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太宗光聖皇帝李德明,小字阿移,太祖長子也,幼曉佛書,母曰順成懿孝皇後野利氏,即位于柩前,時年二十三。
宋鹹平六年十二月,繼遷兵敗被傷,自度孤危且死,屬德明必歸宋,曰:“一表不聽則再表,雖累百表不得,請不止也。
”(數語見《宋史·向敏中傳》。
李氏《長編》雲:“觀德明初報張崇貴書雲,未葬難發表章,意猶倔強不服,朝廷多方招谕,僅得其款附耳。
疑繼遷此等語,或德明假托,故二年後乃言之,非其實情,當此時固未言也。
”)德明泣受命。
又謂張浦曰:“公等并起等夷,誼同兄弟。
孺子幼長兵間,備嘗艱苦,今俾以靈、夏之衆,雖不能與南、北争衡,公等戮力輔之,識時審務,或能負荷舊業,為前人光,吾無憾矣。
”言訖卒。
宋邊臣以德明初立,乞诏撫之。
因賜诏,令審圖去就。
又诏蕃族萬山、萬遇、龐羅逝安(《長編》作旺善、旺威、龐咩偷布安)、萬子都虞候,軍主吳守正、馬尾(《長編》作馬幹)等,能率部下歸順者,授團練使,銀萬兩,絹萬匹,錢五萬缗,茶五千斤,其有亡命叛去者釋罪甄錄。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遣使告哀于契丹。
契丹迎夏使于臨潢驿。
先期,于行宮左右下禦帳,設使者幕次于東南。
至日,北面臣僚各常服,其馀臣僚并朝服入朝。
使者至幕次,有司以嗣子表狀先呈樞密院,準備奏呈。
先引北面臣僚并矮敦已上近禦帳,相對立,其馀臣僚依班位序立。
引告終人使右入,至丹墀,面殿立。
引右上,立;揖少前,拜跪奏訖,宣問。
恭身受聖旨。
引右下丹墀,面北鞠躬。
通班畢,引面殿再拜。
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再拜。
出班,謝面天顔,複位,再拜。
出班,謝遠接,複位,再拜。
贊祗候,退就幕次。
再入,依前面北鞠躬,通辭,再拜;叙戀阙,再拜。
贊“好去”。
禮畢。
(《遼史·西夏外紀》及《禮志》) 三月,遣使如契丹,上繼遷遺物。
(《遼史·聖宗本紀》)麟、府兵襲神堆,禦之,失利。
夏州蕃部攻洪德寨,閣門祗候段守倫率兵拒之,力戰三日,擒獲甚衆。
事聞,宋帝谕緣邊部署钤轄:乘繼遷死,速圖攻取之策。
于是,麟、府路出兵攻神堆,夏兵戰不勝,營栅盡破。
(《宋史·真宗本紀》及《長編》五十六) 始遣使如鄜延。
鄜延钤轄張崇貴移書德明,谕以朝廷恩信。
德明遣使報稱:未葬,難發表章,請俟釋服禀命。
崇貴請遣使吊問,令大臣至邊,召其親信張浦等議之。
旋賜诏曰:“近據西路緣邊諸州奏,汝父族下蕃部繼續來投,具言汝父于靈州界雲亡。
相次鄜延路钤轄張崇貴奏稱,得汝回書,雲葬事未畢,難發表章,乞就便申奏事。
汝父生于邊陲,素有勇敢。
朝廷賜以土地,授之節旄,其于心誠,亦本忠順,迩後始因間諜,自起憂疑,事一境之幹戈,隔二紀之聲教。
朕為人父母,富有寰區,思息戰以安民,俟輸誠而改節,終期彼志,遐副朕心。
今覽奏陳,遽雲喪逝,況早聯宗屬,曾列侯藩,自達予聞,能不傷歎?念汝守茲空塞,方在髫齡,屬此艱難,諒增衷慕。
又緣信人未至,所以慰問難行,勉自扶持,式終禮制。
馀事已令張崇貴與妝期約商議,想宜知悉。
”(《長編》五十六及《西夏紀事本末》。
