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上複問:「範志完在德州城外實戰否?」方即所見對上,曰:「範志完戰是實的,方拱乾代饋送是虛的。
」拱乾無罪起去,衆共頌聖明朗鑒。
是役虧方公據事辨析明白,然亦危矣。
初,鹹疑雷有殊擢,越日,僅著回原任去。
雷為吳公江北人,或雲有陰授之指者,察亦無顯狀。
都谏某公自兵部改授兵科,出武陵楊公力,備承獎植。
楊沒,忽疏列其罪,至請剖棺戮屍。
朝論駭然,即上亦嗤笑之。
以餘所見,此種人殊多,偏受恩深,懼來指摘,倉惶極口彈射,冀為轉身脫罪之地,如某省台皆然。
畢竟肺腸為人窺破,終難掩飾。
此等憸壬,若數其罪而斥之,不大快物情乎?僅??笑之而已。
所謂見不善而不能退也。
吾鄉有仕彼地者,道其人以饷差畫繡作威福,暴橫特甚。
吳昌時初改選郎,門如市,日夜往來宜興、興化間,視他人蔑如,即陳公演為其座師,且圖傾陷之。
台疏有「關逢蒙之弓」語,指是。
既物議沸騰,周公為拟解任回籍事。
後上罪及,餘對雲:「此人在京師一日,生一日風波。
姑逐回,俟之論定,罪狀自在耳。
」天顔為霁。
督師範志完為禦史吳履中劾奏,下诏獄。
上面召兩人對質,陰令錦衣衛備刑具,俟既因範詳訴邊吏危苦狀,姑遣出。
上意憾範志完輕,趙光忭重,且以諸臣多攻範,不一及趙為黨,然又不便獨寬範,衆知二公無生理矣。
是日吳氣亦稍溢,即禦前紛拏诟谇,如訟師争勝狀,原屬非體。
禦史蔣拱宸參吳昌時罪二十馀條,獄具。
上禦中左門,先獨召金吾駱養性,語移時,徐延見群臣畢,喝犯人來,遂拏吳入。
小衣帽,兩卒夾之廷中,刑具森然矣。
命蔣拱宸面舉前疏,吳遂欵辨,未伏。
上怒,命采下打二十棍,諸臣跪救,請付法司論,不聽。
杖訖,拟再訊,魏公藻德奏曰:「疏欵尚多,小臣不足污金階玉陛。
」始罷。
從來無召對杖人體,且殿廷非行杖之所,損主德,傷士氣,為缙紳二百年未有之辱。
上猶嫌杖輕,切責金吾著議處舊太宰鄭公,中外人情駭懼。
上既遣吳昌時出,旋呼蔣拱宸詢察辨西協事。
蔣具述情狀,頗為趙光忭訟功。
上怒,并拏蔣下獄。
蔣方力诋吳取勝,不意身自陷網。
害人者害己之端,信哉!上複命諸臣前,即座草手诏,錦衣衛差官旗催趣周某、吳某來京候質,謂周蒙蔽欺飾,吳推诿要脅,果指唐通、袁繼鹹二事為詞。
餘退,循省凄然,二公故同升,将來逮到,禍不測,叩頭力争,度未必可徼寬貸要無,袖手旁觀,理意難語人。
私勃勃為解绶計。
每召對,侍禦座旁,度立久将罷,陳公目示意周公,或點首,或揺頭應之。
又,蔣公與周公東班聯立,語不當機,周公時私肘之,至見上曰:「周某自己不言,并不許卿等言,每日揺頭撞肘之狀,朕所親見。
」衆栗伏,謂聖鑒灼人微細,與容光必照。
同遇輪對,益增兢肅。
方周公蒙眷時,稱「元輔」、稱「先生」,賜坐、賜膳稠疊。
閣揭當日,即下批滿幅,或越日下,即手劄,婉言其故雲:「朕倚先生如左右手,不可以朕一言一事之失輕棄朕。
