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順之意。
然繼遷終不肯降,益侵盜邊境。
宰相趙普建議,欲複委李繼捧以夏台故地,令圖之。
因召赴阙,賜姓趙氏,更名“保忠”,宋帝親書五色金花箋以賜之,授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賜金器千兩,銀器萬兩,并賜五州錢帛、刍粟、田園。
保忠辭日,宴于長春殿,賜襲衣、玉帶、銀鞍馬,錦彩三千匹、銀器三千兩,又賜錦袍、銀帶五百副、馬百匹,命右衛第二軍都虞候王呆領兵千人護送之。
及還,保忠以土物為赆,杲拒而不納。
(《宋史·夏國傳》及《長編》二十九。
按繼捧授定難節度使,徐氏幹學《通鑒後編》于雍熙元年及是年兩書其事,賜姓名則書在雍熙元年。
畢沅《續通鑒》同,并兩書賜姓名。
) 冬十二月,宋以繼遷為銀州刺史、充洛苑使。
保忠本以不能鉗制部落請入朝。
及歸,繼遷視之,蔑如也。
保忠期籠絡繼遷,至鎮數月,上言繼遷悔過歸款,乃授繼遷官,然實無降心也。
(《宋史·夏國傳》及《東都事略》) 春正月壬辰,李繼遷與兄繼捧有怨,乞與通好。
契丹主知其非誠,不許。
(《遼史·聖宗本紀》) 三月戊戌,契丹以義成公主歸李繼遷。
(《遼史·聖宗本紀》。
按《聖宗本紀》于統和四年十二月書,以王子帳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繼遷。
遼統和四年乃宋雍熙三年,與《宋史》正合。
而《紀》于七年三月又書,以義成公主下嫁繼遷,或系許婚在四年,下嫁則在七年也。
見《續通志·西夏記》載注。
) 貢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 冬十月,宋以定難軍節度使趙保忠同平章事。
(《宋史·太宗本紀》)十二月,掠西蕃貢使于橐駝口。
先是,諸蕃每貢馬京師,為繼遷邀擊,周仁美領騎士為援,敵不敢犯。
(《宋史·周仁美傳》) 春正月,遣使如契丹謝婚。
(《遼史·西夏外紀》) 三月,貢于契丹。
初,繼遷流離沙碛,雖臣事契丹,貢不成禮。
及契丹妻以公主,羌部懾服,輸牲畜者日衆。
繼遷遣使如契丹,獻良馬二十匹、粗馬二百匹、駝一百頭、錦绮三百匹,織成錦被褥五合,苁蓉、甘石、井鹽一千斤,沙狐皮一千張,兔鹘五隻,犬子十隻。
自後,每歲八節貢獻。
(《遼史·聖宗本紀》及《契丹國志》) 夏四月,保忠襲破宥州禦泥布、啰樹二族。
保忠奉宋帝诏市馬,已獲三百匹。
二族附繼遷,不肯賣馬。
保忠領兵掩殺二百馀人,擒百馀人,遂降其族。
(《宋史·黨項傳》) 秋八月,趙保忠破繼遷于安慶澤,繼遷中流矢遁。
(《宋史·夏國傳》及《稽古錄》)九月,遣使如契丹獻宋俘。
(《遼史·西夏外紀》)冬十月,攻夏州,趙保忠乞濟師。
繼遷謀取夏州,遣破醜重遇貴等至州詐降,謂繼遷創甚,不能軍。
保忠信之,不設備。
繼遷陰合諸族渠帥,突攻州城。
繼捧出兵拒戰,重遇貴等從中起,保忠僅以身免,遣使上表乞援。
(《西夏書事》) 是月,複遣使如契丹,以敗宋軍告。
(《遼史·西夏外紀》) 十二月,繼遷下宋麟、鄜等州,遣使告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
按是時繼遷未得銀、夏,焉能越取麟、鄜?《宋史》紀、傳并不載。
) 契丹遣使,封繼遷為夏國王。
(《遼史·西夏外紀》:張齊賢曰:“契丹與中國為難,慮繼遷感中國之恩,斷右臂之勢,署王爵以縻之,遣戎使以鎮之。
王爵至,則刺史之命輕矣;戎使至,則動靜皆伺之,向背之心異矣。
夫夏國王之稱,虛名也。
而在契丹命之,于彼國無損,于中國為敵,其謀不甚深哉!”按《宋史·夏國傳》作雍熙三年,契丹冊繼遷為夏國王,與此異。
) 春正月,繼遷攻夏州。
宋遣商州團練使翟守素,帥兵援趙保忠。
保忠與繼遷戰,不勝,乞師于朝。
宋帝遣翟守素率兵援之,賜保忠茶百斤、上醞十石。
(《宋史·太宗本紀》及《夏國傳》)二月,遣使如契丹,告伐宋捷。
(《遼史·西夏外紀》) 夏四月,遣李知白如契丹,謝封冊。
(《遼史·西夏外紀》。
按《聖宗本紀》作杜白。
) 七月,以下宋銀、綏二州,遣使告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 繼遷與宋并代、夏綏、麟府三鎮部署孔守正戰于大橫岡,敗績。
複戰于白池,又敗。
守正至行莊,焚掠而去。
(《宋史·孔守正傳》)繼遷奉表如宋請降。
宋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
繼遷走漠北幾十年,阻兵嗜殺,蕃部被役屬者胥怨。
夏州之戰,雖敗保忠兵,部下指揮朗吉等潛相攜貳。
聞翟守素将兵來讨,恐懼,奉表歸順。
