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李光迪、柳之發等,不思職責,汲汲營救,其循私蔑公之罪,不可不懲。
竝削奪官爵,門外黜送。
」 ○以張善澂爲禮曹判書;權大運爲判義禁,宋昌爲執義,李翊相爲大司諫,李夏鎭爲司諫。
○命星州牧使李時顯、密陽府使李喜年,以治君優異,竝加通政資。
7月17日 ○己卯,上,下敎曰:「大王大妃殿,以朞年改成服,朔祭告由擧行。
○政院〈左副承旨金錫胄、同副承旨鄭維嶽。
〉啓請,還收李光迪、柳之發削黜之命,再啓,不從。
○以丁昌燾爲掌令,樸元度爲持平,李藼爲輔德,趙師錫爲兼文學,金萬重爲校理。
○西部居寡女,年一百六歲,譯官張孝建之母也。
命賜米、紬、魚饌,仍命月給八鬥米。
○執義宋昌來啓,其一請還收禮官拿鞫之命,其二還收金壽興之付處,其三還收李光迪等削黜也。
答曰:「掇拾光迪等,不職之論,如下論啓。
爾等以爲,如此則其態可掩,其罪可救耶?何其不思之甚耶?予甚駭然。
竝不允。
昌,引避曰:」禮官之拿鞫,實是聖朝過擧。
臣何敢以觸忤爲懼,而不爲之爭執乎?昨在諫職,旣己搆草詣臺,而適移本職,未及傳啓。
則此豈他人之論?而其所論啓,實出於憂愛之忱。
則亦豈有欲掩其態,欲捄其罪之意哉?臣之不能,與兩臣同文重譴,已極惶愧,而情外之敎,又至於此,何敢仍冒?請命鐫削。
「答以勿辭,處置請出。
○弘文館〈副校理趙根、副修撰權愈。
〉亦上箚,請還收李光迪等削黜,金壽興付處之命。
答以勿煩。
7月18日 ○庚辰,掌令丁昌燾,請還收禮官拿鞫,金壽興付處,李光迪削黜之命。
皆不從。
○上曰:「宣政殿有傾側處,漸緻傷損。
八月初修改事,分付戶、兵曹。
」 7月19日 ○辛巳,以李嵆爲大司諫,李沆爲正言,羅以俊爲副修撰,李堂揆爲同副承旨。
○右參贊李尙眞,上疏曰: 伏覩聖敎,終以國典爲斷。
若於當初,直以依時王制,改定朞年之意,下詢熟講,則不失爲從容處置。
而聖意已定,不卽明示,屢下窘問,繼有嚴責,斯已有乖於交際誠信之道。
其獻議所證,亦不過從前辨論,本出於禮家聚訟之義。
自初至今,但當折裹取舍而已。
有何可怒可惡之端乎?昔所優容,竝入峻斥之中,前後嚴旨,爲臣子所不忍聞者,不止一二,至於黜謫,今日群臣,雖極駑下,豈敢有薄君父忘先王者哉?噫!一大臣被罪,他大臣、諸卿宰,皆以罪同,待命城外。
卽今二三日間,各其緊任廢事之弊,有不可勝言。
諸臣處勢,不但罪名之難容,其在廉義,大臣未釋之前,必不肯抗顔供職。
則是將空朝廷也,殿下誰與共理國事乎?伏願聖明,平心徐究,亟收成命,快示日月之明,俾諸臣知有匪怒伊敎之盛德,以爲爲各自努力,共濟國事之地。
則實邦家之大幸也。
答曰:「今日之事,其可論以禮遇、寵任乎?此予之未曉一也,朝家處分,已定後,諸臣諉之以大臣未釋之前,必不肯抗顔供職雲,則此乃籍此而箝彼之意。
是何事君之義乎?此予之未曉二也。
今日之事,可謂寒心,復何言哉。
」 ○左議政鄭知和上箚曰: 領議政金壽興之議啓也,六卿、三司,合意同辭,可見其不出於一人之偏見。
而況其禮經註疏中說話,乃是庚子爭辨時,所雲者,亦可見非今日之倡言。
而不意聖明,乃以倡言,作爲罪案,遽施編配之律。
臣中情煎迫,晝夜憂悶者,不但爲聖明之朝,有此過擧,日後有事,下詢之時,皆以此爲戒,惟恐一言觸忤,顧瞻囁嚅。
誰肯開口,盡其所見哉?此非朝廷之福。
伏願殿下,穆然深思,收金壽興嚴譴之命,亟召待命諸臣,俾察職事,無令關曠幸甚。
夫禮官之初不熟講,追後變改,其在祖宗朝,猶不得免焉。
伊時朝廷之上,博洽知禮之臣,不爲不多,而亦尙如此。
以此觀之,則豈非今日可恕之地乎?憲府之官,身居言地,隨事論列,乃其職耳。
有何伸救禮官之意?而輾轉激惱,竝加削黜之罰,不亦未安之甚乎?臣死期將迫,又遘毒瘧,決無起動之望。
伏乞亟遞本職。
答曰:「箚中所謂,一人衆人之說,卿言與予意,大相不同也。
曩時大臣收議,一無體而不正之語,庚子年爭辨之言,乃朝家不用之一場空言。
今日賓廳之啓,敢發此言。
今若曰,非大臣倡言之罪雲,則厥罪誰屍。
予未曉也。
至於亟召諸臣之說,予尤未解也。
或以事受命者,有之,或有任事中新下之命,而諉之待命,寂然無聞。
朝家當罪則罪之,何憚而不罪乎?已定處分之後,猶謂之待命,寥寥寂寂,必欲待召命而進耶?此非事君以實之意也。
卿其安心勿辭,從容調理。
」 7月20日 ○壬午,日暈。
○執義宋昌、持平金?啓請還收禮官拿鞫,金壽興付處,李光迪等削黜之命。
不從。
○陳慰兼進香正使閔點、副使睦來善,書狀官姜碩耉,陳慰正使靈浿君瀅,如北京。
閔點等陳慰皇後喪也,瀅陳慰公府告災師旅啓行也。
7月21日 ○癸未,憲府〈執義宋昌、掌令丁昌燾、持平金?。
〉啓前三事,皆不從。
○吏曹判書洪處亮、行大司憲姜栢年、刑曹判書李殷相,皆出城待罪,聯名上疏,略曰: 賓廳會議之時,大臣以上敎,使之各陳所見,群議少無參差然後,始乃聯名回啓矣。
相臣獨被編配之律。
則同參之人,理難幸免。
卽伏見相臣箚批,震駴悚慓,尤不知置身之所。
伏乞亟正臣等之罪,以嚴邦憲。
答曰:「朝家處分已定,何事文具?卿等勿辭察職。
」 ○判中樞府事金壽恒,上疏曰: 臣於賓廳議啓之日,終始意見,旣無異同,啓辭文字,皆與商確。
則有罪無罪,理無獨殊。
況臣職忝大臣,位居右列,比之卿宰諸臣,尤有別焉,譴罰之加,豈可倖免?退伏城外,恭竢嚴命,爲日已多。
而側聽至今尙無處分。
至於委官之命,決非罪戾之臣,所可承當,莫重省鞫,未免綠臣而稽延,俟罪之中,又添一罪。
理窮勢迫,不得不冒死仰籲。
伏乞俯察危厲之忱,將臣一體論罪,以正邦憲。
不勝幸甚。
答曰:「朝家處置已定,卿不必引罪,省鞫稽滯已久,亦損事體。
卿其安必勿辭。
」 7月22日 ○甲申,夜,流星出奎星上,入艮方。
○以安後泰爲掌令,南二星爲大司諫,李藼爲應敎,申厚載爲校理,任奎、姜碩昌爲修撰,魚震翼爲東萊府使。
○遣右副承旨鄭維嶽,摘奸典獄署,輕囚放釋,其餘令各該司趁卽疏決。
