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泾原部署言,者龍族移卑陵山、首領厮敦琶遣使言,已集騎兵,願随軍讨賊,是一族分見兩傳也。

    然羅支為吐蕃屬,則與羅支協力應屬吐蕃,宋史入《黨項傳》,似誤。

    ) 夏四月,繼遷攻宋洪德寨, 酋長慶香(《長編》作慶桑)與<白>慶(《長編》作伽哲慶)族合勢擊之,宋以寨兵策援,大敗繼遷,擒四十九人,墜崖死者甚衆,獲馬七十馀匹,旗鼓、铠甲數百計。

    (《宋史·黨項傳》) 環州白馬族與繼遷戰鬥,屢徙帳乏食,宋诏賜廪粟。

    (《宋·黨項傳》)銀、夏、宥三州饑,繼遷徙其民于河外五城。

     三州荒旱,饑馑相望,繼遷籍州民衣食豐者徙之河外五城,不從殺之。

    于是,蕃、漢重遷,嗟怨四起。

    (《長編》五十五)五月五日,德明子元昊生。

    (《宋史·夏國傳》) 六月,駐東關鎮,掠河東。

     東關鎮在靈州東三十裡,繼遷以部下饑亂,挈其族黨三萬人,樹栅居之。

    分掠河東邊境,與豐州蕃瓦窯、沒劑、加羅、昧克等族兵,頻戰不勝。

    于是,隴山西延家族首領秃逋(《長編》作圖蔔)貢馬于宋,求内附。

    折勒厥麻暨西番八部二十五族皆願出兵,會圖靈、夏。

    (《宋史·真宗本紀》及《長編》五十四) 秋八月,聚兵浦洛河,聲言攻環州。

    宋诏張凝等分兵以待之。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西面部署言:“李繼遷與其子阿克伊聚兵浦洛河,聲言入寇。

    ”命諸路嚴斥堠,整軍旅,如寇至鎮戎軍,則環慶出兵深入以撓其勢;至洪德寨,則環慶出兵亦如之。

    按此條《長編》在五月。

    ) 府州八族都校明義等屢于麟州屈野川擊繼遷,及緣邊六七栅防遏,皆有克獲。

     宋帝诏獎赉之,仍令府州常以勁兵援助,勿失機便。

    (《宋史·黨項傳》)潘羅支約宋師攻靈州。

     宋帝以道遠難刻師期,命鎮戎軍部署陳興候羅支報至,即勒所部過天都山以援,勿須奏命。

    (《宋史·陳興傳》)宋陳興等讨繼遷所部康奴族。

     康奴族向屬繼遷,往歲抄劫靈州援糧,恃險與衆,尤桀黠難制。

    陳興與秦翰等合衆進讨,窮其巢穴,俘老幼、獲器畜甚衆,盡焚掘其窖藏。

    (《宋史·陳興傳》) 秋九月,夏州教練使安晏與其子守正歸宋。

     且言夏境艱窘,惟劫掠以濟,又籍夏、銀、宥州民丁壯者徙河外,衆益咨怨,常不聊生,诏補晏殿直,賜衣眼、缗錢。

    (《長編》五十五。

    又環州言,李繼遷部下突陣指揮使劉赟等以繼遷殘虐、番部災旱,率其屬來歸。

    ) 繼遷略西蕃還,宋曹玮邀擊于石門川,俘獲甚衆。

    (《宋史·曹玮傳》)冬十二月,襲西涼府,破之。

    殺知府丁惟清,改府為州。

     繼遷嘗言:“我與西涼自來無事,向為萬山等族所誘,與之構隙。

    今六谷衆盛,難以加兵,不複進取。

    ”蕃部信之。

    乃調集諸族會于鹽州,聲稱分屯橐駝、車箱峽兩路入攻環慶,而潛移兵取西涼。

    襲破其城,執惟清殺之,悉逐居人城外,據其府庫,複府名為州,兵勢複振。

    (《宋史·真宗本紀》及《長編》五十五) 潘羅支僞降,繼遷受之。

     初,繼遷奪羅支牌印官告,知中國已授朔方節度,心惡其逼,舉大衆往攻。

    羅支見勢盛,僞使請降,繼遷坦受之。

    張浦曰:“兵務慎重,貴審敵情。

    羅支倔強有年,未挫兵鋒,遽而降順,詐也。

    不若乘其詭謀未集,一戰擒之,諸蕃自伏。

    若懸軍孤立,主客勢殊,未見其可。

    ”繼遷曰:“我得涼州,彼勢已促,力屈而降,何詐之有?況殺降不祥,爾勿疑,以阻向化之心。

    且先返西平,我當撫安馀黨,以免後患。

    ”浦怏怏而回。

    (《宋史·夏國傳》及《西夏書事》) 潘羅支集六谷蕃部,合擊繼遷。

    繼遷敗走,未幾斃。

     繼遷中流矢,創甚,奔還。

    明年正月二日,卒于靈州境上,年四十二。

    初,宋臣王禹偁以為,繼遷不必勞力而誅,自可用計而取,宜明數繼遷罪過,曉谕蕃漢,重立賞賜,高與官資,則貪者利其财,詐者奮其力,吾知繼遷身首不枭則擒矣。

    張齊賢亦請封羅支為六谷王,以圖繼遷。

    至是,果如其策。

    祥符五年,德明追上尊号曰: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光孝皇帝。

    元昊谥曰神武,廟号太祖,葬裕陵。

    (《宋史·夏國傳》及王禹偁、張齊賢傳。

    按李慈銘《荀學齋日記》:李繼遷之死,《宋史·真宗紀》系之景德元年二月,《夏國傳》作正月二日,《遼史·聖宗紀》系之統和二十一年五月,為宋真宗鹹平六年,計早一年。

    《續通鑒》、《長編》系之景德元年正月,而為之考曰:《繼遷傳》、《吐蕃傳》并載于上年十一月,《稽古錄》亦同,惟《本紀》、《實錄》載之次年二月,疑《傳》、《錄》因西涼事并書之,果在十一月,何以二月始聞之?故系之是年正月。

    畢氏《續資治通鑒》從《遼史》。

    今按《遼紀》不足據也,繼遷方以鹹平六年十一月陷西涼府,《稽古錄》、《續通鑒》、《長編》并同,都首領潘羅支等僞降,繼遷信之不疑,潘羅支乃集六谷蕃部等合擊之,繼遷大敗,中流矢奔還靈州,必已在十二月間,至次年正月二日,始以創死。

    宋人二月始聞之,疑《宋史·夏國傳》得其實。

    李文簡所引《國史》繼遷等傳及《稽古錄》據繼遷攻取西涼日書之,故系之鹹平六年十一月,《本紀》、《實錄》據朝廷聞報日書之,故系之景德元年二月,惟《宋史·夏國傳》謂取西涼在鹹平六年六月,則誤矣。

    若如《遼紀》,其死在上年五月,何以宋至次年二月始據邊塞入告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