」何等恩禮!比事敗,概付東流矣。
周公嘗言:「孟子『格君心』之說最是。
君心一移,雖紛紛人适政間,總無是處。
」自出山以來,未嘗加一官半級,即考滿應得诰蔭,亦從辭免。
故辨疏中有「辭十萬受萬」語。
其實輔臣生平大節,正不在是,顧其身有益于時否耳。
李文節立朝,冰操皎然一時,台省豈不明知?然終不以是恕之者。
亦謂宰相所肩者,钜非區區曲謹小廉可以自了也。
但文節在閣日淺,亦無甚破綻為人所窺,彈射之來,不過從門戶起見耳。
上特留心兵器,如西洋炮、炮車、空心敵台之類,俱召輔臣入,手加指授。
閩将鄭芝龍進到槍刀,歎其精,宣示閣臣,給敕賜銀币,逾溢恒格。
劉公宗周乃直以仁義為幹橹之說,當面批鱗,無怪其目為迂腐也。
總憲李公邦華首劾禦史二員,一李瑞和,閩人;一李仲熊,北人。
井研陳公阿通州魏公意,拟處分重閩輕北,餘不可,并拟革職聽勘。
時方公嶽貢協理副院,方舊守雲間,李瑞和官司理,與相左,因間之總憲。
所劾李仲熊,按粵西,貪甚。
魏公以梓誼圖庇之不得,陰憾餘,至謂餘右同鄉粵撫林公贽,讒言滋起。
副院方公嶽貢初為漕道,駐蕪湖。
寇垂至,移避他邑,禦史鄭公昆貞疏劾之。
方恨甚,既驟陟為堂官。
鄭窘不自安,無由釋嫌,任之耳。
方尋大拜,然迄不能有加于鄭。
無何卒宦海風波,真非意料所及。
同卿铨部缺,議推中翰楊公玄錫。
适裡中有大力欲得之者,首揆周公、冢宰鄭公并為言,餘難之。
已二公去國,楊同浙江司官某推補,疏發,閣不點,例須改推,餘為從臾。
同事陳公、蔣公等具揭,稱冢臣李遇知新受事,首題二司官不蒙欽點,将來不便用人,因亦附改推旨。
同進随即點下,或诮餘曷不避同裡嫌?餘謂人才苟真知可用,何嫌之避?凡餘所為癡心任事,多此類。
陳公雖為餘勉具揭,意亦不悅。
通州魏公倡議,閣臣私寓概謝客,有公事朝房商議,請旨申饬。
時大家方以酬應為苦,從之。
既旨下,加禦批,有「朝暮請谒者,廠衛、科道官緝訪奏聞,罪斬」,特嚴厲,相顧悚然。
魏公意乃欲以「多通客谒」陷餘輩,益形己之孤子耳,然則集思廣益非欤?蔣公後語餘雲,前歸實有以「多客」謗上聞者,知蓄機深險。
時廣議興屯,中翰陳公龍正學多考究,謂興屯不如墾荒,談鑿鑿,餘嘗面稱之。
禦前二次,省台中亦有薦及者,僅取改著書進覽,亦竟漠如,緣周、陳二公并非所喜。
空添設二屯撫,集許多屯道、屯司,為他人借題然灰之地,卻置真能手不問,誠可怪詫。
舊楚撫方公孔照、餘公應桂同以知縣釋罪召見,到稍遲,忤旨,後遂改用方屯撫。
餘秦督委寄漸隆,究落落不知所屆。
年來屢有督撫邊才舉者,強半畫虎,大司馬尤難其人。
信知兵為專門之學,非可旦夕趣緻也。
餘同門中喜談兵者三人,趙公光忭,魏公公韓,萬公元吉,今惟魏公在耳。
少宰推姜公曰廣、李公建泰,閣并贊其佳,詞隐右李,亦知姜不甚得上意故也,遂點陪用李。
餘初意俟李到,與握手别,且以國事詳托之,既自惟出處大義,不便苟淹。
念十數載深交,從茲永隔,為泫然久之。
同年陳公士奇撫蜀後無隻字,入都即疏揭,亦少蜀紳憾有訾及者,為拟旨改南京别衙門用。