○兵曹判書金萬基,亦俟命城外,上疏略曰: 賓廳會議之啓,口授撰出,雖曰大臣之事,至於第三、第四啓,臣或執筆,於起草之時,或商確於考據之際,臣不但循例隨參而已也。
今若獨使大臣,當其罪,而佯免譴罰,仍叨職次,則非惟負罪之微臣,益增其大戾,此豈聖明弊罪用罰之道也?伏乞聖明,亟正臣岡貰之罪。
答曰:「朝家處置已定,勿辭察職。
」 ○左議政鄭知和上箚曰: 當日賓廳之議禮也,聖明不但以服制當否下詢,且有己亥服制文書考見之命。
公卿諸臣,未能覺察於前日註疏中說話,已爲朝廷不採施之空言,更有所擧論,此則實出於未諳聖意之緻也,原其本情,亦豈無恕察之道乎?聖明若於當初,不以服制當否泛問,直以大功,似爲未安,當從國典朞年之制,下詢,則諸臣之對,亦豈有異議於其間哉?旣未蒙明示聖意,又牽於考出文書,以緻如此,而遽加情外之敎,施以過重之罰,臣爲聖明惜之也。
臣之前箚所請,亟召諸臣者,乃是收回,金壽興嚴譴,後次第事也。
臣之不避煩犯,縷縷至此者,非爲諸臣之地,爲聖德也,爲國事也。
伏願殿下,勿以人廢言,更加留神焉。
答曰:「箚中所謂,牽於考出文書,以緻如此者,不亦異乎?予意已言於未考出前,登對之時矣。
卿雖欲以牽之一字,目之以不正,子豈動一髮乎?予以今日諸臣,爲太牽於國家所不用之空言而然也。
至如直以大功未安之說,則已發於初日引接之時矣,卿未之聞而慨然耶?目今鼎席未完,待卿出仕而後,議處之事甚多。
卿其安心,勿辭焉。
」 ○行戶曹判書閔維重,亦待罪城外,上疏略曰: 賓廳會議之時,臣旣考據禮經,妄論箋註之義,最後之啓,臣又執筆,則臣之所犯,實有浮於同參之諸臣。
而畢竟忘恩倡言之罪,獨歸於相臣,其在刑章,不亦太紊乎?伏乞聖明,一體勘罪,以嚴邦憲。
答曰:「朝家處分已定,不可強爲引咎。
勿辭察職。
」 ○司憲府掌令丁昌燾、持平金?、執義宋昌,以兵曹參議樸世堅,推考擬律之際,比擬失當,引避,見遞。
7月23日 ○乙酉,判府事金壽恒,又上疏,大槪臣之情迹,斷無靦然復進之理。
更乞亟改委官之任,仍削職名,俾安私分。
答曰:「末終之啓,卿旣不在,如是固辭,久稽省鞫,予以爲不可。
卿其安心勿辭行公。
」〈壽恒以敬思殿望祭獻官,進去,賓廳第四啓不參焉。
〉 ○弘文館上箚,〈副校理趙根、李濡,副修撰權愈。
〉略曰: 今日國勢,可謂岌岌乎殆哉。
災異層疊,人事無可恃,如是而國有不亡者乎?殿下以眇然之身,寄億兆之上,曾不夙夜警惕,以圖挽回之策,而直言厭聞,倚任靡定,無一事一政可以小慰民心者,豈深居九重,狃於安逸而然歟?宣政殿之傾圮,雖未知其如何,目今急先務者,何限,而一殿閣之修葺,何至於忙忙急急乎?三南禦史之遣,不可少緩,因臺啓退行,已是失計。
秋己向深,打發無期,此何擧措耶?卽今被選者,必於今日內發送,又加差數人,分邑往巡,庶乎得宜也。
至於逃故變通,亦宜汲汲講究,而備局、賓廳之會,一向寥寥,此尤群情之所共悶鬱者也。
答曰:「縷縷進誡之言,予當佩服。
而傾頹處修補,不過循常事也,語欠和平。
未知專出於勉誡之意乎?禦史加送事,雖快,有弊,不可行也。
修改事,已令停罷矣。
」 7月24日 ○丙戌,上受灸。
上曰:「近日卿宰諸臣,以事同罰異爲言矣。
曾於先朝,友相臣李敬輿,三度加罪,至於安置,其時同參諸臣,皆同被罪罰乎?」善澂曰:「事已久矣,不能記憶,而聞敬輿徑出,故獨被罪雲矣。
」上謂尹深曰:「其時諸臣,同被罪罰與否,考出於《政院日記》,以啓可也。
」 ○左議政鄭知和,上疏曰: 臣於近日,病伏私室,筵中說話,何得以知之?敢以昏錯之思慮,妄揣度,而遣辭之際,又不能詳審之罪戾,實無所逃。
嚴旨之下,席藁待罪。
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
答曰:「安心勿待罪。
」 7月25日 ○丁亥,淸使牌文來到,以緻祭事也。
吏曹以判尹金宇亨,差遠接使,敎曰:「戶曹判書閔維重,遠接使差送。
」維重卽日出去,吏曹以樸相馨,差問禮官,敎曰:「以玉堂差送。
」以校理李濡爲問禮官。
○遠竄南二星于珍島。
大司諫南二星上疏略曰: 自己亥大喪之後,服制之議,不勝其紛然,一二假托論禮,以逞胸臆者之外,不過各守其見,各仲其說而已。
今此賓廳諸臣,倉卒承命,以一時考據之說,妄欲引古而施今,其所獻議,固知不摡於聖心。
而原其情,斷斷無他,欲使國家典禮,無一毫未盡之譏而已。
聖敎中,臨大事不變志之敎,未知殿下何所見,而有此雲雲也?期、大功之間,聖意之所存可想,利害之塗隻分一言。
而屢度嚴譴之下,迷不知變通,無可變之利,而有必至之害,諸臣固已自分。
謂之膠滯,則誠有罪矣,謂之變志,則臣未敢以爲然也。
且念國有大議論大處置之後,則一時同事之臣,例皆次第求退。
如宋朝濮議時諸人是已。
今之待罪諸臣,與首相旣與之同事,則駢首俟譴,實是情勢之所不已。
而前後批辭,一向未安,進退之路,亦窮矣。
伏願殿下,不以人廢言,更加澄省,以推恕而存心,以公明而爲聽。
無芥滯於旣往,務涵容於方來,以養國家和平之福,不勝幸甚。
二星疏入,卽命遞差。
仍下敎曰:「前大司諫南二星,敢爲立幟之論,挺身發奮,阿附大臣,敢曰,必如賓廳之議啓然後,國家典禮,無一毫未盡之譏雲,又曰:各守其見,各伸其說而已,衆說淆亂,折之於聖雲。
』淆亂之說,未折之於聖時,爲其君從厚論可乎?又從四條中一款,從薄論爲人臣不易之義乎?又敢以從薄悖理之說,謂之以無一毫未盡之譏雲者,抑何心腸也?是無君者之言也。
其阿附前後之論,忘君負國之罪,不可不懲,絶島遠竄。
」 ○政院〈右承旨李柙、同副承旨李堂揆。
〉啓曰:「二星疏辭,設有不摡於聖心,原其本情,則目見君父過當之擧,自附無隱之義也。
今乃以阿附無君等語,斷爲罪案,至於投竄,豈意聖明之世,有此過擧乎?請少霽雷威,還收二星遠竄之命。
」答曰,勿煩,再啓,亦答以勿煩,下敎曰:「南二星遠竄傳旨,何至今不爲捧入耶?有何等待之事而然也?其等待之由,速爲達啓。
」政院啓曰:「言事諫臣,至被重譴,臣等忝在近密,欲陳所懷,故傳旨未及捧入矣。
