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遷銀州觀察使,賜以國姓,名曰“趙保吉”。
保吉又薦其親弟繼沖。
帝亦賜姓,改名“保甯”,授綏州團練使。
并授子德明管内蕃落使。
行軍司馬王禹偁草制詞,繼遷送馬五十匹為潤筆,不受。
(《宋史·太宗本紀》及《長編》三十二、三十七并《西夏書事》。
按《西夏紀事本末》有敕封诏書,诏曰:“王者推赤心以待天,鑒丹書而念舊。
疆場之事,雖守在于四夷;勳烈之家,固賞延于十世。
銀、夏等州蕃落使李繼遷,馳聲沙漠,襲慶旌旗。
頃者因獻提封,偶懷疑懼,流寓邊塞,綿曆歲時。
式微之詠既深,在宥之恩宜及。
賜之國姓,俾預于宗盟;授以廉車,用綏于夷落。
爾其體匿暇之旨,堅效順之誠,使兄弟以如初,保公侯之必複。
欽若明命,勉思令圖。
可特投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兼禦史大夫、銀州管内觀察使,封天水郡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姓‘趙’,名‘保吉’,仍放朝謝,許便之官。
”) 八月,保忠襲繼遷,克之。
繼遷雖降宋,劫掠如故。
時居王亭鎮,保忠往襲之,繼遷奔鐵斤澤,貌奴、猥才二族複奪其牛畜二萬馀。
(《宋史·黨項傳》)兀泥族首領泥中佶移,複背繼遷歸宋。
先是,佶移内附于宋,授慎州節度使。
俄複歸繼遷。
至是,其長子突厥羅與其首領黃羅,以千馀騎降府州。
(《宋史·黨項傳》) 冬十月,保忠降于契丹,契丹封為西平王,複姓名曰“李繼捧。
”(《遼史·聖宗本紀》。
按繼捧降契丹事,《宋史》及諸書俱不載,惟陳桱《通鑒續編》載之。
《遼史考證》謂繼捧未嘗附于契丹,蓋繼遷之誤。
) 趙保忠複破宥州禦泥布、羅樹二族。
以朋附繼遷也。
(《宋史·黨項傳》)繼遷攻會州熟倉族。
熟倉大族,東西蕃部五千馀帳,皆保聚岩谷,為環慶藩籬。
繼遷不得熟倉,不能入環慶。
遣使誘之曰:“身已歸朝,賜國姓,今後請勿相拒,共禀朝命。
”諸酋勿應。
繼遷由鐵斤澤引兵攻之,咩悉複率來離諸族拒戰,繼遷始退。
(《宋史·黨項傳》及《西夏書事》) 十二月,契丹以繼遷附宋,遣韓德威持诏谕之。
(《遼史·聖宗本紀》) 春二月,韓德威掠靈州,繼遷遣使訴于契丹。
初,繼遷之附契丹也,德威請納之。
既得繼遷,諸夷皆從,玺書褒獎。
未幾,繼遷受賂,潛懷二心。
奉诏率兵往谕,繼遷托以西征不出。
德威忿怒,至靈州俘掠而還。
繼遷遣使訴狀。
賜诏安慰。
(《遼史·聖宗本紀》及《韓德威傳》。
按靈州,當作銀州。
是時,靈州尚屬中國,繼遷所據乃銀州,《遼史》誤。
) 夏四月,請通陝西互市。
繼遷自婚契丹,歲時貢獻悉取資于蕃族,财用漸乏。
時陝西尚嚴邊禁,碛外商旅不通。
繼遷上言:“王者無外,戎夷莫非赤子。
乞通互市,以濟資用。
”宋帝诏從之。
(《西夏書事》) 冬十月,貢于契丹。
(《遼史·聖宗本紀》)十一月,保忠貢鹘于宋。