餘意蜀論難齊,且拔出荊棘中,留此才駐南,将來尚可資緩急。
不知陳何故竟濡滞蜀業,解任逾年,即新撫亦經再推,杳莫得其還山之期,咄咄異事。
上雖遣周公,亦不以其故寬熊公開元,獄谳屢駁。
萊陽破,姜公埰父殉難,家屬多死者。
餘為奏,冀垂寬憫旨。
上曰姜埰非獨子,尚有其弟行人姜垓在,衆聞吐舌。
久之,始蒙恩遣戍行。
禦史蔣公拱宸雖就繋,發奸風力矯矯,噪一時。
忽廠衛獄詞中拏到醫人李某,供蔣初入京考選,許李五百金,屬周公為營入谏垣事,不知真否,怪甚。
同官蔣公為拟雲「蔣拱宸已有旨了」,得渾其迹,不然又一番葛藤也。
豈亦功名之際未免色動耶? 孝廉張繼盛為餘丙子舉士,家京師,多廠衛交;其弟諸生繼第尤甚,省台要路,強半與遊者。
餘謹謝罷之。
孝廉卒,繼第遂羅入吳昌時案中,雲受其寄頓物,家為覆。
有喬可用者,舊掌北司,前黃公道周獄屬其手,諸賢備受楚毒;至是亦坐吳居停獲罪,輿論快之。
周公性故和,易遇意忤,往往觸機發。
如閩舊撫按蕭公奕輔、李公嗣京,俱非所喜,數拟旨摧困之。
編修黃公文煥舊令山陽,借河庫銀累萬完饷,業經察明;疏聞,怒謂中有幹沒狀,特批駁。
餘以同鄉同年誼為請,不可。
黃疑周索賂未必,然大要恩須自出耳。
無怨無惡,率繇舊匹,詩所為頌紀綱也。
餘郡久不治,楚門人夏雨金雅負才,自比部擢政。
行方有緒,适薊督王公永吉舉監軍道,數人列名請夏,末與焉,部遂推夏往。
餘駁雲監軍原舉多人,何因舍近用遠?旨竟從中允。
愧不能留一賢守造福枌榆,抑心力盡矣
」拱乾無罪起去,衆共頌聖明朗鑒。
是役虧方公據事辨析明白,然亦危矣。
初,鹹疑雷有殊擢,越日,僅著回原任去。
雷為吳公江北人,或雲有陰授之指者,察亦無顯狀。
都谏某公自兵部改授兵科,出武陵楊公力,備承獎植。
楊沒,忽疏列其罪,至請剖棺戮屍。
朝論駭然,即上亦嗤笑之。
以餘所見,此種人殊多,偏受恩深,懼來指摘,倉惶極口彈射,冀為轉身脫罪之地,如某省台皆然。
畢竟肺腸為人窺破,終難掩飾。
此等憸壬,若數其罪而斥之,不大快物情乎?僅??笑之而已。
所謂見不善而不能退也。
吾鄉有仕彼地者,道其人以饷差畫繡作威福,暴橫特甚。
吳昌時初改選郎,門如市,日夜往來宜興、興化間,視他人蔑如,即陳公演為其座師,且圖傾陷之。
台疏有「關逢蒙之弓」語,指是。
既物議沸騰,周公為拟解任回籍事。
後上罪及,餘對雲:「此人在京師一日,生一日風波。
姑逐回,俟之論定,罪狀自在耳。
」天顔為霁。
督師範志完為禦史吳履中劾奏,下诏獄。
上面召兩人對質,陰令錦衣衛備刑具,俟既因範詳訴邊吏危苦狀,姑遣出。
上意憾範志完輕,趙光忭重,且以諸臣多攻範,不一及趙為黨,然又不便獨寬範,衆知二公無生理矣。
是日吳氣亦稍溢,即禦前紛拏诟谇,如訟師争勝狀,原屬非體。
禦史蔣拱宸參吳昌時罪二十馀條,獄具。
上禦中左門,先獨召金吾駱養性,語移時,徐延見群臣畢,喝犯人來,遂拏吳入。
小衣帽,兩卒夾之廷中,刑具森然矣。