」政院方書三啓未半,下敎曰:「初昏命下之事,更皷將半,再啓批下之後,寂寥無聞,其奄留所待者何事?事極可駭。
入直承旨,竝從重推考。
」又下敎曰:「必欲三啓者,是何承旨事耶?」兩承旨回啓曰:「臣等意見一般,故相議爲之。
而在前臺諫之獲罪也,本院覆逆,或有再啓之時,或有三啓之時。
今者諫臣,至被遠竄之律,臣等區區之意,竊欲畢陳所懷,更爲啓達矣。
至以有何待律爲敎,不勝惶恐之至。
」政院乃書入傳旨,時當二更三點矣。
下敎曰:「南二星定配單子,及押去單子,三更前捧入事,分付政院。
」卽招禁府郎廳分付。
五更一點,二星定配、押去單子乃入。
上卽下其單子,時五更三點矣。
○京幾監司馳啓:「判府事宋時烈,今月二十三日,自陰城到竹山境,奴名呈狀,待罪次,發向前路病重雲雲。
」 7月26日 ○戊子,特除副校理趙根,爲江西縣令,初根與修撰姜碩昌,上箚曰: 聞大司諫南二星,有絶島遠竄之命,而至以薄厚、阿附、忘君、負國爲敎。
聖上何所激惱,而輾轉過擧,乃至此極也?今此功服,斷以國制,業已改定,則二星之疏,豈敢有立幟角勝之計也?不過暴白其前後議禮之人,斷無他腸而已。
聖敎每以四條中一款,疑諸臣之有所厚薄。
蓋節文、儀則,固有王朝、士庶之異用,而至於三年喪製,則經傳註疏,皆通上下看者也。
四種之說,言之雖若有未安者,而人臣之議君父喪制者,以此爲嫌,不敢輕議,則古人初豈以此等文字,著在於禮經乎?今日諸臣之言,隻是援據古禮,冀聖明之公聽耳,厚薄之意,所不敢萌。
而殿下不賜恕察,便加疑怒,一則曰忘先王,一則曰射他論,一槪律之以無將不道之罪。
以此爲案,則人安所措手足也?願殿下,平心徐究,還收二星紀島遠竄之命。
箚入,上,下敎曰:「此箚何人撰出耶?政院問啓。
」政院回啓曰:「問于玉堂,則上、下番地議撰出雲矣。
」敎曰:「必一人先搆然後,可與相議。
何如是爲對耶?」政院啓曰:「更問則上番趙根製之,下番姜碩昌書之雲。
」敎曰:「玉堂之官,無甚尊重。
何不竝招上、下番而問之,隻問于下番,緻令累次往復?殊甚非矣。
」回啓曰:「從前玉堂之規,下番呈箚聽批,今此問啓,亦下番來對,故以此仰達矣。
」 ○政院啓曰:「守令之瓜滿,及殿最見遞之邑,至於十七處之多。
而今者勑行已迫,大政時無定期。
直路出站,酬應旣多,各邑夫馬,久留有弊。
吏判洪處亮,牌招差出。
」上從之。
○敎曰,前日蔔相單子入之。
以許積爲領議政,金壽恒爲左議政,鄭知和爲右議政,李夏鎭爲執義,李沃爲持平,金?[1]爲掌令,李嵆爲大司諫,宋昌爲司諫,吳始壽爲同知義禁,李藼爲輔德,金萬重爲兼司書。
○許積之下忠州也,有陳情一疏,至是乃下批曰:「省疏具悉卿懇。
已悉子意於前後面諭之時矣,更不多誥,而卿之決意去國,何太遽也?予以爲過也。
今遣史官傳諭召旨。
客使之渡江,迫近,卿其安心,從速上來,俾無狼狽之患。
」 ○掌令安後泰、持平樸元度連啓,禮官拿鞫,金壽興付處,李光迪等前黜還收,又啓曰:「副校理趙根,身居經幄,志切貢忠,纔進一箚,遽有特除,瞻聆所及,莫不駭惑。
憲府諫官之削黜、竄逐,前後相繼,而論思之臣,又從而外補,朝端索然,氣象愁慘。
此豈聖世之美事?請還收副校理趙根,江西縣令除授之命。
」皆不從。
7月27日 ○己醜,以權瑎爲正言,尹趾善爲副校理,李藼爲應敎。
○上禦養心閤,受灸。
7月28日 ○庚寅,上受灸。
時順懷墓丁字閣重修,將上樑。
承旨尹深曰:「禮官牌招送之何如?」上曰:「近日多以廉恥爲重。
雖牌招,禮官之出,豈其易乎?」善澂曰:「此則異於尋常事矣。
」深曰:「禮官事,當有處分之道矣。
」上曰:「疏批旣下,則惟在禮官之自處如何耳。
」 ○大司諫李嵆、司諫宋昌等啓,請還收金壽興付處,李光迪等削黜,南二星遠竄,趙根補外之命,不從。
7月29日 ○辛卯,告訃使兪瑒,書狀官權瑎,自北京,回還。
瑒啓曰:「臣還到沙河驛,上通事全天杓,潛以一小紙,來告於臣曰:『幸得謄出《淸國實錄》。
』臣開視其所壽文書,則乃癸亥年間,登、萊巡撫袁可立,聽文龍之嗾,誣毀癸亥反正之擧,極其詬辱者也。
竊觀數行文字,不過謄出閭巷間冊子,而敢稱實錄秘藏,已極欺詐。
臣卽示書狀及一行員役,以杜日後譸張之弊,欲爲燒毀,而若使彼人聞之,則必緻大疑,不無生事之端,故止之,而堅封還授,使之密藏。
乃敢傳書來示,頗有自功之色,其愚迷無狀,莫此爲甚。
後間權瑎之言,天杓等,圖得奏本十餘紙,而終不告知於臣,未知其辭說之如何。
天杓任意自恣,探問彼情,臣略施刑訊十度,以懲其罪,使之持封書追來。
天杓稱病落後,到今復命之日,終無形影。
其頑不動念,終始違令之罪,不可不徵。
請令修司科罪。
」上從之。
○弘文館應敎李藼、副校理尹趾善,上箚,申請金壽興付處,禮官拿問,南二星遠竄,李光迪等削黜還收,且請還收趙根補外之命,皆不從。
八月 8月1日 ○壬辰朔,上,將行敬思殿朔祭,因腹痛不差,藥局有請,乃命攝行。
○大王大妃殿,以朞年改成服。
○左議政金壽恒,又上疏辭職,上不許。
○判尹金宇亨,上疏略曰: 臣職忝卿列,得參賓廳末議,翌日將事北郊,祭罷歸來,嚴敎已下。
而臣卽未言之諸臣,諸臣則己言之臣也。
臣何敢晏然?伏乞下臣司敗,以正臣罪。
答曰:「卿之隨人紛挐,予甚不快。
更勿爲如此擧措,安心察職。
」 ○領議政許積,時在忠州。
上遣史官,諭以上來之意,積不來,從縣道上疏,畢陳情迹之難安,內局之不可久曠,懇乞鐫改職名。
8月2日 ○癸巳,上,下敎曰:「大政差池到今,守令先爲差出事,傳敎之後,尙不擧行,殊甚未妥。
吏曹判書洪處亮,今日牌招,使之開政。
」處亮以參賓廳議禮,方待命城外,承牌詣闕下,陳疏不捧,還爲退去,下敎曰:「再到闕外,又爲退去,偃蹇自重之狀,殊極可駭。
從重推考。
」 ○時吏曹參判李惟泰,亦在外,參議李端夏,獨政,每隻出緊任。
○以李堥爲執義,宋最爲持平,元振澤爲正言,李溟翼爲同副承旨。
8月3日 ○甲午,上,下敎政院曰:「備局行公堂上牌招,兪瑒亦使來待。
