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雲「如不效,前罪并論」。
票上,随得請。
共歎衮钺一字不輕假如此。
給谏熊公汝霖疏有「二祖列宗之靈飲泣地下」語,禦筆塗抹,坐谪外。
理宜稱天上,不應地下,然亦小遇耳。
熊先有疏規,首揆周公洗心滌慮,周即其座師,怒疑下石事,無确據,總揆地一疏不得。
講筵例寒暑暫辍。
是歲仲冬辍講後,上忽精勤,每日輪講官二員,講《大學衍義》及《寶訓》、《大明律》諸書。
一夕禦德政殿,講《西銘》,谕閣臣曰:「宋儒程子有言,人主一日之間,親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則自然君德清明,君身強固。
語最有味,朕恒熟誦之。
」于時邊報紛纭,講自若,以其馀裁決機務,夜分始罷,或隆古未蔔何如耳。
漢唐以來,良所稀見。
诏大小臣,許面陳朝政,投進職名即召見,有敢阻滞者斬。
于是庶僚末品競叩阍求對無虛日,如中書舍人呂兆龍連對三次,奏稱「三日不見皇上,即坐卧不安」,甚至田皇親仆黃鳳、周皇親掌家董承憲,鹹僞冒弁流入見,渎亵已極,因有熊公開元事。
行人熊公開元自谏垣谪補,負才名,嘗于文昭閣面對,頗稱旨,因再求見。
己奏事畢,請間,上為移禦内殿,屏左右,惟閣臣侍。
熊請更屏閣臣,意效範睢說秦昭王事,首揆周公請趨出避之,不許。
熊稍失措,遂面讦周公短,周亦奏辨,請罷斥。
上以熊小臣犯分,且詭稱密奏非是,叱出,命補疏。
越日疏下,餘為拟,姑不究。
内批鎮撫司拏問,逼供同謀,尋同姜公埰各廷杖一百。
案駁經年,朝端脊脊多事,自茲始。
姜公埰、熊公開元繋久,遇召對九卿科道,各以恩宥請。
左都禦史劉公宗周請尤力,且援黃公道周事為比。
上曰:「黃道周系特恩,何得妄援?」劉益抗陳,不少挫,雲:「皇上即加臣斧钺之罪,亦不敢辭。
」上怒,聲色俱厲。
佥院金公光辰複從旁代述劉意,并叱出候旨。
諸臣為引罪求寬,不允,駕暫起。
良久,上親批:「劉宗周革了職,刑部拟罪具奏。
金光辰降三級調外。
」遣文書官赍示閣臣訖,即發下。
餘心念劉累朝老成,所争執事正,倘令身就牢獄,謂朝論何?謂主德何?亟語首揆周公,宜留批面奏。
周慮文書官不肯授,難之。
餘躬請之文書官曰:「旨漫抄發,暫留此。
少頃再召,閣中尚有所陳。
」适其人年少和雅,答雲:「容詢敝堂翁可否。
」嗣聞司禮王公意亦緩。
于是上張燈再禦,周公兩手恭奉批,餘輩同入,跪案前奏:「劉某罪自難辭,念已老,律有『七十以上收贖』之條,伏望聖恩免其刑部拟罪。
」言再三,上徐曰:「果已七十乎?」對:「誠然。
」上略起,俯手接批,思移時,改雲:「姑念輔臣申救,奏其已老,着革了職為民。
」衆叩頭出。
噫!當日亦殊費苦心,有封還奏書遺意,誰知之者? 方諸臣之為劉請也,同邑蔣公以「唐太宗能客魏征」為言,上怒曰:「他安得比魏征?」久之,曰:「唐太宗才,朕萬分不如;若論德行,亦不讓似他。
」既退,周公頗咎蔣失辭,餘不解何故。
