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盡銳以攻孤壘,撫甯小而固,兵少而精,未可以浃旬破。
當留信宿,俟其困,以大兵臨之,分強弩三百,邀其歸路,必成擒矣。
”仁朗部署已定,欲示閑暇,日縱酒扌雩蒱,不恤軍事。
帝知之,遣使召仁朗赴阙,下禦史按問仁朗請益兵及陷三族狀。
仁朗對曰:“所召銀、綏、夏兵,其州皆留防城,不遣。
所部有千馀人,皆曹光實舊卒,器甲不完,故請益兵。
況轉輸刍粟未備,三族寨與綏相去道遠,非元诏所救。
昨臣已定擒繼遷策,會诏代臣,其謀不果。
”因言:“繼遷得部落情,願降優诏懷宋之,或以厚利啖諸酋長密圖之;不爾,恐他日難制,大為邊患。
”宋帝特貸死,流商州。
(《宋史·田仁朗傳》) 夏四月,李繼隆等擊繼遷,破悉利諸族。
王侁等出銀州北,破悉利諸族,追奔數十裡,斬三千馀級,俘蕃、漢老幼千馀,枭代州刺史折羅遇及其弟埋乞首,牛馬铠仗所獲尤多。
又出開光谷西杏子坪,破保寺、保香族,斬其副首領埋乜已下五十七人,降銀三族首領折八軍等三千馀衆,複破沒邵浪、悉訛諸族及濁輪川東、兔頭川西諸族。
麟州諸蕃請納馬贖罪,願改圖自效,助讨繼遷。
王侁等遂與所部兵入濁輪川,斬首五千級。
繼遷及折遇乜遁去。
是歲,又破咩嵬及岌伽羅膩十四族,吳移、越移等四族亦降。
由是麟、夏、銀三州複背繼遷,歸宋者百二十五族,戶萬六千馀。
(《宋史·李繼隆傳》、《黨項傳》。
按岌伽羅膩,《宋史·郭守文傳》作岌羅膩。
又《石守信傳》守信子保興,至道二年與範庭召等五路讨賊,有岌伽羅膩數族率衆來拒。
保興選敢死士數百人,銜枚夜擊,殲之。
自是,吳移、越移諸族歸降。
據此,則又似在至道二年五路出師時。
) 繼遷攻宋夏州。
權麟州韓崇訓領兵赴援,大敗之,徙監夏州軍。
(《宋史·韓崇訓傳》)繼遷與宋都巡檢使石保興戰于黑水河,敗績。
繼遷入抄。
徙銀、夏、綏、府都巡檢使。
嘗巡按罨子寨并黑水河,趨谷中,夏人知之,以數千騎據險,渡河求戰。
保興所部不滿二千人,乃分短兵伏于河浒,俟其半渡,急擊之,斬首百馀級,追北數十裡。
(《宋史·石保興傳》) 春二月癸卯,繼遷遣使降于契丹。
契丹西境直對夏州,黨項東山諸部臣事者多。
李氏自思恭賜姓,未嘗外附。
繼遷見諸部潰散,謀于衆曰:“吾不能克複舊業,緻茲喪敗,兵單力弱,勢不得安。
北方耶律氏方強,吾将假其援助,以為後圖。
”乃遣張浦持重币至契丹請附。
契丹主隆緒意未決,西南招讨使韓德威言:“河西為中國右臂,向年府州折氏與銀、夏共衡劉漢,緻大兵援應無功;今李氏來歸,國之利也,宜從其請。
”契丹主納之。
(《遼史·聖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夏四月,契丹授繼遷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
契丹主以繼遷效順,遣侍中肖裡得持诏,授繼遷定難軍節度、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繼沖為副使。
(《遼史·聖宗本紀》。
按《遼史·百官志》,統和四年置夏州管内蕃落使,授李繼遷。
置四番都軍所,授李繼沖。
與《聖宗紀》異。
) 冬十月,貢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十一月,黨項咩兀等族謀殺繼遷,不果。
繼遷兇忍,虐用其屬,宥州黨項咩兀等族首領、都指揮遇乜布九人謀誅繼遷。
時繼遷克期攻銀州,會諸族于無定河側。
遇乜布等以暗箭射之,中其鼻,創久不愈,師期乃緩。
遇乜布以聞,宋帝賜敕書安撫之。
(《宋史·黨項傳》及《西夏書事》。
按《長編》三十五,王禹偁述翟守素言,繼遷曾被左右暗箭射之,橫貫于鼻,偶然不死,今面上瘡痕尚存。
似指此事,惟不言遇乜布姓名耳。
) 十二月,請婚契丹。
繼遷引兵五百騎款塞,願婚大國,永作藩輔。
契丹主诏以王子帳節度使耶律襄之女汀,封義成公主下嫁,賜馬三千匹。
(《遼史·聖宗本紀》) 繼遷複攻夏州。
知夏州安守中以三萬衆戰于王亭鎮,敗績。
繼遷追至城門而返。
(《宋史·夏國傳》) 宋以繼捧為崇信節度使,克憲為道州防禦使,克文遣歸博州,并選常參官為通判,以專郡政。
繼遷數為邊患,有言繼遷悉知朝廷事,蓋繼捧洩之,故出之。
(《宋史·夏國傳》) 春三月,貢于契丹。
(《遼史·聖宗本紀》) 夏五月,宋以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名“趙保忠”,遣歸鎮。
初,改感德軍節度使,屢發兵讨繼遷,不克。