」上禦養心閤,右參贊權大運、工曹判書李正英、禮曹判書張善澂、知事柳赫然,右尹申汝哲、右承旨金錫冑、副護軍兪瑒、吏曹參議李端夏、應敎李藼入侍。
上謂瑒曰:「爾自燕京還,彼中事有可聞者耶?瑒對曰:」北京訛言,東國與鄭錦,合勢入來,見臣等入往,疑始釋雲。
「上曰:」或請鄭經何也。
「瑒曰:」錦與經,漢語音相近故也。
「李藼曰:」近日三公、六卿,皆空,殿下能速爲收殺則幸甚。
「上曰:」無爾輩擾亂之事,則解釋亦易矣。
「藼曰:」大臣豈有忘君負國之意乎?「上曰:」欲以自己之見,決定大功,是誠何心哉?「端夏曰:」賓廳之啓,但論禮爾,非決定大功之意也。
「藼曰:」諫官獲罪,豈盛世事乎?「上曰:」諫官貴乎直言。
而二星之疏,語無歸宿,而主意則深分明,以大功爲是也。
渠何敢如是?「錫冑曰:」艱虞日甚,而信任之臣,俱在惶悚竢罪中,國事漸至解弛,臣誠憂悶。
前後聖批,薄於君忘先王等語,非臣子所敢忍聞。
前者或有如此敎,而旋卽還收。
今不還收,則諸臣必有自處之道矣。
「上曰:」近日諸臣,退出陳疏,必待予改之然後,欲出。
子不許遞,則如季布之事乎?金宇亨事,愚莫甚焉。
未參末終之啓,有何陳疏之事,懇乞後,乃欲行公?節介、廉隅太高矣。
「 ○是日,引見時,知事柳赫然啓:「近因年兇,姑停操鍊、巡歷等事,各邑視營將如剩官,不肯擧行其號令,殊無設立本意。
請自今別爲申飭,俾勿如前。
」上曰:「非但守令之不遵號令者,爲可罪,營將之不能擧職者,亦科罪可也。
」 8月4日 ○乙未,海南幼學尹爾厚書進,其祖善道,庚子年政院所焚疏,及所著《禮說》二篇。
上,下敎曰:「今日査考,豈可以私藏文書憑信乎?事甚猥越。
卽爲退斥。
」 ○右議政金壽恒,又上辭疏,答曰:「客使渡江且迫,多有議定事,而卿不出肅,其可推移於何人乎?安心勿辭,速出行公。
」 8月5日 ○丙申,政院啓:「在前都目大政,雖或退行,未嘗有至八月,而不爲之時。
卽今兩銓之官,引入踰月。
杳無開政之期,事甚未安。
吏、兵曹判書,竝卽牌招,使之刻日開政。
」上允之。
○以徐文尙爲兵曹參議,申琓爲正言,李夏鎭爲修撰。
8月7日 ○戊戌,上氣甚困惱,連進參茶,欲引見備局諸宰,不能自力,命使後日來待。
8月8日 ○己亥,勅使二人,出來牌文又到灣上,遠接使,馳啓以聞,令一路印慰使仍留,待後勑行。
○上,滿身烘熱,達夜煩惱,藥房請與右承旨金錫冑,左副承旨鄭維嶽,入診議樂,允之。
○藥房提調張善澂,請自今日,率醫官直宿藥房,從之。
8月9日 ○庚子,卯時,上受鍼。
8月10日 ○辛醜,諫院啓:「各營匠人閑鄕遊之輩,請行會各道,成冊上送,俾充逃、故闕額。
」答曰:「令廟堂指揮分付。
」 8月13日 ○甲辰,張善澂白上曰:「水營以松禁爲主,監牧官以牧馬爲主,每與相爭,曾有掘塹立石定界之事矣。
今不必更遣太僕之官,以貽廚傳之弊也。
」上曰:「宜於養松,則罷牧場,司僕官員,勿送可也。
」 ○藥房請,令昌城君佖,直宿闕中,且請設侍藥廳,答以入直事依啓,侍藥廳勿設。
○是日引見時,上曰:「左承旨入院乎?」金錫冑對以入院,上曰:「招入左承旨李柙入侍。
」上謂柙曰:「領議政許積處,爾往傳諭曰,疏辭己悉。
予病如此,不能以文字爲批,玆遣承旨。
而此時內局之任,甚緊重,卿何可隻顧一身,固辭不起?須與此去承旨,一時上來也。
」柙聞敎退出。
諸臣臨出,上曰:「予意詳傳于領相事,更言于李柙可也。
」 8月14日 ○乙巳,上尤不豫,辰時,入診。
昌成君佖與金錫冑、鄭維嶽,進診曰:「柴苓湯乃是當劑,連服則可收效也。
」 ○以鄭載禧爲左副承旨,李東溟爲同副承旨,李沃爲司書。
○憲府啓:「告訃使兪瑒、書狀官權瑎,俱以公幹,反成私嫌,萬裡同行,兩不相釋,無可否共濟之義,有職聞可駭之事。
請竝罷職。
」從之。
○迎接都監啓:「勑使旣除七處宴享,請依前例,差遣別問安承旨。
」從之。
8月15日 ○丙午,上症候益危篤,藥房提調以下,一日入診至六七次。
○是夕入診時,上曰:「李柙何日回還耶?」錫冑曰:「明間似當還到矣。
」上曰:「與領相許積,一時上來事,詳知而去耶?」錫胃曰:「恐或遺忘,書給之耳。
」上曰:「給馬事,忘之矣。
」錫冑曰:「曾有給馬有旨,如欲上來,則不嫌乘馹矣。
」 8月16日 ○丁未,上候一向危急,唯時服參茶,而終日氏困,似睡非睡。
○是日入診時,金錫冑白上曰:「臣於今日,見申厚載,自忠州上來雲。
『十四日,與李柙,相遇於忠州境,其日當到領相家。
而連源驛馬,盡往站上,故無馬可慮雲矣。
」尹深曰:「江水方多,舟行可疾。
」錫冑曰:「李柙今夕、明朝定還矣。
」上曰:「領議政上來時,曳船軍定送事,分付京圻監司可也。
」 8月17日 ○戊申,上候一向危急。
○領議政許積,自忠州上來,承旨李柙亦還。
政院啓:「領相卽者入來。
相職則不敢承當,不得肅謝,而上候方此靡寧,直詣藥房雲。
」上,下敎曰:「命召卽爲傳授。
」 ○是日,藥房都提調許積,與昌城君佖入診。
上具衣冠而坐,積進曰:「聖候猝重,伏慮罔涯。
昨今來,洩證少減耶?」上曰:「不知其減也。
」積曰:「藥房入診時,願勿禦冠服而臥接也。
臣亦自今日,直宿之意敢啓。
」又白:「左相方來,在備邊司近處雲。
或遣史官招之,則當入來矣。
」上曰:「入侍承旨,出往傳諭。
」 ○領相許積、右相鄭知和,使承言色,口違于王世子,請分遣大臣、重臣,遲禱宗廟、社稷及山川,王世子答以:「得聞此言,我心稍豁。
必於今日內,至誠祈禱,庶幾乃瘳之效。
」 ○藥房啓:「上候若是不經,而不設侍藥廳,事理不當。
況藥房移設於內班院,雖與侍藥廳無異,但無名號,亦涉未安。
請自今排設侍藥。
」答曰:「不必爲之。
」再啓,乃允。
○右承旨金錫冑,往諭上旨於左議政金壽恒,卽入謝。
○大王大妃,以諺書,下敎于侍藥廳曰:「禦所有災變,勸上移禦他殿,而不從。
藥房懇請移禦可也。
」侍藥廳仍請移禦,上曰:「修掃未易,姑竢一兩日可也。
」侍藥廳請之不已,答曰:「當以明日移禦矣。