周公雲:「前有以漢文帝方上者,蒙駁『何得用漢唐中主比朕乎?』意蓋在唐虞三代間也。
」上取法于隆,誠美事,要躬勵其實焉可矣。
蘇轍稱引漢武,哲宗亦怒,其實哲宗能及武帝萬一乎?人苦不自知,往往類此。
左通政衛公景瑗出撫大同,自意資序高,不宜外擢。
先嘗劾宜興周公,疑周故厄之,實不然。
其後趙公維嶽且以通政使撫順天矣,京卿膺節钺,寄自正理,不猶愈于少參佥事之躐跻者乎?各撫如馬成名、潘永圖、李鑒、何謙并自廢籍驟遷,即督師範志完亦傷速化,卒傾覆,無一全者。
疾行多颠踬,信然。
太常、光祿、太仆三卿寺及京府尹皆三品也,累朝多以節钺出者。
左通政四品耳,何謂不宜外擢? 司馬張公國維自總河尚書召入,疏稱離家久,乞四十日假歸省母,旋即赴任,許之。
嗣因時事警急,不敢歸,星馳入都。
上喜為大臣先公後私,誼嘉獎再三。
後得罪逮到,徼生還,大都得力此舉。
司農傅公淑訓值有警,外解稀到,饑軍嗷嗷無所出,面奏願以身為質與皇上,當出帑金五十萬,候解到補還。
上曰:「卿是何言也?宮中、府中均屬一體,朕内帑若赢,馀豈有不為軍國用之理?」朝退,随發二十萬。
約略軍興以來,所發戶、工部暨督撫逾數百萬金,不為少,但用之未必一一如法耳。
「補還」說更屬畫餅。
禦史魏景琦家居,與總兵劉超交惡,超殺魏一家,據永城反。
城中仕紳如丁魁楚、練國事等,皆被拘禁。
诏移師讨之,巡撫王漢師抵城下,超不出。
諸紳密通,約内應,五鼓啟北門,納師直攻。
超勢垂窮蹙。
會暴雨,漢營城外,自步入登城樓,手持免死票,大呼「勿混殺我百姓」,忽超弟越率百馀騎來,漢意我兵,即越騎亦不知為巡撫,揮刃立傷漢。
事聞,上當甯泣下,中州人并痛踴失聲,謂漢死事無可為者矣。
漢善拊循吏卒,意氣英發,感動人。
方拟屯田扼險,招徕各山寨豪傑,兩河回應,不意死,全域遂壞。
朝議益發兵,超、越就擒俘獻,磔都下。
诏贈漢兵部尚書,蔭一子錦衣世襲。
今漢不死,勳業當别有可觀,亦稍傷輕敵過,惜哉!一子甫襁褓,未知後成立何如。
薊督趙公光拚自戍罪釋用,未受事,寇已大入。
率各總兵逐寇,過都門,言諸将願一望清光,求賜對,假之顔色。
上悅,如所請。
召見,命光祿寺備宴,閣臣陪具,儀衛以待。
逾午不至,忽疏稱:「總兵白廣恩赴召,垂入城,有密言于馬首,雲召非佳意,疑即席擒之。
廣恩懼奔還,慮他變,臣立馳詣其營慰安之。
」召未能赴,舉朝愕然,不得已改谕:邊報急,諸将免召見,筵席牛酒等物仍赍賜。
緣廣恩職鎮薊門,有失汛地,罪方自危,憸弁得乘機要吓,顧所傷國體多矣。
上所為深憾,趙卒置之法,坐是。
非外廷耳目所知。
白廣恩本流寇部曲,或雲即「過天星」,為洪公承疇招撫,攜至邊,家屬從焉。
至是有違召罪,懼誅,擁兵自衛。
駐邯鄲,匝月索饷,與邯人哄,疏詞悖慢,衆憤然。
同官蔣公德璟偕宗伯林公欲楫,數譽廣恩才,微護之,詢故,以洪公所薦為詞。
餘曰:「當此事勢,即洪公不能自必,何況所薦用之人乎?」一日閣部同議禦前,遲回久,餘進曰:「此兩言決耳。
在兵部宜聲其罪,示法;在皇上宜憐其才,示恩。
」上稱善,究亦不能從也。
