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若以太祖大公至正之心視之,則聖子神孫俱屬一體,何疑之有?聖明在上,誠千載一時,願以太祖之心為心,即賜舉行。
」同官多助餘言者,上終以事體重大,躊躇不果。
召對,周公為張采、張溥祈寬,雲二人肯讀書,博通經史,為東南士子所宗。
諸言官離書生未久,夙慕其名,緻随聲附和,非他有所黨比。
因言即如黃道周,亦以多讀書得海内士大夫心,與張采、張溥同。
蔣公因稱其博學清修狀。
餘進曰:「道周見蒙永戍,凡永戍之苦,視死刑尤甚。
死刑罪止其身耳,永戍且及子孫。
閩楚隔遠,道周子幼家貧,流離可憫,倘可改充附近戍,徼恩非淺。
」周公旁揚言曰:「也不争近戍、永戍,皇上倘憐其才,倒不如索性用他。
」上不答,微笑退。
随奉禦批:黃某準赦罪複職。
閣中驚喜相賀,朝野歡傳,競頌聖天子如天賜,有泣下者。
黃公道周既複官少詹事,餘因召對,為同年葉公廷秀極言其清苦力學,且銜恩負咎圖報狀,上亦有轉圜意。
會省台連章稱贊,并薦及解公學龍等,疑窦開,機會遂塞。
上恩威自出,惡臣下矯之為名,諸台省非可遍谕,往往以急性激成滞局,事非一端。
當葉公廷杖時,省台何無一言?窺機有可乘,又急于讓之為名,而反以阻其向用,非可以言而不言,則不可以言而言。
惡在其為言路也。
上于烏程、武陵二公也,台終注意,嘗谕雲:故輔辟仁何罪?直口益謙,益科場重,緻犯衆怨耳。
使鄙仁老在,朕尚要用佗。
又曰:棄陽陷嗣昌,猶知愧懼以死。
朕一夜夢嗣昌衣冠來見,若平時翔,人稱科道官設論不公。
朕雲:昨見兵科都給事中張谮彥一疏,持論稍平,嗣昌揺首也不見得。
朕既醒,異之,因命予谕祭一壇。
諸臣不敢對,語漸傳,鹹謂武陵負何甯爽,至動明王之夢。
餘後南歸,過廣陵,口私語都谏姚公思孝。
姚曰:武陵生為奸人,即其死亦奸鬼。
屯稽大臣沒後,通夢于帝,唐惟虞世南及我朝世廟時熊聊不多見,事稱怪特。
上于烏程、武陵二公始終注意,嘗谕雲:「故輔體仁何罪?直以參益謙科場一事,緻犯衆怨耳。
使體仁若在,朕尚要用他。
」又曰:「襄陽陷,嗣昌猶知愧懼以死。
朕一夜夢嗣昌衣冠來見,若平時,訴稱科道官議論不公。
朕雲昨見兵科都給事中張缙彥一疏,持論稍平,嗣昌搖首雲『也不見得』。
朕既醒,異之,因命予谕祭一壇。
」諸臣不敢對。
語漸傳,鹹謂武陵負何甯爽,至動明王之夢。
餘後南歸,過廣陵,以私語都谏姚公思孝。
姚曰:「武陵生為奸人,即其死亦奸鬼也。
」稽大臣沒後,通夢于帝,唐惟虞世南,及我朝世廟時熊翀,不多見,事稱怪特。
皇貴妃田氏薨,先皇五子悼靈王殇,無何皇七子繼之,追贈悼良王,皆妃出也。
餘為撰贈冊雲「魂依恭淑,痛并悼靈」,恭淑為妃諡,二語叙王母子兄弟間頗稱簡切。
每歲節,妃及悼靈王前并用祝文。
賜遊西苑,先命錦衣衛備馬候,許騎行禁中。
同遊自閣臣外,合勳臣、部臣十三騎,出西安門,曆圓殿,逾金鳌、王蝀二橋,小憩。
頃之,上禦明德殿,入行禮,賜宴廷,坐席棚下,左右分列。