」 8月18日 ○己酉,上疾大漸,是夜亥時,昇遐于昌德宮齋廬。
竝削奪官爵,門外黜送。
」 ○以張善澂爲禮曹判書;權大運爲判義禁,宋昌爲執義,李翊相爲大司諫,李夏鎭爲司諫。
○命星州牧使李時顯、密陽府使李喜年,以治君優異,竝加通政資。
7月17日 ○己卯,上,下敎曰:「大王大妃殿,以朞年改成服,朔祭告由擧行。
○政院〈左副承旨金錫胄、同副承旨鄭維嶽。
〉啓請,還收李光迪、柳之發削黜之命,再啓,不從。
○以丁昌燾爲掌令,樸元度爲持平,李藼爲輔德,趙師錫爲兼文學,金萬重爲校理。
○西部居寡女,年一百六歲,譯官張孝建之母也。
命賜米、紬、魚饌,仍命月給八鬥米。
○執義宋昌來啓,其一請還收禮官拿鞫之命,其二還收金壽興之付處,其三還收李光迪等削黜也。
答曰:「掇拾光迪等,不職之論,如下論啓。
爾等以爲,如此則其態可掩,其罪可救耶?何其不思之甚耶?予甚駭然。
竝不允。
昌,引避曰:」禮官之拿鞫,實是聖朝過擧。
臣何敢以觸忤爲懼,而不爲之爭執乎?昨在諫職,旣己搆草詣臺,而適移本職,未及傳啓。
則此豈他人之論?而其所論啓,實出於憂愛之忱。
則亦豈有欲掩其態,欲捄其罪之意哉?臣之不能,與兩臣同文重譴,已極惶愧,而情外之敎,又至於此,何敢仍冒?請命鐫削。
「答以勿辭,處置請出。
○弘文館〈副校理趙根、副修撰權愈。
〉亦上箚,請還收李光迪等削黜,金壽興付處之命。
答以勿煩。
7月18日 ○庚辰,掌令丁昌燾,請還收禮官拿鞫,金壽興付處,李光迪削黜之命。
皆不從。
○上曰:「宣政殿有傾側處,漸緻傷損。
八月初修改事,分付戶、兵曹。
」 7月19日 ○辛巳,以李嵆爲大司諫,李沆爲正言,羅以俊爲副修撰,李堂揆爲同副承旨。
○右參贊李尙眞,上疏曰: 伏覩聖敎,終以國典爲斷。
若於當初,直以依時王制,改定朞年之意,下詢熟講,則不失爲從容處置。
而聖意已定,不卽明示,屢下窘問,繼有嚴責,斯已有乖於交際誠信之道。
其獻議所證,亦不過從前辨論,本出於禮家聚訟之義。
自初至今,但當折裹取舍而已。
有何可怒可惡之端乎?昔所優容,竝入峻斥之中,前後嚴旨,爲臣子所不忍聞者,不止一二,至於黜謫,今日群臣,雖極駑下,豈敢有薄君父忘先王者哉?噫!一大臣被罪,他大臣、諸卿宰,皆以罪同,待命城外。
卽今二三日間,各其緊任廢事之弊,有不可勝言。
諸臣處勢,不但罪名之難容,其在廉義,大臣未釋之前,必不肯抗顔供職。
則是將空朝廷也,殿下誰與共理國事乎?伏願聖明,平心徐究,亟收成命,快示日月之明,俾諸臣知有匪怒伊敎之盛德,以爲爲各自努力,共濟國事之地。
則實邦家之大幸也。
答曰:「今日之事,其可論以禮遇、寵任乎?此予之未曉一也,朝家處分,已定後,諸臣諉之以大臣未釋之前,必不肯抗顔供職雲,則此乃籍此而箝彼之意。
是何事君之義乎?此予之未曉二也。
今日之事,可謂寒心,復何言哉。
」 ○左議政鄭知和上箚曰: 領議政金壽興之議啓也,六卿、三司,合意同辭,可見其不出於一人之偏見。
而況其禮經註疏中說話,乃是庚子爭辨時,所雲者,亦可見非今日之倡言。
而不意聖明,乃以倡言,作爲罪案,遽施編配之律。
臣中情煎迫,晝夜憂悶者,不但爲聖明之朝,有此過擧,日後有事,下詢之時,皆以此爲戒,惟恐一言觸忤,顧瞻囁嚅。
誰肯開口,盡其所見哉?此非朝廷之福。
伏願殿下,穆然深思,收金壽興嚴譴之命,亟召待命諸臣,俾察職事,無令關曠幸甚。
夫禮官之初不熟講,追後變改,其在祖宗朝,猶不得免焉。
伊時朝廷之上,博洽知禮之臣,不爲不多,而亦尙如此。
以此觀之,則豈非今日可恕之地乎?憲府之官,身居言地,隨事論列,乃其職耳。
有何伸救禮官之意?而輾轉激惱,竝加削黜之罰,不亦未安之甚乎?臣死期將迫,又遘毒瘧,決無起動之望。
伏乞亟遞本職。
答曰:「箚中所謂,一人衆人之說,卿言與予意,大相不同也。
曩時大臣收議,一無體而不正之語,庚子年爭辨之言,乃朝家不用之一場空言。
今日賓廳之啓,敢發此言。
今若曰,非大臣倡言之罪雲,則厥罪誰屍。
予未曉也。
至於亟召諸臣之說,予尤未解也。
或以事受命者,有之,或有任事中新下之命,而諉之待命,寂然無聞。
朝家當罪則罪之,何憚而不罪乎?已定處分之後,猶謂之待命,寥寥寂寂,必欲待召命而進耶?此非事君以實之意也。
卿其安心勿辭,從容調理。
」 7月20日 ○壬午,日暈。
○執義宋昌、持平金?啓請還收禮官拿鞫,金壽興付處,李光迪等削黜之命。
不從。
○陳慰兼進香正使閔點、副使睦來善,書狀官姜碩耉,陳慰正使靈浿君瀅,如北京。
閔點等陳慰皇後喪也,瀅陳慰公府告災師旅啓行也。
7月21日 ○癸未,憲府〈執義宋昌、掌令丁昌燾、持平金?。
〉啓前三事,皆不從。
○吏曹判書洪處亮、行大司憲姜栢年、刑曹判書李殷相,皆出城待罪,聯名上疏,略曰: 賓廳會議之時,大臣以上敎,使之各陳所見,群議少無參差然後,始乃聯名回啓矣。
相臣獨被編配之律。
則同參之人,理難幸免。
卽伏見相臣箚批,震駴悚慓,尤不知置身之所。
伏乞亟正臣等之罪,以嚴邦憲。
答曰:「朝家處分已定,何事文具?卿等勿辭察職。
」 ○判中樞府事金壽恒,上疏曰: 臣於賓廳議啓之日,終始意見,旣無異同,啓辭文字,皆與商確。
則有罪無罪,理無獨殊。
況臣職忝大臣,位居右列,比之卿宰諸臣,尤有別焉,譴罰之加,豈可倖免?退伏城外,恭竢嚴命,爲日已多。
而側聽至今尙無處分。
至於委官之命,決非罪戾之臣,所可承當,莫重省鞫,未免綠臣而稽延,俟罪之中,又添一罪。
理窮勢迫,不得不冒死仰籲。
伏乞俯察危厲之忱,將臣一體論罪,以正邦憲。
不勝幸甚。
答曰:「朝家處置已定,卿不必引罪,省鞫稽滯已久,亦損事體。
卿其安必勿辭。
」 7月22日 ○甲申,夜,流星出奎星上,入艮方。
○以安後泰爲掌令,南二星爲大司諫,李藼爲應敎,申厚載爲校理,任奎、姜碩昌爲修撰,魚震翼爲東萊府使。
○遣右副承旨鄭維嶽,摘奸典獄署,輕囚放釋,其餘令各該司趁卽疏決。
○兵曹判書金萬基,亦俟命城外,上疏略曰: 賓廳會議之啓,口授撰出,雖曰大臣之事,至於第三、第四啓,臣或執筆,於起草之時,或商確於考據之際,臣不但循例隨參而已也。