按《長編》,四月,張崇貴屢請遣大臣至邊議趙德明事。
五月甲申朔,以兵部侍郎、知永興軍府向敏中為鄜延路緣邊安撫使。
崇貴築台于保安北十裡許,召戎人所親信者與定盟約。
經置大小,皆出崇貴,而敏中實總其成焉。
) 六月,潘羅支遣其兄邦逋支(《長編》作帕勒布齊)入奏于宋,願率部族及回鹘精兵,直抵賀蘭山讨除殘孽,請發大軍援助。
宋帝賜潘羅支诏曰:“渭州引送卿兄邦逋支并教練使楊超到京,覽卿等蕃書奏狀,言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與李繼遷鬥敵,大段殺下。
按《外紀》蕃賊,卻被賊人劫去牌印、官告、衣服、器械等,再乞頒賜。
并望差築城人給畚锸,令使臣到彼,其隔過遷賊處人卻投來者,并乞押來,其進奉馬價乞支絹等事,并已依奏,别降宣命指揮。
卿忠順朝廷,保庇部族,誓殺兇狂之黨,益堅臣子之心;遠率種人,同拒賊黨,戰鬥斯久,殺獲頗多,每念爾誠,不忘朕意。
此外,卿所奏欲取七月回鹘并六谷蕃部,宜往賀蘭山掩殺賊衆,乞大兵來靈州會合,管殺遷賊者。
朝廷近知繼遷已死,未經殡葬,所以未欲讨除。
今卿等既領師徒,遠平仇敵,免為後患,甚是良圖,所乞會兵,即緣地理稍遙,月日未定。
今朝議候卿等才集諸族人馬起離西京,即差心腹人走馬赍文字報泾原鎮戎軍部署司,已令至時不候朝旨,率兵前進,直至堿泊、蕭關、天都山,已來牽制賊徒,伏截道路。
賊界定須兩面救應,如此邀擊,必可功成。
彼中諸事,更切審詳,伫靜邊陲,永保富貴。
”(《宋史·吐蕃傳》及《西夏紀事本末》) 繼遷部将都尾(《長編》作都威)等,率其屬叛附于宋。
(《宋史·真宗本紀》) 繼遷種落迷般囑(《長編》作敏楚克巴)及日逋吉羅
宋鹹平六年十二月,繼遷兵敗被傷,自度孤危且死,屬德明必歸宋,曰:“一表不聽則再表,雖累百表不得,請不止也。
”(數語見《宋史·向敏中傳》。
李氏《長編》雲:“觀德明初報張崇貴書雲,未葬難發表章,意猶倔強不服,朝廷多方招谕,僅得其款附耳。
疑繼遷此等語,或德明假托,故二年後乃言之,非其實情,當此時固未言也。
”)德明泣受命。
又謂張浦曰:“公等并起等夷,誼同兄弟。
孺子幼長兵間,備嘗艱苦,今俾以靈、夏之衆,雖不能與南、北争衡,公等戮力輔之,識時審務,或能負荷舊業,為前人光,吾無憾矣。
”言訖卒。
宋邊臣以德明初立,乞诏撫之。
因賜诏,令審圖去就。
又诏蕃族萬山、萬遇、龐羅逝安(《長編》作旺善、旺威、龐咩偷布安)、萬子都虞候,軍主吳守正、馬尾(《長編》作馬幹)等,能率部下歸順者,授團練使,銀萬兩,絹萬匹,錢五萬缗,茶五千斤,其有亡命叛去者釋罪甄錄。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遣使告哀于契丹。
契丹迎夏使于臨潢驿。
先期,于行宮左右下禦帳,設使者幕次于東南。
至日,北面臣僚各常服,其馀臣僚并朝服入朝。
使者至幕次,有司以嗣子表狀先呈樞密院,準備奏呈。
先引北面臣僚并矮敦已上近禦帳,相對立,其馀臣僚依班位序立。
引告終人使右入,至丹墀,面殿立。
引右上,立;揖少前,拜跪奏訖,宣問。
恭身受聖旨。
引右下丹墀,面北鞠躬。
通班畢,引面殿再拜。
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再拜。
