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意難輕重。
」政謂此也。
當日情事亦寥寥,寡可告語者,任之而已。
倉場白公贻清有耳疾,召對,天語殊不聞。
姑就所職掌量應,竟成禮出,上亦弗覺也。
尋晉尚書。
時張公鳳翔以非聾獲罪,白乃以真聾蒙恩,功名定分,信然。
前孫公傳庭亦嘗因佯聾緻疑,幾蹈不測去。
少司寇朱公世守自南通政入賀,召見拜跪佹如儀。
朱公舉制科,垂五十年,老病,亦緣神廟時素不習朝參禮故也。
出陪祀太廟,跪仆,頭觸地有聲,得緻仕去。
憶同館楊公汝成嘗戲雲:「士大夫暮年愈愛作官,精力衰,既非姬侍所悅;舊友多凋謝,鮮所來往。
夜又難熟眠,未五鼓即醒,正好入朝耳。
」語雖谑,可為後誡。
周公自視師還,吳公正圖促裝,忽有旨:吳某仍在閣辦事,不必行。
吳惶懼伏罪,着閑住去。
先是,吳屢請就道,辄谕留,候寇退道通,候邊兵調集,候舉行遣大将宴禮,鹹謂聖眷優渥,不知實窺觇吳行止何如。
吳臨去亦自躊躇,慮有後命,料知禍之未遽己也。
方吳公之甫受命也,冢宰鄭公拟為請一品官銜,諸省台疏日以方召仲山為況。
餘私憂之,不慮有阿比疑乎?既議改袁公繼鹹江督,剌剌不休,即周公亦勸止之,雲迹類要君。
吳怒,謂周故被之不韪,名其究。
積此數端,總成罪案。
此語自他人出之為忌謗。
餘叨同事久,粗道其實,且以志消長之幾焉爾。
一品官銜,将以威将士乎?抑以威寇賊乎?以威将士,則閣部已足;以威寇賊,則萊陽宋公翼明有言曰:「賊隻怕長槍大劍,不怕高官顯爵。
督撫崇銜,雖加至『玉皇大帝』亦無用也。
」 周公未身出國門,讒間潛生。
初,環城上下數騰謗帖,有「終日召,召出一個大曹操;終日對,對出一個大秦桧」之語,莫測所自,概群璫為之。
上猶外示優禮,甫還朝,随獨召對,谘詢良久。
越日,宴中左門,上親為舉觞,周公伏地固辭,始命光祿寺官排設,即餘輩欣陪醉飽。
未幾,遂有府部看議之舉。
涿州馮公铨為周公同籍,締姻,雅相善。
屢議複冠帶示酬,憚衆論,未果。
吳公尤力持之,以餘有閣師誼,前票涿守疏不稍假借,恨并刺骨。
其人負敵國富,通神手,逆案徒黨,時為前茅,并東南諸浮慕名流亦陰歸之。
餘輩禍胎是即。
通州暴緻亨融,抑或其力察廠衛獄詞,有「為涿州所笑」等語。
後通州面對,亦直舉馮某守城輸饷勞為詞,微指可知。
通州魏公藻德前同熊開元、呂兆龍面對,頗稱旨。
疏留中,半載不下,忽召入文華殿獨對。
退詣閣,述其故,微露上意,周公尚未悟,曰:「得無以錢糧、兵馬事相煩乎?」餘曰:「非也,上或舉行先朝商文毅、彭文憲故事耳。
」餘輩晚出閣,及金水橋,得旨魏某以禮部侍郎入閣矣,周公始服餘先見。
經其邸,貂璫滿坐。
詞林舊無三載入閣者,即商、彭二公,祗以本官加侍讀,無驟晉卿貮例。
魏再辭閣,為改少詹事銜,以嘉靖中呂文安本亦自祭酒加少詹入閣故也。
少詹秩四品,乘馬。
魏難之,以谘餘邑蔣公,蔣其教習師雲乘馬便,殊拂其意;姑勉騎二日,旋改肩輿。