宴用金葵花杯,注酒奉馔俱光祿寺官。
上亦即殿上宴。
酒畢起謝,召同成國公、恭順侯暨吏、兵、工三部署篆侍郎,商略久之。
尋命放火箭、火槍,勢若龍蛇,所及數百步外。
晚辭出,經紫光閣,閣前即太液池,時為壬午季秋七日,荷柳未殘,鷗鹭群飛,依依有江南意。
因複上馬,沿堤觀水磨、水碓等物。
歸抵閣,已薄瞑矣。
惜當日不及詳記,歲久依稀憶錄,遺漏已多。
私诩為蓬壺瓊嶽之觀,亦何遠過? 司馬馮公元飙對客喜漫談,在禦前亦爾;雖其家人猥瑣語,亦以上聞。
如雲「臣兄津撫元揚頃中風疾,遇廣東會試舉人,購得牛黃丸,始漸蘇醒」,諸如此類,難更仆數。
每遇馮公奏事,剌剌不休,諸同官為腳痹終日,上恒傾耳聽,不為忤。
所謂魚水之緣者乎? 馮公元飙忽詣閣請見,有喜色,雲汴圍解,周藩及巡撫各官已渡河。
詢之,徐及河決事,餘駭然,奈何以百萬生靈易數十人命?當有他故。
久始知諸臣困圍中,援絕計窮,藉決河自救,冀乘漲浮筏出,即滿城魚鼈,不遑顧矣。
馮公時以侍郎視篆,惟慮失周藩為罪。
驟聞之喜,未細思耳。
後有旨升賞巡撫各官,益屬乖濫。
是役也,巡撫嚴雲京及河北道楊千古實圍城中,諸公谙通機關,故決河流以潰汴,百萬生靈不能獲濟者百一。
賊據高阜避水,實無所傷。
總督侯公盛言賊淹沒已十之七,且雲初出都時,祈簽關廟,有「不用幹戈盜賊」之語,今果然。
聞者哂之。
然人心喁喁,謂朝中清議自在,即在事諸人亦惴惴。
及得旨升賞,輿情怅然。
賞罰無章,何以為國? 頒敕戒谕諸臣,有「科道官替人保留、保升」等語。
給谏姜公埰疏辨,内雲「陛下何所見雲然?」上大怒,謂埰「敢诘問朕!」廷拏,下诏獄,楚毒備嘗。
少司寇徐公石麟至,因是去國。
姜自率筆語耳,不圖得禍之重。
考選召對諸推知,閣臣并冢、憲二臣入侍,賜坐,給筆劄,幾前命錄所對語。
冢臣鄭公三俊、憲臣劉公宗周竟辍筆,惟餘輩草草登記耳。
對訖,二公另出班奏,考選屬部院事,兵部不宜預題十馀人,奪臣職掌。
且言諸臣或以軍功、城功減俸,行取近速化,慮啟幸端。
上用他語谕慰之,意色不悅,實禦前考選非體,易緻赝售。
二公侃侃執争,亦自是老成舉動也。
上仍将考選姓名發閣臣看拟,事屬首揆為政。
餘見周公所拟定,前列谏垣,信铮铮極一時。
選逾年,公罷政歸,所倡先發難,醜诋不遺馀力。
即曩前列數公中,有絕可怪詫者。
餘别公詩:傷人可但防荊棘,桃李栽成也礙衣。
要世态從來如此,無足深歎。
舊總河劉公榮嗣坐贓二十餘萬,追比法窮,盡從豁免。
閩陳志廣計部,其門人也,榷浒關,以歲荒缺額七萬屬餘票拟,亦免追補。
餘途遇三山某同年,謂陳實以饋周千金緻然。
餘笑曰:「以千金而免七萬,所得不已多乎?」事往往類此。
時鄭公三俊、劉公宗周、惠公世揚,并以舊德布列大僚。
黃公道周、倪公元璐召未至,起廢賜環。
疏間下,上朝講頻仍,閣臣晨夕造膝。
自崇祯十二年以前逋饷概蠲豁,刑部鎮撫司罪囚清出三千馀人,廠衛斂手,經年罷榜掠聲,士大夫免羅織株連,時事差亦可觀。
喁喁望治,獨宵壬恨刺骨耳。
