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東宮束發冠纓前一珠,碧焰如盤,投火中綠煙勃起,不知何名。
其時有大璫,翼善冠嵌一珠較巨,紫光如蓮花,至晚則五彩如琉璃,葢夜光也。
【此處被删一條:上夢一冠裳者呈片紙,隻書一「有」字。
次日,語于後妃,大約言「大有、富有」,為休征也。
既而宣于外。
庭對亦然。
後有解之者曰:「就字拆之,則大不成大,明不成明,何休征之有?」上聞之,亦不罪之。
】 宮眷喜蹴踘之戲,田貴妃安雅,衆莫能及。
萬壽節排宴昭仁殿,例有梨園樂人祗應。
上谕陳伶作西施舞,逮罷,賜銀五兩。
四月八日,上持齋,近侍吳某捧大龍磁椀以進午馔,失足破于階,聲震響宮。
正将治罪,上徐曰:「來得,毋驚恐乎。
戒毋問。
勿問。
」 上三日一視朝;漏鼓四下,辄出禦殿,廷臣多至後期。
十二年正月二日,洛陽陷,福王死之。
世子與王妃走至懷慶,上發禦前銀一萬,坤甯宮四千,承乾宮三千,翊坤宮三千,慈慶宮懿安後一千,慈甯宮皇祖宣懿康昭妃五百,皇考孝溫懿妃五百,俱命王裕民、冉興讓、葉高标赍往以慰恤之。
福藩陷後,有老宮人及見定陵,上問以往事,稱:「神宗晚年,王皇後稀進見。
福王辭之國,出宮門召還數四,期以三歲來入朝。
大漸時,顧貴妃用洛陽為念,果母子專寵天下耶?就今以觀,亦何益?」上為之嗟歎。
畿甸大旱,後谕道經廠宮女于大高元殿建醮禳災。
宮女數十人,氅服雲璈與羽流無異,葢熹廟時命内官敎成者。
夏試随堂秉筆時,李承芳署司禮監印。
其名下顧三聘者,亟欲升遷,托己之名下王鼎建代作「選于衆,舉臯陶」文。
巡綽發其狀,李奏知,立将三聘責斃;降鼎建淨軍,發南海子看守牆鋪,其年秋季,褫職逮于獄。
上以後之不怿于田貴妃也,傳旨妃修省,退居啟祥宮。
上之重大體也如此。
宮禁禮重,太子、定王既出閣,非上命不得朝。
一日,上坐便殿,太子前緻,請适案,有急奏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上歎曰:「若不幾見而母,而動關我乎?今後勿複泥常也。
」 田貴妃敕居啟祥宮,三月不召。
上于永和宮看花,後請召妃,上不應,後遽令以車迎至,相見如初。
啟祥宮在西二長街,螽斯門之西。
十三年閏正月,後命各宮循例放镫,重賞元宵。
上敕田貴妃寫蘭于便面,攜之懷袖。
天啟以前,凡聖駕每日三時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東廠者二三人輪辦,崇祯初改由尚膳監。
十三年複照舊例,挨月供辦。
祖制:遇大典禮,備庖鳳烹龍之宴。
上以乏饷,故谕戚臣輸助,首及慈甯之侄,命所司下獄嚴追。
時皇五子病痢,一日忽語雲:「九蓮菩薩來。
」即慈甯也。
葢慈甯供奉觀音大士,以此自号。
上親祝之,語不可止,且曰:「官家薄于戚黨,天将降殃于兒女也。
」上遽命停追,而皇五子竟夭。
皇五子慈煥,年甫五齡,薨于啟祥宮,上痛念之。
十一月,追封孺孝悼靈王,通元顯應真君。
此處缺:象一宮在大高玄殿之北,内供象一帝君,範金為之,高三尺馀,世廟玄修之玉容。
十一月,袁貴妃偶忤後意,後怒。
是夜,上幸翊坤宮,後已聞之。
次日,見上,後故問曰:「昨宿于何處?」上嗫嚅久之曰,袁後佯笑,上默然。
皇五子薨,田貴妃遂茹素焚修,上亦為之減膳,于宮中大作齋醮,葢自是皇情少怿豫矣。
十四年春,進東宮田皇貴妃、西宮袁貴妃,仿萬曆中例也。
部具儀注,舉行有日矣。
大璫複以永樂中坐受長公主四拜為請,下部察議。
部臣林欲楫等以:「《會典》洪武所定,皇妃受封謝恩,止稱内命婦,諸親以次賀如常儀。
夫于妃曰諸親,則與皇後前稱妾者不同,故累朝皆遵守之。
惟永樂五年,仁孝皇後崩,上追思甚笃,不再立中宮,故妃禮稍隆。
而累朝有中宮在上,則此禮自不複行。
今兩宮受封,恐非慎夫人卻席之意。
又永樂時,長公主于成祖女弟行也,今榮昌大長公主則上親姑也,而忽充班首行四拜禮于貴妃之前,恐亦未安。
萬曆十四年,進封鄭為貴妃,當時部議儀注亦止照洪武所定,且惟天子議禮。
禮臣守禮,未聞内臣議禮者。
」制曰:「應照《會典》洪武時例行。
」 【此處被删一條:二月四日,襄陽陷,王及蘭陽王母徐氏、太和王妃郎氏、宮人李氏,四十三口皆死之。
上禦武英方食炙
