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繼遷以兵徇唐隆鎮,謀從蕭關、武延、石門路攻麟府。

    麟府濁輪副部署曹璨,以熟戶兵邀擊繼遷辎重于鎮西柳撥川,殺獲甚衆,生擒其大校四人。

    (《長編》四十九。

    按《長編》在九月,《宋史,本紀》在十月。

    ) 冬十月,西涼府六谷都首領潘羅支(《長編》作博羅齊)遣部下李萬山率兵助宋來讨。

     羅支使言于知鎮戎軍李繼和,願戮力來讨。

    繼和請授以刺史,仍給廪祿。

    經略使張齊賢又請封六谷王兼招讨使。

    帝以問宰相,皆曰:“羅支已為酋帥,授刺史太輕;未領節制,加王爵非順;招讨使号不可假外夷。

    ”乃以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

    旋遣部下李萬山率兵助讨,贻書繼和請師期。

    (《宋史·吐蕃傳》) 十一月甲午,宋诏西蕃諸族:有能生擒李繼遷者,當授節度使,賜銀、彩、茶六萬;斬首來獻者,授觀察使,賜物有差。

    (《長編》五十)宋遣使谕秦隴以西諸戎,使來攻。

     用吳淑議也。

    先是,吳淑上言:“近者北狄折衄,天兵振蕩,匈奴必當逃循,繼遷必當沮喪,以此取之,計之上也。

    若繼遷退伏沙漠,窮迫不獲,遊魂假息,猶為後患。

    臣謂宜通西域之地,以助靈武之勢,可以掩其不意,以誅黠寇。

    宜遣使谕秦隴以西諸戎,結其歡心,令為前驅指導,斯不難矣。

    夫蕃戎靡不貪慕财賄,國家誠不愛重币珍玩以啖之,爵賞榮耀以誘之,則西戎宜其為用矣。

    古人雲:‘以蠻夷伐蠻夷’,計之上者也。

    宜示之以中國強盛,喻之以中國富厚,待之以至誠,臨之以威衆,夷落其敢不從服哉!其有善水草之地,或開屯田,或置城邑,若漢之置都護,所謂斷匈奴之右臂。

    如此,則靈武不憂匮乏,繼遷不足殄滅。

    撫諸戎而啟西夏,以平蕩逋寇,此亦帝王之美略。

    ”(《長編》五十) 十二月,宋河外寨主李瓊等以城來降。

     帝念其力屈就擒,特釋其親屬。

    (《宋史·真宗本紀》) 春正月,繼遷部将卧浪己等叛降于宋,給田宅。

    (《宋史·真宗本紀》。

    按卧浪己,《長編》作鄂朗吉)繼遷置市于赤沙、橐駝等路。

     赤沙川、橐駝口兩路,為靈、夏二州蕃族屯聚處。

    繼遷各置會貿易,以誘熟戶。

    陝西轉運使劉琮請令本路部置潛軍讨之,宋帝曰:“邊界市易往來,若不戒而殺,是暴也。

    宜先谕民以條約,如有違者,即嚴譴之。

    ”(《長編》五十一) 與宋靈州副都部署張凝戰,敗績。

     時斥堠數擾,轉運使劉琮懼飛挽不給,問計于凝,凝曰:“今當深入,因敵資糧,不足慮也。

    ”乃自白豹鎮率兵入敵境,生擒夏将,燒蕩二百馀帳、刍糧八萬,斬首五千馀,獲牛馬、器甲二萬,降九百馀人。

    (《宋史·真宗本紀》及《張凝傳》) 三月,陷靈州,殺其知州裴濟。

     繼遷既陷河外五城,遂大集蕃部攻靈州,斷饷道。

    孤軍絕援,濟剌指血染奏,求救甚急。

    宋帝所遣張煦等諸援兵行至鎮戎,而靈武已陷,濟死之。

    (《宋史·真宗本紀》及裴濟、張煦等傳。

    先是,靈州孤危,诏議棄守之宜,李沆與楊億奏曰:“若繼遷不死,靈州非朝廷有也。

    莫若密遣使,部分軍民空壘而歸,則關右之民息肩矣。

    ”帝不從。

    至是,帝悔不用李沆之言。

    王超等遂奏班師。

    己酉,以王超為永興軍駐泊都部署,石普副之。

    徙康繼英為慶州駐泊钤轄,與西南沿邊疊為應援。

    秦翰為環慶、泾原兩路钤轄,與王漢忠、李允正同其事,備繼遷之侵轶也。

    ) 改靈州為西平府。

    (《宋史·夏國傳》)宋援師還,為夏人所邀,都監張煦擊卻之。

     先是,王超、張凝、秦翰援靈武,命煦為西路行營都監。

    至鎮戎,聞靈武已陷,複還本任。

    與張凝入夏境,出白豹鎮,至柔遠川,夏人七百馀邀戰,煦與慶州監軍張綸擊殺甚衆。

    清遠故城有酋長,請以甲騎三千來降,煦語凝曰:“此詐也。

    ”嚴兵以待之,果然。

    凝按部歸環州,道為敵所邀。

    煦聞之,領所部銳兵自慶州赴之,一夕與凝會,射殺其大将,與凝同還。

    (《宋史·張煦傳》) 夏六月,繼遷複以二萬騎圍麟州。

     金明巡檢李繼周擊之,圍未解,麟州部署曹璨請濟師,帝閱地圖曰:“麟州依險,三面孤絕,戮力可守。

    但城中乏水,可憂耳。

    ”乃遣兵走援。

    繼遷果據水寨,薄城已五日,知州衛居實出奇兵突戰,缒勇士城下,城上鼓噪,矢石如注,殺傷萬馀人,繼遷乃拔去。

    (《宋史·夏國傳》。

    按《長編》:麟州之被圍也,衛居實遣單介間道乞師于太原。

    諸将以無诏猶豫未決,并代副部署張進獨抗議發兵赴援。

    既至而圍解,手诏褒美。

    又《長編》:上未聞麟州捷奏,诏延州部署,會李繼福所部兵于要路設伏,掩擊李繼遷。

    又《長編》:上聞麟州捷奏,謂左右曰:“遷賊猖狂以來,未嘗如此喪敗。

    加以威虐,脅從其衆,若頻有奔衄,人心必離,易為圖也。

    ”) 遣劉仁勖如契丹,告下宋靈州。

    (《遼史·西夏外紀》)襲宋鎮戎軍,不克。

     夏人伺鎮戎軍警巡弛備,一夕,塞長壕,越古長城,抵城下。

    李繼和與都監史重貴出兵禦之,夏人據險再突城隍,列陣接戰,重貴中重創力戰,夏人敗走,亡失甲騎無算。

    (《宋史·李繼和傳》。

    按《繼和傳》言戎人,不言夏人,不知是否繼遷?《宋史·來紀》、《夏國傳》俱不載,此從《西夏事略》。

    ) 夏州旱。

    秋七月,築河防。

     黃河自積石經河州,合洮河水東北流至蘭州,過鳴沙河、應裡州,北繞靈武,由懷遠縣入夏州。

    向有古渠二:曰漢源,長袤二百五十裡;曰唐梁,長袤三百二十裡。

    夏州自上年八月不雨,谷盡不登。

    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