群閹佐之,潛媒孽其間。
無何寇驟入,聖意中移,自是機局遂一變矣。
召候考縣令王爕、蘇京、王漢入對,并授禦史,遣監軍。
漢,山東掖縣人,餘丙子畿闱舉士也。
令河内,治聲冠一時,旋改巡按河南,甫三月,超擢巡撫。
漢負才略膽決,屢剿寇,躬冒矢石,自視在韓襄毅、王威甯之間,中州人尤盛贊之。
每書來,餘辄舉,懼謀為祝。
周藩既避水北渡,泊河幹。
上遣都尉劉公有福、中允衛公胤文赍玺書勞問,仍發十萬金,命禦史黃公澍前往赈濟諸被難宗民。
黃舊官汴司李,困圍城,備嘗危苦,既受命,頗遲回,不即赴,上特呵趣之。
竣事還,複命按楚,所莅俱險途,其人頗不為冢、憲二公所喜,煩言日至。
臨發,過餘辭曰:「疾不仁,已甚亂也。
某縱真不肖,亦不宜見逼至此。
」餘蹙然,用好語慰勉之去。
禦史寗承勳疏有所谕劾,或雲屬某代草,非寗筆。
上聞,召面對,命誦前疏,寗懵然不能盡舉其詞,坐降谪。
時台省機鋒閃爍間不可方物,如禦史衛某出巡關,有傳其留印信本紙,某同年所随繕寫入奏者,蹤迹尤異。
抑上安從聞寗事,或别有偵報耶? 同年丘公瑜,自宮坊即與杖蔔,屢裒列。
是年頗不譽衆口,諸省台苦聊蕭之,或以善武陵楊公為辭。
值其鄉錢天錫、廖國遴交通事,益滋葛藤,餘力解之首揆周公所。
丘時有家難,杜門乞歸,即餘亦代拟旨允放。
宸眷終谕留,馴至大用,要其沖襟達識,自非浮言所能間也。
當日仍允歸,為福省後一著。
屯撫袁公繼鹹業經點用,閣循例填銜,忽改票,莫測何繇。
徐思袁公甫釋自戍中,或聖意隐示鄭重,因改加「赦罪圖功」等語,末
」同官多助餘言者,上終以事體重大,躊躇不果。
召對,周公為張采、張溥祈寬,雲二人肯讀書,博通經史,為東南士子所宗。
諸言官離書生未久,夙慕其名,緻随聲附和,非他有所黨比。
因言即如黃道周,亦以多讀書得海内士大夫心,與張采、張溥同。
蔣公因稱其博學清修狀。
餘進曰:「道周見蒙永戍,凡永戍之苦,視死刑尤甚。
死刑罪止其身耳,永戍且及子孫。
閩楚隔遠,道周子幼家貧,流離可憫,倘可改充附近戍,徼恩非淺。
」周公旁揚言曰:「也不争近戍、永戍,皇上倘憐其才,倒不如索性用他。
」上不答,微笑退。
随奉禦批:黃某準赦罪複職。
閣中驚喜相賀,朝野歡傳,競頌聖天子如天賜,有泣下者。
黃公道周既複官少詹事,餘因召對,為同年葉公廷秀極言其清苦力學,且銜恩負咎圖報狀,上亦有轉圜意。
會省台連章稱贊,并薦及解公學龍等,疑窦開,機會遂塞。
上恩威自出,惡臣下矯之為名,諸台省非可遍谕,往往以急性激成滞局,事非一端。
當葉公廷杖時,省台何無一言?窺機有可乘,又急于讓之為名,而反以阻其向用,非可以言而不言,則不可以言而言。
惡在其為言路也。
上于烏程、武陵二公也,台終注意,嘗谕雲:故輔辟仁何罪?直口益謙,益科場重,緻犯衆怨耳。
使鄙仁老在,朕尚要用佗。
又曰:棄陽陷嗣昌,猶知愧懼以死。
朕一夜夢嗣昌衣冠來見,若平時翔,人稱科道官設論不公。
朕雲:昨見兵科都給事中張谮彥一疏,持論稍平,嗣昌揺首也不見得。