閣臣出乘馬,百僚避道,未為不佳,不審文安當日禮若何? 餘杜門候旨,三日出廷謝,始知昨晚周公奉府部看議事。
詢故,雲昨朝罷召對,司馬馮公元飙力言袁繼鹹不任江督狀,上面命推換鹹,舉呂公大器。
上顧周公,問呂大器何如,不答,因緻怒,有「玩誤推诿」之批。
周公所為不答者,慮呂難獨任;又袁督為吳公甡力薦,吳得罪馮公,略窺測微指,因以為逢耳。
要聖怒特借端發,意别有在。
府部看議疏聞,上猶若恻然不忍竟其事者,命寝之,仍賜銀币,馳驿如恒儀。
不數日,章滿公車,争摘抉夙昔纰漏狀,餘為拟旨雲:「奏内事欵多端,是否有據,從前何無指及?若因去後信口譏彈,豈言官入告之體?」時機局已全變,堤潰河決,故非區區木石所能支耳。
東撫王公永吉以追寇入見,改督薊遼,發帑金二十萬充犒。
時東省失陷州縣六十馀處,且禍及魯藩。
昔顔公繼祖以濟南陷,德藩蒙難,逮正法。
王公所失十倍之翻,被殊恩。
上微惜其才,且念受事淺,不深罪也。
當日法官宜申請論如法,诏特釋之為是。
司農倪公元璐疏薦保舉生員蔣臣,精心計裕理财資。
召見,以儒生巾服入對中極殿,上傾聽久之。
既罷,餘笑謂諸公:「此何異蘇秦說秦王時乎?」蔣盛談屯鹽、錢鈔諸法,謂富強立緻,特授戶部司務。
首議鈔為開局,畫格制造,需桑穰數百萬斤。
事室礙難行,卒無所濟。
禦史黃耳鼎,餘門人。
疏首攻吳昌時,亦微規舊太宰鄭公。
閣中周公、吳公并怒餘,曰人各有見,科道官安能一一箝其口?周公曰:「渠欲為傅櫆乎?」餘曰:「事未可知,但不識吳昌時堪比鄒維琏否耳。
」其後吳被劾,窮極醜态,覺黃疏猶殊渾厚。
鄒、傅事見熹廟錄中。
召對魏公藻德,奏數十年來畿輔人才屢被摧折,曆舉馮铨、史??輩。
陳公演遂言:「臣蜀亦然。
初從王應熊起見,蜀人仕宦幾無一全者,如近日李鑒、趙維嶽等,數挂彈章。
」餘進曰:「此似有緣故,不知所以然而然。
如呂大器,蜀人也,亦參王應熊;楊爾銘,蜀人也,亦參李鑒。
」陳無以應,恨甚。
大都蜀人相傳有一種議論,前趙公往嶽面對,亦雲「臣為楊嗣昌門人,王應熊鄉,同年」,緻朝論交攻。
即陳公之于武陵,亦素執門生禮,陰秘之,外鮮知者。
上召對,歎「周某負朕」,涕下,因言其佻巧狀。
餘出語同官曰:「諸公如為周公地,宜為上一處分,或閑住革職,庶将來免意外禍矣。
」莫有應者。
後果緻缇騎之行。
禮部周仲琏,浙人,與周公聯宗,呼伯父,多通内外交遊,有??訿聲。
禦史周一敬亦然,業以他過降,補轉兵部,賴周公力賜環,仍出按三吳。
值周公子弟隽鄉闱,具宗弟、宗侄柬為賀,喧傳遠迩,事安得不速覆乎?董承獻者,武進人,客京師久,為周皇親掌家。
周公亦恒與來往,得恣為奸利。
捕繋獄,拷掠備至,所株引多人。
言路疏至,雲周公匿妮妾朝房中,其出視師也,仆隸辄需索邊将金,語不可聞。
總周公功過,宜并論其壬午以前半載所備舉補救善端,卒亦莫得而泯也。
監司入賀,同時得京堂巡撫者數人:董象恒浙撫,蔡懋德晉撫,蔡官治秦撫,祁逢吉南京兆。
内惟晉撫蔡公資望允協,馀不無訾議,亦多出其鄉省台意。