特遣内臣抵廣恩營,厚賜銀币,仍沿途給饷,送詣督師孫傳庭軍前。
孫戰敗,廣恩遂從賊叛,卒符餘言。
伊雒間有李際遇者,劇盜也。
以受撫為名而剽掠如故,蔣公亦亟稱之愚,至中州方知其無當。
乃知當軸大臣谘诹宜廣,不可狥一二耳食之見,辄輕譽人。
魯藩國故貧,出納亦吝。
寇垂攻兖郡,督師範志完分兵遣将,李輔明代防守,不納,贻劄辭,城中守禦已固,請移師,無勞駐止,僅捐十二金為犒師去。
未幾城遂陷,範将原劄繳呈禦覽。
信然可為後鑒。
宣督江公禹緒入援,師疲敝,間犯搶掠,得罪去。
上自擇大理卿孫公晉代之。
孫美風儀,舊谏垣著聲,顧于兵事非習,窘甚,疑政府陷之危地。
其實在聖明鑒賞中,非可以口舌與也。
孫與佥院金公光辰齊名,同為吳公甡榆裡友善,旁睹忌不乏,茲懼特出意外。
後莅陽和任,稱病屢乞休,上嫌一事不做,并疑閣臣代卸責。
餘邑蔣公至,以是奉嚴倫,詳自記中。
督師孫公傳庭,初以他罪拟辟,頌繋得赦用。
其人有氣魄,師律嚴,總兵賀人龍屢倡逃,至陷。
前督臣汪公喬年、傅公宗龍陣沒,盛擁兵入見,孫立數其罪,縛斬之,莫敢動,以是著名。
所料理秦中兵馬器械頗精銳,兩度出關,捷屢聞,并以功垂成驟潰,真堪惋詫,豈殺運之未除乎?或傳孫後入終南山為僧,未知然否? 賊中僞曹操,初與闖角立不相下,孫督陰遣招之,有歸附意,事覺,為闖誘。
同時有「革裡眼」、「小袁營」者,亦沒賊手,鹹謂闖自剪羽翼,無能為,不知乃益張其勢,憂方大耳。
聞闖稍憚左鎮兵,然每遇事急時,左辄引去。
上屢目閣臣,稱昔大臣有自請視師者
票上,随得請。
共歎衮钺一字不輕假如此。
給谏熊公汝霖疏有「二祖列宗之靈飲泣地下」語,禦筆塗抹,坐谪外。
理宜稱天上,不應地下,然亦小遇耳。
熊先有疏規,首揆周公洗心滌慮,周即其座師,怒疑下石事,無确據,總揆地一疏不得。
講筵例寒暑暫辍。
是歲仲冬辍講後,上忽精勤,每日輪講官二員,講《大學衍義》及《寶訓》、《大明律》諸書。
一夕禦德政殿,講《西銘》,谕閣臣曰:「宋儒程子有言,人主一日之間,親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則自然君德清明,君身強固。
語最有味,朕恒熟誦之。
」于時邊報紛纭,講自若,以其馀裁決機務,夜分始罷,或隆古未蔔何如耳。
漢唐以來,良所稀見。
诏大小臣,許面陳朝政,投進職名即召見,有敢阻滞者斬。
于是庶僚末品競叩阍求對無虛日,如中書舍人呂兆龍連對三次,奏稱「三日不見皇上,即坐卧不安」,甚至田皇親仆黃鳳、周皇親掌家董承憲,鹹僞冒弁流入見,渎亵已極,因有熊公開元事。
行人熊公開元自谏垣谪補,負才名,嘗于文昭閣面對,頗稱旨,因再求見。
己奏事畢,請間,上為移禦内殿,屏左右,惟閣臣侍。
熊請更屏閣臣,意效範睢說秦昭王事,首揆周公請趨出避之,不許。
熊稍失措,遂面讦周公短,周亦奏辨,請罷斥。
上以熊小臣犯分,且詭稱密奏非是,叱出,命補疏。
越日疏下,餘為拟,姑不究。
内批鎮撫司拏問,逼供同謀,尋同姜公埰各廷杖一百。
案駁經年,朝端脊脊多事,自茲始。
