以德明歸款,谕河西諸蕃各守疆界。
(《宋史,真宗本紀》)秋七月,契丹來冊德明為西平王。
契丹主使北院樞密副使蕭承德持節,封德明西平王,複姓李氏,賜車、旗、衣、币等物。
(《西夏書事》) 九月,宋以德明誓約未定,命向敏中自知永興軍府改為鄜延都部署兼知延州,使經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