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緣吳公甡自協戎,擢用,有知兵名,意默然有所屬,吳佯不省。

    至是楚承天陷,上特禦文華殿,嘉贊吳公,屬以剿寇複仇之任,無所辭。

    時同邑蔣公屢請行,弗許。

     吳公甡既受命,議繇晉入秦,偕秦督出襄鄧恢楚。

    鹹雲西北事見有秦督在,賊方南下,不若開府金陵、沂、浔陽、武昌,規複丞郢,便因議調邊鎮唐通兵,議挑選京營兵三千護行,議移袁公繼鹹為江督,通往來路。

    時寇未出口,道梗,留有所待。

    上于唐弁、袁督議未允,周公代請尚在次,且間餘意吳公宜速行,嫌難出口。

    一日,當領敕置案上,坐語自如,不一視。

    餘私語蔣公曰:「出自币頒敕,大事也。

    受命而惰,吳公其終不前乎?」不幸言中。

     冢宰鄭公三俊既以奏對失上意,所拟起廢、賜環事皆中格即推升,亦屢駁,換疑閣中有參差形。

    實鬥杓之地,默自轉移,非拔山力所能助也。

    老人于後進才品,勢難周知,亦稍傷偏聽。

    至議調儀郎吳昌時選司,餘力言不可。

    初許諾,旋改,知右有陰誤之者。

    疏上,餘太息曰:鄭公禍始是矣。

    吳素佻狡詭,自附名流,遂一疏外轉省台十馀人,複破例不用陪推。

    語籍籍,憾者益衆。

     上覽調吳昌時疏,召問閣臣:選郎每用資深司官,或起家居。

    遍翻舊牍,無調自儀郎例,因詢吳昌時何如人?周公對,冢臣疏調必有見,願召質之。

    意亦憚代人任過故也。

    随獨召鄭公入,鄭難他诿,不得不譽吳。

    且舉世廟時,嘗一調為詞事,始定。

    其後诋周公罪,辄指是。

    餘為辨雲:「周某原不承當。

    上不記召冢臣語乎?」上曰:「當朕召冢臣時,再加诘問,即鄭某已不敢堅承。

    」天鑒召昭然。

    蓋繇時局裝罩成,鄭公雖悔之,亦無從自脫耳。

     總憲劉公宗周得罪去,推李公邦華代,輿論翕然,屬副院張公玮,卒難其繼。

    鄭公面奏起惠公世揚。

    惠自少司寇閑住未久,上難之,閣臣為代請,姑勉從辭。

    疏久不下,會鄭公罷,立擢方公嶽貢。

    副院示意吏部請别用惠,旨以鄭朦薦為罪,惠革職為民。

    鄭議處,餘思惠素清鲠,起廢籍,蒙恩非夢想,及朦薦,罪不在惠,且原罪止閑住耳。

    驟革職太重,為具揭救,不允。

     初,鄭公議用舊铨郎孫公昌齡、林公胤昌典選,旨不許,僅就近起劉廷谏一人。

    劉盜虛浮望,非端品,苦無得力司官。

    至議調吳,餘後詢鄭公調吳何意,答雲:吳與首揆周公厚,欲借吳用周,然亦太委曲矣。

    時同事二少宰王公錫衮荷上眷,沈公維炳夙負謇谔聲,以鄭公一語不谘及,亦恚,積忤已深,猶得從容成禮,馳驿歸。

    賴周公力,乃更謂周有意逐,已非餘所知也。

    借吳用周,自所文過飾非。

    用選郎何事,而可使左右侍郎不與聞乎?偏愎自用,視參佐若贅疣,想亦自知比之匪人,恐同事或衲鑿其間耳。

     選郎林公胤昌,餘同社姻好,交最深。

    部疏上,亟從臾周公推毂,閣揭亦多美詞,忽奉旨,有「朦升降十五級之官」等語,出禦筆,「十五」二字注其旁,捧讀駭然。

    上萬幾煩,何精察至此?想林在事日,杜絕請托,内璫輩銜之,緻是耳。

    愧不能進一相知賢者,真稱缺事。

     召對兵部司屬,拟邊道、腹道數人,稍不堪者改别衙門用。

    内惟蜀張公經對最詳,意氣壯往,旋擢定州道,城陷死之,果不負所言。

    時霸州道趙公輝死尤烈,範公淑泰、張公焜芳亦以罵賊著節。

     登撫缺,拟曾公化龍。

    蔣公有姻,誼避形迹嫌,餘力贊之。

    時議調閩水師赴登,用鄭弁将,曾即家統押前往,勢最便,況其才實佳。

    餘公車時曾見遇,頗有不足。

    餘謂用人,國大事也,從公家起見,讵容參私意其間。

     閩水師三千赴登,計費安家行糧七萬金,閩撫張公肯堂面對,慮難猝辦。

    餘進曰:水師惟鄭芝龍頗精,鄭鎮漳、潮間,閩、粵共之,費宜兩省分辦為是。

    旨允行。

    其後兵部議各省聞警入援,閩、粵、滇、黔稍遠,許折輸援兵銀若幹,免調發,閩應折三萬五千金。

    餘謂閩既調水師行,即同入援,視他省之全無調發者迥殊,票從豁免。