東宮束發冠纓前一珠,碧焰如盤,投火中綠煙勃起,不知何名。
其時有大璫,翼善冠嵌一珠較巨,紫光如蓮花,至晚則五彩如琉璃,葢夜光也。
【此處被删一條:上夢一冠裳者呈片紙,隻書一「有」字。
次日,語于後妃,大約言「大有、富有」,為休征也。
既而宣于外。
庭對亦然。
後有解之者曰:「就字拆之,則大不成大,明不成明,何休征之有?」上聞之,亦不罪之。
】 宮眷喜蹴踘之戲,田貴妃安雅,衆莫能及。
萬壽節排宴昭仁殿,例有梨園樂人祗應。
上谕陳伶作西施舞,逮罷,賜銀五兩。
四月八日,上持齋,近侍吳某捧大龍磁椀以進午馔,失足破于階,聲震響宮。
正将治罪,上徐曰:「來得,毋驚恐乎。
戒毋問。
勿問。
」 上三日一視朝;漏鼓四下,辄出禦殿,廷臣多至後期。
十二年正月二日,洛陽陷,福王死之。
世子與王妃走至懷慶,上發禦前銀一萬,坤甯宮四千,承乾宮三千,翊坤宮三千,慈慶宮懿安後一千,慈甯宮皇祖宣懿康昭妃五百,皇考孝溫懿妃五百,俱命王裕民、冉興讓、葉高标赍往以慰恤之。
福藩陷後,有老宮人及見定陵,上問以往事,稱:「神宗晚年,王皇後稀進見。
福王辭之國,出宮門召還數四,期以三歲來入朝。
大漸時,顧貴妃用洛陽為念,果母子專寵天下耶?就今以觀,亦何益?」上為之嗟歎。
畿甸大旱,後谕道經廠宮女于大高元殿建醮禳災。
宮女數十人,氅服雲璈與羽流無異,葢熹廟時命内官敎成者。
夏試随堂秉筆時,李承芳署司禮監印。
其名下顧三聘者,亟欲升遷,托己之名下王鼎建代作「選于衆,舉臯陶」文。
巡綽發其狀,李奏知,立将三聘責斃;降鼎建淨軍,發南海子看守牆鋪,其年秋季,褫職逮于獄。
上以後之不怿于田貴妃也,傳旨妃修省,退居啟祥宮。
上之重大體也如此。
宮禁禮重,太子、定王既出閣,非上命不得朝。
一日,上坐便殿,太子前緻,請适案,有急奏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上歎曰:「若不幾見而母,而動關我乎?今後勿複泥常也。
」 田貴妃敕居啟祥宮,三月不召。
上于永和宮看花,後請召妃,上不應,後遽令以車迎至,相見如初。
啟祥宮在西二長街,螽斯門之西。
十三年閏正月,後命各宮循例放镫,重賞元宵。
上敕田貴妃寫蘭于便面,攜之懷袖。
天啟以前,凡聖駕每日三時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東廠者二三人輪辦,崇祯初改由尚膳監。
十三年複照舊例,挨月供辦。
祖制:遇大典禮,備庖鳳烹龍之宴。
上以乏饷,故谕戚臣輸助,首及慈甯之侄,命所司下獄嚴追。
時皇五子病痢,一日忽語雲:「九蓮菩薩來。
」即慈甯也。
葢慈甯供奉觀音大士,以此自号。
上親祝之,語不可止,且曰:「官家薄于戚黨,天将降殃于兒女也。
」上遽命停追,而皇五子竟夭。
皇五子慈煥,年甫五齡,薨于啟祥宮,上痛念之。
十一月,追封孺孝悼靈王,通元顯應真君。
此處缺:象一宮在大高玄殿之北,内供象一帝君,範金為之,高三尺馀,世廟玄修之玉容。
十一月,袁貴妃偶忤後意,後怒。
是夜,上幸翊坤宮,後已聞之。
次日,見上,後故問曰:「昨宿于何處?」上嗫嚅久之曰,袁後佯笑,上默然。
皇五子薨,田貴妃遂茹素焚修,上亦為之減膳,于宮中大作齋醮,葢自是皇情少怿豫矣。
十四年春,進東宮田皇貴妃、西宮袁貴妃,仿萬曆中例也。
部具儀注,舉行有日矣。
大璫複以永樂中坐受長公主四拜為請,下部察議。
部臣林欲楫等以:「《會典》洪武所定,皇妃受封謝恩,止稱内命婦,諸親以次賀如常儀。
夫于妃曰諸親,則與皇後前稱妾者不同,故累朝皆遵守之。
惟永樂五年,仁孝皇後崩,上追思甚笃,不再立中宮,故妃禮稍隆。
而累朝有中宮在上,則此禮自不複行。
今兩宮受封,恐非慎夫人卻席之意。
又永樂時,長公主于成祖女弟行也,今榮昌大長公主則上親姑也,而忽充班首行四拜禮于貴妃之前,恐亦未安。
萬曆十四年,進封鄭為貴妃,當時部議儀注亦止照洪武所定,且惟天子議禮。
禮臣守禮,未聞内臣議禮者。
」制曰:「應照《會典》洪武時例行。
」 【此處被删一條:二月四日,襄陽陷,王及蘭陽王母徐氏、太和王妃郎氏、宮人李氏,四十三口皆死之。
上禦武英方食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