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
餘歸,尚有議留者,不果。
佥院金公光辰嫉惡嚴。
有貢生潘某,桐城人,與孫公晉有連,遣見。
時餘掌院篆,甫就坐,忽金公來,潘辭去。
金雲公何與此人周旋?餘以孫公對,始罷。
潘父中丞,舊逆案中人,久留京師,尋以科場事被糾,至詞連少司成某。
金公故自有見,為餘直諒交。
南北舉子,緣科場注誤被黜者九人。
覆試得概複門人,劉砥中與焉。
是年登第二人,不知從前諸公何苦借端磨勘摧折。
海内書生宋人謠:不管河北界,卻管秀才解。
今古一轍,溯源自烏程始。
會闱副主考序屬蔣公,通州魏公得上眷,暗垂涎其側。
一夕偶雲,誤蒙大用,緻鄉會試不得與。
班役有怨色,蔣公漫心将來事慰之,答雲:「安能邑邑俟此乎?」衆始疑訝。
至是,果越次點魏。
自來無登第三年主會闱之理,内謀昭然,并累代典章、盈廷議論,通不遑顧矣。
餘先夢旨下,有魏名以語人,當亦前定。
舊例每日申時出閣,迄今吏報繳牌申時。
本此後延至夜深或二三鼓,固内旨疊傳,亦諸公自行遲滞之過。
餘既與蔣公對秉鈞軸,相約早票早彚,薄暮即報竣矣。
行抵長安門,始燈,漸複古制,每夜一人輪宿直,事簡心間,中書官歎十數年稀見。
蔣公遣祭國雍,餘獨守閣。
是日疏最多,餘手票六十馀本,他汛嘗出旨者,不與焉,殆百馀矣。
察連日,先後鮮爾,豈上意欲以鞅掌見困乎?漏下即出,寡駁者。
票拟自有體,覺迩纰誤,傷體,頗不足。
操江高公悼甫任,衆堅執宜換,啟上疑。
忽有旨:「文操臣缺,着裁革歸。
并勳臣以誠意伯劉孔昭總其事。
」餘同蔣公揭稱,官制驟易,将來統轄,呼應聯絡均非便,求發部院詳酌。
複傳部科執奏,不聽。
上久欲重勳臣權,特南召撫甯、忻城、誠意三侯伯來,方議複漕運總兵舊制,外廷仍嘈嘈構之,緻中決,無從挽回。
誠意前為發倪公元璐事稍得過,其才亦自可觀。
南守備魏國病,予告。
禦批:「問勳臣誰可任此?」餘同蔣公回揭:「勳舊諸臣概少來往,未有确見,不敢輕易推舉。
」旋奉批:「外廷見聞甚廣,豈有勳臣才品通未一識之理?不過雲此該部事,部推有一不商确輔臣者乎?未可诿不知,仍著具奏。
」蓋上疑已深,詞厲意猜,非複如平日溫藹氣象矣。
餘姑再同蔣公婉答,遲會闱撤棘日即乞身,不啻以日為歲。
方周公在事,遇吏部起廢複官,疏多委餘,不知何意。
如許公譽卿、蔣公允儀、張公采等,俱徑餘拟旨釋用。
上意或疑狥,比餘舊救司寇鄭公。
鄭起柄铨,餘雖屢自遠,形迹終在側目中,又與趙公光忭同門。
前唐通事,上默疑代趙報複;在鄭公,趙公,複以餘不顯代推挽為訾。
事難自明,每有啞吃苦瓜之恨。
推官黃端伯密疏讦益王過,詞多不倫。
下部議,部請密行撫按逐欵體訪。
具奏從之,仍發黃回籍聽勘,事秘無有知者。
聞黃沿途将原疏公刻送人,孟浪至此。
疏亦微及閩将,要皆荒唐恍惚語。
闱期伫逼,部覆:舉子開複并諸陳乞疏,尚留中為揭奏。
諸生三年磨勵,萬裡間關,專此數日耳。
過此雖複朝廷浩蕩之恩,已非躬被。
并言今歲遭警,迂道改期,勞費可念狀。