号“海東青”。
宋帝曰:“朕不事畋遊也。
”還之。
(《宋史·太宗本紀》及《東都事略》) 宋禁青白鹽,困繼遷,旋除其禁。
先是,諸羌部落樹藝殊少,但用池鹽與邊民交易谷麥,會饋挽趨靈州,為繼遷所抄。
轉運副使鄭文寶議以為“銀夏之北,千裡不毛,但以販青白鹽為命爾,請禁之。
許商人販安邑、解縣兩池鹽于陝西,以濟民食。
官獲其利,而戎益困,繼遷可不戰而屈。
”乃诏:“自陝以西,有敢私市者,皆抵死;募告者,差定其罪。
”行之數月,犯者益衆。
戎人乏食,相率寇邊,屠小康堡。
内屬萬馀帳亦叛。
商人販兩池鹽少利,多取他徑出唐、鄧、襄、汝間邀善價,吏不能禁。
關、隴民無鹽以食,境上騷然。
帝知其事,遣知制诰錢若水馳傳視之,悉除其禁,召諸族撫谕之,乃定。
(《宋史·夏國傳》及《鄭文寶傳》) 夏四月,繼遷攻慶州。
繼遷雖複綏、銀,猶以未得宥、夏等州,遣使入請,宋帝不許。
繼遷怒曰:“五州故地,先業留遺,拓土展疆,是誠在我。
”乃令于衆曰:“身雖薄德,承累世之澤,撫諸族之豪,安能迷運守常,沒身沙漠?諸君其努力圖之。
”遂以李大信為蕃部都指揮使,率衆犯慶州。
州北直接沙漠,地形漫衍,無險可恃。
時以繼遷納款,戰守無備,兵至人情駭懼。
知州劉文質以私錢二百萬給賞,于是士皆奮鬥,大信不能勝。
(《西夏書事》。
按《宋史·劉文質傳》太略。
) 秋八月,入原州。
陝西歲比不登,加以饋饷勞擾,民不堪命。
繼遷偵知虛實,率兵入原州,圍牛欄寨,與團練使石普相持數日,乃還。
(《宋史·許均傳》)
保吉又薦其親弟繼沖。
帝亦賜姓,改名“保甯”,授綏州團練使。
并授子德明管内蕃落使。
行軍司馬王禹偁草制詞,繼遷送馬五十匹為潤筆,不受。
(《宋史·太宗本紀》及《長編》三十二、三十七并《西夏書事》。
按《西夏紀事本末》有敕封诏書,诏曰:“王者推赤心以待天,鑒丹書而念舊。
疆場之事,雖守在于四夷;勳烈之家,固賞延于十世。
銀、夏等州蕃落使李繼遷,馳聲沙漠,襲慶旌旗。
頃者因獻提封,偶懷疑懼,流寓邊塞,綿曆歲時。
式微之詠既深,在宥之恩宜及。
賜之國姓,俾預于宗盟;授以廉車,用綏于夷落。
爾其體匿暇之旨,堅效順之誠,使兄弟以如初,保公侯之必複。
欽若明命,勉思令圖。
可特投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兼禦史大夫、銀州管内觀察使,封天水郡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姓‘趙’,名‘保吉’,仍放朝謝,許便之官。
”) 八月,保忠襲繼遷,克之。
繼遷雖降宋,劫掠如故。
時居王亭鎮,保忠往襲之,繼遷奔鐵斤澤,貌奴、猥才二族複奪其牛畜二萬馀。
(《宋史·黨項傳》)兀泥族首領泥中佶移,複背繼遷歸宋。
先是,佶移内附于宋,授慎州節度使。
俄複歸繼遷。
至是,其長子突厥羅與其首領黃羅,以千馀騎降府州。
(《宋史·黨項傳》) 冬十月,保忠降于契丹,契丹封為西平王,複姓名曰“李繼捧。
