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春正月,繼遷徙綏州民于平夏,部将高文丕等因衆不樂,反攻敗之,複舉城降宋。

     繼遷兵至綏州,令繼沖徙民歸平夏,牙将高文丕,唐刺史思祥後也,世官綏州,因衆不樂,率羌酋蘇移、山海夜、母馱香等反攻之。

    繼遷兵敗,棄城走,文丕舉綏州降。

    宋帝诏授綏州團練使,蘇移、山海等為懷化将軍。

    (《宋史·夏國傳、黨項傳》及《西夏書事》) 繼遷攻靈州。

    州将慕容德豐迎擊,敗之。

    宋诏遣李繼隆等進讨繼遷。

     先是,靈州及通遠軍皆言:“繼遷攻圍諸堡寨,侵掠居民,焚積聚。

    ”宋帝聞之,怒曰:“繼遷叛渙砂碛中十年矣,朝廷始務含容,賜以國姓,授以觀察使,賜予加等,俸入優厚,仍通其關市,又以綏、宥州委其弟兄,可謂恩寵俱隆矣。

    乃敢如是!朕今決意讨之。

    ”癸酉,命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繼隆為河西兵馬都部署,尚食使尹繼倫為都監,以讨繼遷。

    (《宋史·夏國傳》、《慕容德豐傳》及《長編》三十五。

    按王氏《東都事略》:保忠為保吉所誘,陰與之合,來寇靈州。

    《宋史·夏國傳》:淳化五年正月,保吉圍堡寨,掠居民,焚積聚,遂攻靈州。

    李繼隆諸傳亦以攻靈州為文。

    考《太宗紀》:淳化五年正月癸酉,以侍衛馬軍都指揮李繼隆為河西行營都部署,讨李繼遷。

    不言繼遷攻靈州。

    至至道二年五月,方書繼遷攻靈州,則是時尚未犯靈州也。

    故李氏《長編》雲:“繼遷焚掠堡寨,靈州及清遠軍以聞。

    ”見《西夏書事》。

    ) 三月,保忠為繼遷所襲,奔還夏州,宋指揮使趙光嗣執之。

    李繼隆帥師入夏州。

     保忠既不能制繼遷,反與連謀。

    聞繼隆将至,乃先攜其母及妻子、卒吏壁野外,上言己與繼遷解仇,貢馬五十匹,乞罷兵。

    宋帝怒,立遣中使命繼隆移兵擊保忠。

    及兵壓境,保忠反為繼遷所圖,欲并其衆。

    縛牙将趙光祚,夜襲保忠帳。

    保忠方寝,聞難作,單騎走還城,辎重盡為繼遷所奪。

    初,保忠遣其指揮使趙光嗣入貢,光嗣頗輸誠款,诏補供奉官,再遷禮賓副使,保忠動靜,光嗣必以聞。

    及保忠陰結繼遷,光嗣潛知之,因出家财散士卒,誓以效順。

    至是,保忠還,光嗣執之,幽于别所。

    丁醜,開門納王師,繼隆入夏州,令指揮使許均守之,繼遷遁。

    (《宋史·太宗本紀》及《長編》三十五。

    李焘曰:“《秦翰傳》雲:‘王師次延州,翰慮保忠遁逸,即乘驿先往,矯诏安撫,以緩其計。

    及王師至,翰又諷保忠,以地主之禮郊迎,因并驅而出,保忠遂就擒。

    ’按保忠先己出,次野外,既為保吉所迫,乃還,光嗣遂執之,安得與翰俱迎王師也?”) 貢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夏四月,宋削所賜繼遷“趙保吉”姓名,堕夏州城。

     宋帝聞保忠既成擒,诏以趙光嗣為夏州團練使,高文丕為綏州團練使,削繼遷所賜姓名。

    帝以夏州深在沙漠,本奸雄竊據之地,欲堕其城,遷民于銀、綏間。

    因問宰相夏州建置之始。

    呂蒙正對曰:“昔赫連勃勃,後魏道武末,僭稱大夏天王,蒸土築城,号曰‘統萬’,頗與關右為患。

    若遂廢毀,萬世之利也。

    ”乙酉,诏堕夏州故城,遷其民于綏、銀等州,分官地給之,長吏倍加安撫。

    李繼隆聞朝議欲堕夏州,遣其弟洛苑使繼和與監軍秦翰等入奏,以為朔方古鎮,賊所窺觎之地。

    存之可依以破賊。

    并請于銀、夏兩州南界山中增置堡戍,以厄其沖,且為内屬蕃部之蔽,而斷賊糧運。

    皆不報。

    (《宋史·太宗本紀》及《長編》三十五) 六月,西蕃首領乜遇(一作<白>遇)複背繼遷,歸宋。

     乜遇,橐駝路熟倉首領也,向屬宋,繼為繼遷所驅脅叛宋。

    至是,乜遇率部族反攻繼遷,其弟力戰而死,既敗繼遷之衆,複歸宋。

    宋以為會州刺史。

    (《宋史·黨項傳》) 繼遷複攻夏州,不克,遂走漠中。

     繼遷據夏州橐駝路,驅脅内屬戎人。

    張崇貴與田敏率熟倉族乜遇,戰于雙塠,殺二千馀級,掠牛羊、橐駝、铠甲甚衆。

    連诏褒谕。

    繼遷複攻夏州,與許均一日十二戰,不勝,遂走漠中。

    遣其将佐趙光祚、張浦求納款,會于石堡寨,崇貴椎牛酾酒犒谕之,給以錦袍、帶。

    (《宋史》張崇貴、許均傳) 河西行營送保忠至阙下,宋帝釋其罪。

     保忠至自夏州,白衫紗帽,待罪崇政殿。

    宋帝诘責數四,保忠不能對,但頓首稱死罪。

    诏釋之,賜冠帶、器币,令還第聽命,仍勞賜其母。

    尋責授右千牛衛上将軍,封“宥罪侯”。

    其賜保忠诏有雲:“不斬繼遷,開狡兔之三穴;潛疑光嗣,持首鼠之兩端。

    ”翰林學士錢若水之詞也。

    帝覽之,甚悅,謂若水曰:“此四句,正道着我意。

    ”(《宋史·太宗本紀》及《長編》三十六。

    按《李繼隆傳》:初,裨将侯延廣:監軍秦翰議,請誅保忠,及出兵追繼遷。

    繼隆曰:“保忠,機上肉耳,當請于天子;今繼遷遁去,千裡窮碛,艱于轉饷,宜養威持重,未易輕舉。

    ”延廣等服其言。

    ) 秋七月,繼遷遣牙校以良馬來獻,且謝過,猶稱所賜姓名,答诏因稱之。

    (《長編》三十六)八月,繼遷遣其弟延信如宋,奉表待罪。

     且言,違叛事出保忠,願赦勿誅。

    宋帝召見延信,面加慰撫,賜赉甚厚。

    (《長編》三十六) 繼遷以兵犯契丹境,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