旨始下,距入闱僅旦夕間,中遂有裒擢高第如庶常何公九雲其人者。
會榜放,陳、魏二公入,餘勉追陪。
晚出垂登車,私語蔣公曰:「明晨不複進是矣。
」蔣猶疑漫語,餘心念宋儒胡文定公有雲:出處大事,宜内斷于心,如人饑飽自知,非可決之他人,亦非人再能代決。
故雖蔣公稱同裡相知,晨夕聚首,未一輕露去意。
臨别始微及,即舍弟暨二婿同處邸中,亦不以告,頗自謂決幾之勇。
真要去,定不語人,呶呶語人者定未必去。
具揭稱病出直,奉暫假調理旨。
次日即上疏,堅卧求歸,越數日得請。
餘先寄家中書雲:「聞罷官報,是好消息,家中可酌酒相賀。
」餘非忍恝然者,顧國家事,實難措手,意向倏移,捍格恒生,徒強顔伴食何益?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即聖門律令,亦祗得以如是耳。
孔曰「不可則止」,孟曰「可以止則止」,可正從不可中看出,道不可行,則可以止矣。
先文簡晚更号「止菴」,意亦取是。
曩周公終日言決去,即陳公亦雲。
周公曰:「公那得遽爾,譬頂閘糧船,須第一幫船先行,次幫始繼之。
」餘笑曰:「亦難盡拘先後,公不聞有『抽幫』之說乎?」然餘平日未嘗效人辄套稱棄官,嘗語蔣公雲:「盈虛消息,時至則行。
非獨戀官之念不著胸中,即『棄官』之說亦覺無所用之,要看到頭一着何如耳。
」想蔣公猶能憶此。
或以餘一疏即放為非體者,釋之曰:三揖進,一辭退,禮也。
往見萬曆中諸輔求去,至百馀疏或七八十疏,稱危訴苦,詞蹙意窮,冀一動天聽不可得。
餘蹇劣,何敢望前輩,惟此一事,差為省力耳,亦自解嘲。
餘早自束裝,聞命後,疏辭銀币,得旨即辭朝行,計期未十日也。
仍具疏勸上「簡發章奏,愛惜人才,雄斷仍本小心,詢謀無妨舍己,毋以仁義不效辄疑王為迂,間或狂愚可矜,尚望神威稍霁」雲雲。
自知非入耳之談,葵藿之忱,筍梁之誼,實亦不能已已。
疏竟留,逾歲始下。
是日出國門,餞送禮訖,睹水木清疏爽然,如釋重負。
忽追念十九載翰苑隆恩,十五月綸扉殊遇,自茲阙廷望斷,補報無繇,又不覺怆然欲涕矣。
字字是先帝對症藥石。
上祀天地祖宗至虔,南北郊躬詣數次。
每歲四孟朔享廟,昧爽即出,露腕秉圭,雖風雪弗避。
嘗夜祭社稷,遇雨禮益肅,群臣同陪拜,雨中衣冠盡濕。
上覽文書,恒至夜分。
每宿直及亥子時,尚有匣封自門隙傳出,當即拟進,匣口皆親署,品式詳明,關防周匝,召對動移日。
入夜,内侍張數燈就照,或一二鼓始罷。
禦座旁僅一金壺,手自注湯,未嘗有他供具。
嘗手谕,中宮多病,皇貴妃薨,宮中缺人,議選淑女充九嫔,業命制翟衣冠備用,旋有旨罷之。
一切聲色玩好鹹屏絕,成湯之不迩不殖,文王之亦臨亦保,直易事耳。
自雲幼無人講授,自點《尚書》數遍,有難字辄從《正韻》考釋。
所禦德政殿甚狹,惟閣臣部正卿宣入侍側,侍郎以下官止門外立,偶一次誤入,退後随傳诘。
數端為餘親見,他難縷悉,恐朝野或未周知,聊識其概雲爾。
無論皇太子英睿夙成,即定、永二王眉宇并天人。
誦書清圓,作字端楷,講罷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