出班,謝面天顔,複位,再拜。
出班,謝遠接,複位,再拜。
贊祗候,退就幕次。
再入,依前面北鞠躬,通辭,再拜;叙戀阙,再拜。
贊“好去”。
禮畢。
(《遼史·西夏外紀》及《禮志》) 三月,遣使如契丹,上繼遷遺物。
(《遼史·聖宗本紀》)麟、府兵襲神堆,禦之,失利。
夏州蕃部攻洪德寨,閣門祗候段守倫率兵拒之,力戰三日,擒獲甚衆。
事聞,宋帝谕緣邊部署钤轄:乘繼遷死,速圖攻取之策。
于是,麟、府路出兵攻神堆,夏兵戰不勝,營栅盡破。
(《宋史·真宗本紀》及《長編》五十六) 始遣使如鄜延。
鄜延钤轄張崇貴移書德明,谕以朝廷恩信。
德明遣使報稱:未葬,難發表章,請俟釋服禀命。
崇貴請遣使吊問,令大臣至邊,召其親信張浦等議之。
旋賜诏曰:“近據西路緣邊諸州奏,汝父族下蕃部繼續來投,具言汝父于靈州界雲亡。
相次鄜延路钤轄張崇貴奏稱,得汝回書,雲葬事未畢,難發表章,乞就便申奏事。
汝父生于邊陲,素有勇敢。
朝廷賜以土地,授之節旄,其于心誠,亦本忠順,迩後始因間諜,自起憂疑,事一境之幹戈,隔二紀之聲教。
朕為人父母,富有寰區,思息戰以安民,俟輸誠而改節,終期彼志,遐副朕心。
今覽奏陳,遽雲喪逝,況早聯宗屬,曾列侯藩,自達予聞,能不傷歎?念汝守茲空塞,方在髫齡,屬此艱難,諒增衷慕。
又緣信人未至,所以慰問難行,勉自扶持,式終禮制。
馀事已令張崇貴與妝期約商議,想宜知悉。
”(《長編》五十六及《西夏紀事本末》。
按《長編》,四月,張崇貴屢請遣大臣至邊議趙德明事。
五月甲申朔,以兵部侍郎、知永興軍府向敏中為鄜延路緣邊安撫使。
崇貴築台于保安北十裡許,召戎人所親信者與定盟約。
經置大小,皆出崇貴,而敏中實總其成焉。
) 六月,潘羅支遣其兄邦逋支(《長編》作帕勒布齊)入奏于宋,願率部族及回鹘精兵,直抵賀蘭山讨除殘孽,請發大軍援助。
宋帝賜潘羅支诏曰:“渭州引送卿兄邦逋支并教練使楊超到京,覽卿等蕃書奏狀,言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與李繼遷鬥敵,大段殺下。
按《外紀》蕃賊,卻被賊人劫去牌印、官告、衣服、器械等,再乞頒賜。
并望差築城人給畚锸,令使臣到彼,其隔過遷賊處人卻投來者,并乞押來,其進奉馬價乞支絹等事,并已依奏,别降宣命指揮。
卿忠順朝廷,保庇部族,誓殺兇狂之黨,益堅臣子之心;遠率種人,同拒賊黨,戰鬥斯久,殺獲頗多,每念爾誠,不忘朕意。
此外,卿所奏欲取七月回鹘并六谷蕃部,宜往賀蘭山掩殺賊衆,乞大兵來靈州會合,管殺遷賊者。
朝廷近知繼遷已死,未經殡葬,所以未欲讨除。
今卿等既領師徒,遠平仇敵,免為後患,甚是良圖,所乞會兵,即緣地理稍遙,月日未定。
今朝議候卿等才集諸族人馬起離西京,即差心腹人走馬赍文字報泾原鎮戎軍部署司,已令至時不候朝旨,率兵前進,直至堿泊、蕭關、天都山,已來牽制賊徒,伏截道路。
賊界定須兩面救應,如此邀擊,必可功成。
彼中諸事,更切審詳,伫靜邊陲,永保富貴。
”(《宋史·吐蕃傳》及《西夏紀事本末》) 繼遷部将都尾(《長編》作都威)等,率其屬叛附于宋。
(《宋史·真宗本紀》) 繼遷種落迷般囑(《長編》作敏楚克巴)及日逋吉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