    二事所省桑梓費不赀,差盡寸心耳。

    為德于鄉,乃爾知先生後福未艾也。

     禦史李公嗣京按閩還,為佥院。

    毛公士龍特糾疏列多款,時方嚴饬台省,有不職,議行大罰。

    餘召對奏雲:「李某在地方誠不見有所振刷,亦無顯過,正是庸才耳。

    各省巡方類此者尚多,恐不勝處。

    」李後竟免罪。

    吳公甡為李邑人,聞言亟謝餘,顧餘何所私于李公。

    道厚誼,似适宜是,若其他,有宜從指摘者,餘亦弗敢避也。

     召對武英殿,餘先同冢宰李公遇知有所商。

    是日,李面舉鐘公炌、王公志道、程公注、賀公世壽四人。

    上問鐘炌以何事去,餘對為鄧希诏事。

    複問王志道得罪繇,對為王坤事。

    二人并舊大璫語,觸忌弗顧。

    上終以鐘、王前革職,程、賀僅屬閑住決用,程、賀所推挽未全售,群情觖望。

    餘原約冢宰以李公覺斯并薦,未果。

     巴縣王公應熊召未到,省台有發其家居私事者。

    上面谕曰:「朕洞破機關,此乃不沮之沮也,着議處。

    」仍拟旨敦趨。

    時眷殊隆,怪後來頓爾扯淡。

    或雲巴縣起本周公密揭薦,周敗,因與俱罷,亦屬揣摩。

     江南北省台自相水火,遇周、吳二公同籍同事,故相歡,堅欲離異之。

    吳昌時尤挑構其間,至謂吳公出督師繇周公密擠。

    及周公身自請行,複謂即日出國門,有意明以速形吳之遲。

    噫,豈有是哉!憶某給谏語餘,各省議論,合皆歸江北,即貴鄉亦然,餘不答。

     閣揭例出元揆手,周公筆舌松敏,雅善是,嘗诮餘輩曰:「諸公票詞何太闆?吾從來不下一呆實字,要使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耳。

    」餘輩亦私乙太虛圓,多情寡執病之。

    一日拟候安聖躬揭,周公小恙,屬井研陳公具草,偶用《易》頤卦「養正則吉」語,即日奉禦批甚長,内雲:「朕宮中自覽章疏外,惟琴、射二項頗通,他無所好。

    」衆惶恐謝。

    上意或疑有所譏故也。

    陳筆稍拙滞,每措詞,幾不可了。

     南榜,周公一子一弟并得隽,後召對,上忽及科場事雲:「聞近來主司多取勢家子弟,明歲會試,各房考官先生每還慎加選擇。

    」周公俯首。

    因再舉錢公謙益前事,雲:「錢某行如是,即真學貫天人,亦複何用?」莫敢對,罷。

    錢公聞之,乃謂上深知己,特閣中忌之,洵負不白之疑。

     上冬春間恒朝,嘗谕朝參宜夙觀太祖時某臣詩,有「四鼓鼕鼕起着衣」之句,謹凜可知。

    癸未元旦,上中夜趣興,禦殿内久,群臣始集。

    餘竭蹷趨至,佹入班,甚愧。

    周公雲:「舊須閣臣到齊,駕始出。

    」想自有據。

     閣中西房牡丹盛開,?集,偶得李文達公《玉堂賞花詩》一本,限韻,同時和者多,稍仿為之。

    餘得八首,因即用其韻。

    送吳公行,亦八首。

    入閣後,苦無暇晷,久未遑作詩,僅見是耳,亦可謂忙裡偷閑也。

     送悼靈王葬出郊,便道過慈慧寺。

    主僧與周公有舊,盛談本師愚菴和尚飯後步蜘蛛塔,觀黃慎軒前輩碑,匆匆遄還。

    共追誦竹舍逢僧之詠,以為歎息。

     西關旁相傳精微,科直房三間為詞林候朝憩息所。

    周公特疏:「聞屬工部改建,加充拓,号内直房。

    無冬夜閣臣輪宿,供應不時。

    」傳宣大署其柱雲: 王道蕩蕩平平,無黨無偏,風動四方歸斂福 臣鄰師師濟濟,有馮有翼,日嚴六德是和表 規制差可觀,惟同署諸公以「奪我鳳池」為憾。

    餘前掌院篆,嘗病之,既在事,亦不能改也。

    周公舉動輕任意,當日宜另辟數間,還詞林舊觀為是。

     陳公偶具盒小坐,隸供役不如法,微呵之。

    周公戲占雲:「雷霆怒震,睜眼罵火房幾聲;溪壑欲奔,放手擺水盒二個。

    」按,此俗傳嘲廣文語也,改用之,衆為烘堂。

     蔣公述其尊人作令日,同僚即事屬句雲:兄短弟長,驟見翻疑長者長。

    久莫酬者。

    周公為即席對:我唱子和,細聽轉覺和而和。

    周公仍舉「林木森森」四字,「望日望月月偏明」七字,俱難對。

    其所誦昔人五字平側詩,如「屋角鹿獨宿,溪西雞齊啼」之類,亦佳句也。

     ?以上一百二條選七十七