冊封業蚤定,雍雍肅肅,無前代園绮之虞,衆所共瞻。
餘行時,已有旨選長公主婚,尋亦未果。
餘在閣,嘗遣祭先師孔子一遣,分獻南北郊二記。
為編修日,分獻西哲。
先演禮畢,從閣臣宴明道堂,閣臣上坐,司成陪下坐,餘概傍列。
宴用葷馔,但不設酒耳。
比餘以癸未春至,覓所為明道堂,已久傾圮,亦無議修複者。
各分散齋房寂坐,回視十年前,不勝滄桑之感。
抵灣舟路,料理二日,遍辭送客,遂行。
過天津,巡撫馮公元揚執禮甚恭,下車立候,送舟過始罷。
為寄聲其弟司馬元飙,以閩兵将為托。
門人蕭時彥舊令漷縣,送嶽文肅《類博稿》閱,知李長沙文正為嶽婿詩文,殊明健。
昔楊新都拒太監張永封伯之請,永舉劉馬兒封侯為比,楊曰:「劉馬兒族人劉聚有功,受封非其身也。
」事見《嶽豪泉集》。
命中書官取《類博稿》來揭示之,知前輩夙有味乎斯文。
德州盧禦史世?久索生志,舟中為草一傳投之。
盧以久病不谒客,難獨破例,僅移劄來謝,可謂發乎情,止乎禮義也。
餘傳中言,《中庸》遯世無悔之旨,與《易》同,在《論語》用行、舍藏之上。
舍者,世舍我也,機繇人;遯者,我遯世也,權繇己。
如兵家之有水遁、火遁。
蓦面忽失,雖鬼神莫窺,理甚微,餘亦自河漢也。
臨清劉總兵澤清來,周公前出視師,署劉中軍。
餘偶詢及之,劉雲周公駐通州,提督王公承恩、襄城李公國桢谒見,不迎不送,謂閣體宜爾。
二公并三軍之帥出愧,其麾下有怒色,得禍坐是,理或然乎?劉具牢饩進,卻之;日暮更益之,至百金。
餘笑:
餘歸,尚有議留者,不果。
佥院金公光辰嫉惡嚴。
有貢生潘某,桐城人,與孫公晉有連,遣見。
時餘掌院篆,甫就坐,忽金公來,潘辭去。
金雲公何與此人周旋?餘以孫公對,始罷。
潘父中丞,舊逆案中人,久留京師,尋以科場事被糾,至詞連少司成某。
金公故自有見,為餘直諒交。
南北舉子,緣科場注誤被黜者九人。
覆試得概複門人,劉砥中與焉。
是年登第二人,不知從前諸公何苦借端磨勘摧折。
海内書生宋人謠:不管河北界,卻管秀才解。
今古一轍,溯源自烏程始。
會闱副主考序屬蔣公,通州魏公得上眷,暗垂涎其側。
一夕偶雲,誤蒙大用,緻鄉會試不得與。
班役有怨色,蔣公漫心将來事慰之,答雲:「安能邑邑俟此乎?」衆始疑訝。
至是,果越次點魏。
自來無登第三年主會闱之理,内謀昭然,并累代典章、盈廷議論,通不遑顧矣。
餘先夢旨下,有魏名以語人,當亦前定。
舊例每日申時出閣,迄今吏報繳牌申時。
本此後延至夜深或二三鼓,固内旨疊傳,亦諸公自行遲滞之過。
餘既與蔣公對秉鈞軸,相約早票早彚,薄暮即報竣矣。
行抵長安門,始燈,漸複古制,每夜一人輪宿直,事簡心間,中書官歎十數年稀見。
蔣公遣祭國雍,餘獨守閣。
是日疏最多,餘手票六十馀本,他汛嘗出旨者,不與焉,殆百馀矣。
察連日,先後鮮爾,豈上意欲以鞅掌見困乎?漏下即出,寡駁者。
票拟自有體,覺迩纰誤,傷體,頗不足。
操江高公悼甫任,衆堅執宜換,啟上疑。
忽有旨:「文操臣缺,着裁革歸。
并勳臣以誠意伯劉孔昭總其事。