朕既醒,異之,因命予谕祭一壇。
諸臣不敢對,語漸傳,鹹謂武陵負何甯爽,至動明王之夢。
餘後南歸,過廣陵,口私語都谏姚公思孝。
姚曰:武陵生為奸人,即其死亦奸鬼。
屯稽大臣沒後,通夢于帝,唐惟虞世南及我朝世廟時熊聊不多見,事稱怪特。
上于烏程、武陵二公始終注意,嘗谕雲:「故輔體仁何罪?直以參益謙科場一事,緻犯衆怨耳。
使體仁若在,朕尚要用他。
」又曰:「襄陽陷,嗣昌猶知愧懼以死。
朕一夜夢嗣昌衣冠來見,若平時,訴稱科道官議論不公。
朕雲昨見兵科都給事中張缙彥一疏,持論稍平,嗣昌搖首雲『也不見得』。
朕既醒,異之,因命予谕祭一壇。
」諸臣不敢對。
語漸傳,鹹謂武陵負何甯爽,至動明王之夢。
餘後南歸,過廣陵,以私語都谏姚公思孝。
姚曰:「武陵生為奸人,即其死亦奸鬼也。
」稽大臣沒後,通夢于帝,唐惟虞世南,及我朝世廟時熊翀,不多見,事稱怪特。
皇貴妃田氏薨,先皇五子悼靈王殇,無何皇七子繼之,追贈悼良王,皆妃出也。
餘為撰贈冊雲「魂依恭淑,痛并悼靈」,恭淑為妃諡,二語叙王母子兄弟間頗稱簡切。
每歲節,妃及悼靈王前并用祝文。
賜遊西苑,先命錦衣衛備馬候,許騎行禁中。
同遊自閣臣外,合勳臣、部臣十三騎,出西安門,曆圓殿,逾金鳌、王蝀二橋,小憩。
頃之,上禦明德殿,入行禮,賜宴廷,坐席棚下,左右分列。
宴用金葵花杯,注酒奉馔俱光祿寺官。
上亦即殿上宴。
酒畢起謝,召同成國公、恭順侯暨吏、兵、工三部署篆侍郎,商略久之。
尋命放火箭、火槍,勢若龍蛇,所及數百步外。
晚辭出,經紫光閣,閣前即太液池,時為壬午季秋七日,荷柳未殘,鷗鹭群飛,依依有江南意。
因複上馬,沿堤觀水磨、水碓等物。
歸抵閣,已薄瞑矣。
惜當日不及詳記,歲久依稀憶錄,遺漏已多。
私诩為蓬壺瓊嶽之觀,亦何遠過? 司馬馮公元飙對客喜漫談,在禦前亦爾;雖其家人猥瑣語,亦以上聞。
如雲「臣兄津撫元揚頃中風疾,遇廣東會試舉人,購得牛黃丸,始漸蘇醒」,諸如此類,難更仆數。
每遇馮公奏事,剌剌不休,諸同官為腳痹終日,上恒傾耳聽,不為忤。
所謂魚水之緣者乎? 馮公元飙忽詣閣請見,有喜色,雲汴圍解,周藩及巡撫各官已渡河。
詢之,徐及河決事,餘駭然,奈何以百萬生靈易數十人命?當有他故。
久始知諸臣困圍中,援絕計窮,藉決河自救,冀乘漲浮筏出,即滿城魚鼈,不遑顧矣。
馮公時以侍郎視篆,惟慮失周藩為罪。
驟聞之喜,未細思耳。
後有旨升賞巡撫各官,益屬乖濫。
是役也,巡撫嚴雲京及河北道楊千古實圍城中,諸公谙通機關,故決河流以潰汴,百萬生靈不能獲濟者百一。
賊據高阜避水,實無所傷。
總督侯公盛言賊淹沒已十之七,且雲初出都時,祈簽關廟,有「不用幹戈盜賊」之語,今果然。
聞者哂之。
然人心喁喁,謂朝中清議自在,即在事諸人亦惴惴。
及得旨升賞,輿情怅然。
賞罰無章,何以為國? 頒敕戒谕諸臣,有「科道官替人保留、保升」等語。
給谏姜公埰疏辨,内雲「陛下何所見雲然?」上大怒,謂埰「敢诘問朕!」廷拏,下诏獄,楚毒備嘗。