姜公埰、熊公開元繋久,遇召對九卿科道,各以恩宥請。
左都禦史劉公宗周請尤力,且援黃公道周事為比。
上曰:「黃道周系特恩,何得妄援?」劉益抗陳,不少挫,雲:「皇上即加臣斧钺之罪,亦不敢辭。
」上怒,聲色俱厲。
佥院金公光辰複從旁代述劉意,并叱出候旨。
諸臣為引罪求寬,不允,駕暫起。
良久,上親批:「劉宗周革了職,刑部拟罪具奏。
金光辰降三級調外。
」遣文書官赍示閣臣訖,即發下。
餘心念劉累朝老成,所争執事正,倘令身就牢獄,謂朝論何?謂主德何?亟語首揆周公,宜留批面奏。
周慮文書官不肯授,難之。
餘躬請之文書官曰:「旨漫抄發,暫留此。
少頃再召,閣中尚有所陳。
」适其人年少和雅,答雲:「容詢敝堂翁可否。
」嗣聞司禮王公意亦緩。
于是上張燈再禦,周公兩手恭奉批,餘輩同入,跪案前奏:「劉某罪自難辭,念已老,律有『七十以上收贖』之條,伏望聖恩免其刑部拟罪。
」言再三,上徐曰:「果已七十乎?」對:「誠然。
」上略起,俯手接批,思移時,改雲:「姑念輔臣申救,奏其已老,着革了職為民。
」衆叩頭出。
噫!當日亦殊費苦心,有封還奏書遺意,誰知之者? 方諸臣之為劉請也,同邑蔣公以「唐太宗能客魏征」為言,上怒曰:「他安得比魏征?」久之,曰:「唐太宗才,朕萬分不如;若論德行,亦不讓似他。
」既退,周公頗咎蔣失辭,餘不解何故。
周公雲:「前有以漢文帝方上者,蒙駁『何得用漢唐中主比朕乎?』意蓋在唐虞三代間也。
」上取法于隆,誠美事,要躬勵其實焉可矣。
蘇轍稱引漢武,哲宗亦怒,其實哲宗能及武帝萬一乎?人苦不自知,往往類此。
左通政衛公景瑗出撫大同,自意資序高,不宜外擢。
先嘗劾宜興周公,疑周故厄之,實不然。
其後趙公維嶽且以通政使撫順天矣,京卿膺節钺,寄自正理,不猶愈于少參佥事之躐跻者乎?各撫如馬成名、潘永圖、李鑒、何謙并自廢籍驟遷,即督師範志完亦傷速化,卒傾覆,無一全者。
疾行多颠踬,信然。
太常、光祿、太仆三卿寺及京府尹皆三品也,累朝多以節钺出者。
左通政四品耳,何謂不宜外擢? 司馬張公國維自總河尚書召入,疏稱離家久,乞四十日假歸省母,旋即赴任,許之。
嗣因時事警急,不敢歸,星馳入都。
上喜為大臣先公後私,誼嘉獎再三。
後得罪逮到,徼生還,大都得力此舉。
司農傅公淑訓值有警,外解稀到,饑軍嗷嗷無所出,面奏願以身為質與皇上,當出帑金五十萬,候解到補還。
上曰:「卿是何言也?宮中、府中均屬一體,朕内帑若赢,馀豈有不為軍國用之理?」朝退,随發二十萬。
約略軍興以來,所發戶、工部暨督撫逾數百萬金,不為少,但用之未必一一如法耳。
「補還」說更屬畫餅。
禦史魏景琦家居,與總兵劉超交惡,超殺魏一家,據永城反。
城中仕紳如丁魁楚、練國事等,皆被拘禁。
诏移師讨之,巡撫王漢師抵城下,超不出。
諸紳密通,約内應,五鼓啟北門,納師直攻。
超勢垂窮蹙。
會暴雨,漢營城外,自步入登城樓,手持免死票,大呼「勿混殺我百姓」,忽超弟越率百馀騎來,漢意我兵,即越騎亦不知為巡撫,揮刃立傷漢。
事聞,上當甯泣下,中州人并痛踴失聲,謂漢死事無可為者矣。