」餘同蔣公揭稱,官制驟易,将來統轄,呼應聯絡均非便,求發部院詳酌。
複傳部科執奏,不聽。
上久欲重勳臣權,特南召撫甯、忻城、誠意三侯伯來,方議複漕運總兵舊制,外廷仍嘈嘈構之,緻中決,無從挽回。
誠意前為發倪公元璐事稍得過,其才亦自可觀。
南守備魏國病,予告。
禦批:「問勳臣誰可任此?」餘同蔣公回揭:「勳舊諸臣概少來往,未有确見,不敢輕易推舉。
」旋奉批:「外廷見聞甚廣,豈有勳臣才品通未一識之理?不過雲此該部事,部推有一不商确輔臣者乎?未可诿不知,仍著具奏。
」蓋上疑已深,詞厲意猜,非複如平日溫藹氣象矣。
餘姑再同蔣公婉答,遲會闱撤棘日即乞身,不啻以日為歲。
方周公在事,遇吏部起廢複官,疏多委餘,不知何意。
如許公譽卿、蔣公允儀、張公采等,俱徑餘拟旨釋用。
上意或疑狥,比餘舊救司寇鄭公。
鄭起柄铨,餘雖屢自遠,形迹終在側目中,又與趙公光忭同門。
前唐通事,上默疑代趙報複;在鄭公,趙公,複以餘不顯代推挽為訾。
事難自明,每有啞吃苦瓜之恨。
推官黃端伯密疏讦益王過,詞多不倫。
下部議,部請密行撫按逐欵體訪。
具奏從之,仍發黃回籍聽勘,事秘無有知者。
聞黃沿途将原疏公刻送人,孟浪至此。
疏亦微及閩将,要皆荒唐恍惚語。
闱期伫逼,部覆:舉子開複并諸陳乞疏,尚留中為揭奏。
諸生三年磨勵,萬裡間關,專此數日耳。
過此雖複朝廷浩蕩之恩,已非躬被。
并言今歲遭警,迂道改期,勞費可念狀。
旨始下,距入闱僅旦夕間,中遂有裒擢高第如庶常何公九雲其人者。
會榜放,陳、魏二公入,餘勉追陪。
晚出垂登車,私語蔣公曰:「明晨不複進是矣。
」蔣猶疑漫語,餘心念宋儒胡文定公有雲:出處大事,宜内斷于心,如人饑飽自知,非可決之他人,亦非人再能代決。
故雖蔣公稱同裡相知,晨夕聚首,未一輕露去意。
臨别始微及,即舍弟暨二婿同處邸中,亦不以告,頗自謂決幾之勇。
真要去,定不語人,呶呶語人者定未必去。
具揭稱病出直,奉暫假調理旨。
次日即上疏,堅卧求歸,越數日得請。
餘先寄家中書雲:「聞罷官報,是好消息,家中可酌酒相賀。
」餘非忍恝然者,顧國家事,實難措手,意向倏移,捍格恒生,徒強顔伴食何益?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即聖門律令,亦祗得以如是耳。
孔曰「不可則止」,孟曰「可以止則止」,可正從不可中看出,道不可行,則可以止矣。
先文簡晚更号「止菴」,意亦取是。
曩周公終日言決去,即陳公亦雲。
周公曰:「公那得遽爾,譬頂閘糧船,須第一幫船先行,次幫始繼之。
」餘笑曰:「亦難盡拘先後,公不聞有『抽幫』之說乎?」然餘平日未嘗效人辄套稱棄官,嘗語蔣公雲:「盈虛消息,時至則行。
非獨戀官之念不著胸中,即『棄官』之說亦覺無所用之,要看到頭一着何如耳。
」想蔣公猶能憶此。
或以餘一疏即放為非體者,釋之曰:三揖進,一辭退,禮也。
往見萬曆中諸輔求去,至百馀疏或七八十疏,稱危訴苦,詞蹙意窮,冀一動天聽不可得。
餘蹇劣,何敢望前輩,惟此一事,差為省力耳,亦自解嘲。
餘早自束裝,聞命後,疏辭銀币,得旨即辭朝行,計期未十日也。
