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營栅悉毀,軍士死者千馀人。
(《宋史·荊嗣傳》) 西人攻宥州,巡檢使李詢擊走之。
初,宋帝诏綏、銀、夏等州官吏,招引沒界外民歸業。
繼遷見部下攜貳,謂張浦曰:“我宗社久墟,蕃衆饑敝。
今中國以财粟招撫流民,親離衆散,殆不可支。
”浦曰:“宋兵遍駐銀、夏,勢難與争。
宥州富庶,恃橫山為界,若誘諸部并力圖之,厄險觀變,亦克複之策也。
”繼遷乃誘西戎衆,合二萬人攻宥州。
巡檢使李詢率所部蕃漢卒擊走之。
(《宋史·太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冬十月,知夏州尹憲偵知繼遷所在,與巡檢使曹光實掩擊之,獲其母、妻,俘斬甚衆。
繼遷走。
繼捧之入朝也,以光實為銀、夏、綏、麟、府、豐、宥州都巡檢使。
繼遷逃入蕃落,為邊患。
光實與知夏州尹憲偵知繼遷複至地斤澤,選精騎,夜發兵掩襲。
再宿而至,斬首五百,燒四百馀帳,獲繼遷母、妻及羊、馬器械萬計。
繼遷僅以身免。
(《宋史·夏國傳》及《曹光實傳》。
按《東都事略》獲繼遷母、妻,不詳年月。
《宋史·夏國傳》系此事于太平興國八年,《太宗紀》則在雍熙元年,傳紀不合。
又《長編》系于是年九月,與《宋史》系于十月又不合,《宋史》蓋據奉到之日耳。
又按《本紀》所俘千四百馀帳,與《尹憲傳》、《夏國傳》、《長編》作焚四百馀帳不同。
) 十二月,聚兵黃羊平。
平在夏州北。
招來蕃衆,兵勢複振。
于是,羌豪野利等族,皆以女妻之。
(《西夏書事》。
按《宋史·夏國傳》景德元年,繼遷卒,子德明立,年二十三,母曰順成懿孝皇後野利氏。
考《帝紀》,太宗雍熙元年至真宗景德元年,共年二十,是德明生母非此野利氏可知。
史臣曰:“番俗諸母衆多,不能備詳,職此故也。
”亦見《西夏書事》。
) 春二月,李繼遷誘殺宋汝州團練使曹光實,遂襲銀州據之。
繼遷連娶豪族,轉遷無常,漸以強大。
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
出其祖彜興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因語其豪右曰:“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
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複乎?”衆曰:“諾。
”初,繼遷棄銀州,番部拓跋遇入訴本州賦役苛虐,乞移居内地,宋帝不許,遂作亂,夏州巡檢梁迥率兵讨破之。
遇等散居山谷,遣人說繼遷曰:“銀州地居四塞,西接夏、綏,東鄰麟、勝,公家先澤未遠,若潛師以來,遇以番衆濟之,城可得也。
”繼遷問計于衆,從弟延信曰:“地斤之役,乃備禦之疏,非戰鬥之罪。
漠北不足以立室家,今遇衆來歸,天假之便,失此不圖,後悔何及?”張浦曰:“時不再來,機不可失!但曹光實老将知兵,若不誘之離城,攻其無備,我軍大創之馀,鶴唳風聲,難保必勝也。
”于是,遂與弟繼沖、破醜重遇貴、張浦、李大信等起夏州,乃詐降,使人绐光實曰:“我數奔北,勢窘不能自存矣,公許我降乎?”因緻情款,陳講甥舅之禮,期某日降于葭蘆川。
光實信之,且欲專其功,不與人謀。
及期,繼遷先設伏兵,令十數人近城迎光實。
光實從數百騎往赴之,繼遷前導北行,将至其地,舉手麾鞭而伏兵應之,光實遂遇害。
光實從子克明,時護辎重在後,聞光實死,懼軍亂,秘不發喪。
陽令人西來傳光實令,還軍銀州,而潛與仆張貴入敵中獲光實屍以還。
繼遷遂襲銀州據之。
(《宋史·太宗本紀》、《夏國傳》、《曹光實傳》及《西夏書事》) 繼遷自稱定難軍留後,以張浦、劉仁謙為都押牙,預署諸州刺史等官。
繼遷既殺光實,假其旗幟,襲破銀州,獲軍資器械無算,于是番族附者日衆。
李大信等議推繼遷為定難節度、西平王,号令蕃衆。
張浦曰:“自夏州入觐,無複尺疆,今甫得一州,遽爾自尊,恐乖衆志。
宜先設官授職,以定尊卑,予署酋豪,各領州郡,使人自為戰,則中國疲于備禦,我得盡力于西土矣。
”繼遷曰:“是我心也。
”遂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後。
以浦、仁謙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醜重遇貴為蕃部指揮使,李光祜、李光允等為團練使;複署蕃酋折八軍為并州刺史,折羅遇為代州刺史,嵬悉咩為麟州刺史,折禦乜為豐州刺史,弟延信為行軍司馬,其馀除授有差。
(《西夏書事》) 三月,破會州,焚毀城郭而去。
(《宋史·夏國傳》)宋遣知秦州田仁朗等将兵讨繼遷。
繼遷圍宋河西,三族寨将折遇乜殺監軍使者,與繼遷合。
仁朗次綏州,奏請益兵,留月馀俟報。
會繼遷攻撫甯寨,仁朗喜謂諸将曰:“敵人逐水草散保岩險,常烏合為寇,勝則進,敗則走,無以窮其巢穴。