漢善拊循吏卒,意氣英發,感動人。
方拟屯田扼險,招徕各山寨豪傑,兩河回應,不意死,全域遂壞。
朝議益發兵,超、越就擒俘獻,磔都下。
诏贈漢兵部尚書,蔭一子錦衣世襲。
今漢不死,勳業當别有可觀,亦稍傷輕敵過,惜哉!一子甫襁褓,未知後成立何如。
薊督趙公光拚自戍罪釋用,未受事,寇已大入。
率各總兵逐寇,過都門,言諸将願一望清光,求賜對,假之顔色。
上悅,如所請。
召見,命光祿寺備宴,閣臣陪具,儀衛以待。
逾午不至,忽疏稱:「總兵白廣恩赴召,垂入城,有密言于馬首,雲召非佳意,疑即席擒之。
廣恩懼奔還,慮他變,臣立馳詣其營慰安之。
」召未能赴,舉朝愕然,不得已改谕:邊報急,諸将免召見,筵席牛酒等物仍赍賜。
緣廣恩職鎮薊門,有失汛地,罪方自危,憸弁得乘機要吓,顧所傷國體多矣。
上所為深憾,趙卒置之法,坐是。
非外廷耳目所知。
白廣恩本流寇部曲,或雲即「過天星」,為洪公承疇招撫,攜至邊,家屬從焉。
至是有違召罪,懼誅,擁兵自衛。
駐邯鄲,匝月索饷,與邯人哄,疏詞悖慢,衆憤然。
同官蔣公德璟偕宗伯林公欲楫,數譽廣恩才,微護之,詢故,以洪公所薦為詞。
餘曰:「當此事勢,即洪公不能自必,何況所薦用之人乎?」一日閣部同議禦前,遲回久,餘進曰:「此兩言決耳。
在兵部宜聲其罪,示法;在皇上宜憐其才,示恩。
」上稱善,究亦不能從也。
特遣内臣抵廣恩營,厚賜銀币,仍沿途給饷,送詣督師孫傳庭軍前。
孫戰敗,廣恩遂從賊叛,卒符餘言。
伊雒間有李際遇者,劇盜也。
以受撫為名而剽掠如故,蔣公亦亟稱之愚,至中州方知其無當。
乃知當軸大臣谘诹宜廣,不可狥一二耳食之見,辄輕譽人。
魯藩國故貧,出納亦吝。
寇垂攻兖郡,督師範志完分兵遣将,李輔明代防守,不納,贻劄辭,城中守禦已固,請移師,無勞駐止,僅捐十二金為犒師去。
未幾城遂陷,範将原劄繳呈禦覽。
信然可為後鑒。
宣督江公禹緒入援,師疲敝,間犯搶掠,得罪去。
上自擇大理卿孫公晉代之。
孫美風儀,舊谏垣著聲,顧于兵事非習,窘甚,疑政府陷之危地。
其實在聖明鑒賞中,非可以口舌與也。
孫與佥院金公光辰齊名,同為吳公甡榆裡友善,旁睹忌不乏,茲懼特出意外。
後莅陽和任,稱病屢乞休,上嫌一事不做,并疑閣臣代卸責。
餘邑蔣公至,以是奉嚴倫,詳自記中。
督師孫公傳庭,初以他罪拟辟,頌繋得赦用。
其人有氣魄,師律嚴,總兵賀人龍屢倡逃,至陷。
前督臣汪公喬年、傅公宗龍陣沒,盛擁兵入見,孫立數其罪,縛斬之,莫敢動,以是著名。
所料理秦中兵馬器械頗精銳,兩度出關,捷屢聞,并以功垂成驟潰,真堪惋詫,豈殺運之未除乎?或傳孫後入終南山為僧,未知然否? 賊中僞曹操,初與闖角立不相下,孫督陰遣招之,有歸附意,事覺,為闖誘。
同時有「革裡眼」、「小袁營」者,亦沒賊手,鹹謂闖自剪羽翼,無能為,不知乃益張其勢,憂方大耳。
聞闖稍憚左鎮兵,然每遇事急時,左辄引去。
上屢目閣臣,稱昔大臣有自請視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