仍具疏勸上「簡發章奏,愛惜人才,雄斷仍本小心,詢謀無妨舍己,毋以仁義不效辄疑王為迂,間或狂愚可矜,尚望神威稍霁」雲雲。
自知非入耳之談,葵藿之忱,筍梁之誼,實亦不能已已。
疏竟留,逾歲始下。
是日出國門,餞送禮訖,睹水木清疏爽然,如釋重負。
忽追念十九載翰苑隆恩,十五月綸扉殊遇,自茲阙廷望斷,補報無繇,又不覺怆然欲涕矣。
字字是先帝對症藥石。
上祀天地祖宗至虔,南北郊躬詣數次。
每歲四孟朔享廟,昧爽即出,露腕秉圭,雖風雪弗避。
嘗夜祭社稷,遇雨禮益肅,群臣同陪拜,雨中衣冠盡濕。
上覽文書,恒至夜分。
每宿直及亥子時,尚有匣封自門隙傳出,當即拟進,匣口皆親署,品式詳明,關防周匝,召對動移日。
入夜,内侍張數燈就照,或一二鼓始罷。
禦座旁僅一金壺,手自注湯,未嘗有他供具。
嘗手谕,中宮多病,皇貴妃薨,宮中缺人,議選淑女充九嫔,業命制翟衣冠備用,旋有旨罷之。
一切聲色玩好鹹屏絕,成湯之不迩不殖,文王之亦臨亦保,直易事耳。
自雲幼無人講授,自點《尚書》數遍,有難字辄從《正韻》考釋。
所禦德政殿甚狹,惟閣臣部正卿宣入侍側,侍郎以下官止門外立,偶一次誤入,退後随傳诘。
數端為餘親見,他難縷悉,恐朝野或未周知,聊識其概雲爾。
無論皇太子英睿夙成,即定、永二王眉宇并天人。
誦書清圓,作字端楷,講罷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
冊封業蚤定,雍雍肅肅,無前代園绮之虞,衆所共瞻。
餘行時,已有旨選長公主婚,尋亦未果。
餘在閣,嘗遣祭先師孔子一遣,分獻南北郊二記。
為編修日,分獻西哲。
先演禮畢,從閣臣宴明道堂,閣臣上坐,司成陪下坐,餘概傍列。
宴用葷馔,但不設酒耳。
比餘以癸未春至,覓所為明道堂,已久傾圮,亦無議修複者。
各分散齋房寂坐,回視十年前,不勝滄桑之感。
抵灣舟路,料理二日,遍辭送客,遂行。
過天津,巡撫馮公元揚執禮甚恭,下車立候,送舟過始罷。
為寄聲其弟司馬元飙,以閩兵将為托。
門人蕭時彥舊令漷縣,送嶽文肅《類博稿》閱,知李長沙文正為嶽婿詩文,殊明健。
昔楊新都拒太監張永封伯之請,永舉劉馬兒封侯為比,楊曰:「劉馬兒族人劉聚有功,受封非其身也。
」事見《嶽豪泉集》。
命中書官取《類博稿》來揭示之,知前輩夙有味乎斯文。
德州盧禦史世?久索生志,舟中為草一傳投之。
盧以久病不谒客,難獨破例,僅移劄來謝,可謂發乎情,止乎禮義也。
餘傳中言,《中庸》遯世無悔之旨,與《易》同,在《論語》用行、舍藏之上。
舍者,世舍我也,機繇人;遯者,我遯世也,權繇己。
如兵家之有水遁、火遁。
蓦面忽失,雖鬼神莫窺,理甚微,餘亦自河漢也。
臨清劉總兵澤清來,周公前出視師,署劉中軍。
餘偶詢及之,劉雲周公駐通州,提督王公承恩、襄城李公國桢谒見,不迎不送,謂閣體宜爾。
二公并三軍之帥出愧,其麾下有怒色,得禍坐是,理或然乎?劉具牢饩進,卻之;日暮更益之,至百金。
餘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