今若獨使大臣,當其罪,而佯免譴罰,仍叨職次,則非惟負罪之微臣,益增其大戾,此豈聖明弊罪用罰之道也?伏乞聖明,亟正臣岡貰之罪。
答曰:「朝家處置已定,勿辭察職。
」 ○左議政鄭知和上箚曰: 當日賓廳之議禮也,聖明不但以服制當否下詢,且有己亥服制文書考見之命。
公卿諸臣,未能覺察於前日註疏中說話,已爲朝廷不採施之空言,更有所擧論,此則實出於未諳聖意之緻也,原其本情,亦豈無恕察之道乎?聖明若於當初,不以服制當否泛問,直以大功,似爲未安,當從國典朞年之制,下詢,則諸臣之對,亦豈有異議於其間哉?旣未蒙明示聖意,又牽於考出文書,以緻如此,而遽加情外之敎,施以過重之罰,臣爲聖明惜之也。
臣之前箚所請,亟召諸臣者,乃是收回,金壽興嚴譴,後次第事也。
臣之不避煩犯,縷縷至此者,非爲諸臣之地,爲聖德也,爲國事也。
伏願殿下,勿以人廢言,更加留神焉。
答曰:「箚中所謂,牽於考出文書,以緻如此者,不亦異乎?予意已言於未考出前,登對之時矣。
卿雖欲以牽之一字,目之以不正,子豈動一髮乎?予以今日諸臣,爲太牽於國家所不用之空言而然也。
至如直以大功未安之說,則已發於初日引接之時矣,卿未之聞而慨然耶?目今鼎席未完,待卿出仕而後,議處之事甚多。
卿其安心,勿辭焉。
」 ○行戶曹判書閔維重,亦待罪城外,上疏略曰: 賓廳會議之時,臣旣考據禮經,妄論箋註之義,最後之啓,臣又執筆,則臣之所犯,實有浮於同參之諸臣。
而畢竟忘恩倡言之罪,獨歸於相臣,其在刑章,不亦太紊乎?伏乞聖明,一體勘罪,以嚴邦憲。
答曰:「朝家處分已定,不可強爲引咎。
勿辭察職。
」 ○司憲府掌令丁昌燾、持平金?、執義宋昌,以兵曹參議樸世堅,推考擬律之際,比擬失當,引避,見遞。
7月23日 ○乙酉,判府事金壽恒,又上疏,大槪臣之情迹,斷無靦然復進之理。
更乞亟改委官之任,仍削職名,俾安私分。
答曰:「末終之啓,卿旣不在,如是固辭,久稽省鞫,予以爲不可。
卿其安心勿辭行公。
」〈壽恒以敬思殿望祭獻官,進去,賓廳第四啓不參焉。
〉 ○弘文館上箚,〈副校理趙根、李濡,副修撰權愈。
〉略曰: 今日國勢,可謂岌岌乎殆哉。
災異層疊,人事無可恃,如是而國有不亡者乎?殿下以眇然之身,寄億兆之上,曾不夙夜警惕,以圖挽回之策,而直言厭聞,倚任靡定,無一事一政可以小慰民心者,豈深居九重,狃於安逸而然歟?宣政殿之傾圮,雖未知其如何,目今急先務者,何限,而一殿閣之修葺,何至於忙忙急急乎?三南禦史之遣,不可少緩,因臺啓退行,已是失計。
秋己向深,打發無期,此何擧措耶?卽今被選者,必於今日內發送,又加差數人,分邑往巡,庶乎得宜也。
至於逃故變通,亦宜汲汲講究,而備局、賓廳之會,一向寥寥,此尤群情之所共悶鬱者也。
答曰:「縷縷進誡之言,予當佩服。
而傾頹處修補,不過循常事也,語欠和平。
未知專出於勉誡之意乎?禦史加送事,雖快,有弊,不可行也。
修改事,已令停罷矣。
」 7月24日 ○丙戌,上受灸。
上曰:「近日卿宰諸臣,以事同罰異爲言矣。
曾於先朝,友相臣李敬輿,三度加罪,至於安置,其時同參諸臣,皆同被罪罰乎?」善澂曰:「事已久矣,不能記憶,而聞敬輿徑出,故獨被罪雲矣。
」上謂尹深曰:「其時諸臣,同被罪罰與否,考出於《政院日記》,以啓可也。
」 ○左議政鄭知和,上疏曰: 臣於近日,病伏私室,筵中說話,何得以知之?敢以昏錯之思慮,妄揣度,而遣辭之際,又不能詳審之罪戾,實無所逃。
嚴旨之下,席藁待罪。
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
答曰:「安心勿待罪。
」 7月25日 ○丁亥,淸使牌文來到,以緻祭事也。
吏曹以判尹金宇亨,差遠接使,敎曰:「戶曹判書閔維重,遠接使差送。
」維重卽日出去,吏曹以樸相馨,差問禮官,敎曰:「以玉堂差送。
」以校理李濡爲問禮官。
○遠竄南二星于珍島。
大司諫南二星上疏略曰: 自己亥大喪之後,服制之議,不勝其紛然,一二假托論禮,以逞胸臆者之外,不過各守其見,各仲其說而已。
今此賓廳諸臣,倉卒承命,以一時考據之說,妄欲引古而施今,其所獻議,固知不摡於聖心。
而原其情,斷斷無他,欲使國家典禮,無一毫未盡之譏而已。
聖敎中,臨大事不變志之敎,未知殿下何所見,而有此雲雲也?期、大功之間,聖意之所存可想,利害之塗隻分一言。
而屢度嚴譴之下,迷不知變通,無可變之利,而有必至之害,諸臣固已自分。
謂之膠滯,則誠有罪矣,謂之變志,則臣未敢以爲然也。
且念國有大議論大處置之後,則一時同事之臣,例皆次第求退。
如宋朝濮議時諸人是已。
今之待罪諸臣,與首相旣與之同事,則駢首俟譴,實是情勢之所不已。
而前後批辭,一向未安,進退之路,亦窮矣。
伏願殿下,不以人廢言,更加澄省,以推恕而存心,以公明而爲聽。
無芥滯於旣往,務涵容於方來,以養國家和平之福,不勝幸甚。
二星疏入,卽命遞差。
仍下敎曰:「前大司諫南二星,敢爲立幟之論,挺身發奮,阿附大臣,敢曰,必如賓廳之議啓然後,國家典禮,無一毫未盡之譏雲,又曰:各守其見,各伸其說而已,衆說淆亂,折之於聖雲。
』淆亂之說,未折之於聖時,爲其君從厚論可乎?又從四條中一款,從薄論爲人臣不易之義乎?又敢以從薄悖理之說,謂之以無一毫未盡之譏雲者,抑何心腸也?是無君者之言也。
其阿附前後之論,忘君負國之罪,不可不懲,絶島遠竄。
」 ○政院〈右承旨李柙、同副承旨李堂揆。
〉啓曰:「二星疏辭,設有不摡於聖心,原其本情,則目見君父過當之擧,自附無隱之義也。
今乃以阿附無君等語,斷爲罪案,至於投竄,豈意聖明之世,有此過擧乎?請少霽雷威,還收二星遠竄之命。
」答曰,勿煩,再啓,亦答以勿煩,下敎曰:「南二星遠竄傳旨,何至今不爲捧入耶?有何等待之事而然也?其等待之由,速爲達啓。
」政院啓曰:「言事諫臣,至被重譴,臣等忝在近密,欲陳所懷,故傳旨未及捧入矣。
」政院方書三啓未半,下敎曰:「初昏命下之事,更皷將半,再啓批下之後,寂寥無聞,其奄留所待者何事?事極可駭。