命蔣拱宸面舉前疏,吳遂欵辨,未伏。
上怒,命采下打二十棍,諸臣跪救,請付法司論,不聽。
杖訖,拟再訊,魏公藻德奏曰:「疏欵尚多,小臣不足污金階玉陛。
」始罷。
從來無召對杖人體,且殿廷非行杖之所,損主德,傷士氣,為缙紳二百年未有之辱。
上猶嫌杖輕,切責金吾著議處舊太宰鄭公,中外人情駭懼。
上既遣吳昌時出,旋呼蔣拱宸詢察辨西協事。
蔣具述情狀,頗為趙光忭訟功。
上怒,并拏蔣下獄。
蔣方力诋吳取勝,不意身自陷網。
害人者害己之端,信哉!上複命諸臣前,即座草手诏,錦衣衛差官旗催趣周某、吳某來京候質,謂周蒙蔽欺飾,吳推诿要脅,果指唐通、袁繼鹹二事為詞。
餘退,循省凄然,二公故同升,将來逮到,禍不測,叩頭力争,度未必可徼寬貸要無,袖手旁觀,理意難語人。
私勃勃為解绶計。
每召對,侍禦座旁,度立久将罷,陳公目示意周公,或點首,或揺頭應之。
又,蔣公與周公東班聯立,語不當機,周公時私肘之,至見上曰:「周某自己不言,并不許卿等言,每日揺頭撞肘之狀,朕所親見。
」衆栗伏,謂聖鑒灼人微細,與容光必照。
同遇輪對,益增兢肅。
方周公蒙眷時,稱「元輔」、稱「先生」,賜坐、賜膳稠疊。
閣揭當日,即下批滿幅,或越日下,即手劄,婉言其故雲:「朕倚先生如左右手,不可以朕一言一事之失輕棄朕。
」何等恩禮!比事敗,概付東流矣。
周公嘗言:「孟子『格君心』之說最是。
君心一移,雖紛紛人适政間,總無是處。
」自出山以來,未嘗加一官半級,即考滿應得诰蔭,亦從辭免。
故辨疏中有「辭十萬受萬」語。
其實輔臣生平大節,正不在是,顧其身有益于時否耳。
李文節立朝,冰操皎然一時,台省豈不明知?然終不以是恕之者。
亦謂宰相所肩者,钜非區區曲謹小廉可以自了也。
但文節在閣日淺,亦無甚破綻為人所窺,彈射之來,不過從門戶起見耳。
上特留心兵器,如西洋炮、炮車、空心敵台之類,俱召輔臣入,手加指授。
閩将鄭芝龍進到槍刀,歎其精,宣示閣臣,給敕賜銀币,逾溢恒格。
劉公宗周乃直以仁義為幹橹之說,當面批鱗,無怪其目為迂腐也。
總憲李公邦華首劾禦史二員,一李瑞和,閩人;一李仲熊,北人。
井研陳公阿通州魏公意,拟處分重閩輕北,餘不可,并拟革職聽勘。
時方公嶽貢協理副院,方舊守雲間,李瑞和官司理,與相左,因間之總憲。
所劾李仲熊,按粵西,貪甚。
魏公以梓誼圖庇之不得,陰憾餘,至謂餘右同鄉粵撫林公贽,讒言滋起。
副院方公嶽貢初為漕道,駐蕪湖。
寇垂至,移避他邑,禦史鄭公昆貞疏劾之。
方恨甚,既驟陟為堂官。
鄭窘不自安,無由釋嫌,任之耳。
方尋大拜,然迄不能有加于鄭。
無何卒宦海風波,真非意料所及。
同卿铨部缺,議推中翰楊公玄錫。
适裡中有大力欲得之者,首揆周公、冢宰鄭公并為言,餘難之。
已二公去國,楊同浙江司官某推補,疏發,閣不點,例須改推,餘為從臾。
同事陳公、蔣公等具揭,稱冢臣李遇知新受事,首題二司官不蒙欽點,将來不便用人,因亦附改推旨。
同進随即點下,或诮餘曷不避同裡嫌?餘謂人才苟真知可用,何嫌之避?凡餘所為癡心任事,多此類。