少司寇徐公石麟至,因是去國。
姜自率筆語耳,不圖得禍之重。
考選召對諸推知,閣臣并冢、憲二臣入侍,賜坐,給筆劄,幾前命錄所對語。
冢臣鄭公三俊、憲臣劉公宗周竟辍筆,惟餘輩草草登記耳。
對訖,二公另出班奏,考選屬部院事,兵部不宜預題十馀人,奪臣職掌。
且言諸臣或以軍功、城功減俸,行取近速化,慮啟幸端。
上用他語谕慰之,意色不悅,實禦前考選非體,易緻赝售。
二公侃侃執争,亦自是老成舉動也。
上仍将考選姓名發閣臣看拟,事屬首揆為政。
餘見周公所拟定,前列谏垣,信铮铮極一時。
選逾年,公罷政歸,所倡先發難,醜诋不遺馀力。
即曩前列數公中,有絕可怪詫者。
餘别公詩:傷人可但防荊棘,桃李栽成也礙衣。
要世态從來如此,無足深歎。
舊總河劉公榮嗣坐贓二十餘萬,追比法窮,盡從豁免。
閩陳志廣計部,其門人也,榷浒關,以歲荒缺額七萬屬餘票拟,亦免追補。
餘途遇三山某同年,謂陳實以饋周千金緻然。
餘笑曰:「以千金而免七萬,所得不已多乎?」事往往類此。
時鄭公三俊、劉公宗周、惠公世揚,并以舊德布列大僚。
黃公道周、倪公元璐召未至,起廢賜環。
疏間下,上朝講頻仍,閣臣晨夕造膝。
自崇祯十二年以前逋饷概蠲豁,刑部鎮撫司罪囚清出三千馀人,廠衛斂手,經年罷榜掠聲,士大夫免羅織株連,時事差亦可觀。
喁喁望治,獨宵壬恨刺骨耳。
群閹佐之,潛媒孽其間。
無何寇驟入,聖意中移,自是機局遂一變矣。
召候考縣令王爕、蘇京、王漢入對,并授禦史,遣監軍。
漢,山東掖縣人,餘丙子畿闱舉士也。
令河内,治聲冠一時,旋改巡按河南,甫三月,超擢巡撫。
漢負才略膽決,屢剿寇,躬冒矢石,自視在韓襄毅、王威甯之間,中州人尤盛贊之。
每書來,餘辄舉,懼謀為祝。
周藩既避水北渡,泊河幹。
上遣都尉劉公有福、中允衛公胤文赍玺書勞問,仍發十萬金,命禦史黃公澍前往赈濟諸被難宗民。
黃舊官汴司李,困圍城,備嘗危苦,既受命,頗遲回,不即赴,上特呵趣之。
竣事還,複命按楚,所莅俱險途,其人頗不為冢、憲二公所喜,煩言日至。
臨發,過餘辭曰:「疾不仁,已甚亂也。
某縱真不肖,亦不宜見逼至此。
」餘蹙然,用好語慰勉之去。
禦史寗承勳疏有所谕劾,或雲屬某代草,非寗筆。
上聞,召面對,命誦前疏,寗懵然不能盡舉其詞,坐降谪。
時台省機鋒閃爍間不可方物,如禦史衛某出巡關,有傳其留印信本紙,某同年所随繕寫入奏者,蹤迹尤異。
抑上安從聞寗事,或别有偵報耶? 同年丘公瑜,自宮坊即與杖蔔,屢裒列。
是年頗不譽衆口,諸省台苦聊蕭之,或以善武陵楊公為辭。
值其鄉錢天錫、廖國遴交通事,益滋葛藤,餘力解之首揆周公所。
丘時有家難,杜門乞歸,即餘亦代拟旨允放。
宸眷終谕留,馴至大用,要其沖襟達識,自非浮言所能間也。
當日仍允歸,為福省後一著。
屯撫袁公繼鹹業經點用,閣循例填銜,忽改票,莫測何繇。
徐思袁公甫釋自戍中,或聖意隐示鄭重,因改加「赦罪圖功」等語,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