”(《遼史·聖宗本紀》。
按繼捧降契丹事,《宋史》及諸書俱不載,惟陳桱《通鑒續編》載之。
《遼史考證》謂繼捧未嘗附于契丹,蓋繼遷之誤。
) 趙保忠複破宥州禦泥布、羅樹二族。
以朋附繼遷也。
(《宋史·黨項傳》)繼遷攻會州熟倉族。
熟倉大族,東西蕃部五千馀帳,皆保聚岩谷,為環慶藩籬。
繼遷不得熟倉,不能入環慶。
遣使誘之曰:“身已歸朝,賜國姓,今後請勿相拒,共禀朝命。
”諸酋勿應。
繼遷由鐵斤澤引兵攻之,咩悉複率來離諸族拒戰,繼遷始退。
(《宋史·黨項傳》及《西夏書事》) 十二月,契丹以繼遷附宋,遣韓德威持诏谕之。
(《遼史·聖宗本紀》) 春二月,韓德威掠靈州,繼遷遣使訴于契丹。
初,繼遷之附契丹也,德威請納之。
既得繼遷,諸夷皆從,玺書褒獎。
未幾,繼遷受賂,潛懷二心。
奉诏率兵往谕,繼遷托以西征不出。
德威忿怒,至靈州俘掠而還。
繼遷遣使訴狀。
賜诏安慰。
(《遼史·聖宗本紀》及《韓德威傳》。
按靈州,當作銀州。
是時,靈州尚屬中國,繼遷所據乃銀州,《遼史》誤。
) 夏四月,請通陝西互市。
繼遷自婚契丹,歲時貢獻悉取資于蕃族,财用漸乏。
時陝西尚嚴邊禁,碛外商旅不通。
繼遷上言:“王者無外,戎夷莫非赤子。
乞通互市,以濟資用。
”宋帝诏從之。
(《西夏書事》) 冬十月,貢于契丹。
(《遼史·聖宗本紀》)十一月,保忠貢鹘于宋。
号“海東青”。
宋帝曰:“朕不事畋遊也。
”還之。
(《宋史·太宗本紀》及《東都事略》) 宋禁青白鹽,困繼遷,旋除其禁。
先是,諸羌部落樹藝殊少,但用池鹽與邊民交易谷麥,會饋挽趨靈州,為繼遷所抄。
轉運副使鄭文寶議以為“銀夏之北,千裡不毛,但以販青白鹽為命爾,請禁之。
許商人販安邑、解縣兩池鹽于陝西,以濟民食。
官獲其利,而戎益困,繼遷可不戰而屈。
”乃诏:“自陝以西,有敢私市者,皆抵死;募告者,差定其罪。
”行之數月,犯者益衆。
戎人乏食,相率寇邊,屠小康堡。
内屬萬馀帳亦叛。
商人販兩池鹽少利,多取他徑出唐、鄧、襄、汝間邀善價,吏不能禁。
關、隴民無鹽以食,境上騷然。
帝知其事,遣知制诰錢若水馳傳視之,悉除其禁,召諸族撫谕之,乃定。
(《宋史·夏國傳》及《鄭文寶傳》) 夏四月,繼遷攻慶州。
繼遷雖複綏、銀,猶以未得宥、夏等州,遣使入請,宋帝不許。
繼遷怒曰:“五州故地,先業留遺,拓土展疆,是誠在我。
”乃令于衆曰:“身雖薄德,承累世之澤,撫諸族之豪,安能迷運守常,沒身沙漠?諸君其努力圖之。
”遂以李大信為蕃部都指揮使,率衆犯慶州。
州北直接沙漠,地形漫衍,無險可恃。
時以繼遷納款,戰守無備,兵至人情駭懼。
知州劉文質以私錢二百萬給賞,于是士皆奮鬥,大信不能勝。
(《西夏書事》。
按《宋史·劉文質傳》太略。
) 秋八月,入原州。
陝西歲比不登,加以饋饷勞擾,民不堪命。
繼遷偵知虛實,率兵入原州,圍牛欄寨,與團練使石普相持數日,乃還。
(《宋史·許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