陳公雖為餘勉具揭,意亦不悅。
通州魏公倡議,閣臣私寓概謝客,有公事朝房商議,請旨申饬。
時大家方以酬應為苦,從之。
既旨下,加禦批,有「朝暮請谒者,廠衛、科道官緝訪奏聞,罪斬」,特嚴厲,相顧悚然。
魏公意乃欲以「多通客谒」陷餘輩,益形己之孤子耳,然則集思廣益非欤?蔣公後語餘雲,前歸實有以「多客」謗上聞者,知蓄機深險。
時廣議興屯,中翰陳公龍正學多考究,謂興屯不如墾荒,談鑿鑿,餘嘗面稱之。
禦前二次,省台中亦有薦及者,僅取改著書進覽,亦竟漠如,緣周、陳二公并非所喜。
空添設二屯撫,集許多屯道、屯司,為他人借題然灰之地,卻置真能手不問,誠可怪詫。
舊楚撫方公孔照、餘公應桂同以知縣釋罪召見,到稍遲,忤旨,後遂改用方屯撫。
餘秦督委寄漸隆,究落落不知所屆。
年來屢有督撫邊才舉者,強半畫虎,大司馬尤難其人。
信知兵為專門之學,非可旦夕趣緻也。
餘同門中喜談兵者三人,趙公光忭,魏公公韓,萬公元吉,今惟魏公在耳。
少宰推姜公曰廣、李公建泰,閣并贊其佳,詞隐右李,亦知姜不甚得上意故也,遂點陪用李。
餘初意俟李到,與握手别,且以國事詳托之,既自惟出處大義,不便苟淹。
念十數載深交,從茲永隔,為泫然久之。
同年陳公士奇撫蜀後無隻字,入都即疏揭,亦少蜀紳憾有訾及者,為拟旨改南京别衙門用。
餘意蜀論難齊,且拔出荊棘中,留此才駐南,将來尚可資緩急。
不知陳何故竟濡滞蜀業,解任逾年,即新撫亦經再推,杳莫得其還山之期,咄咄異事。
上雖遣周公,亦不以其故寬熊公開元,獄谳屢駁。
萊陽破,姜公埰父殉難,家屬多死者。
餘為奏,冀垂寬憫旨。
上曰姜埰非獨子,尚有其弟行人姜垓在,衆聞吐舌。
久之,始蒙恩遣戍行。
禦史蔣公拱宸雖就繋,發奸風力矯矯,噪一時。
忽廠衛獄詞中拏到醫人李某,供蔣初入京考選,許李五百金,屬周公為營入谏垣事,不知真否,怪甚。
同官蔣公為拟雲「蔣拱宸已有旨了」,得渾其迹,不然又一番葛藤也。
豈亦功名之際未免色動耶? 孝廉張繼盛為餘丙子舉士,家京師,多廠衛交;其弟諸生繼第尤甚,省台要路,強半與遊者。
餘謹謝罷之。
孝廉卒,繼第遂羅入吳昌時案中,雲受其寄頓物,家為覆。
有喬可用者,舊掌北司,前黃公道周獄屬其手,諸賢備受楚毒;至是亦坐吳居停獲罪,輿論快之。
周公性故和,易遇意忤,往往觸機發。
如閩舊撫按蕭公奕輔、李公嗣京,俱非所喜,數拟旨摧困之。
編修黃公文煥舊令山陽,借河庫銀累萬完饷,業經察明;疏聞,怒謂中有幹沒狀,特批駁。
餘以同鄉同年誼為請,不可。
黃疑周索賂未必,然大要恩須自出耳。
無怨無惡,率繇舊匹,詩所為頌紀綱也。
餘郡久不治,楚門人夏雨金雅負才,自比部擢政。
行方有緒,适薊督王公永吉舉監軍道,數人列名請夏,末與焉,部遂推夏往。
餘駁雲監軍原舉多人,何因舍近用遠?旨竟從中允。
愧不能留一賢守造福枌榆,抑心力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