入直承旨,竝從重推考。
」又下敎曰:「必欲三啓者,是何承旨事耶?」兩承旨回啓曰:「臣等意見一般,故相議爲之。
而在前臺諫之獲罪也,本院覆逆,或有再啓之時,或有三啓之時。
今者諫臣,至被遠竄之律,臣等區區之意,竊欲畢陳所懷,更爲啓達矣。
至以有何待律爲敎,不勝惶恐之至。
」政院乃書入傳旨,時當二更三點矣。
下敎曰:「南二星定配單子,及押去單子,三更前捧入事,分付政院。
」卽招禁府郎廳分付。
五更一點,二星定配、押去單子乃入。
上卽下其單子,時五更三點矣。
○京幾監司馳啓:「判府事宋時烈,今月二十三日,自陰城到竹山境,奴名呈狀,待罪次,發向前路病重雲雲。
」 7月26日 ○戊子,特除副校理趙根,爲江西縣令,初根與修撰姜碩昌,上箚曰: 聞大司諫南二星,有絶島遠竄之命,而至以薄厚、阿附、忘君、負國爲敎。
聖上何所激惱,而輾轉過擧,乃至此極也?今此功服,斷以國制,業已改定,則二星之疏,豈敢有立幟角勝之計也?不過暴白其前後議禮之人,斷無他腸而已。
聖敎每以四條中一款,疑諸臣之有所厚薄。
蓋節文、儀則,固有王朝、士庶之異用,而至於三年喪製,則經傳註疏,皆通上下看者也。
四種之說,言之雖若有未安者,而人臣之議君父喪制者,以此爲嫌,不敢輕議,則古人初豈以此等文字,著在於禮經乎?今日諸臣之言,隻是援據古禮,冀聖明之公聽耳,厚薄之意,所不敢萌。
而殿下不賜恕察,便加疑怒,一則曰忘先王,一則曰射他論,一槪律之以無將不道之罪。
以此爲案,則人安所措手足也?願殿下,平心徐究,還收二星紀島遠竄之命。
箚入,上,下敎曰:「此箚何人撰出耶?政院問啓。
」政院回啓曰:「問于玉堂,則上、下番地議撰出雲矣。
」敎曰:「必一人先搆然後,可與相議。
何如是爲對耶?」政院啓曰:「更問則上番趙根製之,下番姜碩昌書之雲。
」敎曰:「玉堂之官,無甚尊重。
何不竝招上、下番而問之,隻問于下番,緻令累次往復?殊甚非矣。
」回啓曰:「從前玉堂之規,下番呈箚聽批,今此問啓,亦下番來對,故以此仰達矣。
」 ○政院啓曰:「守令之瓜滿,及殿最見遞之邑,至於十七處之多。
而今者勑行已迫,大政時無定期。
直路出站,酬應旣多,各邑夫馬,久留有弊。
吏判洪處亮,牌招差出。
」上從之。
○敎曰,前日蔔相單子入之。
以許積爲領議政,金壽恒爲左議政,鄭知和爲右議政,李夏鎭爲執義,李沃爲持平,金?[1]爲掌令,李嵆爲大司諫,宋昌爲司諫,吳始壽爲同知義禁,李藼爲輔德,金萬重爲兼司書。
○許積之下忠州也,有陳情一疏,至是乃下批曰:「省疏具悉卿懇。
已悉子意於前後面諭之時矣,更不多誥,而卿之決意去國,何太遽也?予以爲過也。
今遣史官傳諭召旨。
客使之渡江,迫近,卿其安心,從速上來,俾無狼狽之患。
」 ○掌令安後泰、持平樸元度連啓,禮官拿鞫,金壽興付處,李光迪等前黜還收,又啓曰:「副校理趙根,身居經幄,志切貢忠,纔進一箚,遽有特除,瞻聆所及,莫不駭惑。
憲府諫官之削黜、竄逐,前後相繼,而論思之臣,又從而外補,朝端索然,氣象愁慘。
此豈聖世之美事?請還收副校理趙根,江西縣令除授之命。
」皆不從。
7月27日 ○己醜,以權瑎爲正言,尹趾善爲副校理,李藼爲應敎。
○上禦養心閤,受灸。
7月28日 ○庚寅,上受灸。
時順懷墓丁字閣重修,將上樑。
承旨尹深曰:「禮官牌招送之何如?」上曰:「近日多以廉恥爲重。
雖牌招,禮官之出,豈其易乎?」善澂曰:「此則異於尋常事矣。
」深曰:「禮官事,當有處分之道矣。
」上曰:「疏批旣下,則惟在禮官之自處如何耳。
」 ○大司諫李嵆、司諫宋昌等啓,請還收金壽興付處,李光迪等削黜,南二星遠竄,趙根補外之命,不從。
7月29日 ○辛卯,告訃使兪瑒,書狀官權瑎,自北京,回還。
瑒啓曰:「臣還到沙河驛,上通事全天杓,潛以一小紙,來告於臣曰:『幸得謄出《淸國實錄》。
』臣開視其所壽文書,則乃癸亥年間,登、萊巡撫袁可立,聽文龍之嗾,誣毀癸亥反正之擧,極其詬辱者也。
竊觀數行文字,不過謄出閭巷間冊子,而敢稱實錄秘藏,已極欺詐。
臣卽示書狀及一行員役,以杜日後譸張之弊,欲爲燒毀,而若使彼人聞之,則必緻大疑,不無生事之端,故止之,而堅封還授,使之密藏。
乃敢傳書來示,頗有自功之色,其愚迷無狀,莫此爲甚。
後間權瑎之言,天杓等,圖得奏本十餘紙,而終不告知於臣,未知其辭說之如何。
天杓任意自恣,探問彼情,臣略施刑訊十度,以懲其罪,使之持封書追來。
天杓稱病落後,到今復命之日,終無形影。
其頑不動念,終始違令之罪,不可不徵。
請令修司科罪。
」上從之。
○弘文館應敎李藼、副校理尹趾善,上箚,申請金壽興付處,禮官拿問,南二星遠竄,李光迪等削黜還收,且請還收趙根補外之命,皆不從。
八月 8月1日 ○壬辰朔,上,將行敬思殿朔祭,因腹痛不差,藥局有請,乃命攝行。
○大王大妃殿,以朞年改成服。
○左議政金壽恒,又上疏辭職,上不許。
○判尹金宇亨,上疏略曰: 臣職忝卿列,得參賓廳末議,翌日將事北郊,祭罷歸來,嚴敎已下。
而臣卽未言之諸臣,諸臣則己言之臣也。
臣何敢晏然?伏乞下臣司敗,以正臣罪。
答曰:「卿之隨人紛挐,予甚不快。
更勿爲如此擧措,安心察職。
」 ○領議政許積,時在忠州。
上遣史官,諭以上來之意,積不來,從縣道上疏,畢陳情迹之難安,內局之不可久曠,懇乞鐫改職名。
8月2日 ○癸巳,上,下敎曰:「大政差池到今,守令先爲差出事,傳敎之後,尙不擧行,殊甚未妥。
吏曹判書洪處亮,今日牌招,使之開政。
」處亮以參賓廳議禮,方待命城外,承牌詣闕下,陳疏不捧,還爲退去,下敎曰:「再到闕外,又爲退去,偃蹇自重之狀,殊極可駭。
從重推考。
」 ○時吏曹參判李惟泰,亦在外,參議李端夏,獨政,每隻出緊任。
○以李堥爲執義,宋最爲持平,元振澤爲正言,李溟翼爲同副承旨。
8月3日 ○甲午,上,下敎政院曰:「備局行公堂上牌招,兪瑒亦使來待。
」上禦養心閤,右參贊權大運、工曹判書李正英、禮曹判書張善澂、知事柳赫然,右尹申汝哲、右承旨金錫冑、副護軍兪瑒、吏曹參議李端夏、應敎李藼入侍。