比事敗,率歸罪周公。
如密撫潘永圖,兩年前一察處運判耳,躐跻節钺,繇金壇某禦史力保,衆所共知。
寇闌入,潘竟伏法,而某禦史優遊卿寺如故也。
連坐法甯有行理?自多事以來,铨司台省由卿寺出建牙者,大都就夷避險,曆數二十年間,吳、越、江、閩諸撫,有一不自卿寺出者乎?至于九邊豫楚,當虜當寇去處,則多由任淺監司驟擢,甚則乙榜亦濫竿焉。
平日朝端議論,似謂卓荦奇才盡從铨司台省出,其馀部屬藩臬皆庸碌闒茸,無足比數,而封疆重任則偏要此一輩人。
當知如潘永圖之類,皆以邊才薦擢,豈真推賢讓能?不過為自己躲閃地耳。
此等機竅,朝廷卻不能勘破,亦可怪也。
禦史楊公鹗為魏公藻德奏薦,面對,立擢順撫。
楊公才自佳,自河東監差還,鄭公三俊、劉公宗周以其人為武陵叔行惡之,堅不與回道考核,亦作意之過。
律,父子兄弟不相及也,不有叔向、叔虎前事與。
佥事雷演祚自德州召入。
雷原劾督師範志完,雲朝中有大璫主之,遂偏發周公罪,至指司空範公景文、給谏沈公胤培等皆周私人,語既非确。
又雲範志完有金鞍一副,附詞臣方拱乾入都饋送周某。
上立召方拱乾面質,方雲:「素與範志完無交,道阻,駐德川,始相識耳。
志完見督師倘有重物,可自赍緻,何必附臣?臣自德州間道攜妻子入都,即袍帶車箱等物,盡留他寄,無輕性命為人赍緻重物之理。
且此鞍若系真金,難勝載,如為鍍金,價直亦可類推。
」雷又雲拱乾行時,志完有馬兵數十護送。
方雲:「微獨志完,即演祚亦曾分兵送臣。
道途患難相恤,自是常理。
」于是雷氣微折。
」政謂此也。
當日情事亦寥寥,寡可告語者,任之而已。
倉場白公贻清有耳疾,召對,天語殊不聞。
姑就所職掌量應,竟成禮出,上亦弗覺也。
尋晉尚書。
時張公鳳翔以非聾獲罪,白乃以真聾蒙恩,功名定分,信然。
前孫公傳庭亦嘗因佯聾緻疑,幾蹈不測去。
少司寇朱公世守自南通政入賀,召見拜跪佹如儀。
朱公舉制科,垂五十年,老病,亦緣神廟時素不習朝參禮故也。
出陪祀太廟,跪仆,頭觸地有聲,得緻仕去。
憶同館楊公汝成嘗戲雲:「士大夫暮年愈愛作官,精力衰,既非姬侍所悅;舊友多凋謝,鮮所來往。
夜又難熟眠,未五鼓即醒,正好入朝耳。
」語雖谑,可為後誡。
周公自視師還,吳公正圖促裝,忽有旨:吳某仍在閣辦事,不必行。
吳惶懼伏罪,着閑住去。
先是,吳屢請就道,辄谕留,候寇退道通,候邊兵調集,候舉行遣大将宴禮,鹹謂聖眷優渥,不知實窺觇吳行止何如。
吳臨去亦自躊躇,慮有後命,料知禍之未遽己也。
方吳公之甫受命也,冢宰鄭公拟為請一品官銜,諸省台疏日以方召仲山為況。
餘私憂之,不慮有阿比疑乎?既議改袁公繼鹹江督,剌剌不休,即周公亦勸止之,雲迹類要君。
吳怒,謂周故被之不韪,名其究。
積此數端,總成罪案。
此語自他人出之為忌謗。
餘叨同事久,粗道其實,且以志消長之幾焉爾。
一品官銜,将以威将士乎?抑以威寇賊乎?以威将士,則閣部已足;以威寇賊,則萊陽宋公翼明有言曰:「賊隻怕長槍大劍,不怕高官顯爵。
督撫崇銜,雖加至『玉皇大帝』亦無用也。