丙午,授繼
然繼遷終不肯降,益侵盜邊境。
宰相趙普建議,欲複委李繼捧以夏台故地,令圖之。
因召赴阙,賜姓趙氏,更名“保忠”,宋帝親書五色金花箋以賜之,授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賜金器千兩,銀器萬兩,并賜五州錢帛、刍粟、田園。
保忠辭日,宴于長春殿,賜襲衣、玉帶、銀鞍馬,錦彩三千匹、銀器三千兩,又賜錦袍、銀帶五百副、馬百匹,命右衛第二軍都虞候王呆領兵千人護送之。
及還,保忠以土物為赆,杲拒而不納。
(《宋史·夏國傳》及《長編》二十九。
按繼捧授定難節度使,徐氏幹學《通鑒後編》于雍熙元年及是年兩書其事,賜姓名則書在雍熙元年。
畢沅《續通鑒》同,并兩書賜姓名。
) 冬十二月,宋以繼遷為銀州刺史、充洛苑使。
保忠本以不能鉗制部落請入朝。
及歸,繼遷視之,蔑如也。
保忠期籠絡繼遷,至鎮數月,上言繼遷悔過歸款,乃授繼遷官,然實無降心也。
(《宋史·夏國傳》及《東都事略》) 春正月壬辰,李繼遷與兄繼捧有怨,乞與通好。
契丹主知其非誠,不許。
(《遼史·聖宗本紀》) 三月戊戌,契丹以義成公主歸李繼遷。
(《遼史·聖宗本紀》。
按《聖宗本紀》于統和四年十二月書,以王子帳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繼遷。
遼統和四年乃宋雍熙三年,與《宋史》正合。
而《紀》于七年三月又書,以義成公主下嫁繼遷,或系許婚在四年,下嫁則在七年也。
見《續通志·西夏記》載注。
) 貢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 冬十月,宋以定難軍節度使趙保忠同平章事。
(《宋史·太宗本紀》)十二月,掠西蕃貢使于橐駝口。
先是,諸蕃每貢馬京師,為繼遷邀擊,周仁美領騎士為援,敵不敢犯。
(《宋史·周仁美傳》) 春正月,遣使如契丹謝婚。
(《遼史·西夏外紀》) 三月,貢于契丹。
初,繼遷流離沙碛,雖臣事契丹,貢不成禮。
及契丹妻以公主,羌部懾服,輸牲畜者日衆。
繼遷遣使如契丹,獻良馬二十匹、粗馬二百匹、駝一百頭、錦绮三百匹,織成錦被褥五合,苁蓉、甘石、井鹽一千斤,沙狐皮一千張,兔鹘五隻,犬子十隻。
自後,每歲八節貢獻。
(《遼史·聖宗本紀》及《契丹國志》) 夏四月,保忠襲破宥州禦泥布、啰樹二族。
保忠奉宋帝诏市馬,已獲三百匹。
二族附繼遷,不肯賣馬。
保忠領兵掩殺二百馀人,擒百馀人,遂降其族。
(《宋史·黨項傳》) 秋八月,趙保忠破繼遷于安慶澤,繼遷中流矢遁。
(《宋史·夏國傳》及《稽古錄》)九月,遣使如契丹獻宋俘。
(《遼史·西夏外紀》)冬十月,攻夏州,趙保忠乞濟師。
繼遷謀取夏州,遣破醜重遇貴等至州詐降,謂繼遷創甚,不能軍。
保忠信之,不設備。
繼遷陰合諸族渠帥,突攻州城。
繼捧出兵拒戰,重遇貴等從中起,保忠僅以身免,遣使上表乞援。
(《西夏書事》) 是月,複遣使如契丹,以敗宋軍告。
(《遼史·西夏外紀》) 十二月,繼遷下宋麟、鄜等州,遣使告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
按是時繼遷未得銀、夏,焉能越取麟、鄜?《宋史》紀、傳并不載。
) 契丹遣使,封繼遷為夏國王。
(《遼史·西夏外紀》:張齊賢曰:“契丹與中國為難,慮繼遷感中國之恩,斷右臂之勢,署王爵以縻之,遣戎使以鎮之。
王爵至,則刺史之命輕矣;戎使至,則動靜皆伺之,向背之心異矣。
夫夏國王之稱,虛名也。
而在契丹命之,于彼國無損,于中國為敵,其謀不甚深哉!”按《宋史·夏國傳》作雍熙三年,契丹冊繼遷為夏國王,與此異。
) 春正月,繼遷攻夏州。
宋遣商州團練使翟守素,帥兵援趙保忠。
保忠與繼遷戰,不勝,乞師于朝。
宋帝遣翟守素率兵援之,賜保忠茶百斤、上醞十石。
(《宋史·太宗本紀》及《夏國傳》)二月,遣使如契丹,告伐宋捷。
(《遼史·西夏外紀》) 夏四月,遣李知白如契丹,謝封冊。
(《遼史·西夏外紀》。
按《聖宗本紀》作杜白。
) 七月,以下宋銀、綏二州,遣使告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 繼遷與宋并代、夏綏、麟府三鎮部署孔守正戰于大橫岡,敗績。
複戰于白池,又敗。
守正至行莊,焚掠而去。
(《宋史·孔守正傳》)繼遷奉表如宋請降。
宋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
繼遷走漠北幾十年,阻兵嗜殺,蕃部被役屬者胥怨。
夏州之戰,雖敗保忠兵,部下指揮朗吉等潛相攜貳。
聞翟守素将兵來讨,恐懼,奉表歸順。
丙午,授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