上謂瑒曰:「爾自燕京還,彼中事有可聞者耶?瑒對曰:」北京訛言,東國與鄭錦,合勢入來,見臣等入往,疑始釋雲。
「上曰:」或請鄭經何也。
「瑒曰:」錦與經,漢語音相近故也。
「李藼曰:」近日三公、六卿,皆空,殿下能速爲收殺則幸甚。
「上曰:」無爾輩擾亂之事,則解釋亦易矣。
「藼曰:」大臣豈有忘君負國之意乎?「上曰:」欲以自己之見,決定大功,是誠何心哉?「端夏曰:」賓廳之啓,但論禮爾,非決定大功之意也。
「藼曰:」諫官獲罪,豈盛世事乎?「上曰:」諫官貴乎直言。
而二星之疏,語無歸宿,而主意則深分明,以大功爲是也。
渠何敢如是?「錫冑曰:」艱虞日甚,而信任之臣,俱在惶悚竢罪中,國事漸至解弛,臣誠憂悶。
前後聖批,薄於君忘先王等語,非臣子所敢忍聞。
前者或有如此敎,而旋卽還收。
今不還收,則諸臣必有自處之道矣。
「上曰:」近日諸臣,退出陳疏,必待予改之然後,欲出。
子不許遞,則如季布之事乎?金宇亨事,愚莫甚焉。
未參末終之啓,有何陳疏之事,懇乞後,乃欲行公?節介、廉隅太高矣。
「 ○是日,引見時,知事柳赫然啓:「近因年兇,姑停操鍊、巡歷等事,各邑視營將如剩官,不肯擧行其號令,殊無設立本意。
請自今別爲申飭,俾勿如前。
」上曰:「非但守令之不遵號令者,爲可罪,營將之不能擧職者,亦科罪可也。
」 8月4日 ○乙未,海南幼學尹爾厚書進,其祖善道,庚子年政院所焚疏,及所著《禮說》二篇。
上,下敎曰:「今日査考,豈可以私藏文書憑信乎?事甚猥越。
卽爲退斥。
」 ○右議政金壽恒,又上辭疏,答曰:「客使渡江且迫,多有議定事,而卿不出肅,其可推移於何人乎?安心勿辭,速出行公。
」 8月5日 ○丙申,政院啓:「在前都目大政,雖或退行,未嘗有至八月,而不爲之時。
卽今兩銓之官,引入踰月。
杳無開政之期,事甚未安。
吏、兵曹判書,竝卽牌招,使之刻日開政。
」上允之。
○以徐文尙爲兵曹參議,申琓爲正言,李夏鎭爲修撰。
8月7日 ○戊戌,上氣甚困惱,連進參茶,欲引見備局諸宰,不能自力,命使後日來待。
8月8日 ○己亥,勅使二人,出來牌文又到灣上,遠接使,馳啓以聞,令一路印慰使仍留,待後勑行。
○上,滿身烘熱,達夜煩惱,藥房請與右承旨金錫冑,左副承旨鄭維嶽,入診議樂,允之。
○藥房提調張善澂,請自今日,率醫官直宿藥房,從之。
8月9日 ○庚子,卯時,上受鍼。
8月10日 ○辛醜,諫院啓:「各營匠人閑鄕遊之輩,請行會各道,成冊上送,俾充逃、故闕額。
」答曰:「令廟堂指揮分付。
」 8月13日 ○甲辰,張善澂白上曰:「水營以松禁爲主,監牧官以牧馬爲主,每與相爭,曾有掘塹立石定界之事矣。
今不必更遣太僕之官,以貽廚傳之弊也。
」上曰:「宜於養松,則罷牧場,司僕官員,勿送可也。
」 ○藥房請,令昌城君佖,直宿闕中,且請設侍藥廳,答以入直事依啓,侍藥廳勿設。
○是日引見時,上曰:「左承旨入院乎?」金錫冑對以入院,上曰:「招入左承旨李柙入侍。
」上謂柙曰:「領議政許積處,爾往傳諭曰,疏辭己悉。
予病如此,不能以文字爲批,玆遣承旨。
而此時內局之任,甚緊重,卿何可隻顧一身,固辭不起?須與此去承旨,一時上來也。
」柙聞敎退出。
諸臣臨出,上曰:「予意詳傳于領相事,更言于李柙可也。
」 8月14日 ○乙巳,上尤不豫,辰時,入診。
昌成君佖與金錫冑、鄭維嶽,進診曰:「柴苓湯乃是當劑,連服則可收效也。
」 ○以鄭載禧爲左副承旨,李東溟爲同副承旨,李沃爲司書。
○憲府啓:「告訃使兪瑒、書狀官權瑎,俱以公幹,反成私嫌,萬裡同行,兩不相釋,無可否共濟之義,有職聞可駭之事。
請竝罷職。
」從之。
○迎接都監啓:「勑使旣除七處宴享,請依前例,差遣別問安承旨。
」從之。
8月15日 ○丙午,上症候益危篤,藥房提調以下,一日入診至六七次。
○是夕入診時,上曰:「李柙何日回還耶?」錫冑曰:「明間似當還到矣。
」上曰:「與領相許積,一時上來事,詳知而去耶?」錫胃曰:「恐或遺忘,書給之耳。
」上曰:「給馬事,忘之矣。
」錫冑曰:「曾有給馬有旨,如欲上來,則不嫌乘馹矣。
」 8月16日 ○丁未,上候一向危急,唯時服參茶,而終日氏困,似睡非睡。
○是日入診時,金錫冑白上曰:「臣於今日,見申厚載,自忠州上來雲。
『十四日,與李柙,相遇於忠州境,其日當到領相家。
而連源驛馬,盡往站上,故無馬可慮雲矣。
」尹深曰:「江水方多,舟行可疾。
」錫冑曰:「李柙今夕、明朝定還矣。
」上曰:「領議政上來時,曳船軍定送事,分付京圻監司可也。
」 8月17日 ○戊申,上候一向危急。
○領議政許積,自忠州上來,承旨李柙亦還。
政院啓:「領相卽者入來。
相職則不敢承當,不得肅謝,而上候方此靡寧,直詣藥房雲。
」上,下敎曰:「命召卽爲傳授。
」 ○是日,藥房都提調許積,與昌城君佖入診。
上具衣冠而坐,積進曰:「聖候猝重,伏慮罔涯。
昨今來,洩證少減耶?」上曰:「不知其減也。
」積曰:「藥房入診時,願勿禦冠服而臥接也。
臣亦自今日,直宿之意敢啓。
」又白:「左相方來,在備邊司近處雲。
或遣史官招之,則當入來矣。
」上曰:「入侍承旨,出往傳諭。
」 ○領相許積、右相鄭知和,使承言色,口違于王世子,請分遣大臣、重臣,遲禱宗廟、社稷及山川,王世子答以:「得聞此言,我心稍豁。
必於今日內,至誠祈禱,庶幾乃瘳之效。
」 ○藥房啓:「上候若是不經,而不設侍藥廳,事理不當。
況藥房移設於內班院,雖與侍藥廳無異,但無名號,亦涉未安。
請自今排設侍藥。
」答曰:「不必爲之。
」再啓,乃允。
○右承旨金錫冑,往諭上旨於左議政金壽恒,卽入謝。
○大王大妃,以諺書,下敎于侍藥廳曰:「禦所有災變,勸上移禦他殿,而不從。
藥房懇請移禦可也。
」侍藥廳仍請移禦,上曰:「修掃未易,姑竢一兩日可也。
」侍藥廳請之不已,答曰:「當以明日移禦矣。
」 8月18日 ○己酉,上疾大漸,是夜亥時,昇遐于昌德宮齋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