」 周公未身出國門,讒間潛生。
初,環城上下數騰謗帖,有「終日召,召出一個大曹操;終日對,對出一個大秦桧」之語,莫測所自,概群璫為之。
上猶外示優禮,甫還朝,随獨召對,谘詢良久。
越日,宴中左門,上親為舉觞,周公伏地固辭,始命光祿寺官排設,即餘輩欣陪醉飽。
未幾,遂有府部看議之舉。
涿州馮公铨為周公同籍,締姻,雅相善。
屢議複冠帶示酬,憚衆論,未果。
吳公尤力持之,以餘有閣師誼,前票涿守疏不稍假借,恨并刺骨。
其人負敵國富,通神手,逆案徒黨,時為前茅,并東南諸浮慕名流亦陰歸之。
餘輩禍胎是即。
通州暴緻亨融,抑或其力察廠衛獄詞,有「為涿州所笑」等語。
後通州面對,亦直舉馮某守城輸饷勞為詞,微指可知。
通州魏公藻德前同熊開元、呂兆龍面對,頗稱旨。
疏留中,半載不下,忽召入文華殿獨對。
退詣閣,述其故,微露上意,周公尚未悟,曰:「得無以錢糧、兵馬事相煩乎?」餘曰:「非也,上或舉行先朝商文毅、彭文憲故事耳。
」餘輩晚出閣,及金水橋,得旨魏某以禮部侍郎入閣矣,周公始服餘先見。
經其邸,貂璫滿坐。
詞林舊無三載入閣者,即商、彭二公,祗以本官加侍讀,無驟晉卿貮例。
魏再辭閣,為改少詹事銜,以嘉靖中呂文安本亦自祭酒加少詹入閣故也。
少詹秩四品,乘馬。
魏難之,以谘餘邑蔣公,蔣其教習師雲乘馬便,殊拂其意;姑勉騎二日,旋改肩輿。
閣臣出乘馬,百僚避道,未為不佳,不審文安當日禮若何? 餘杜門候旨,三日出廷謝,始知昨晚周公奉府部看議事。
詢故,雲昨朝罷召對,司馬馮公元飙力言袁繼鹹不任江督狀,上面命推換鹹,舉呂公大器。
上顧周公,問呂大器何如,不答,因緻怒,有「玩誤推诿」之批。
周公所為不答者,慮呂難獨任;又袁督為吳公甡力薦,吳得罪馮公,略窺測微指,因以為逢耳。
要聖怒特借端發,意别有在。
府部看議疏聞,上猶若恻然不忍竟其事者,命寝之,仍賜銀币,馳驿如恒儀。
不數日,章滿公車,争摘抉夙昔纰漏狀,餘為拟旨雲:「奏内事欵多端,是否有據,從前何無指及?若因去後信口譏彈,豈言官入告之體?」時機局已全變,堤潰河決,故非區區木石所能支耳。
東撫王公永吉以追寇入見,改督薊遼,發帑金二十萬充犒。
時東省失陷州縣六十馀處,且禍及魯藩。
昔顔公繼祖以濟南陷,德藩蒙難,逮正法。
王公所失十倍之翻,被殊恩。
上微惜其才,且念受事淺,不深罪也。
當日法官宜申請論如法,诏特釋之為是。
司農倪公元璐疏薦保舉生員蔣臣,精心計裕理财資。
召見,以儒生巾服入對中極殿,上傾聽久之。
既罷,餘笑謂諸公:「此何異蘇秦說秦王時乎?」蔣盛談屯鹽、錢鈔諸法,謂富強立緻,特授戶部司務。
首議鈔為開局,畫格制造,需桑穰數百萬斤。
事室礙難行,卒無所濟。
禦史黃耳鼎,餘門人。
疏首攻吳昌時,亦微規舊太宰鄭公。
閣中周公、吳公并怒餘,曰人各有見,科道官安能一一箝其口?周公曰:「渠欲為傅櫆乎?」餘曰:「事未可知,但不識吳昌時堪比鄒維琏否耳。
」其後吳被劾,窮極醜态,覺黃疏猶殊渾厚。
鄒、傅事見熹廟錄中。
召對魏公藻德,奏數十年來畿輔人才屢被摧折,曆舉馮铨、史??輩。