今繼遷嘯聚羌、戎數萬
(《宋史·荊嗣傳》) 西人攻宥州,巡檢使李詢擊走之。
初,宋帝诏綏、銀、夏等州官吏,招引沒界外民歸業。
繼遷見部下攜貳,謂張浦曰:“我宗社久墟,蕃衆饑敝。
今中國以财粟招撫流民,親離衆散,殆不可支。
”浦曰:“宋兵遍駐銀、夏,勢難與争。
宥州富庶,恃橫山為界,若誘諸部并力圖之,厄險觀變,亦克複之策也。
”繼遷乃誘西戎衆,合二萬人攻宥州。
巡檢使李詢率所部蕃漢卒擊走之。
(《宋史·太宗本紀》及《西夏書事》) 冬十月,知夏州尹憲偵知繼遷所在,與巡檢使曹光實掩擊之,獲其母、妻,俘斬甚衆。
繼遷走。
繼捧之入朝也,以光實為銀、夏、綏、麟、府、豐、宥州都巡檢使。
繼遷逃入蕃落,為邊患。
光實與知夏州尹憲偵知繼遷複至地斤澤,選精騎,夜發兵掩襲。
再宿而至,斬首五百,燒四百馀帳,獲繼遷母、妻及羊、馬器械萬計。
繼遷僅以身免。
(《宋史·夏國傳》及《曹光實傳》。
按《東都事略》獲繼遷母、妻,不詳年月。
《宋史·夏國傳》系此事于太平興國八年,《太宗紀》則在雍熙元年,傳紀不合。
又《長編》系于是年九月,與《宋史》系于十月又不合,《宋史》蓋據奉到之日耳。
又按《本紀》所俘千四百馀帳,與《尹憲傳》、《夏國傳》、《長編》作焚四百馀帳不同。
) 十二月,聚兵黃羊平。
平在夏州北。
招來蕃衆,兵勢複振。
于是,羌豪野利等族,皆以女妻之。
(《西夏書事》。
按《宋史·夏國傳》景德元年,繼遷卒,子德明立,年二十三,母曰順成懿孝皇後野利氏。
考《帝紀》,太宗雍熙元年至真宗景德元年,共年二十,是德明生母非此野利氏可知。
史臣曰:“番俗諸母衆多,不能備詳,職此故也。
”亦見《西夏書事》。
) 春二月,李繼遷誘殺宋汝州團練使曹光實,遂襲銀州據之。
繼遷連娶豪族,轉遷無常,漸以強大。
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
出其祖彜興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因語其豪右曰:“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
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複乎?”衆曰:“諾。
”初,繼遷棄銀州,番部拓跋遇入訴本州賦役苛虐,乞移居内地,宋帝不許,遂作亂,夏州巡檢梁迥率兵讨破之。
遇等散居山谷,遣人說繼遷曰:“銀州地居四塞,西接夏、綏,東鄰麟、勝,公家先澤未遠,若潛師以來,遇以番衆濟之,城可得也。
”繼遷問計于衆,從弟延信曰:“地斤之役,乃備禦之疏,非戰鬥之罪。
漠北不足以立室家,今遇衆來歸,天假之便,失此不圖,後悔何及?”張浦曰:“時不再來,機不可失!但曹光實老将知兵,若不誘之離城,攻其無備,我軍大創之馀,鶴唳風聲,難保必勝也。
”于是,遂與弟繼沖、破醜重遇貴、張浦、李大信等起夏州,乃詐降,使人绐光實曰:“我數奔北,勢窘不能自存矣,公許我降乎?”因緻情款,陳講甥舅之禮,期某日降于葭蘆川。
光實信之,且欲專其功,不與人謀。
及期,繼遷先設伏兵,令十數人近城迎光實。
光實從數百騎往赴之,繼遷前導北行,将至其地,舉手麾鞭而伏兵應之,光實遂遇害。
光實從子克明,時護辎重在後,聞光實死,懼軍亂,秘不發喪。
陽令人西來傳光實令,還軍銀州,而潛與仆張貴入敵中獲光實屍以還。
繼遷遂襲銀州據之。
(《宋史·太宗本紀》、《夏國傳》、《曹光實傳》及《西夏書事》) 繼遷自稱定難軍留後,以張浦、劉仁謙為都押牙,預署諸州刺史等官。
繼遷既殺光實,假其旗幟,襲破銀州,獲軍資器械無算,于是番族附者日衆。
李大信等議推繼遷為定難節度、西平王,号令蕃衆。
張浦曰:“自夏州入觐,無複尺疆,今甫得一州,遽爾自尊,恐乖衆志。
宜先設官授職,以定尊卑,予署酋豪,各領州郡,使人自為戰,則中國疲于備禦,我得盡力于西土矣。
”繼遷曰:“是我心也。
”遂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後。
以浦、仁謙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醜重遇貴為蕃部指揮使,李光祜、李光允等為團練使;複署蕃酋折八軍為并州刺史,折羅遇為代州刺史,嵬悉咩為麟州刺史,折禦乜為豐州刺史,弟延信為行軍司馬,其馀除授有差。
(《西夏書事》) 三月,破會州,焚毀城郭而去。
(《宋史·夏國傳》)宋遣知秦州田仁朗等将兵讨繼遷。
繼遷圍宋河西,三族寨将折遇乜殺監軍使者,與繼遷合。
仁朗次綏州,奏請益兵,留月馀俟報。
會繼遷攻撫甯寨,仁朗喜謂諸将曰:“敵人逐水草散保岩險,常烏合為寇,勝則進,敗則走,無以窮其巢穴。
今繼遷嘯聚羌、戎數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