又數以敕書招谕繼遷及同惡蕃部,繼遷亦嘗遣孔目官張浦,詣知環州程德元,自陳歸
當留信宿,俟其困,以大兵臨之,分強弩三百,邀其歸路,必成擒矣。
”仁朗部署已定,欲示閑暇,日縱酒扌雩蒱,不恤軍事。
帝知之,遣使召仁朗赴阙,下禦史按問仁朗請益兵及陷三族狀。
仁朗對曰:“所召銀、綏、夏兵,其州皆留防城,不遣。
所部有千馀人,皆曹光實舊卒,器甲不完,故請益兵。
況轉輸刍粟未備,三族寨與綏相去道遠,非元诏所救。
昨臣已定擒繼遷策,會诏代臣,其謀不果。
”因言:“繼遷得部落情,願降優诏懷宋之,或以厚利啖諸酋長密圖之;不爾,恐他日難制,大為邊患。
”宋帝特貸死,流商州。
(《宋史·田仁朗傳》) 夏四月,李繼隆等擊繼遷,破悉利諸族。
王侁等出銀州北,破悉利諸族,追奔數十裡,斬三千馀級,俘蕃、漢老幼千馀,枭代州刺史折羅遇及其弟埋乞首,牛馬铠仗所獲尤多。
又出開光谷西杏子坪,破保寺、保香族,斬其副首領埋乜已下五十七人,降銀三族首領折八軍等三千馀衆,複破沒邵浪、悉訛諸族及濁輪川東、兔頭川西諸族。
麟州諸蕃請納馬贖罪,願改圖自效,助讨繼遷。
王侁等遂與所部兵入濁輪川,斬首五千級。
繼遷及折遇乜遁去。
是歲,又破咩嵬及岌伽羅膩十四族,吳移、越移等四族亦降。
由是麟、夏、銀三州複背繼遷,歸宋者百二十五族,戶萬六千馀。
(《宋史·李繼隆傳》、《黨項傳》。
按岌伽羅膩,《宋史·郭守文傳》作岌羅膩。
又《石守信傳》守信子保興,至道二年與範庭召等五路讨賊,有岌伽羅膩數族率衆來拒。
保興選敢死士數百人,銜枚夜擊,殲之。
自是,吳移、越移諸族歸降。
據此,則又似在至道二年五路出師時。
) 繼遷攻宋夏州。
權麟州韓崇訓領兵赴援,大敗之,徙監夏州軍。
(《宋史·韓崇訓傳》)繼遷與宋都巡檢使石保興戰于黑水河,敗績。
繼遷入抄。
徙銀、夏、綏、府都巡檢使。
嘗巡按罨子寨并黑水河,趨谷中,夏人知之,以數千騎據險,渡河求戰。
保興所部不滿二千人,乃分短兵伏于河浒,俟其半渡,急擊之,斬首百馀級,追北數十裡。
(《宋史·石保興傳》) 春二月癸卯,繼遷遣使降于契丹。
契丹西境直對夏州,黨項東山諸部臣事者多。
李氏自思恭賜姓,未嘗外附。
繼遷見諸部潰散,謀于衆曰:“吾不能克複舊業,緻茲喪敗,兵單力弱,勢不得安。
北方耶律氏方強,吾将假其援助,以為後圖。
”乃遣張浦持重币至契丹請附。
契丹主隆緒意未決,西南招讨使韓德威言:“河西為中國右臂,向年府州折氏與銀、夏共衡劉漢,緻大兵援應無功;今李氏來歸,國之利也,宜從其請。
”契丹主納之。
(《遼史·聖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夏四月,契丹授繼遷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
契丹主以繼遷效順,遣侍中肖裡得持诏,授繼遷定難軍節度、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繼沖為副使。
(《遼史·聖宗本紀》。
按《遼史·百官志》,統和四年置夏州管内蕃落使,授李繼遷。
置四番都軍所,授李繼沖。
與《聖宗紀》異。
) 冬十月,貢于契丹。
(《遼史·西夏外紀》)十一月,黨項咩兀等族謀殺繼遷,不果。
繼遷兇忍,虐用其屬,宥州黨項咩兀等族首領、都指揮遇乜布九人謀誅繼遷。
時繼遷克期攻銀州,會諸族于無定河側。
遇乜布等以暗箭射之,中其鼻,創久不愈,師期乃緩。
遇乜布以聞,宋帝賜敕書安撫之。
(《宋史·黨項傳》及《西夏書事》。
按《長編》三十五,王禹偁述翟守素言,繼遷曾被左右暗箭射之,橫貫于鼻,偶然不死,今面上瘡痕尚存。
似指此事,惟不言遇乜布姓名耳。
) 十二月,請婚契丹。
繼遷引兵五百騎款塞,願婚大國,永作藩輔。
契丹主诏以王子帳節度使耶律襄之女汀,封義成公主下嫁,賜馬三千匹。
(《遼史·聖宗本紀》) 繼遷複攻夏州。
知夏州安守中以三萬衆戰于王亭鎮,敗績。
繼遷追至城門而返。
(《宋史·夏國傳》) 宋以繼捧為崇信節度使,克憲為道州防禦使,克文遣歸博州,并選常參官為通判,以專郡政。
繼遷數為邊患,有言繼遷悉知朝廷事,蓋繼捧洩之,故出之。
(《宋史·夏國傳》) 春三月,貢于契丹。
(《遼史·聖宗本紀》) 夏五月,宋以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名“趙保忠”,遣歸鎮。
初,改感德軍節度使,屢發兵讨繼遷,不克。
又數以敕書招谕繼遷及同惡蕃部,繼遷亦嘗遣孔目官張浦,詣知環州程德元,自陳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