陳公演遂言:「臣蜀亦然。
初從王應熊起見,蜀人仕宦幾無一全者,如近日李鑒、趙維嶽等,數挂彈章。
」餘進曰:「此似有緣故,不知所以然而然。
如呂大器,蜀人也,亦參王應熊;楊爾銘,蜀人也,亦參李鑒。
」陳無以應,恨甚。
大都蜀人相傳有一種議論,前趙公往嶽面對,亦雲「臣為楊嗣昌門人,王應熊鄉,同年」,緻朝論交攻。
即陳公之于武陵,亦素執門生禮,陰秘之,外鮮知者。
上召對,歎「周某負朕」,涕下,因言其佻巧狀。
餘出語同官曰:「諸公如為周公地,宜為上一處分,或閑住革職,庶将來免意外禍矣。
」莫有應者。
後果緻缇騎之行。
禮部周仲琏,浙人,與周公聯宗,呼伯父,多通内外交遊,有??訿聲。
禦史周一敬亦然,業以他過降,補轉兵部,賴周公力賜環,仍出按三吳。
值周公子弟隽鄉闱,具宗弟、宗侄柬為賀,喧傳遠迩,事安得不速覆乎?董承獻者,武進人,客京師久,為周皇親掌家。
周公亦恒與來往,得恣為奸利。
捕繋獄,拷掠備至,所株引多人。
言路疏至,雲周公匿妮妾朝房中,其出視師也,仆隸辄需索邊将金,語不可聞。
總周公功過,宜并論其壬午以前半載所備舉補救善端,卒亦莫得而泯也。
監司入賀,同時得京堂巡撫者數人:董象恒浙撫,蔡懋德晉撫,蔡官治秦撫,祁逢吉南京兆。
内惟晉撫蔡公資望允協,馀不無訾議,亦多出其鄉省台意。
比事敗,率歸罪周公。
如密撫潘永圖,兩年前一察處運判耳,躐跻節钺,繇金壇某禦史力保,衆所共知。
寇闌入,潘竟伏法,而某禦史優遊卿寺如故也。
連坐法甯有行理?自多事以來,铨司台省由卿寺出建牙者,大都就夷避險,曆數二十年間,吳、越、江、閩諸撫,有一不自卿寺出者乎?至于九邊豫楚,當虜當寇去處,則多由任淺監司驟擢,甚則乙榜亦濫竿焉。
平日朝端議論,似謂卓荦奇才盡從铨司台省出,其馀部屬藩臬皆庸碌闒茸,無足比數,而封疆重任則偏要此一輩人。
當知如潘永圖之類,皆以邊才薦擢,豈真推賢讓能?不過為自己躲閃地耳。
此等機竅,朝廷卻不能勘破,亦可怪也。
禦史楊公鹗為魏公藻德奏薦,面對,立擢順撫。
楊公才自佳,自河東監差還,鄭公三俊、劉公宗周以其人為武陵叔行惡之,堅不與回道考核,亦作意之過。
律,父子兄弟不相及也,不有叔向、叔虎前事與。
佥事雷演祚自德州召入。
雷原劾督師範志完,雲朝中有大璫主之,遂偏發周公罪,至指司空範公景文、給谏沈公胤培等皆周私人,語既非确。
又雲範志完有金鞍一副,附詞臣方拱乾入都饋送周某。
上立召方拱乾面質,方雲:「素與範志完無交,道阻,駐德川,始相識耳。
志完見督師倘有重物,可自赍緻,何必附臣?臣自德州間道攜妻子入都,即袍帶車箱等物,盡留他寄,無輕性命為人赍緻重物之理。
且此鞍若系真金,難勝載,如為鍍金,價直亦可類推。
」雷又雲拱乾行時,志完有馬兵數十護送。
方雲:「微獨志完,即演祚亦曾分兵送臣。
道途患難相恤,自是常理。
」于是雷氣微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